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开始苍老》读后感摘抄
《十七岁开始苍老》是一本由甘世佳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开始苍老》精选点评:
●高中所看
●被书名吸引,在强说愁的年纪。记得他说过看过《大话西游》44遍。
●曾经的“乱世佳人”
●那个时候真喜欢作者呀。 哎
●很美很好看,但是很装逼
●高中看过。
●红颜老了少年心,琴弦断了旧知音。
●看过次数最多的书
●曾经很爱的乱世佳人!
●陪伴我从十三岁直到现在
《十七岁开始苍老》读后感(一):责任编辑不负责
第一版,是01年9月,定价12元。
第二版,涨价到16.8元,但是删去了其中《高三周记》那部分。
第三版,再度涨价到18元,依然没有恢复《高三周记》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错别字倒多了不少。无语。
责任编辑是李又顺先生,看过他编辑的其它书,质量倒还可以的,不明白怎么把这本书做得如此不堪。难道只是因为,这是一本小毛孩子们看的书?
再仔细一看那一套书,连排版都是很有问题的。
《十七岁开始苍老》读后感(二):如果你的感慨基于想象与夸大
抱歉 我没能完全读懂 融入文章的气氛中
我想说的只是 如果感慨基于想象力的夸张化与娇柔做作的话 那就没有阅读的必要了
因为你并不理解无力与绝望
《十七岁开始苍老》读后感(三):刻意的模仿和恣意的写作
这本书我只给了"还行"的评价。甘世佳出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也刚刚17岁而已,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却是在我已经大学毕业并且工作以后的最近。我在媒体工作,作为一个新鲜人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去做,所以我仍旧保持我读书的速度,平均每3天一本书,而大部分书都是从临近的书屋里租来。所以可以想象这本《十七岁开始苍老》在我手中时候满目创痍,批注满页,以及鼻涕和鼻血在书本上肆意横行的样子……所以我想说,其实这本书给我的第二印象,并不太好。
新概念买了三部,第一第二第三,没坚持下去的原因一是这套书的价格越来越贵,二是我发现他的很多文字限制了我自己的写作思想,以至于我在数次考试中无法持续我傲人的语文成绩。17岁的时候,应该几乎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神奇的模仿,举止,语言,穿着,谈吐。就好象那时候听说王菲喜欢听比约克、小红莓和恩雅,我们都一窝蜂的去找比约克、小红莓和恩雅的CD,但事实上,今天我依然得承认,除了几首歌外,我并是真的很喜欢他们,所以我不是很认真的追星族。所以17岁的时候,我虽然一直在刻意的模仿着别人,但还算理智。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只是想表达:《十七岁开始苍老》这本书,刻意模仿的痕迹太过严重了。当然,我们不能苛责一个孩子在他17岁的时候写出多么惊世骇俗的文字,但是从一本书的文字我们仍然可以预测到一个人将来的成长。郭的《左岸》当年被誉为风格极像王家卫,所以他现在的文字依然矫情做作,风格依然那么华丽;韩寒的《杯中窥人》当时技惊四座,现在他仍然活在风口浪尖上;而更多的人正在逐渐抛弃以往的写作方式,用更加成熟的笔调开始剖析社会的种种。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宋静茹的《只爱陌生人》,周嘉宁的《杜撰记》,徐敏霞的《我是波西米亚人》等等,这些人已经走出了“新概念”的影子,开始恣意的写作了……
《十七岁开始苍老》里最为推崇的是《苏莹》,然而我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脑子里始终幻化的是安妮宝贝的《告别微安》,因为他的文字很明显是在刻意的模仿,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情节的安排上又与《七月与安生》很是相似。以次来看,甘世佳其实很有语言文字功底,至少他的模仿是很成功,这就表示如果他愿意跳出模仿的圈子,那么他也能恣意的写作下去的。但是看看他现在做的事情:《中文自修》编辑;网站与媒体专栏作者;广告公司的老板;策划公司的CEO;两个个人工作室……我很佩服他的经历和能力,但是我很遗憾的是他没能继续恣意的写作下去,而仅仅是停留在了模仿阶段。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我手上的这本书,批注里大都对这本书的语句情节给予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在书后的空白页面里很多人写着“垃圾”、“浪费时间”……书屋附近是所学校,全是90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无法容忍我们80年代的人对于17岁的记忆,而他们的表达似乎更加直接和刻薄,他们的写作和生活恐怕要比我们恣意得多。
最后我们来说说这本书的介绍:“本书收集作者小说、散文、实验文本、日记等多篇,对当下中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升学、竞争、前途、命运、情感、压力、困惑等现实问题多有描写与揭示。文风诡异多变,行文流畅,字里行间透出校园生活特有的乐趣及黑色幽默。”我只想说,别因为这样的介绍就对书有着很大的期望,否则你会很失望的。因为一直到把整本看完,我都不记得,新概念上,甘是以什么文章获得第一名的……
《十七岁开始苍老》读后感(四):关于一本书的絮絮叨叨
《十七岁开始苍老》是东方出版中心“大都市青春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书初版于2001年的9月,那个时候我刚刚升高二。
当年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个礼拜天去学校的路上,我都要进学校附近的那家小新华书店逛上半个多小时。因此,这套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看见了它。
很奇怪,虽然是新书,但是并没有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来推荐。或许是因为书店实在太小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那是2001年,对于新书的宣传还不是很重视。我一直感觉,对于中国图书出版业来讲,2004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
多年后,当我一次次听到有不同的人说这本书有多么难买的时候,我几乎有些庆幸。若不是因为当年那个不务正业的习惯,这本书,会像很多过了一段时间而卖不出去的书一样,被退回出版社,那么,要再见到它就真的很难了。
言归正传。这套书一共有五本。我买了其中三本。另外两本是周嘉宁的《流浪歌手的情人》以及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事实证明我的眼光还是不错的,郭敬明如今大红大紫,周嘉宁无疑是实力派选手,至于本书作者,怎么说呢?
当年我最喜爱的当然是周嘉宁的那本书,其中的《孤独站立》以及《后来》让人印象深刻,至今都非常喜欢。而《十七岁开始苍老》这本书一直都让我觉得很难去评价它,就我当年的感觉,我只是觉得作者心思细密而敏感,有着比女孩子更纤细的笔触,但是他写的小说让我本能地不喜欢,甚至于没有读完。也因此多年后当我看到一个叫作“从十一楼坠落”的网名,我实在是反应不过来。我想,若我是个正宗的铁杆的乱迷,我就应该知道它的出处以及含义引伸义,但我不知道。
高三周记那一部分的内容是我最为喜欢的,看了很多很多遍。看到那里方觉得不管前文作者怎样一遍遍诉说着苍老,作者终究也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而已。那样的文字不会让人觉得隔膜,也没有太多的矫情,是最最接近真实的一种状态。每个人看书都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而我看这本书,我想看到的是文字背后的某种真实。
虽然不是很喜欢书里的绝大部分内容,但这并不防碍我每天将它带在身边。它是我的枕边书。周五的时候我回家,周日去学校,它都安好地躺在我的书包里。怕挤车的时候压坏它,每次我都会在它的上下都放满书。它就这样陪我度过了一年半的高中时光。
大一那年,我在学校书店里看到了此书的第二版,顺手就买了下来。发现少了“高三周记”那部分的内容,不免有些可惜。再后来据说又有了第三版,我并没有见到过。
曾答应过要送出一本给买不到此书的朋友,后来却食言了。因为一年前我将最喜欢的那本第一版送人了,而原本要送出的第二版,上面有太多的批语。
我现在只有第二版了。我再也没有见过“高三周记”。我在网上搜索过,没有搜到。
我还记得我送出的那本书,封面上有好多细碎的手指划痕,在阳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扉页上有两个电话号码,字迹拙劣歪歪扭扭,送出的时候犹豫着是不是要用修正液涂掉,终究没有;当年的装订质量很不好,书的前面十几页已经散落下来;我甚至还记得作者介绍的那张照片上,男孩子像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头发遮住眼睛,一脸的无谓表情,双手插在裤袋里,还有他身前的那盆白色栀子花,以及他身后桌子上的小狗储蓄罐,想起童年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一个,而今却如同我曾拥有过的那本书,再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