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舞文弄墨》读后感100字
《并非舞文弄墨》是一本由王佐良 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并非舞文弄墨》精选点评:
●又一个翻译大家。
●的确不错,前面多是亨利八世时期历史人物,再版最好英汉对照,原书已失,谁能把琪恩肖厄的最后三个段落抄给我呢?
●生命是纯净的火焰,我们是靠内心的一个看不见的太阳生活着。我立刻感到是什么品质能使人有所成就,特别是在文学上,莎士比亚多的就是这种品质。我指的是消极感受力,即有能力经得起不安、迷惘、怀疑而不是烦躁地要去弄清事实,找出道理。对一个大诗人说来,美感超过其他一切考虑,或者说消灭了其他一切考虑。我认为诗应当写得有点恰到好处的过分,以此来使读者惊讶,而不是靠标奇立异。第二,诗的美要写到十分,要使读者沐浴于灿烂的夕照之中。第三,如果诗来得不像树长叶子那么自然,那还不如干脆不来。如果这问题不能引起兴趣,或是陈腐的,或处理不当,或显然是假造的,那么剧本也就是坏的;如果问题重要、新鲜、富于说服力,或至少叫人感到不安,则剧本就是好的。所有伟大的真理都以离经叛道之言开始。天哪,那年夏天才叫带劲。
●前几天翻出来,又看了一遍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书,二十几岁时读不觉好,现在领会了。
●对我来说,王佐良的名字已经成为品质的保证了。
●好漂亮的选文。
●萧伯古典乐,汉堡路德书。
●非常优美的一本散文。2017.10.04
●很精典
●大师之鉴,提悟慧心。
《并非舞文弄墨》读后感(一):简易英国散文史
这本书算是了解英国散文史的入门书。译文大多是王佐良先生译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作家的名字与现在的通识版本有所出入。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这本书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主要为其摘录的一些英国散文作家作品。
特别喜欢培根《随笔》(Essays)的文言译文。托马斯·勃朗的巴洛克散文极富诗意。乔纳森·斯威夫特对风格的定义可谓经典:“把恰当的词放上恰当的位置,这就是风格的定义。”此外还有一些段子手:威廉·赫兹列特、萧伯纳,普里奇特。
在最后两篇附录里,王佐良先生梳理了英国散文的发展史和现状。从平易到写实,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政治经济科学,以及现在与科技相结合的广播电视演讲访谈,英国散文一直在革故鼎新着。
《并非舞文弄墨》读后感(二):经典就是经典
一直挂在豆瓣在读。从2010年开始。今年开始清理在读,基本都是自己的手中书。
这本书购于何处何时已经不记得了,这是1996年6月的第二次印刷,印数5001到12100之间的一本,重版出来的书啊。是三联版文化生活译丛中的一种。
有阵子努力收集三联版的文化生活译丛,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都是在新华书店小书店里搜寻,有时候难得出差也肯定跑去当地的书店里转,去年年末在洛阳看到几家小书店也走进去,可惜书很多,但没有买到自己心仪的。也是因为这些年网络发达,图书优惠折扣也大,在实体店买书都有一种仪式感。家里的书占用空间,也不敢乱买了。虽然还是乱买了不少。
这本书编选者王佐良先生个人色彩很浓的选本,入选作家三十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各个时期的散文特点都有反应。因为王佐良先生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眼光独到,每个作者前还有王先生的介绍点评,这样虽然很多人的书没接触过,还都能有个大概印象,不管什么程度的阅读者都有裨益。
书只有200多页,作家30人,长短散文55篇,王先生的文章附录两篇,一篇谈英文散文的流变,一谈现状,连同序文都是了解英文散文的好材料。最可惜是没有王先生在序文说的外文原文,不然对照着读,肯定是学习英文的好书。推荐给儿子,深入学习原文和这里的译文,肯定提高很快,因为这里的译文主要是王先生和他朋友译的,译文质量有保障,准确流畅的中文,不想某些翻译已经看不出中文的模样,几乎可以按字还原了。
编选的文章也很有趣,一边读一边笑的时候多,英国人的反讽无处不在,嘲笑别人嘲笑自己,他们对拿手,有时候真假莫辨,先笑了再说吧。难怪有人把斯威夫特小小的建议当真,他太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
这书一读再读也不觉得厌倦,太有趣了。风采各异的英文大家喜怒笑骂,当然还有对自然地赞美。
书页有些发黄,侧边也有了斑点。20多年的书了。233页和235页之间的纸边还没裁开,还是今天都市后裁的,哈,我的毛边一页。我买了没读的书也太多了。
《并非舞文弄墨》读后感(三):一唱三叹 (谷林)
谷林先生在1996年5月第5期《读书》上发表关于此书的短札,转录如下:
一唱三叹
谷林
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名篇新选《并非舞文弄墨》,若要加以品味,首先当从编选的别出心裁独具只眼说起,不才如何克承?却又偏偏不甘默尔,则止能言不及义,作“一唱三叹”之辞了——都是些关系书中注解的芝麻菜豆。
页49,选勃朗《医生的宗教》文中有云:“我不是一棵植物,离开园子就不能繁茂;我无论到何处,无论在哪条子午线下,我都在英国。”页末有脚注注此句,九字,“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此书定价7.60元,买得这么一条脚注,难道不值?
只是也有数处疑难,不得其解,岂是脚注脱落?
序文页2,倒六行:“中文之后是所辑散文的外文原文。”——全书总258页,入选作家三十人,选文五十五题,书末为附录两篇,遍翻不见“外文原文”。苦不悉“中文之后”,究指哪页。
页145选麦考莱《英国史》,括注作者生卒之年,为一八○○——一八五九。同页,后文又括注《英国史》所包举的年代,为一八四八——六○。麦考莱写国史,比他自己的生命延长一年?
页95,四行,选入蒙太古夫人书信有云:“|肉种类之多……”;又页203,五行,选入赫胥黎的《论舒适》有云:“……带软件的Π具”:谁识得“|肉”是什么肉?“Π具”是什么具?两个奇字从哪种辞书可以查找?
1996年5月第5期《读书》
《并非舞文弄墨》读后感(四):汤玛斯•欧佛伯利(Thomas Overbury)的“性格特写”两篇
本书主编王佐良先生认为:十七世纪英国出现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叫“性格特写”(character),即专写某一人物类型的短文,每文只一段,廖廖十几行,但独立成篇。由于篇幅不长,作者能在文字上狠下功夫,颇多名言隽语,耐得住咀嚼,是一种受人欢迎的散文体裁。
汤玛斯•欧佛伯利(Thomas Overbury)是“性格特写”的主要作者,这里选译他所作二篇。一篇讽刺当时的旅行者,自以为见多识广,装腔作势,就是看不起本国。另一篇写贵族人家的侍女,笔调尖刻,除了揶揄可怜的女仆,也暴露了这类家庭上上下下的糜烂生活。
我在读了第一篇“装腔作势的旅行者”后,感觉把文中说的这种人译为“旅行者”并未尽汉语之意,我想了一下汉语中这种人这么说?喜欢住装逼,吹牛,看起来好像懂得很多、人脉也广,讲话说半截,剩下的叫你去猜,故弄玄虚,但其实啥也不是,全是装的,背地里为生计艰难奔波。这种人叫啥?
掮客?掮客意思是通过介绍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如房地产、货物或证券)然后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人,文中这种人虽然巴结权贵但并未获得人家的重视,就更别提干成一笔中介赚点钱,所以掮客不恰当。
Traveller在这里引申义应该有辗转,奔波,流浪,居无定所吧。
什么词才恰当呢?大家一起想想啊。
1.装腔作势的旅行者(杨国斌译)
An Affectate Traveller
是会说话的时装架子。他费苦心装滑稽,看见的比懂得的多。他的衣著自夸是法国货或意大利货,他走路的样子像在喊叫,“瞧瞧我哪!”他用脸色对一切表示谴责,喜欢耸肩,耻于讲本国话,或故意咬着舌说。他宁愿噎住说不了话,也不承认啤酒好喝;剔牙是他的主要行为。他宁肯被当作间谍,也不愿人说他不是政治家;他亲切地提大人物的名字,以此维持自己的名声。他宁肯撒谎,也不愿语不惊人,还喜欢单独和人讲话。他的话听起来堂皇,实际上毫无意义;他的孩子必定对他无限崇拜。他总是从大人物那儿来,跟着小人物去。有机会他就炫耀用自己的德行赢得的珠宝(实际是从圣马丁场买的假货);他耍江湖骗子的手法,称这些珠宝价值千金,一会儿却拿去典了几个先令。逢节日他就进王宫,对人行礼却没人先招呼他。晚上他在小酒店里兜揽生意,显得对各种意图和手腕都很熟悉,似乎一切全由他策划。他尊重人的奇特办法是:先把所有要紧事的目的告诉他们,接着就借钱。他讲礼节是为显示礼节低下,不为表示自谦。凡是他得不到的,他
都瞧不起;凡是外国,都比他的本国好。他把自己的穷归咎于时代的无知,却不怨自己无能。话到结尾,他只说半句或一个字,剩下的让人去猜。一句话,他的宗教是时髦,他的肉体和灵魂都受名声支配,他听信多数胜于真理。
2.侍女(杨国斌译)
A Chamber Maid
是太太的女秘书,给太太保管放假牙、假发的梳妆盒。她不是上楼就是下楼;像一把开来开去的抽屉。她的手干燥,可见喜欢浆洗衣服。如果她在老爷床头睡觉,她一脸苍白的病容就会永远消失。她不睡的时候也做恶梦,好像夜里的恶梦还在折磨她。她喜欢住在乡下,要是肚子大了,就把伦敦当作英国最好的蔽护林。格林的传奇她读不够,但她最着迷的还是“骑士镜”的故事。她常下决心要豁出去作女骑士。她要是得了淋病,就让老爷和男仆对半分享,毫不偏袒,好像她用线量好了分给他们一样。男仆是个无赖的皮条客,和她勾结起来抓老爷的辫子。家庭教师答应娶她,但并不真娶。由于轻信,她没少上当,但现在懂得了谨慎。她很喜欢英国的婚姻形式,因为其中没有贞洁方面的条款让女人起誓。她的头脑、身体和衣服像几包松散地捆起来的包裹。她不善辞令,全靠笑声表达意思。她和太太一起消磨时间,想尽办法,仍然百无聊赖。总之,侍女像彩票:二十个里头没一个值钱。
《并非舞文弄墨》读后感(五):弗兰西斯·培根随笔五篇(第9-19页),原来他不光会说“知识就是力量”。
第9-19页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五篇:
1.谈读书
Of Studie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多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浸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2.谈美
Of Beauty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美者秋日亦美。”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丽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3.谈高位
Of Great Place
居高位者乃三重之仆役:帝王或国家之臣,荣名之奴,事业之婢也。因此不论其人身、行动、时间,皆无自由可言。追逐权力,而失自由,有治人之权,而无律己之力,此种欲望诚可怪也。历尽艰难始登高位,含辛茹苦,唯得更大辛苦,有时事且卑劣,因此须做尽不光荣之事,方能达光荣之位。既登高位,立足难稳,稍一倾侧,即有倒地之虞,至少亦晦暗无光,言之可悲。古人云:“既已非当年之盛,又何必贪生?”殊不知人居高位,欲退不能,能退之际亦不愿退,甚至年老多病,理应隐居,亦不甘寂寞,犹如老迈商人仍长倚店门独坐,徒令人笑其老不死而已。显达之士率需藉助他人观感,方信自己幸福,而无切身之感,从人之所见,世之所羡,乃人云亦云,认为幸福,其实心中往往不以为然;盖权贵虽最不勇于认过,却最多愁善感也。凡人一经显贵,待己亦成陌路,因事务纠缠,对本人身心健康,亦无暇顾及矣,诚如古人所言:“悲哉斯人之死也,举世皆知其为人,而独无自知之明!”
居高位,可以行善,亦便于作恶。作恶可咒,救人之道首在去作恶之心,次在除作恶之力;而行善之权,则为求高位者所应得,盖仅有善心,虽为上帝嘉许,而凡人视之,不过一场好梦耳,唯见之于行始有助于世,而行则非有权力高位不可,犹如作战必据险要也。
行动之目的在建功立业;休息之慰藉在自知功业有成。盖人既分享上帝所造之胜景,自亦应分享上帝所订之休息。圣经不云乎:“上帝回顾其手创万物,无不美好”,于是而有安息日。
施政须力求正规,俾众知所遵循,然不可过严过死:本人如有越轨,必须善为解释。本位之职权不可让,管辖之界限则不必问,应在不动声色中操实权,忌在大庭广众间争名分。下级之权,亦应维护,与其事事干预,不如遥控总领,更见尊荣。凡有就分内之事进言献策者,应予欢迎,并加鼓励;报告实况之人,不得视为好事,加以驱逐,而应善为接待。
掌权之弊有四,曰:拖,贪,暴,圆。
拖者拖延也,为免此弊,应开门纳客,接见及时,办案快速,非不得已不可数事混杂。
粗暴引起不满;其实完全可免。严厉仅产生畏惧,粗暴则造成仇恨。即使上官申斥,亦宜出之以严肃,而不应恶语伤人。
至于圆通,其害过于纳贿,因贿赂仅偶尔发生,如有求必应,看人行事,则积习难返矣。索罗门曾云:“对权贵另眼看待实非善事,盖此等人能为一两米而作恶也。”
旨哉古人之言:“一登高位,面目毕露。”或更见有德,或更显无行。罗马史家戴西特斯论罗马大帝盖巴曰:“如未登基,则人皆以为明主也”;其论维斯帕西安则曰:“成王霸之业而更有德,皇帝中无第二人矣。”以上一则指治国之才,一则指道德情操。尊荣而不易其操,反增其德,斯为忠诚仁厚之确征。夫尊荣者,道德之高位也:自然界中,万物不得其所,皆狂奔突撞,既达其位,则沉静自安;道德亦然,有志未酬则狂,当权闻政则静。一切腾达,无不须循小梯盘旋而上。如朝有朋党,则在上升之际,不妨与一派结交;既登之后,则须稳立其中,不偏不倚。对于前任政绩,宜持论平允,多加体谅,否则,本人卸职后亦须清还欠债,无所逃也。如有同僚,应恭敬相处,宁可移樽就教,出人意外,不可人有所待,反而拒之。与人闲谈,或有客私访,不可过于矜持,或时刻不忘尊贵,宁可听人如是说:“当其坐堂议政时,判若两人矣。”
4.谈真理
Of Truth
5.谈结婚与独身
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
夫人之有妻儿也不啻已向命运典质,从此难成大事,无论善恶。兴大业,立大功,往往系未婚无儿者所为,彼辈似已与公众结亲,故爱情产业并以付之。按理而论,有子女者应对未来岁月最为关切,因已将至亲骨肉托付之矣。
独身者往往思虑仅及己身;以为未来与己无关。有人则视妻儿为负债。更有贪而愚者,以无儿女为荣,以为如此更可夸其富足。此辈或曾闻人议论,一云此人为大富,另一则云否也,其人有多子负担,其财必损。然独身之原因,最常见者为喜自由,尤其自娱任性之人不耐任何束缚,身上褡带亦视为桎梏。未婚者为最好之友、最好之主、最好之
仆,然非最好之臣,因其身轻易遁也,故亡命徒几全未婚。未婚适合教会中人,因如先须注水于家池则无余泽以惠人矣。然对法官行政官等则无足轻重,彼辈如收礼贪财,劣仆之害五倍于妻。至于士兵,余尝见将军以渠等妻儿所望激励之,而土耳其人鄙视婚姻,故其士兵更为卑劣。妻儿对人确为一种锻炼。单身者本可心慈过人,因其资财少
耗也,实则由于不常触其心肠,反而更为严酷(因而适为审判异端之官)。庄重之人守规不渝,为夫常能爱妻,是故人云优利息斯“爱老妻胜过不朽也”。贞节之妇自恃节操,不免骄纵。欲使妻子守贞从夫,夫须有智;如妻疑夫猜忌,则断难听命矣。妻子者,青年之情妇,中年之伴侣,老年之护士也,故如决心结婚,须善择时。昔有智者答人问何时可婚,曾云:“青年未到时,老年不必矣”。常见恶夫有良妻,是否由于此辈丈夫偶尔和善,更见其可贵,抑或此类妻子以忍耐为美德欤?可确言者,如妻子不顾友朋劝告而自择恶夫,则必尽力弥补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