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精选

2021-01-12 03:0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精选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是一本由(宋)周邦彦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573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精选点评:

  ●没看完,做一个标记。

  ●三颗星是打给校注者的

  ●油麻地的中华书局有全套。清真集两册,不共美人游。

  ●词五星,注一星

  ●自吴则虞后的几个校注本我都大概翻过,的确是孙虹本的较为详实,白玉微瑕又如何。我不明白下面的人为何要如此激烈的批评。

  ●摇曳多姿

  ●美成成就不高,不值得钻研,只是工于词令,实在也有一些意境词句清新的地方,看看也罢。

  ●注得很好。

  ●要籍補錄。

  ●美成居然才7.9分,真是可怕………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一):有点失望

  周邦彦生平资料极少,通过词的解读推断人生经历有时会捉襟见肘。

  《清真集校注》与《乐章集校注》都有长篇前言考证作者,但我反复看这几篇考证文章,真没看出薛先生有多高的水平。后者对柳永的考证不少的一厢情愿。有人写文章批一下《乐章集校注》,个人感觉说的多有据,不知薛先生为何大动肝火。07年冬在国图书店购得《东坡词编年笺证》,一直没时间看,不知做得怎么样。

  观点:文学创作不是拍纪录片也不是猜谜语。得出周邦彦娶过几次妻子,走过什么样的路线,根本就是费力不讨好。

  总之,书都是好书,如果高要求的话,就有点失望了。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二):扪烛叩盘

  此书号称集周邦彦研究之大成,然书中可疑粗陋之处甚多,试举一二。

  前言是一篇关于周邦彦的研究论文,但议论多无凭据,随意揣测,妄作解人。其中有一段说周邦彦升官太慢,遂推测他肯定人品有问题,不然怎么会浮沉州县、辗转京师,久久不能升迁呢?这个推测的唯一依据是《宋史》记载邦彦少时“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然后又拿不能升迁的事实来证明宋史的说法,实在可笑。邦彦属新党,但返京后“坐视捷径、不一趋焉”,想必他诚如王国维所言,实与新旧两党皆无所依附。准此,仕途焉能顺畅?然作者就此推测其人品低下,实在令人费解。至于邦彦给蔡京的两句寿诗,王国维、罗忼烈、钱鸿瑛等专家都已详细解释过,作者拿来大做文章,无非想把他说成品格卑下之人而已。证据不足又言之凿凿,莫此为甚。

  此书号称研炼十余载而成,但纰漏之处极为明显,令人不解。例如两首《浪淘沙慢》下片第二句分别为“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昼阴重)、“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万叶战)。文句乐句均作上八下五,《周词订律》集美成、千里、泽民、西麓、梦窗五首《浪淘沙慢》,认为此处前四人俱作一七五断句,即“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千里、泽民、西麓均是和周之作,《四库提要》谓其“字字奉为标准”,可见此处句法为一七五或上八下五,殆无疑义。然作者此处断句,“昼阴重”一首为“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万叶战”一首为“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不但与《订律》之标准说法不同,且此两首本身断句亦不相蒙。“昼阴重”一首断句犹不堪成诵。

  另外,注释虽号称用上了光盘检索,然轻率之处,所在多有。《应天长》“夜堂无月”处,弃宋元诸本于不顾,盲从刘逸生《宋词小札》之说,据清《钦定词谱》之孤证改为“夜台无月”,并称“夜堂”“于义未洽”。但如此以来,此词变为描写“阴间”景色,月亮、寒食均成阴间之景。真不知如此一改,于义“洽”否?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三):想想还是四颗星

  读此书前在读《乐章集》,西北大学薛瑞生先生校注。翻开此书,校注者孙虹乃薛先生弟子,且有薛之订补,所以未作他想,给了五颗星。

  但读过孙虹所撰之《前言》,这样全然的信任不免有了折扣。对于前代的学人,虽有以尊之,但花了太多的笔墨隅举本书的大小创获,态度似不同于一般古籍校注者的谦逊——当然,也可以理解,否则自己的创获就不容易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古典文学笺释要在清人的基础上有所创获本来就不容易。而从前言所说创获来看,大约主要还在考据(这方面暂不敢置词),余则亦无“突破性成果”。

  笺释本来是一门水磨工夫,只要花大力气去细细地琢磨,总是会有大小的创获的。虽然作者自负“集前人研究之大成”,但正如其本人所言,“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

  披卷细读,首则《瑞龙吟·章台路》,笺释“名园露饮”,引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载石曼卿“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而释为饮酒时不拘礼节的狂态,未免过于迂曲。倒不若径释为露天宴饮。

  次则《风流子·枫林凋夜晚》“断肠声里,玉箸还垂”,注释十九“箸”字打印错误——也不知如何能错得如此离奇。注释十八解断肠声,引张正见《度关山》:“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若单引此,则不知“断肠声”解作何?流水声乎?哭声乎?不若引李义山《赠歌妓》:“断肠声里唱阳关。”由黄山谷《题阳关图》“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云云,亦可知以离别曲为断肠声乃唐宋人常语。

  这样说并不是要抹杀薛、孙二氏的功劳,只是想说明——笺释本来是一门水磨工夫,要花大力气去细细地琢磨——所以有了创获固然可喜,但对前人的成果亦不能不发自内心地予以敬意。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疏漏,大约和作者在笺释时多少依赖全唐诗光盘检索有关系——这是作者在前言里提到的。若是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唐诗不熟,要想在笺释方面度越流辈,其实是很难的。这是清人的笺释难以被超越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到这里,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该注释及早出现修订本,或者有志者花大力气,后出专精。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四):主次颠倒,买椟还珠

  初读诗词的朋友,莫要读此书。因为这书本质上不是一本合格的笺注与校注书,同类比较的话,更推荐叶嘉莹主编的,王强编著的《周邦彦词新释辑评》。

  《清真集校注》一书显然是作者孙虹(女士?)的一大段学术论文,其书的意义(许我小人之心)旨在为孙氏在学术界谋一席之地,孙女士为之付出的心血我们不能抹杀,但当一本书本质的性质与意义改变之后,就很难再让人心生怜爱,叫人爱不释手了。看看长篇大论的前言部分吧,看看有些词后庞大的考评与微薄的集评吧——

  八个字最说明这本书的特色:主次颠倒,买椟还珠。

  另外,对于周清真生平的一些评论,孙女士采取了强烈的质疑,甚至提出了对清真人品的讨论。作为一名学者,对于某位文学家有疑问有批评,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们当然欢迎也提倡新的声音,有新的论点。但这些论点以编者的身份放在校注书籍中未免对读者太不尊重了。这样的论点更适宜出现在学术报刊上,或者独立成书,择日付梓。校注书籍本质上是需要端正客观的,这一点上孙女士缺乏编者的自觉性,作为编者她是不称职的,当然作为她的老师,负责补订的薛先生同样叫人失望。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有主观态度,去看看金圣叹的书吧,他评诗时候每篇都有自己强烈的观感,但从不会上升到对作者人品的质疑上。这,才是大家风范。

  然后,且许我继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发现既然孙女士对于清真的词没有强烈的热爱又为何为之编辑成书呢?我是这样猜想的,孙女士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在学术界出头的机会,所以无论她是否喜欢周清真,都将它作为一个课题做了研究。这一点我想我们大家都可以理解,我们自己若得到一个工作机会,例如我们的工作是做广告的话,无论卖的商品是否感兴趣,我们都要做。这是难得的工作机会,但站在我这样一个读者的立场,我依然习惯叶嘉莹女士这样的评述,因为那是带着深情,带着随年华增长而慢慢深入的个体生命。诗词这样的文体,注定了要有深情才能说解好,作为课题研究,就象拿着尺牍去衡量爱,这是不可能的。甚至我觉得叶嘉莹先生有时候都还太现代学术味了,我最爱的就是金圣叹与况周颐,中国历来最好的诗词研究,都是文人自己的读书笔记,而不是什么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更适合西方文学,因为西方文学更加条理明晰(史诗是他们的诗歌滥觞,而我们则起源于诗三百,那是思无邪),中国诗歌,关键还是那一个“情”字。

  最后,对于孙女士的一些质疑我有我的想法。或许清真的某些人品确实还是有污点的,话说人无完人,但孙女士的一些说法我不能苟同。比如孙女士提到周清真在词中所表现的总是一个抒情的主人公形象,与他生活中的形象大有不同,因而认为这是一种创作中的人格分裂。清真笔下的人格与自己生活中的显性人格的差异,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子人格,或许他的文字有抬高自己的现象,那在心理学上也是对人格的一种提炼,这本质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何况,试问哪个人在人前的模样才是完全真实的?红尘多泥泞,人怎可轻易在风沙里露出本性。将心比心,你我亦然。说难听点,在人前谁不装X?当然是人与自己相处时候展现的那一面更真实。所以以此在质疑清真的人品,说实话站不住脚。

  另外么,我一直觉得就凭清真在宦海沉浮中沉多浮少,就可以明白他“做人”一点也不高明,我更加不觉得他的人品有什么大的问题了。至于清真反复提起前人,类如以“前度刘郎又到”来自比,在我的理解里,本质上这并不是刻意自我抬高,是共鸣吧,人在浩瀚宇宙中终究是孤单的,所以忍不住在前人中找自己的影子,来证实自己的经历是有人曾经体会,有人深切明了的;与前人相通的是那种心情状态,而不是前人的身份与前人的辉煌业绩,即使有一些自我标榜的成分在,但那种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态我想多少也是可以理解的。说一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我也时常以前人自比,但这样的自比,除了自我标榜,更多也是自己嘲讽吧,我想这是中国儒生特有的一种阿Q精神,在这一点上孙女士只怕未曾感同身受过。

  当然,孙女士另外的一些考证对我还是依然有启发作用,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详细的周清真。虽然对于他的词的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也没什么新的收获。而且一些词的注解大有蛇足之嫌,有点把读者当小学生,从而扩充这书的厚度。

  给三颗星,看在史料收集的辛苦份上。另外,看在这本书的集评里让我接触了之前并不知晓的《海绡说词》,比起我们语文书上乱写一通乱扣帽子的许多胡言乱语,《海绡说词》的切入点很清晰。

  《清真集校注(全二冊)》读后感(五):片玉说清真

  孙虹的《清真集校注》舛误甚夥,个人认为并非善本,不过是在“四汇”的方向——汇校、汇释、汇考、汇评的路子上亦步亦趋,尤其是汇释部分,显得支离破碎、不成片段。然而即便如此,“被注释”的词主周邦彦本身的光芒,却是不可掩盖的,颇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的气魄。就周邦彦词本身而言,五星亦不为过矣。

  美成词浑雅流转,精妙绝伦,遣词用句自有法度,意脉气骨纵横贯注。他是北宋后期词坛的当之无愧的最优秀的词家,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我们如果用唐诗来比宋词的话,苏轼可以算作是宋词中的李白,其词追求创作自由,强调个性性情的自然流露,以“词自是一家”的理念力图打破原有的创作规范;而周邦彦则如杜甫,精心琢磨,追求词的艺术规范性,王国维就是“词中老杜”的提出者。因其法度井然,有规律可循,故后代词多效法周邦彦,也正如后代诗人多效法杜甫一样,所以美成也被推举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再加上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曾经做过北宋王朝音乐机构大晟府的行政长官——大晟府提举,所以其词格律严整,音调和谐,琅琅上口,更是有迹可循。

  读美成词,既有儿女相思筵前酒边的风花雪月,亦有不忍登高临远的乡关何处,多是关于欢情、离情,怀人、怀古的这些主题。羁旅行役题材继柳永之后,美成亦多加开拓。自视甚高的他常感慨怀才不遇,自称“京华倦客”,多有激愤不平语,其咏物词也往往带着自况的意味,多以比兴寄托。“斜阳冉冉春无极”(《兰陵王》),绮丽中有悲壮;“大都世间,最苦为聚散”(《荔枝香近》),乃“悲莫悲兮生别离”之古韵;“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夜飞鹊》),冗情入景,堪比“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望归舟,夕阳江上楼”(《菩萨蛮》),思之极,哀愈深;“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令人魂动目荡,跌宕缠绵依偎之情自见。“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六丑》),千锤百炼,终是惜春心意,词秾意稳,无人堪比,充满对于似水年华的追忆和焦灼。“切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满庭芳》),号为“杜诗韩笔”,情志缠绵、笔力劲健。

  陈廷焯的《白雨斋诗话》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其对于情景交融的把握、对于条理结构的布置,皆纡徐反复、别具匠心。试举一例。《蕙兰芳引》:“想故人别后,尽日空疑风竹。”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曰:“‘想故人’句,一部《西厢》只此句。”足见其裁剪篇章的大手笔功力。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写景状物,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此真得荷之神理者。”柳永善于铺叙,周邦彦词也善于铺叙,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柳永铺叙大多是平铺直叙,而周邦彦则将直叙变为曲叙,将事件、物态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如《六丑》,从人到物,从落花到花瓣,从花瓣到红叶题诗,从红叶题诗又到潮水,由潮水而又想到情人,极尽开合变化之能事。

  另外尚值一提的是周邦彦的“檃栝”的出神入化。窃以为,周邦彦的“檃栝”是宋词史上的“江西诗法”,即,如惠洪《冷斋夜话》所云:“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按照今注的看法,大概周邦彦之词,亦“无一字无来处”了。先不说孙虹要推倒前人认识,要把美成词的“檃栝”从唐诗扩展到魏晋六朝及宋初诗的做法是否妥当,但是其注释真的是琐碎之极,且——破碎。然而,毋庸置疑,清真词的“檃栝”之举确是比比皆是。所谓櫽括,就是将前人的诗文词句加在剪载、筛选、融入到自己的诗词文中。如如《西河》:“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櫽括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虞美人》云:“天寒山色有无中”,全取王维《汉江远眺》之句。《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则用杜牧“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及杜甫“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之句。周邦彦的檃栝在于“多”,以量取胜,苏、辛亦屡有化用,然而长篇累牍、几无一字无来处的作词法,仅美成一人笔走龙蛇而已。而今天,现代流行乐,不也是常常“檃栝”么?最突出代表莫过于林一峰,《游子意》化用李白《送友人》,《下一站香港》化用李白《早发白帝城》,《镜花缘》化用李煜《虞美人》,《风信子》化用卞之琳《断章》……

  写下一百八十余首片玉词的周邦彦,细腻曲折,在婉字上用力尤深,成为词学大宗。读清真词,须得端坐书斋,奉清茶一杯,在午后细细品味,方知情真意浓,去体会他如何通过凄艳复杂的联想意象,来表现自己细致的内心深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