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孤军》的观后感大全
《无主孤军》是一部由拉杜·蒙泰安执导,Paul Ipate / Adi Carauleanu / 德拉戈什·布库尔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主孤军》观后感(一):人性的冲突
很佩服导演和编剧,我打了8分。片子开始于一片混乱,接着从紧张的节奏慢慢转向缓和,但随着影片临近尾声,观众们反而开始明白,延续这种安静并不是美好的结局,很巧合,这个片子和《This is England》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This is England》开始于主角平静但寂寞的生活,最后在主角对混乱世界的重新认识中结束。但两部片子想表达的其实是同一类建立在人性上的主题,至于是什么主题,还是你自己看后思考吧。
关键字:冲突 人性
《无主孤军》观后感(二):惶恐滩前说惶恐
看字幕的时候一直想:这不会是盗版商给儿子布置的小学作业吧.不过倒错得让你知道是从英文翻过来的,字幕真是傻得可爱.
惶恐滩前说惶恐,那两年我们不也在惶恐地看着东欧,不知有多少人在夜里收听短波消息,好似那几个不知所措的士兵,不停地调节电台频率.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无主孤军》观后感(三):無主孤軍
沒有預期中荒謬, 不過亦不失為一套好的紀錄式故事. 電影一開頭己給了觀眾一個震撼, 自己友射自己友, 然後有人問誰開火. 倒敘式由結局開始, 壽西斯古壽終正寢的一夜, 整個首都都陷入無政府狀態, 軍隊也沒有了效忠對象, 成了遊魂野鬼, 出來行咇的不知去那裡, 扭盡電台頻道去問自己友在那裡. 結果有一隊人其中一個熱血青年軍人要與民眾匯合, 勢要站在人民的一邊, fuck communism. 這一邊隊長稍一遲疑, 隊員己不知所終. 青年軍人誤打誤撞加入了一個陣營, 然後糊里糊塗被人以為是恐怖份子, 真諷刺, 幾經辛苦下才回到本來的隊伍, 回到家, 又要回基地報告, 怎知最後在哨崗前給自由友射殺, 十分荒謬. 政變前的夜晚, 沒有血流成河的駁火場面, 只有零星的槍擊, 電影卻把焦點放在成了遊魂野鬼的軍隊. 軍隊也不知聽誰的命令, 也不知將來如何, 是站在人民的一邊, 還是獨善其身? 原來個個關心的, 卻是新年可不可以回家, 共產國家軍人未必一定與人民對敵, 在青年軍人家中, 在戰車裡閑話家常, 沒有以往對他們的定型想像, 多點人性. 筆調是不是清新不敢說, 但故事荒謬得好看, 所謂共產政權解體的時候, 原來向人的反應是如此不同.
《无主孤军》观后感(四):生处逢绝
背景是:寿西斯古下台的一夜,政府真空,分散各处的军队,有的早已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的仍在听候不存在的指挥。电波上诗人或学者的发言,都有可能被当作最高指示。此际敌我难分,随时自己人打自己人.
一位士兵听到一段不确切的消息,头脑一热就往电视台跑去要和“人民”站在一边。一路上秩序乱七八糟,敌我不明。被误拖入一个阵营参加战斗,放出很多枪后才看到打的好像是自已人。未等把枪放下又被当作恐怖分子绑了起来等候处决...那整整一晚,人们都疯了,子弹都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由这种状态想起一个词“集体无意识状态”,又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你根本不知道有什么”。
从那位战士解除武装离开装甲车开始,就已经为他担心了。再看到他有一个亲切的家庭,时刻惦记他的父母和女朋友,还有尽全力寻找他的战友,这样一个人,就应该平安无事的从一切恶梦中回来。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和战友也会合了。经过一晚上的折腾,天亮了,回基地了。呼呼,长出一口气。有些事情绝处逢生,有些事情却是生处逢绝...
看完以后有点发呆,有点不相信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而过程却又这么真实,于是本着自虐的心理倒到开头再看一遍这恐怖事件的发生。打了个寒战之后决定了:这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恐怖片。
《无主孤军》观后感(五):历史巨变中难以掌控的个人命运
《无主孤军》观后感(六):为当炮灰的同胞兔死狐悲ING.....
当然了,杀错人这种事情,终归是不利于在取得政权后装成救民于水火的大救星似的去忽悠老百姓,但就是不隐瞒,就是勇敢的承担做错的事,无辜的人在革命中被无缘无故的干掉,我还是难免会兔死狐悲的。
《无主孤军》观后感(七):《无主孤军》:我没有那么多激情可以燃烧
第一个镜头,安静街道上一辆装甲车。两个人下车抽烟聊天,不时张望路边使用步话机的士兵。突然一阵扫射,抽烟人应声倒下...
因为这个开头看完了整部片子。
发生政变的城市,正规军、民兵、群众混杂,敌我不辨。5个民兵开着装甲车,绕开激战的电视台,执行巡逻任务。一个大兵去支持群众,擅自离队,却被误作恐怖分子,其余四人辗转寻找。一夜过后,重新凑齐的民兵小队在开往基地途中被消灭。
纪录片风格,罗马尼亚语,城市游击,走失的士兵,激动的市民。盲目的巷战,忙碌的指挥部,电视里左一个声明,右一个公告,看不懂的政变开始以后就更看不懂了。
态度。对任何事情的任何表示,都是一种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态度的,我们不是激进派,也不是保守派,我们不主张改变,改变了我们也不反对,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没有态度的态度,我们用沉默来表达。5个人中有一个人说出了了自己的态度,离开了队伍,其余4人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在冷冷的影像里,这个城市像是在被动的接受着一场政变。很多人说出了自己的态度,更多人因为这个原因做出了改变。
巡逻时拦车检查,和女性司机调侃,定下约会时间;刚刚还在一起分享革命热情的两个人,被误认为恐怖分子,彼此埋怨...表面的沸沸扬扬下面,更多的平平淡淡。军人、政变,还是得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就像同学聚会晚归的高中生。家里的饭菜还是那么香,女朋友的拥抱还是那么暖,对于政变,在军人的外衣下,在服从命令的准则下,不用太关心,也不用做太多。
民兵中尉担心的是出逃的士兵明天上不了早操,自己被正规军没收的手枪交待不了。归队的士兵担心的是自己把制服换给了群众。
影片没有政治立场,如果没有政治立场代表人性关怀的话,那么人性就是:妈妈会担心,女朋友会着急,吃饱了东西想点上一根烟,对于政变,我没有那么多激情可以燃烧。
《无主孤军》观后感(八):我们都是没头的苍蝇
看介绍说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片,就引起了注意,又发现是罗马尼亚的,那就更要看一看了。
对罗马尼亚的电影,在这部《无主孤军》之前,仍然是儿童时期的记忆——《桥》,《保卫萨拉热窝》,还有《沸腾的生活》。至今《沸腾的生活》结尾那段极其漂亮的电子乐仍然在我脑海里清晰回响。相比朝鲜或者国内当时的电影,前苏联、罗马尼亚或者南斯拉夫的电影有一种特殊的人文气息。
但这个电影,对我来说,完全不是黑色幽默片,它也许黑色,但我觉得一点儿都不有趣,相反,它真实到冷酷,到不寒而栗。胶片的质感如同我对于18年前的黑色记忆,唔,怎么说呢,大概类似于在光线不足的晚上拍照片,必然得到的ISO1600的大颗粒噪点下过。整个故事从夜晚开始,到清晨结束,节奏沉闷而缓慢,但每一步都暗示着无数的戏剧性。无助的士兵们身处混乱的大时代,他们的死是无辜的。
所有的镜头都全然接近真实,我几乎都忘记我是在看一部虚构的电影,哪怕是现在,我也相信那样的情节很可能在当时出现,这是导演的功力。无论是稀里糊涂的战斗,或者是在平民家中温暖惬意地做客,甚至是最后突如其来地被打死,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渲染。
电影从最后一刻开始,清脆的枪声的确和炒豆子差不多,士兵们慌乱地跑出来,被击毙,倒地不动。同样的镜头我在关于科索沃或者车臣的新闻报道里看过,至少我看不出电影和真实的区别。一个词:残酷。
另外,还有一些悲哀——他们死得稀里糊涂,因为开枪的人也稀里糊涂。
就在我目瞪口呆的时候,电影又缓慢地从最初开始了,一切都显得混乱不堪,交织着荒谬的情节:预备役士兵脱离巡逻队伍,去为人民战斗却被支持人民的国防军差点儿当做内务部的特务枪毙;中尉去电视台寻找自己的士兵却被下了枪,连收条都没有。一次差错百出的巡逻最后以在士兵的母亲家中和士兵会合而告终,中尉还得到了一瓶好酒,一切似乎皆大欢喜。然后就在回基地的门口,回答一个鬼都不知道的口令密码,等待答复,下车抽烟,然后一切就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我想起18年前的那个混乱不堪的夜晚,满地狼籍的纸品和垃圾,以及跟没头苍蝇一样茫然随波逐流于人群的我们。说真的,就算这是个黑色幽默片,就算那些情节很搞笑,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有趣,我很难受。无论是什么样的革命,倒霉的都是我们,因为我们都是没头的苍蝇。
《无主孤军》观后感(九):冲动的人民+冲动的国家=荒诞可悲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是两个罗马尼亚内务部的士兵(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内卫武警)一个戎装、一个便装,爬出一辆代号18-34的轻型轮式装甲车抽烟。突然,一名士兵爬上对面的步兵战车拉响了机枪的枪栓,抽烟的戎装士兵虽然感到不对劲,但在反应过来之前,对面的机枪响起,把他打倒在血泊里。车内的士兵试图冲出车外,但是马上被打死在车门旁。幸存的便装士兵以车体为掩护多活了几秒,仍在试图逃走时被打死。一个恼怒的声音传来:“停火!停火!谁下令开枪的?!谁下令的……”开火的士兵们面面相觑……
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混乱:混乱的国家、混乱的城市、混乱的战斗、混乱的阵营、混乱的口令、混乱的枪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切是那样的荒唐,却又是那样的真实。特别是影片运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开头的枪击显得尤为真实,就像我们在反映波黑、中东等冲突的纪录片中所见的那样。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骚乱中,没有哪个百姓能从中得到任何的政治实惠,得利只是少数人,牺牲的却是大多数。
《无主孤军》观后感(十):无主孤军:革命的那个晚上
那一夜的布加勒斯特,充满了混乱,深夜街头上到处都是热情澎湃的市民,还有一些不知在为谁而战的军人。不过,这一夜确实是改变罗马尼亚政治版图的关键一夜,许多平民的命运亦在那个晚上有了根本的变化。
其实,他们是最普通不过的士兵,只是他们恰恰出现在这个夜晚,出现在这个罗马尼亚的历史关头,从而他们的命运就和这个夜晚,与这场革命,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了。他们虽然属于内务部队,他们却并不是齐氏的死忠,拥护齐氏只是内务部队的头做出的决定。他们大多只是在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执行着巡逻任务。如果没有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他们也许第二天执完勤,就该回到兵营,等到齐氏的被杀,内务部队投降,然后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事情却出现了变化,毕竟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非凡而动荡的一晚,一切都会在这个晚上发生改变,不管你愿意与否,你只能被历史所裹挟。士兵科斯蒂被电台及街上人的情绪所感染,决定不再执勤而去电视台参与战斗,消灭恐怖分子。而带队的中尉却害怕因少了个士兵,第二天无法交待,也带着其他几个军人前去寻找他。于是,这个荒唐的夜晚也开始了。在这里,革命的激情与荒唐的行为交织在一起。
那个晚上应该是这几个军人人生中经历最丰富的一个夜晚。他们在革命的边缘行走着,革命就在他们身边发生,似乎革命又与他们无关。科斯蒂参加了革命,开了半天枪,发现打的原来是自己人;莫名其妙地被当成了恐怖分子,差点被处决(对方不停地问为何他们罗马尼亚语说得那么好,让人捧腹);他原来家庭的关系与上司的证明,他被释放回到了巡逻车上。他远离了革命,却走近了死亡。当黎明到来之时,他们的任务也该结束,齐氏就要放弃抵抗逃跑,他们却因为未能对上暗号,而惨死街头。
这几个军人政治倾向并不明显,科斯蒂自不用说,想参与革命,但革命激情在遭受误解之后顿消;其他几个,也只是想例行公事,快点执完勤,可以享受自己的休假;即使是那个中尉,也只是想履行职责,他最害怕的是明白交班时少了一个人,不过他对科斯蒂指责自己是GCD耿耿于怀,直到科向他道歉。至于革命,也许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既不想参与,也不想去镇压。就是这么一群人,却在清晨稀里糊涂地死去,死在了革命的前夜。
影片开头的镜头拍得很是精彩,街头上一片怪异的和平,装甲车在对峙着,却有一个士兵与一个平民从车里下来抽烟,他们愉快地聊着天,还相互地打闹。突然的一阵枪声,他们应声倒下。另一伙在其他装甲车里穿着不同军服的人走了过来,检查着他们的尸体。干净利索,而又极富悬念,定下该片的基调。
生命总是在突然之中凋零,革命总是在和平之时举起。一切都是突如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