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莱采夫》观后感精选
《科莱采夫》是一部由亚历山大·讷讷乌执导,Razvan Lutac / Mirela Neag / Catalin Tolonta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莱采夫》观后感(一):刺破社会脓疮 刺破社会脓疮
《科莱采夫》观后感(二):被“稀释”的人性
病患被白色床单遮住脸,两个人挤在同一张床上......
2015年10月30日,罗马尼亚一家夜店内的音乐会上,摇滚乐队在舞台上嘶吼,微弱的火苗在人声鼎沸时窜起,当火灾蔓延开来时,人们惊叫着涌向出口,烈火加慌乱引起的踩踏,最终导致了27名年轻人当场死亡,180人受伤。
为何一场突发的火灾,却让罗马尼亚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甚至政治格局发生了变革?纪录片《科莱采夫》记录下了这一切。
影片从体育报调查记者、新任卫生部部长、灾后幸存人员的三方视角出发,抽丝剥茧地还原出了整个事件的脉络。
被“稀释”的人性
事件最开始的矛盾点是医院在知情的情况下,让患者待在有菌的环境里,并使用了稀释后的劣质消毒剂。该消毒剂由无良厂商通过贿赂手段提供,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极低,起不到任何的杀菌消毒作用,很多患者不是死于火灾,而是死于细菌感染的并发症。
其次,罗马尼亚政府也信誓旦旦称,将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这一导火索,引燃了整个罗马尼亚的医疗系统,人们开始问责受贿的医疗管理层,和默许这一切发生的罗马尼亚政府。
一位良心不安的医生爆料出了最残酷的现实,落后的医疗系统,应付不了突发的灾难,病患被白色床单遮住脸,两个人挤在同一张床上,伤口经劣质的消毒水清理后,身体各处开始感染,甚至长出了蛆......
劣质消毒剂害死了数百位病患,但被稀释的不只有劣质消毒剂,还是医院的公款,也更是医疗体系管理层的“人性”。爆料的医生自愧道,很多罗马尼亚医生为了钱,已经不做“人”了,勾结手术室的上司,只为把病患送进手术室,收取更多钱......
荒谬的是,这一重大社会新闻的调查报道,全出自当地的一家体育日报。影片在记者举步维艰的采证、调查、对峙中前进,很冷酷地用旁观者视角记录了一切。
当真相慢慢还原,人们在街上高喊出记者姓名,向他表示致敬,这一幕着实感人。有良知和社会担当的记者是增稠剂,他们搅动了看似清澈的表象,让这个被“稀释”了的世界,不再那么寡淡。
拉起“无知之幕”
事情发生后,民众对于罗马尼亚政府的愤怒来自于早期的无动于衷,与后期的掩饰真相。罗马尼亚政府滥用了民众的信任,谎报医疗条件的同时,还宣称劣质消毒剂是有效的。(授权涉案医院的相关人员对消毒剂进行了“检查”。)
“当媒体向决策者妥协时,决策者便会滥用公民的信任。”调查记者在电视上愤愤然说道,他唤醒了盲目中的人,也向无能的权力者,发起了挑战。这是腐败与革新的斗争,也是是贪婪与公正的对决。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意思是人们要公正对待一件事,一个人时,先聚集在一块幕布下讨论,并约定好每个人在走向幕布后,都随机分配到社会中的各个身份,保证了讨论的绝对公正性。
影片的质地是坚硬的,但其内核却柔软无比,它避开了最煽情,最容易切入的伤口——展示幸存人员的遭遇、采访受难者家属。而像一把锐利的尖刀,猛地扎向最内核的部位,径直切向大动脉。
《科莱采夫》的记录拉扯下了罗马尼亚政府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它试图理性而冷酷地拉起一张“无知之幕”,给民众以更自由,更公正透明的讨论环境。
在整个事件的调查中,真相总是呼之欲出,却难以触碰。消毒剂供应商离奇死亡;被贿赂的医疗管理人员暂无下文;短暂上任的卫生部部长看似一道曙光,却无疾而终。或许残酷的真相永远隔着一层轻薄的羽衣,一切好像马上要揭开了,却又被人遮盖起来......
《科莱采夫》观后感(三):View 视角 | 他们杀的不是细菌,而是人
集体
导演:亚历山大·讷讷乌 编剧:亚历山大·讷讷乌/Antoaneta Opris 主演:Razvan Lutac/Mirela Neag/Catalin Tolontan/Tedy Ursuleanu/Vlad Voiculescu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日期:2019-09-04(威尼斯电影节)/2020-01-28(罗马尼亚)
谁能想到,一场猝不及防的火灾将罗马利亚政府和医疗系统背后隐藏多年的烂疮曝露在青天白日之下。这道属于罗马尼亚的伤痕被来自罗马利亚的导演亚历山大·讷讷乌拍成了纪录片《集体》。《集体》在上映后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观众自然地将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思考意义与深陷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结合在一起。
图 | 2020年11月14日(当地时间),罗马尼亚皮亚特拉尼亚姆茨市一所新冠病人定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发生火灾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导演亚历山大·纳纳乌认为,“医院腐败和随后政府集体掩盖的事件虽然发生在罗马利亚,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故事,它有一种普世性,这在后疫情时代后更为重要。政治腐败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因此维护社会正义和新闻自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现在,正是把这部电影带给国际观众最恰当的时刻。”
揭开政治背后的毒瘤
时间回到2015年,罗马尼亚的一所夜店在摇滚乐队演唱过程中发生了火灾,27名年轻人当场死亡,180人受伤,在受伤的人中有37人随后在医院中过世。吊诡的是,这些在医院中死亡的人并非因大面积烧伤过世,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细菌感染。与此同时,政府却依旧在大肆宣扬着国家医疗系统的优越,声称能为伤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并不批准伤者赴国外治疗。
在政府完美的口号之下,一个又一个伤者在医院死去。很明显,政府在说谎,医疗系统也并不完美。体育公报的记者卡塔林·托隆坦携团队对此展开了私密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众人大跌眼镜,原来,来自荷西制药公司的消毒液已经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医院,但是这还不足以令人惊讶,真正可怕的是,这些消毒液全部都被稀释了十倍,也就是说,消毒液消毒杀菌的功能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这也就解释了火灾中的烧伤患者为何都死于细菌感染。
图 | 2015年10月30日(当地时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家夜总会发生大火。
随着卡塔林·托隆坦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这个用稀释消毒液垄断进全国范围内医疗系统进而令无数人死于细菌感染的幕后大毒瘤终于被找到了,他就是荷西制药的老板丹·康德拉。他用低廉的成本价加上对医疗系统领导大范围的贿赂实现垄断,赚了个盆满钵满。然而,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丹·康德拉的“成功”离不开接受他贿赂与他达成合作的医疗体统里的领导们,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些领导的身上几乎都带有着民主党派的印记。也就是说,杀死人们的不是细菌,不是消毒液,而是荷西制药的幕后资本家和备受人民信赖的政府,他们一同站在食物链顶端品尝着钱权盛宴。
图 | 2015年在夜店发生不幸的大多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联合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申讨医疗机制的不完善。就在卡塔林·托隆坦团队有望将与丹·康德拉达成贿赂交易的政府官员一一揭露出来之时,发生了戏剧般的逆转,丹·康德拉神秘地死去了,丹·康德拉和他背后的黑暗秘密一同归于毁灭之中。丹·康德拉的死亡无疑是犯罪高层对卡塔林·托隆坦的警告,他们站在黑暗处,永远不由得托隆坦窥探出他们的真面目。然而,卡塔林·托隆坦团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甚至对拿出虚假报告的卫生部长提出质疑,从而逼迫后者辞职。
图 | 涉事死者的家人在向卡塔林提供一些检验报告。这一过程中,卡塔林·托隆坦显然在一步步地刺破政府包装真相的虚假外壳,罗马利亚的民众在看到新闻后甚至举行示威,人们惊惶地看到最好的新闻调查竟然出于体育公报,一时之间民众的愤懑达到顶峰。然而,不免有人将民众的示威以及康德拉的死亡都归咎于卡塔林·托隆坦的头上,以新闻道德的名义去苛责他的真实爆料。显然,这些人无法面对卡塔林·托隆坦呈现出的血淋淋的真相,他们宁愿重回平静,但是,即使重回平静那也只是虚假的平静。托隆坦坚持认为,民众的沉默是对当局的纵容,如果保持沉默,我们就是共犯,我们需要去了解这背后的权力关系,因为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归咎责任的迷障重重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叙事视角逐渐转向了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弗拉德身上。作为独立在政治之外的技术官僚,弗拉德怀着满腔热血来处理医疗体系内的糟粕。然而,事情远非简单,等着他的是面对彻底腐败的医疗体系的无力。腐烂已经不止于稀释的消毒液,其实早已深深刻进了每一道医疗程序里。
图 | 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弗拉德,还是太年轻。在层层深入后,弗拉德看到的是医疗体系的彻底腐烂,高层领导掌控大局根本不会被弗拉德这样的小卫生部长所影响。他们既是权力罪行的实施者又是事发后制定新政策的决策者,他们的权力渗透进医疗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医生服从于他们的同时又从他们手中捞得利益,在医生权力层之下的员工们则便只有听令的份。领导们在其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贪污的钱本来可以为罗马尼亚建立拥有真正完善医疗系统的医院。
图 | 《体育公报》的卡塔林·托隆坦虽然是一名体育新闻记者,但是作为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他要做的就是寻求真理和真相,并将此公诸于世。与此同时,人们正在死亡,幼虫爬上烧伤病人的脸,弗拉德必须做出决定拯救人们。然而,对于巨大的体制溃烂,弗拉德只能尽自己所能做出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不足以动摇整个体系的改变。面对紧迫的局势,弗拉德决定在下一轮选举之前登出紧急法案,要求医院主管不得在党派内担任职位。面对市长为了照顾国家形象的威逼,弗拉德则坚持不做政治工具,而是对民众实事求是地公布真相。
罪恶之下无辜的赎罪者
尽管有坚持正义和真相的卡塔林·托隆坦和弗拉德为民众看清真相,但是最终,没有人能掰倒权力者的手腕。在选举中,民主党胜出,弗拉德的卫生部长的职位也顺理成章地被民主党派的官员替换。卡塔林·托隆坦的团队则不停地受到威胁和诅咒。一切看似都依旧没有改变,“这个国家无法挽回了。”弗拉德的父亲哀声道。
图 | 选举结束后,弗拉德在回去的路上与父亲通了一个电话。可见父亲对他的举动表示了支持,并表明这个失败是因为这个国家“没救了”。回到这部纪录片本身,整部纪录片在冷峻犀利地跟随着正义者揭露真相之外,还交杂着另外一条叙事线,集中于在火灾中被大面积烧伤并丧失了一只手的阿迪娜身上。导演在揭露腐败链条的过程中穿插进阿迪娜勇敢地面对伤痛并积极地投入康复进程的生活,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坚强有尊严的生命所蕴含的珍贵意义,她既是肮脏交易者的灰色链条中的牺牲者又是一道在一片黑暗中真正闪光的生命。
图 | 在火灾中被大面积烧伤的女孩。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活下来了。她是不幸的,因为细菌感染,她永远的失去了她的左手。除此之外,影片没有忽视对受害者家属以及社会群众的群像刻画。在那些无关火灾事件的社会群众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与火灾牵连者的深刻联结。他们站在示威队伍里为受害者们发声,他们站在阿迪娜的伤痕照片前沉默深思,这足以能看出罗马尼亚民众的共情与反思能力是强大的。
图 | 阿迪娜照片展上,弗拉德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另外,还有一些沉默的人。他们是受害者家属们。他们沉默地面对着亲人亡去的伤痛,这个深深伤害到罗马尼亚整个社会的巨大伤痕无情地渗透进他们每一个个体的伤痛之中,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为罪恶者赎罪的竟是无辜的民众,魔鬼依旧在人间操控着一切,无人能改变这一局势。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