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集校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卢照邻集校注》是一本由卢照邻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5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照邻集校注》精选点评:
●校注者的身世让人唏嘘。
●七古除了《长安古意》并不足观,《行路难》多陈词滥调,真可谓轻薄为文,毕竟鲍照吴均那几篇摆在那里呢。 五古咏史值得一读 五排精妙,有几篇布满痛苦之言。 最具有文学价值的反而是骚体文,这个注释本在骚体注释上还是很细致的。
●曼倩长贫,古今如是。
●同上古的祝注卢照邻比起来,李注颇有祝注没有的妙处,私下的笺卢集,引以为此书当参考之。
●杨炯说:“愧在卢前,耻在王后。”可见卢照邻在当时名气是很大的。他的七言歌行的确是无以伦比的,代表作当属《长安古意》和《行路难》。另外,他的七律以边塞题材为主,符合闻一多对四杰“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的评价。巴蜀地域诗值得关注。
●朋友之父的遗著,逝后数年终见印成,已是一幸。
●卢照邻的集子 这本应是最好的了,毕竟2000年之前出版的,上古那本还要弱 虽然后来修订了。家世 要加上2005年出土的卢照己墓志 内容,生平 嫌不足,期待将来新发现史料吧
●通过校注了解作者的一生。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天生一个情歌胚子!!!!!初唐无出向背者 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卢照邻集校注》读后感(一):谁人解我旧生涯
初唐第一才子,不是王勃,是卢照邻。王勃当然是才子,但是在卢照邻面前,王勃总是有那么一点刻意与稚气。
我不想说他是一个怎样令人怜惜的人,未免太虚假。一个人真实的痛苦经不起别人反反复复的言说、观摩,那样仿佛是一种轻薄,痛苦也随之消隐,再也不给你触到。就像他预先躺在自己的墓穴里,他那时的心境,你永远也无法猜到。
《长安古意》,允推初唐第一佳作。从卢照邻开始,唐诗开始拥有了一种跌荡起伏的姿态,这样一种姿态在李白那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之前,也许是鲍照,再之前,是屈原。卢照邻在诗文里秘密地反复怀念屈原。《怀仙引》、《明月引》、《五悲文》、《释疾文》,我看到屈原的幽魂在文字里面反复的飘荡。
卢照邻的投水都似乎已经被人们给忘却,更不要论这种投水的意义何在了。人们都以为,他一定是被自己的病给压垮了。一定是的。就是这样虚伪而轻薄的猜测,而诗人也不辩解,“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十数年来,他被疾病所控制,决不是轻描淡写,然而也不是事件的关键。
“盖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删《书》者其有栖遑乎?国语之作,非瞽叟之事乎?骚文之兴,非怀沙之痛乎?吾非斯人之徒欤,安可默而无述?”字里行间,仍然是屈原的幽魂。
时光倒转二十年,他也曾是长安才子,也曾赢得薄幸之名,也曾拥有隐秘的情怀,那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少年心事。吟唱着“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开启着一段段或相逢或错过的故事。
http://zaichangan.blogbus.com/
《卢照邻集校注》读后感(二):愿作鸳鸯不羡仙
且不说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排名老三却名望甚高,以至于杨炯感慨“愧在卢前”。且不说他的歌行体独步天下,当时无人可及。且不说他一身病魔缠身,被折腾得死去活来,最后跳河自杀的悲惨身世。诸如此类。单单“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句,就足以让卢照邻在中国诗坛上名垂千古。因为像中国这样的情感型伦理型形而上型的国度,总是最关注人自身的情感走向。能引发共鸣的,必定成为流芳百世的佳句,不管它是否对偶用典格律精妙。
《长安古意》是对当时豪门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做了极其生动而细腻的铺排,由市井车马之盛,楼阁之美,说到了将相的争夺权力,相互倾轧。“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人生当中有多少的擦肩而过,又有多少的牵手放手。总有些人和事,在错的时间对的人,对的人错的决心,错的决心对的名分下,执意闯入生命当中,成为投影在你的波心的天上的那朵云。如果没有鼓起勇气,去说出自己的感情,又怎么能判断对错是非?惊世骇俗的美好在我们身边已经太多,为何不让自己成为其中一个?宁愿有过错,也不想错过,否则,一旦信心退散,那就真的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对方跟Anyone Else But Yourself昵昵儿女语了,自己跺脚捶胸扇耳光都没辙了。接着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愿望美则美矣,不过咱们中国照例喜欢断章取义,只抓住“愿作鸳鸯不羡仙”不放,其实人家还有后半句呢:“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哦豁,黄莺作对,蝴蝶成双,说来说去都不管咱们情郎情妹儿的事儿,洗洗睡吧。。。。末段说“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这四句语言由前面的铺排华美转为朴素平淡,道明世道必然变迁,荣华富贵皆是过眼烟云的深刻道理。其实卢照邻似乎很擅于讲这种时不我待的辩证法,有种看破红尘的悲凉。比如他的《行路难》有云:“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尺哀怜。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无非就是说明“贫贱不可欺,富贵莫可托”,富不过三代,今日飞扬跋扈的人们啊,谨言慎行吧。当然,表达这个意愿最为熟知的是唐伯虎的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真心觉得卢照邻是个苦命的才子。。。
《卢照邻集校注》读后感(三):读《长安古意》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来自整日端守笔砚思虑纯正的文学青年们,而是来自饱经世故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老司机们;真正的太平盛世,也并非止于政治清明百姓安家乐业,钱多得花不了的时候是要讲讲排场摆摆阔气的。 读《长安古意》 整个唐朝的诗歌,最喜欢的是初唐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通篇流露着一个强盛的王朝应有的气派。说是盛唐气象,其实世间万物都抵不过一个盛极必衰,看似繁华的盛唐已经陷入了停滞腐败、危机四伏的境地了。和看似圆满的盛唐相比,我更喜欢英姿勃发的初唐,充满了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长安古意》借古咏今,描写了唐朝国都长安热闹繁华的景象,也写到了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如: 富贵欲: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情爱欲: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任侠欲: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权势欲: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也正是描写到了人性的各种欲望,这首诗长期以来遭受着不太公正的评价。古代文学老师提到《长安古意》时,只说让背诵,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未置一词;教材提到这首诗,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认为作者写诗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权贵们的骄奢淫逸。然而很奇怪,我读这首诗时只觉得意气风发,心神俱旺,心想这才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该有的气派。我不相信一个满腹怨言,暗藏讽刺的寒酸书生式的人能有这样的凌云健笔,写出这样豪迈流丽的诗句。 中国现在的诗歌教育很奇怪,一方面以几千年的诗歌文化遗产而骄傲,另一方面在挑选和解读诗歌时又透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寒酸气,老是整一些戚戚哀哀的闺怨诗、思乡诗、离别诗、忠君爱国诗、怀古伤今诗,怀才不遇诗,读着就郁闷。倒不是说那些诗不好,只是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更喜欢那些意气风发的诗。如果没有倒也罢了,关键是家藏千金却摆出一副衣衫褴褛的寒酸像,给人一种守财奴似的拘谨。 美女安在?淳酒安在?丽服安在?宝马安在?富贵豪华安在?这些能回避的都被回避,回避不了的也往往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里面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一方面,估计当教师的日子过的都比较清寒,对于这些豪华的气派讲不好;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这些奢侈的排场自然要加以抵制。于是学生们往往在最该意气风发的岁月与那些戚戚哀哀的诗厮磨在一起,教师们倒是趋之若鹜,一首诗讲罢,还要意味深长地加上一句:你们现在不太懂,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懂了。呜呼哀哉!既然不懂,讲它作甚?! 有人看到诗中侠客杀人不乐意了:打打杀杀多不和谐,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但任侠本来就是唐朝的风气,李白曾吹牛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就连杜甫年轻时那会还“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呢;有人看到诗中权贵们骄奢皱眉头了:皇帝也不好好管管,下面人都浪成什么样了。但人家大唐的社会风气本来就很开放宽松,我大天朝倒是管的严,电影电视剧想删就删想剪就剪,一股小家子气;看到诗歌结尾部分的“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又有人来劲了:富贵有什么了不起,到头来不还是只剩下几处荒冢、几棵青松?于是在翻译时还不忘自作聪明地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这句诗后面加上:人家扬雄生前寂寞,但死后诗文流芳百世啊。一股醋酸味。后面不是还有一句“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踞”吗?富贵人家荣华一世最后只剩几棵青松,你扬雄寂寥一生又怎样?最后不还是只剩下桂花飘?人家卢照邻写这首诗并非是为了兜售那两瓶子酸醋,而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功名的追求。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唐朝人远比后世人直接。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来自整日端守笔砚正襟危坐的文学青年们,而是来自饱经世故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老司机们;真正的太平盛世,也并非止于政治清明百姓安家乐业,钱多得花不了的时候是要讲讲排场摆摆阔气的。当我们的老司机卢照邻遇上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唐朝时,《长安古意》就产生了。气派的诗歌,以后还会有;但是像《长安古意》这样气派的诗歌,却只为唐朝所独有。
《卢照邻集校注》读后感(四):浅谈卢诗中的悲情底色
粗读《卢照邻集校注》后,我觉得卢诗文中几乎都带着些许悲情。卢诗标题中常用一些带有苦痛色彩的字词,如《哭明堂裴主簿》、《五悲并序》、《病树梨赋》、《羁卧山中》等,更无论诗文内容之悲愁孤寂、色调之灰暗阴郁了。从卢照邻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少年求学、交游长安、调任蜀地、寓居洛阳、羁卧深山、投溪自尽,一生颇为坎坷,但无论顺境或失意,他的诗文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低沉与悲情。 造成卢诗中悲情的因素很多,前代悲美之风的影响,卢跌宕的人生境遇,长期以来的恶疾缠身等等。但在纵览卢照邻一生的创作后,我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因素。自身的性格使他的诗文创作中总有一层难以磨灭的悲情底色。 卢照邻自号幽忧子。“幽”可能是卢故乡幽州的指称,“忧”或为性格。此外,“幽忧”一词曾在更古文献中出现过。《庄子·让王》中有言“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成玄英疏:“幽,深也;忧,劳也。”幽忧,即深深忧劳意。据《直斋书录解题》等文献记载,卢学《易》,通黄散之经,有着“以道自任”的追求,并在《病梨树赋》中提及庄子,阐明“余年垂强仕,则患幽忧之疾”,卢或早知庄子所言之“幽忧”。因此,我认为“幽忧”之号,有着饱受身体病魔侵害的苦痛,也是其自身性格的写照。并且卢对这种性格是认可的,他在晚年的《释疾文》中写道“圣人知性情之纠纷”。如此一来,卢的性格或影响着其诗文创作的审美倾向。以至后期,卢照邻将自编文集命名为《幽忧子集》。 公元六五二年,卢照邻十八岁,入长安,出入王侯公卿之门,与邓王交好。此时的卢照邻正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然而在《长安古意》中,已经有着一种阅尽世事的沧桑感。卢在对繁华骄奢的批判与对不遇不达的宽解中,还透露着一种对自我的反省与社会的反思,并且在对二者的整合中隐约诉说着些悲情。 卢早年进京应举时便做出了洋洋洒洒的巨制七古《长安古意》,这首诗历来所为人称道的是如闻一多先生所言之“宫体诗的自赎”。它对长安的风物人情极尽铺陈渲染,辞藻华丽,然而却不浮于艳丽,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始,写豪门贵族的豪奢享乐,夜夜笙歌的市井娼家,甚至将相倾轧、争权夺利。铺陈繁华后,突然趁势转折,至“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引入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不由得感伤,前文长安大道上的富贵骄奢如浮云般消散无踪,只有“寂寂寥寥扬子居“,落寞与孤寂扫空一切、洗尽铅华,结句“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带有淡淡的自我宽解之意,一浓一淡,讽刺而哀伤。 《曲池荷》也是卢诗中颇具悲情与美感的作品。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首诗所作的具体时间地点已不可考,诗中也无时间地点的明示。浮香绕岸,圆影覆池,无一字提荷,却勾勒出荷清香摇曳的情态,神韵既显。既有浮香圆影,应该是夏天。至于圆影,有人解释为月光下的荷叶之影,花好月圆,而我个人更偏向于这是处在日光下。荷叶本身是很密集的,若能看见影,对光线需求更大,日光下更可能生出影影绰绰之感。最后两句写荷亦是写人。它的字眼应是“恐”,充满着担忧与叹惋,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以及无可避免的青春凋谢。荷之飘零即美之陨落,也是诗人自身的零落。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这首诗:“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 其实卢照邻也曾有过较为欢娱的时光,但其短暂而不可停留,由此显得整体更为哀伤。如: 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日述怀》是卢照邻出蜀后幽居洛阳时元日所作。卢先言官职低微,隐居方外,点明他当时的境遇。而后写元日盛况,人们欢歌畅饮,花开起舞,歌颂大唐之春。野草掩埋小道,风光惊动四邻。这两句似乎是在写热闹与生气,然而若非是在元日这天,则是寂寥荒芜的氛围,故最后一联充满了企盼,盼望能有长久的如今日般的快乐与新鲜。在这时,卢照邻有些陶渊明归园田居时的心境了,但卢的闲居是短暂的,他仍然是个官职低微的方外之臣,自然他的期盼也很难实现。于是在这之后不久,卢自洛阳入长安,与孙思邈等人交游,染风疾,作《病树梨赋》。 总的来说,我认为悲情是卢照邻诗文创作中一抹难以挥去的底色。
《卢照邻集校注》读后感(五):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的人生可以说是初唐四杰中最为悲苦和多舛的,政治上不得意,又长时间离开家乡和京城寓居偏远的蜀地,后身染重病,受病痛折磨多年后投水自杀。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卢照临的诗中那些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与清高孤傲随着时光流逝都化作了黯然神伤与凄凉悲哀。不过全书读下来,比起他的悲苦,我看到的更多是贯穿他一生的“孤独”。
政治失意、没有知遇之人的孤独,看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孤独,离开亲人朋友、寓居他乡的孤独,想要得道成仙却没有道路与同伴知音的孤独,感到年华易逝、生命渺小的孤独,受病痛折磨却无人能解救的孤独••••••即使是在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他也是敏感寂寞的,幻想得到赏识但内心却有很深的不安,渴望红颜知己或是一份美好爱情而不得的寂寞,以及当时就已经逐渐产生的人生的徒劳感和虚无感。所以诗中常常可见的是“独”“自”“耿耿”“星鬓”“衰鬓”等充满暗淡和萧瑟情感的词。诗中虽然也有一时的欢乐与豪情,例如年少时对未来的畅想、对京城繁华的尽情抒写或是从蜀中归于京城时的激动与轻快等。但这些更像是一时开放的花朵,开时虽美却终有花期,花谢徒留花柄独立更显突兀与寂寞。又像是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虽热闹喧嚣却终要归于寂寞,消散后只会感到更深的寂静和空虚。那一时的欢乐绚烂总是在诗中太快地消散了,结尾总是留下叹息和徒劳感,又引寂寞和哀愁。我从诗中来看诗人只觉得他是一个消极敏感的人,多思多虑而又难以开解自己,他内心是孤高骄傲的,但现实却一次次打击和踩碎他的自尊心。太多哀愁堆在他的心上了,他总是清理不掉,只能越积越多。所以即使一时的欢乐和忘却,底下那些忧愁还是会透出来渐渐吞去那一时小小的欢愉。他一生都活在孤独黯然之中,内心是消极悲观的,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道教、渴望成仙的原因。因此我想病痛的折磨只是他自杀的许多原因之一,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人生太多孤独寂寞了,他对生命已经失去了期待和积极面对的勇气。
长安古意(节选)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诗的前部分以铺陈的笔法,描写了长安繁华的生活场景,流露出对这种奢华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但在这种绚烂的外表下,他也暗暗讽刺了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只手遮天、相互倾轧的现象。同时在诗中繁华景象淡去后留下的依然是卢照临内心的孤独之感:怀才不遇的寂寥与最后四联世事无常、荣华皆为浮云的感叹。
最后四句正是跳脱出那五彩斑斓、你争我斗的人世,才更有一种热闹都是他人而不属于自己的孤独感以及沧海桑田、繁华逐尽后的空虚感和徒劳感。前两句描写的是时光的流逝,应时的景物不会等待,桑田碧海一瞬间就会改变,往昔那些多么豪华的建筑也都消失只剩下挺拔的青松。人世间的繁华热闹,追名逐利在时间面前都不堪一击,当下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天大的事情许多年过去后实际上不值一提。最后的“青松”一词道尽了这种人生都是徒劳的苍凉和虚无感,眼前几棵暗青色的松树在风中瑟瑟,枝干挺拔,只有树叶沙沙作响,“唯”字更显寂静悲凉。它们就好像早就立在那里好,你想不到这里曾经的繁华与热闹。诗人于是想到这一切的挣扎努力、心机算尽、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呢,时间一过都会消散,人生不过是一场徒劳。
所以他想到了扬雄,想像他一样不再为名利所累,归隐山林,选一处寂静孤独的小屋,只与一床书作伴度日。此时他想像到一个画面:终南山的桂花开了,风一吹桂花到处飘飞,许多落在他的衣襟上。桂花体态娇小,颜色轻淡,隐于叶间,散发幽香而不为人知,秋日开放而不争春意,正是淡泊名利,含蓄不张扬的象征,而终南山是历代许多文人选择归隐的山,明显能感受到诗人的归隐之心。但终南山同时也有“终南捷径”一说,是否暗示着诗人实际上心中放不下现世的名利,依然渴望着建功立业呢?最后一句“飞来飞去袭人裾”描绘了一幅闲适轻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景象,即使诗句结束,我眼前依然有桂花翻飞的景象一直延续,这样的结尾余音绕梁,长久不散。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首联、颔联为对偶,不带“荷”字却把荷花开放的景象描写的生动形象。诗人或许心情郁闷而到院子散心,我认为时间应该是一个明月夜,而不是一些观点认为的晴天白昼。因为正是由于是夜晚,景物并不清晰鲜明,诗人第一眼才没有注意到开放的荷花和硕大碧绿的荷叶,而只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荷叶的影子。正是因为是一个明月夜,才有“不见其花只闻其味”“不见其叶只见其影”的意境和宁静幽寂的氛围 ,此时的色调是暗淡的,诗人与荷的相遇是偶然寂静的不期而遇。若为白昼,荷叶的绿和荷花的红则过于鲜艳,诗人就不是偶遇荷花“发现”荷花而是荷花“撞入”诗人的眼中,再加上产生影子的阳光,整个氛围是明快的,这就与下面两联悲凉哀愁的感情色彩不符。
“曲”和“圆”相辅相成,构建出一种自然的结构美,与荷花的生机形成照应,而不是方正死板的景象。“浮”和“绕”字一方面写出了荷花香气弥散在空中的动态之感和荷花盛开之多,一方面暗示了诗人正在池边散步的景象。“覆”“圆”字突出了荷叶的饱满、硕大和浓密,暗示着此时为盛夏,荷花正盛开,故荷叶也正充满生机。诗人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象却并没有快乐之感,他的内心太过敏感和消极了,这样的景色在他眼中却勾起的却是他对荷花飘零的担忧:他想到,自己与荷花的相遇已是如此偶然,若秋风来得太早,荷花因此凋谢也不会有人发现,它曾经的美丽与生机又有谁能看见呢?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如此美好的东西没人发现就消散才更令人感到叹息和悲凉。诗人用这荷花自比,自己年华转瞬就会逝去,若是无人赏识、没有知音那自己来这世上一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又有什么意义呢?一种孤独寂寞和人生徒劳之感油然而生。前二句中“曲”“华”二字似乎暗示着荷花生长环境为精致富贵之家,那“用来自比荷”自然亦是不凡,透露出诗人内心其实是孤高自傲的。正因为他的孤高自傲他才更不能接受“君不知”这个结果。
最后两联就好像诗人一生的写照:所有的自傲与豪情最终都消散了,一生孤独寂寞地存在于这世上,无人赏识无人理解,好像世上只有他孑然一身。所以他渴望得道成仙,或许这个他真的不属于这个令他孤独和痛苦的世界吧。秋风过早地出现在他生命中,他的年华凋零过早了,可又有谁会注意到他的凋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