《红楼梦魇》读后感摘抄
《红楼梦魇》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魇》精选点评:
●不好看。。
●她总是喜欢琐碎的。
●重读中
●看不懂。
●应看过各版本后再作细读 不然难免不明就里落得糊涂
●红楼梦阿 红楼梦 这本书虽然晦涩 仅限于对红有兴趣并读过3遍以上的读者 但单看句里那意思 也有丰盈 以及及其八卦的故事在里面哪。看得文盲小黑奴翘头翘脚。
●红楼之成书考,版本可以从创作出发,又这般眼生的字可以自然跳出来,真是只有张爱玲可以做到了。“重寻前生红楼梦,回首又见七月七”其实,也说中我。
●细考究,慢思量。最触目惊心的有两处。湘云为丐,宝玉潦倒,雪夜相遇,结为夫妇;袭人改做蒋家妇后生活富宁,乐而忘忧。宝玉门外乞食闻声而不辨。开门得见,二人无言,默然半响后双双倒地而亡。——后人的戏说也罢正品也罢,喜爱自在人心。张爱玲写红楼,不见得有多好,可那份爱摆在那里,便见出了真心。
●碎念念
●看著挺不明白的 紅樓夢是真的博大精深
《红楼梦魇》读后感(一):红楼梦魇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如果曹雪芹未早世,如果脂砚能长寿,如果创作中没有畸笏审阅,是不是今天就不会有一本令人遗憾的《红楼梦》?
《红楼梦魇》读后感(二):她的红楼我的梦
我是爱她的。那个女子,唯有上海。唯有二十世纪,才能容得下她。她写,她爱,她亦恨。我想要去看她,看她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感受她曾经的痛苦。如果可以,我甚至愿意代她痛。他们都说我疯了,但我就是爱她,不顾一切地,只想要爱她......
《红楼梦魇》读后感(三):独特视角的红学考证
张爱玲的红学探源是从《红楼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一些列繁琐的考证,张氏红学推翻了以往多数红学家对红楼梦结构天衣无缝的称赞,书中丝毫不掩盖对一些红学前辈的微词,任何大天才的创作怎能做到一丝不漏,深以为然。红楼梦是无法写完的,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怎可能写到贾家的败落而不得罪当权者,历史上那些宣扬贵族灭亡论的书无例外的被禁,这是一条不敢触碰的红线,更何况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时代,作者的身份又是如此之特殊,红楼梦未完,不是恨事而是大幸,有了八十回石头记,才有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梦境,让人跳不出去。
《红楼梦魇》读后感(四):写两笔
张爱玲在美国闲来无事。居然在美国的图书馆,比如伯克利研究起了红楼梦的版本,一流的文学家看这个确实又不一样。所有的版本几乎他都看了,他关注的重点还是在文学方面。
甲戌本头5回,第25回是“废套语期”的产物,庚本也有七回,是这种时期的。第六到8回属于诗联期,庚本第17 18回也属于这个时期。就说原来在每一回末尾都有套话,然后之后再加上一对诗联。
这些和瓜饭楼冯其庸先生的论庚辰本一样,都是一种抄本的现象学研究,对于这个文本的生成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从大量的行文来看,张爱玲研究的基本站在周汝昌的肩膀上。
庚本第64回标有甲乙丙,这个歧异的地方肯定是作者自己改的。
此书仍然属于细读的范畴。
《红楼梦魇》读后感(五):作为“他者”
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不断删改的书,作者在创作的同时因为心理的变化一改再改。这可以投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她自己不断的自传也是一改再改的。
她在《三详》中认定《红楼梦》是创作而非自传性小说,因此她自己的《小团圆》在自我的认定中也可能是创作。这一点可以在与宋淇的通信中体现。但是《雷峰塔》是否为自传呢?我认为是的。换言之,从《雷峰塔》到《小团圆》经历了一个由自传向创作的转变。
但是张爱玲对自传的定义似乎是一个相当老套的看法,一种《孽海花》式的影射。但是自传同样可以是对另一个自我的想象(浦安迪),或者对于一个潜在的自我的表现。更甚于是,女作家其实是通过自传来不断定义着自己的人生(王安忆),自传透露出她人生见解的转变。这又符合张爱玲对于《红楼梦》是创作的这一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