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是一本由[俄] 伊利亚·爱伦堡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11;496;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精选点评:
●“在这场历史性的决斗中,没有,也不应该有旁观者:谁不和它站在一起,谁就是反对它。”
●红色封皮的老版本
●看的版本是紅皮的。
●休憩74th,140万字,出差四天搞定,出差就是这样无聊,朕就是这样汉子。此书一半内容是个人生活与思考之记录,而另一半是回忆在生活中曾出现的各个文化人物,简述其一生道路并加以评论。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与八卦价值都极佳,成为经典绝非无因,但坦言之此书对我之触动,对我之帮助非常小,反而是八卦价值在我最为看重。因为首先爱伦堡一贯自命为诗人,文艺范鲜明,而此书中所提及的大部分人物都是诗人,如高尔基,托尔斯泰等我真心感兴趣想了解的篇幅就极短,虽然质量上佳,但是淹没在文字的海洋里令人厌倦。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写出了无数个人的无数种生活,许多词句,在第一眼入目后,扣动心弦,令人不能宁静,强推所有人一读
●俄罗斯三部曲…… 印刷太差劲了,说是全三册,网购回来的是两册的版本,字缩小不少,编排太密,纸张惨白……
●最近重读时才发现这套书是野夫策划的。
●托北岛福。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11672474/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19517316/ 只是赫尔岑珠玉在前
●经典著作
●时间的史诗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读后感(一):人生
在读此书之际,一个远亲去世了,前一天还在散步,三十小时左右就离世了。想到元旦去世的二舅,几乎如出一辙。我不由内心五味沉杂。人生是什么?人活的意义是什么?真是说不清楚。
爱伦堡经历的时代是人类最动荡的时代,欧洲“黄金时代”的尾声,二次大战,俄国革命。而他又不是一个默默无闻之人。做为一个文学家、记者、革命者,他以非决策者但又是参与和旁观者的身份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而他的立功和足迹又足够丰富和广泛。于是诞生了这部回忆录,可以说是一个旁观者的回忆录。这里即有着若干决策者的传闻,又有着大量平民的故事,而更多的则是艺术家的回忆,鉴于那个时代似乎是人类艺术的黄金时代之一,所以本书出现的艺术家们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这也就是本书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至少我是最喜欢的作品和回忆录,几乎算是百看不厌了。
当然我自己的人生可不想如同书中一样,还是平淡些好。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读后感(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编年史
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但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而是一部二十世纪上半页的集体回忆,他亲身参与了20世纪几乎所有曾经发生过的大事件,沙俄时期,一战,十月革命,内战,大清洗,西班牙内争,二战和冷战。他认识20世纪上半叶俄国乃至欧洲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和新闻记者;其中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叶塞宁、帕斯捷而纳克、阿赫玛托娃,聂鲁达等;有小说家托尔斯泰、法捷耶夫、海明威等;有画家莫迪利阿尼、毕加索、马蒂斯等;还有列宁,爱因斯坦,他的经历丰富之极,但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对所有人和事那种细节的回忆,比如早年在巴黎流亡时参加布尔什维克聚会,大家都点了石榴汁,被咖啡馆老板鄙视,一帮干革命的喝这么甜的东西,只有列宁点了啤酒……可能是他描述的事件离我们更近,或者是他做为战地记者描述的方式更加简洁立体,也许是他天生乐观,笔调更容易引起共鸣,140万字篇幅和往事与随想差不多,阅读体验流畅多了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读后感(三):以诗作评
五折买下了这套书,很高兴;读了之后才知名不虚传。
以诗作评,尽在不言中: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不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读后感(四):人类最美好与最丑恶的回忆
这是我最喜欢的回忆录。也是我最爱的书之一。 为什么喜欢它?其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喜欢看回忆录。其二,作者的生活太与众不同了。其三,这是一部艺术的人与事件的回忆,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 作者的生平从沙俄时开始,直接横贯了两次大战以及“冷战”岁月。从空间上基本概括整个欧洲。又由于作者的苏联人、记者以及作家的综合身份,接触的人从高到底,从政治家到艺术家。可以说无所不包,无地不至。真让人叹为观止。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一个人与一本书有着如此的深度与广度让人惊叹。 作者的回忆录是在前苏联报纸上分日发表的,于是此书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其一是从任何一章都可以读,而且整本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个人经历和对历史人物的单章回忆。其二则是隐含意相当多。没有相当的历史敏感与知识积累是无法理解此书的。所以读这部书是即增长阅历,又比较痛苦。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理解许多东西。这也是特殊时代和特殊的发表方式造成的。不过这也可以算是魅力之一。 读完此书后,真感叹书名“人在岁月中生活”。作者在最美好的时代与最丑恶的时代生活着。 (写于2006年9月8日)爱伦堡,苏联著名记者,作家。说实话我很同意他不是一个艺术家的结论,我看过《暴风雨》,是非常一般的。但他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绝对是一本杰作(从非艺术角度)。他度过的是一个如何的时代呀!是最黑暗的,两次大战、苏联的革命与大清洗、冷战。可又是一个如何美好的时代,那是艺术与科学极度发达,大量和伟大颁布出的时代。可以说是人类最后的英雄时代。而他则见到并认识其中相当的一部份。所以他的回忆录不光是他自己的回忆,而是那个黑暗及美好,伟大时代的回忆。像他那种人如今已绝种了。其实也难怪,像那些大量和伟大,甚至恶魔一样都绝种了。我们也只有从书中去试图理解那个人类最伟大、最巅峰也是最可怕的时代,这正应了我说过的话,巨大的优点旁边便是巨大的缺点,有道理。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读后感(五):记住的勇气
爱伦堡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是陌生的,而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则是刻骨铭心的——牛棚里、残垣边、油灯下,多少人在抄写传阅。在那片灰暗的年代里,这本书成了唯一带彩的颜色。发生在苏联铁幕里的人和事,似乎同样发生在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
爱伦堡是幸运的,他走出了铁幕,并活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他还记了下来。他以作家和记者特有的敏感,把刚发生过的事,以特有的方式记了下来。他的交游无疑是广阔的,他认识20世纪上半叶俄国乃至欧洲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和新闻记者;他的经历无疑是丰富的,他亲身参与了20世纪几乎所有曾经发生过的大事件。但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对所有人和事那种细节的回忆。
那不是一串流水账般的叙述,也不是历史学家考据的某个干巴巴的事件,那是曾经生活的一代代人鲜活的心灵,一颗又一颗被苦难折磨、却又不屈服于苦难的心灵,作者回忆与他们亲密交往和激烈的辩论,回忆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怜悯的泪水,还有和平大会期间偷闲的红酒和通心粉、诗人临死时篝火边上的十四行诗、恐惧的电梯声、门被敲响时最后的凝视……历史在这里以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呈现在了后人面前,使历史在这时显得更加深刻,更让人信服。
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却是爱伦堡的勇气。是的,是他对所有过往坦承的勇气。
尽管爱伦堡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比别人勇敢,也并不比别人聪明。还有人说:“爱伦堡吗,是个善良的老滑头。他顶多说说谁的‘坏话’,坏事却的确没做。”甚至说他虚伪,拍马屁,粉饰太平。但历史的真相永远是盲人摸象,有些事连当事人都不明白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后人又如何能辨明呢?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及与所谓史实符不符合的事件而已。问问那些经历过甚至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吧。社科院雷颐就大致说过,读这本书就是在读我们自己,在那个年代谁敢说话,为一句话身陷囹圉乃至付出生命太正常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有这种抗争的勇气吗?而马龙闪教授也说过那个年代自己在北大读书时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饿得如同骷髅,回校后却也只能说是形势一片大好,他很佩服爱伦堡坦承自己、坦承事实的勇气,因为他是坦承,而不是在逃避,不是在抗辩。“我憎恶漠不关心、窗上的帷幔、使人隔绝的残忍和残酷”,这是爱伦堡在回忆录里最后说的话。事实上即使在高压下他也拒绝了斯大林指定在苏联犹太文化名人的自污声明上签名,还上书斯大林为犹太人求情,并为此作好了死亡的准备。也正是这种勇气,让爱伦堡这本回忆录成为了“解冻文学”的开山巨著,成为了苏联人的“透气孔”和“萤火虫”。20世纪70年代,这本书节译到了中国,在“文革”的背景下,它只是属于“内部发行”的书籍,但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细节却成为那一代青年如饥似渴阅读的“启蒙读本”。
生活正用时间一点点将过往的岁月拉长、拉远,也将过往历史的真相和细节一点点掩盖,有过相同经历的我们,虽然依然还活着,但又有谁能有勇气把它们点点滴滴地记住并对我们的后代坦承,让他们不致忘却甚或扭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