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后感精选
《窦娥冤》是一本由(元)关汉卿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窦娥冤》精选点评:
●不知道评论里的人怎么想的,被欺凌被冤枉难道还应该微笑面对生活原谅一切?什么典型的怨妇形象?张驴儿的威胁没让她妥协,严刑拷打没让她屈从,直到临刑前都在用三庄誓言反抗梼杌的贪婪丑恶,难道敢于反抗在您心里就是怨妇形象嘛?
●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评定当时的人物。 了解一下中国古典故事是很好的。
●六月飞白雪,天下有奇冤。
●关汉卿到底还是个假女权。 窦娥冤死不复活就罢了,不让天降正义把坏人昏官都劈死? 就因为他们是男的,讲甚么礼义廉耻?
●窦娥的自由是在身死之后才获得的!中国社会的自由来自人伦关系及其伦理定位。与生父分别后没有亲情的自由,丈夫死后没有爱情的自由,为了维护这世上最后一点感情,她要献出生命。她所失去的全不由得自己,所以她的自由只有在死去才能获得,她残留的争取自由的目的,仅仅是洗冤,如果这个关系不是在朝为官、执掌刑名的父亲,她连争取这点自由的名分都没有。那些说窦娥不去争取自己命运的阔爷,有没有设身处地想想窦娥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国圣贤书里何曾有过被你们挂在嘴边的平等、自由、博爱、人权!
●其实吧,三年抗旱,苦的还不是百姓。用百姓的苦证明自己的冤,值不值很难说
●很有表现力的作品,作案头剧或舞台剧都绝佳。特别是法场一折,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根本不是扯蛋的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
●没来由范王法,不提防遭行宪,窦娥命苦,被没钱的爹卖,被恶人害,只能寄托于天,若不是文人之笔,多少良人被害无清白
●说唱,语调冷静地说出背景故事,悠扬婉转地唱出自己的哀愁怨恨,古代的说唱与现代的说唱差之甚远。戏文生动,阅读的同时脑海也随之浮现出场景画面,如在看戏,颇为有趣。我觉得窦娥冤,但是发毒愿当地三年干旱未免甚过。
《窦娥冤》读后感(一):读书报告
《窦娥冤》是悲剧,我在观看时对窦娥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尤其是她在押赴刑场时发下三桩誓愿,直至誓愿一一应验的情节。我也敬佩其为人,并对封建社会极力批判。剧中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为我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当今像窦娥一样冤的例子比比皆是,因而很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
《窦娥冤》读后感(二):夸张且缺乏逻辑
应该是中学的时候,学过其中的章节。当时主要是被神话情节所感染,六月飞雪,想不到人的冤屈竟能感天动地。至于窦娥是怎么冤枉的,不甚明了。昨日闲来无事,在IBOOKS上看了一遍,这才有了通篇的了解。有了了解才发现,这篇故事不但夸张也缺乏逻辑。
1、窦娥不愿与张驴儿成亲,被其冤枉,告上县衙。那张驴儿无赖一个,要钱没钱,而蔡婆婆却广有钱财,人脉也广(从她经常放高利贷可以看出)。而县官贪婪成性,为何蔡婆婆不能花钱买通县衙?就凭张驴儿的一句话“儿子不能毒死自己的亲爹”,县官就不问证据,直接定罪?
2、蔡婆婆被卢医生杀人未遂,竟然不报官追究?作者说蔡婆婆被张老儿迷惑,想和他结为夫妇实在太过牵强。试想,一个有钱有闲的女人,如果有改嫁的想法,年轻时寂寞空虚冷的时候,早就付诸实施了。还用等到现在,受人威胁,接受一个无钱无势的无赖?
3、作者想说当时的社会黑暗,基层官员贪婪腐败,黑白颠倒,不为人民做主。可是,很明显,县官没收钱,只是断案武断,业务能力不行而已。
《窦娥冤》读后感(三):带有神话色彩的窦娥冤
戏曲的描述手法还是很夸张的。先是把生前的窦娥夸做是孝妇(舍不得婆婆被打因而屈招怨死),再把死后的窦娥鬼魂描写的威力无穷,满满的存在感一样。不仅血染丈二白练,滴血不落地,还成功诅咒楚州天降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关汉卿成功的把窦娥刻画的如此悲壮同时也让人感到一丝畏惧。
同时最后的窦娥爹洗白窦娥的方式,也很让我纳闷。因为从现代法律角度看来,这种洗冤屈的方式还是很不科学的。其一是,仅凭所谓的与冤魂沟通就认为有怨情,这恐怕首先在科学上就站不住脚,更可能被认为根本就是他爹的自我臆想,如此断案过于自我心证。其二是,仅凭口供就断人有罪,毫无实物证据。在现代刑诉法的角度看来,也是站不住脚的。其三,窦娥虽怨,但若是其父不是大官,有何能以洗白?这总让人觉得有种政治的因素在内,法律的权威得不到尊重,也是很尴尬的。不过,就算如此不科学,但我也不能否认,里面的诗词是如此的优美。开头那句“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 ,安乐是神仙 。”真是让我爱的不行呀。
《窦娥冤》读后感(四):杂感
四折戏读下来只觉得恶心。
我想这本戏的精彩应该在文字上,我还鉴赏不来这个,谈谈对两个女性人物及相关情节的想法吧。
窦娥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的人物,7岁被卖成童养媳,17成婚,20丧夫,也没有小孩。婆婆软弱无能,收下流氓父子,最终害得窦娥伏罪被杀。即使婆婆害她到如此境地,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怕婆婆受刑才认了冤最后还要父亲照顾婆婆。这个女子一生都是为了别人而活的,开始是父亲,后来是蔡家。
这样一个人物,却说她有反抗精神,真真是最大的讽刺了。
愚民政策愚昧环境下的反抗,反抗到底我看来也不过是场笑话。
她既然是为了婆婆而死,就不是平白无故死的,却又心怀怨毒,到处喊冤。
蔡婆婆是软弱无能,但也是有财阶级,却对流氓父子无能为力,甚而逆来顺受地迎他们进家,最后一折中甚至还成了张驴儿的干娘,着实可笑。且再想她当时是卧病才没有接脚老头,若是病好了老头沒死,怕她是真的要婆媳两人嫁入张家的。
自己作践还不够,更加作践窦娥。
但其实窦娥的层次也高不过蔡婆婆多少。
中国有句古话叫“小媳妇儿熬成婆”,我非常讨厌。
这意思到底是说,我终于不用被其他人欺负了,还是说,我终于可以像别人欺负我一样欺负别人了?
可笑!
我被欺负还是可以忍的,只要我以后还可以欺负别人。所以我忍下去的理由是我坚信我身上受得苦以后可以由我施加到别人身上去。
可悲啊。
中国的封建思想向来是吃人的。女人尤其被吃,被男性吃还不够,还更加要被女性吃,以后自己还要吃别的女性。
文化的独立性啊,何必只在这一点上滞后呢。
《窦娥冤》读后感(五):封建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封建时代的女性意识
窦娥恪守妇道、孝敬父母,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典范。但有所不同的是,窦娥的性格里,有着同时代其他女性所不具备的反抗精神,尽管这种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窦娥的反抗不仅仅是对张驴儿野蛮行径的反抗,更是对社会失序、男权霸行的反抗。张驴儿父子的行径无意等同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本来有法律可作为受害者的保护伞,奈何元朝官吏贪墨,腐败严重,官府倒成为了其帮凶。以窦娥为代表的一众女性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忍辱服从,另一条便是化为玉碎。窦娥选择了后者。
在悲剧发生之前,窦娥是作为一名顺应社会,妥协现实的失声者。幼年被父亲用以抵债,无以反抗,成年丧夫之后,迫于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束缚,她仍安分地作为一个恪守妇道的遗孀;而在悲剧即将到来之时,窦娥骨子里的反抗精神终于令她发声了,她毅然决然地拒绝张驴儿的霸权,绝不屈从。后她在面对栽赃陷害时,又详尽准确的阐释了自己的清白,奈何百姓的话语权在金钱的淫威之下毫无分量,最终窦娥血染尺素,只能以悲剧结局。悲剧发生之后,曾经的失声者化为鬼魂,它面对社会的不公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这是窦娥对于现实的控诉,也是作者对于时代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