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潭》读后感100字
《菜根潭》是一本由翟文明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根潭》精选点评: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很久没看了,以前看的时候有很多观点我不太赞同,以后不知道,不过其中的智慧不是我所能领会得了的吧
●从古到今,物质的进步,思想的退步。
●咬得菜根 百事可成 纵非上上智 无了了心 但此间处人行事知道几尽矣
●我的成长总是比别人晚,应该十年前看的菜根潭,我却晚了十年,从一个糟糕的人变成一个尚可的人,还需努力
●小时候当连环画看了
●有求无欲,人生至境。生活中多体会这句话吧。立名者贪,用术者拙,这也就是中国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不能约束人们、指导人们的根本原因。“术”很重要,对初学者尤其重要。当下大家不约束私欲,不修炼情操,皆因中国智慧不讲工具。变成了少数人的磨练。实在可惜。在指导自己生活的时候,我要利用好“术”,以术求道。
●在我看来没有事例的道理便是心灵鸡汤。这本书给了我们好多道理,但不是方法论。算是明朝的心灵鸡汤吧!
●通篇三百六十句处世之道,可根据中心思想归为若干大类。通读后还是收录了一些值得细细揣摩的好句。文笔轻奇,但总体来看道家思想较重,年青人读了存在消磨斗志的可能,有机会会再细读一下注释版。
●“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这是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近来才流行的简述人生哲理,为人处事的集汇。其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则。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时间在其他小书中穿插着看完!
《菜根潭》读后感(一):一本处世哲学的书
大学毕业后看了这本书,也没有完全看完,作者写了这么多,我感觉就是离不开两个字:“中庸”,我个人喜欢做人中庸的风格,看了这书后,感觉自己也更中庸了,在当今的物质社会,还真应该静下心去读一读这一类的书,她可以让你浮躁的心情更加平静,可以让你的灵魂更加洁净。
《菜根潭》读后感(二):嚼那烂菜根食也有味
菜根谭和小窗幽记我是一起看的,后者相对来说差一些,但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初看觉得非常棒看到后来就觉得有点无聊了。因为表达的东西比较单一,无非藏华守拙中庸之道审时度世保留余地,一截即便味甘爽口的菜根再嚼只怕仅留下干涩。当然,部分章节是睿智接近箴言的。
近来学校书店开始五折售书,说是经典,那些东西塑封腰封套封假装有内在美,偶然瞥过只觉得字里行间一股脚趾夹持的臭味。比起上面说的两本的渣都不如。
我想起三重门的韩寒说自己是块大金子的韩寒,非常赤诚。只是不知道是否有锈噬。
《菜根潭》读后感(三):比较适合智者
污泥不染,知巧不用。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杰,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酷]
一般人最易疏忽的,就是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埋下了“骄恣必败”的种子,老子 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佛法说:“祸莫大于有‘三毒’”。三毒就是贪、瞋、痴。《菜根潭》也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祸求 福,应该自我修身养性,例如“闭门思过”、“躬自反省”、“多结善缘”、“增长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谓正知正见,无有自私邪执,如此,管它“祸兮福 兮”,必然能够得福而远祸矣!
得失各有因缘。是我的,不必力争,自会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计取得,也会随风而逝~![挖鼻]
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犹高。
《菜根潭》读后感(四):鸡汤
《菜根潭》中说:“不宜暴怒,不宜轻弃”。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的最佳着装,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上天给予人同等数量的福气,有人通过脾气消耗了福气,有人则控制脾气守住了福气。你的脾气越好,福气也就越深。
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感悟:逆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心性的坚韧一定是磨出来的,且让人能够清醒和谨慎。境遇太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容易让人膨胀、放纵和丧失斗志。)
《菜根潭》读后感(五):菜根潭教人生哲学
《菜根谭》全书由原文、译文、评点三项组成的条目一共360个,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能够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的比如"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商人能够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博大和宽柔,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
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能够节用,病能够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自老视少,能够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能够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持续一颗冷静的心。
至于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这种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书中无处不在。
那么,对待世态炎凉呢?作者这样告诉我们,"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让立体"我"与世俗给予我们的外物绝然分开去对待荣辱,这不失为一种绝大的智慧。如果为官的都能这般认为,就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从而做出亲小人而远君子的蠢事来。而作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于世情,以持续宠辱不惊的心态,这也是一种智慧。
对于天空上掉的馅饼,洪应明则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假如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
应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不见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