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锦集

2021-01-31 02:3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锦集

  《我渴望投入沉重》是一本由王刚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一):那42年的路遥

  

可能会有些人不太知道路遥,但是对我们80后的一代,上学之后,经常被推荐的经典名著,必读课外书,就是有一本《平凡的世界》在录。再早两年,《平凡的世界》也经历了第二次翻拍,热议了好一阵子。陕西文化,陕西文学想告诉人们的陕西精神,又一次得到了传达。

如果不了解路遥创作,没看过路遥作品,甚至不知道路遥本人情况的人,可能很难对这位作家产生敬意。《路遥年谱》的作者王刚,跟很多喜欢和研究路遥的人一样,怀着敬畏心和文学探索的执着,编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写作既能看出人们对于路遥的肯定与爱,也能看出文学研究者的专注与严谨。

这本书是按照编年体的体制写的,从路遥出生的1949年到1992年路遥离开人世。每一年在开始讲路遥的故事前,会先将当年的文坛大事和重要事件进行罗列。全文的内容也不是作者的道听途说,或者个人感慨,更多的是有文献有记录的重要访谈记录,都是来自路遥亲友,或者相关作家文献的一手材料。内容真实可信,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路遥。

正如作者所说,他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梳理,去理解那个文学语境中的路遥,陕北文化中的路遥,以及人世间最平凡的路遥。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作者做到了,同时,我也仍然觉得关于路遥研究还有更多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去做。路遥研究确实是一个鲜活的、丰富的、广阔的文学世界、历史世界。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研究价值。

路遥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母亲育有9个孩子,但是存活了五男三女,他自己在七八岁的时候又被过继给了没有孩子的大伯。那个年代的他们从小更多的是先解决活着的问题,活着就有机会。小小年纪也经历过2次意外的生死事件,开始上学之后,也因为自己的努力上进和文学才华,一直能读下来,当然也要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要知道那个年代读书其实是奢侈的。去上学,不仅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还要多出一份支出交学费。这是很难的。相信那个年代肯定也有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就这样放下了笔去种地。

路遥的作品也是扎根黄土地的,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他将自己的奋斗不屈的精神也都融进了作品中去,我们都是最平凡的人都在奋斗抗争。《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这也都是路遥的格局。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也许每一个平凡的人,坚毅品格都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二):路遥——用生命写作的人

  

作家是个特殊的职业,不像工人、农民之类的体力劳动者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取生存资本,也不像公务员、教师、医生之类的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在文学作品市场化之前,版权制度还未普及和规范的时期,作家无法依靠作品获取大量的财富和地位,写作更多的靠的是情怀,是信念。在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时候,阅读和写作这种精神层次的输入和输出是物质得到满足后转向追求精神层次满足的必然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年代,精神层次的追求便是一种奢侈品。路遥便是在这样一个年代诞生的作家。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他又对上学有着强烈的渴望,便在7岁的时候被过继给延川县的大伯,因此得以继续求学。同样的,还是因为家庭困难,在高小毕业的时候,大伯想让路遥回家务农,但生性好强的路遥执意要参加中考并取得了好成绩,在大队书记刘俊宽和乡亲们的帮助下,路遥得以进入延川中学就读。路遥特别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吃着最差的伙食,依然坚持看书、阅读,汲取书中的营养。他生活贫穷,命运坎坷,这样的经历也形成了他要强不服输的性格。

从某些方面来说,路遥是幸运的,他的一生虽然波折,但在关键时刻往往能有贵人相助,不论是返乡后从干体力活到拉大粪再到马家店小学民办教师,还是通过申昜的帮助得以就读延安大学;不论是亦师亦友的伯乐曹谷溪带他走上文学之路,还是相濡以沫为他撑起半边天的妻子林达……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成就了路遥,帮助他排除万难,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当中。

当然,路遥的成功,既得益于贵人的帮助,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的作者王刚认为,路遥就是一个“文坛苦行僧”,为了写好小说,他认真研读了许多中外作品,他代入角色,体验生活,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作品当中,写作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以至于他英年早逝。柳青曾叫路遥要担起写陕北题材作品的担子,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变化,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他把对于陕北这片黄土地的热爱通过作品真挚地表达出来,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无一不藏着他的影子。可以说,路遥是一个在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一书,将路遥短暂的一生放入大时代背景之下,通过收集路遥与友人往来书信、其朋友的回忆录、实地查看旧址、访谈了解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与路遥及其同时代文坛人物的经历与轨迹,让读者得以俯视路遥不平凡的一生。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三):路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提起陕西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丰富的面食,比如biang biang面、凉皮肉夹馍等,或者说蹲在犄角旮旯里吃面的习惯,到了冬天,大碗宽面外加一瓶啤酒,也是很开心的说。 关于文学,我读过很多人的作品,但是我对路遥的印象很模糊,因为他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文学风格,我对他的了解就像《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这本书的封面一样,一个模糊大概的印象。 路遥只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命为王卫国,这本《路遥年谱》根据路遥的一生讲述了陕西的变化,以及路遥对文学版图的贡献。 很多学者在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研究他的出生地,也就是他的故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是第二个母亲,尤其是文学类的作家,故乡的风土人情就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当然,路遥从小生活的地方或许会很艰苦,不过艺术熏陶却一点都没少,路遥的母亲虽然来自农村,确有一副好嗓子,是村里有名的歌手,他本家的“五叔”喜欢说“古朝”,原生态的音乐和独特文化的熏陶下,培育了路遥独特的文学态度。 文化和文化是相通的,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这样一句话: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总是如此。)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借着人物孙少平,说出了他对人生的定义: 人活着,就得随时苦难! 路遥早起的苦难生活,都是生活环境给予的,这种苦难带给他的伤痕,成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有苦难肯定也有温暖,在路遥的一生里,他的温暖最早来自于奶奶的关爱,那个坐在炕头上面露慈祥微笑的老人,便是他年少的光。 虽然路遥家境贫寒,但他还是如愿上了学,因为他家子女众多,没过多久路遥父亲就把他过继给了他的哥哥,七八岁对于路遥而言,虽然还小,想要跟着自己的父母,他也更想上学,当时奶奶也在大伯家里,加之伯父母对路遥很好,路遥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因为独特的经历和生活背景,所以路遥只有一个,在这本《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里,讲述了路遥从出生到43岁的人生经历,其中有苦有甜。 他是不幸的,从小就要承受饥饿困苦,他又是幸运的,奶奶和大伯家对他很好,他也上了学,我们可以在他的成长中看到他文学中的影子,却无法在复制这么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写作风格不仅仅是外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的思维逻辑以及世界观往往也会夹杂在作品人物中,或者说,我们在看一部小说或者散文时,我们看的也是作者的思想以及对写作的态度。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四):我们是否亏欠路遥一个“平凡的世界”

  

文化学者许子东教授,在某个访谈节目上说,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两部小说是路遥的《平凡是世界》和余华的《活着》,两部作品我都阅读过,《平凡的世界》花了一个通宵读完,正所谓读了就停不下来了,可是不想读第二遍了,不是不好,只是因为篇幅浩大,再加上对田小霞的死耿耿于怀,“恨屋及乌”,也对作者的处理有点埋怨,可是自从了解到作者路遥真实的人生经历,再加上经过了人海浮沉的历练之后,也更加理解到,平凡的世界,才是人间常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博弈,是每代人所面对的选择。

多年来通过阅读各类文字,在心中大致构建起了一个模糊的路遥形象,他对创作的疯狂,对文学的无尽追求,他的苦难,可是这毕竟是不完整的,读了王刚所编著的《路遥年谱》,才对路遥的生平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书名,叫做《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就像是负重的圣者一般,将时代之钟摆压于自身,最后牺牲了自己,耗尽了自己。

路遥在1992年43岁因患有严重的肝硬化腹水,由延安转院到西安西京医院后,医治无效逝世,他在逝世的时候,高喊了:一个悲剧,一个悲剧。此前,在见到文坛好友,文学陕军中的另一位大作家贾平凹时,他久而无言,贾平凹也是如此,退出后躲在角落里哭泣。

猛地一看,路遥的一生的确很悲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中子女众多无法抚养,八岁时父亲就将其送到了伯父家抚养,算是养子。上学的时候,只能吃咸菜黑馍,上延安大学几经波折,最后因为文学创作成绩突出,在众人斡旋下得以入学。毕业后,杂志社、报社、文联工作过,婚姻算不上特别的幸福,在他生病的时候,正在和妻子办离婚手续,对于他们的婚姻状况,后友说道:路遥将最好的一面给了大众,却将阴影留给了妻子,在婚姻上妻子没有对不起他的。

让路遥更为伤神的是创作,他将写作变成了一种修行,就好像是要以自身的元神来书写,因此对于路遥来说写作《平凡的世界》,几乎是拿自己的生命在交换。当他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时,弟弟给他凑了五千元路费,并开玩笑地说,你千万别获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不然没法给你弄美元。

在当时,奖金也只有五千元,同时因为还没有健全的版权机制,路遥的出版收入和影视改编收入,几乎为零,可以说路遥在文化市场化前就逝世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他还健在,看看和他同时代成名的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他估计也会非常成功。

认真阅读完,《路遥年谱》不能不想起,黄家驹所演唱的《光辉岁月》,对于路遥个人而言,或许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生,可是对于中国青年,中国文学来说,他创造了一个属于时代和他自己的“光辉岁月”,感谢你路遥。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五):文坛苦行僧——路遥

前段时间读了陈忠实的两本散文,今又读《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陕西文学的土壤如此扎实,老一辈的陕西文学家们又如此苦难。他们在贫穷中长大,路遥小时饱受饥饿之苦,即使在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也总是面临经济上的窘迫。路遥在很多人眼中的印象都是:高大,健壮。他将这样伟岸的躯体投入点灯熬油,日以继夜的写作。最终这健壮的身躯变得又黑又小,直到油尽灯枯。

路遥出生于贫寒之家,作为长子的他有七个弟妹,家庭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8岁之后他被过继给大伯,受尽了周围孩子的白眼和歧视。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小和高小,然后迎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段黑白颠倒的日子里,路遥因为被误导而走错了方向。在他25岁时全国各大学恢复招生。路遥经过考试后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陕西文艺》做编辑。路遥成名较早,28岁凭借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全国大奖,32岁就已经凭借《人生》声名鹊起,42岁完成《平凡的世界》三部,然而在他凭这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他却再无力气站起来继续创作。

路遥的创作是老黄牛犁地式的创作,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自己创作《人生》时的状态:“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他为了体验生活,放过羊,下过矿。写作期间也是每天把自己关在不见日光的斗室里,咽喉发炎,舌头都变成黑色,创作完成后,几近虚脱。本书作者说一开始他想在书名后加个副标题——“文坛苦行僧和他的文学时代”。“苦行僧”三个字确实是路遥的真实写照了。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家庭,最终导致妻子林达提出离婚。而他自己也在这部书创作完成的第二年就因为长期肝硬化撒手人寰。而当时他正在用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获得的奖金装修房子,准备独自带着女儿继续生活。

临终之前路遥用低微的声音说道:“生活太残酷了,我一定要站起来……”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泪目。他是一个为文学发了疯发了狂的人,一个一辈子都扎根在黄土地里的陕北汉子。本书中通过年谱的形式还同时罗列了柳青、贾平凹、陈忠实、海波等一批陕西作家同年的大事件。他们几乎也都是一辈子在书写黄土地。路遥对于同乡作家们有着天然的亲近,他自己也这样说,对着外地作家无话可讲。他学习他们,帮助他们,也有时尴尬地恳求着他们的帮助。陕西人的苦难和克服苦难的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他们的血液。他们的一生是沉重的一生。

特别感谢作者创作的这本《路遥年谱》,路遥出生在黄土地上,又在黄土地上生活、创作了四十三年,然后又回归黄土地。这沉重而又丰满的一生啊!向路遥致敬!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六):《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陕北大地上那一朵绚烂的文学之花

二十年前,上大学的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那也是我第一次走近路遥,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书里的人物仍然历历在目,故事带给我的那份触动仍难以忘怀。路遥这一位从陕北大地上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无数人的心中掀起波澜,也给了无数人带来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是路遥纪念馆研究员王刚的心血之作,这本书以年代为主线,每一年单独成篇,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记录在每一篇的开篇,展现了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而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则是采用路遥自己的著述、书信、序跋等材料及路遥生前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等大量的一手资料,详细梳理了路遥一生的主要生活事件、文学创作轨迹以及他不平凡的心路历程,是那样真实,也是那样深刻。

这部学术年谱,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满、真实、多层次、全角度的路遥,让我们从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记录里,看到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也为文学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文学的路遥”。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路遥作品的写作背景,使我们对路遥的创作过程、精神气质以及文学贡献有了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

在这部学术年谱中,我们一点一点走进这位作家,走进他闪耀、辉煌,却也短暂的一生,这里有他苦难而辛酸的童年,有他对文学执着的热爱和追求,更有一个普通人的彷徨与梦想。22岁,他第一次以“路遥”为笔名发表作品;32岁,在一个小县城的招待所里,他用了21个昼夜完成了13万字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初稿,成为他创作道路上里程碑;39岁,他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在长达六年的创作过程中,他忍受着病魔的折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书写了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给时代一个深厚的交代。

在路遥的所有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平凡的世界》了,这部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的巨著,数十年来深深影响了万千读者,成为不可不读的经典。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也高度评价这部百万字的巨著,并诚挚地将它推荐给年轻人:“路遥用毕生心血写就的《平凡的世界》,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中所走过的既平凡又壮美的人生画卷。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是的,路遥高度浓缩了西北农村历史变迁的过程,主人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故事构成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普通人的人生奋斗之路。这部作品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所以我们说,若要从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平凡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选择。

路遥扎根在陕北这片苍凉、浓厚的黄土地上,用心热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用心血滋养着这片土地,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围绕着这片土地。他用热爱与坚持浇灌着文学的种子,最终开出那一朵绚烂的文学之花。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七):阅读《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有感

  

认识路遥,主要是通过看《平凡的世界》而有所了解,对于作者的情况,了解得并不多,通过全文的阅读后,对作者有个整理的了解,才明白他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花费了整整六年时间。后来这部文学著作被搬上荧屏。一个陕北大地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在他的笔下陕北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更让人难忘的是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描写的人生际遇。

这本书主要采用年代作为主线,收集大量的资料,将路遥传奇的一生和创作作为轨迹,中间还穿插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贯穿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让读者可以更全面了解路遥创作作品的地理和文艺环境。路遥和父亲同一年出生,通过《路遥年谱》的阅读,才理解父亲当时的生活背景,这确实是挺不容易的,在那个时代,要成为一个文学创作者,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努力,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本书特别适合在阅读路遥著作的同时,拿来翻阅,对他的生平和经历了解大概,这样更能感受和探索他在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中的情感。这本《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不仅让他的书迷对他的人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对于研究路遥的专业人员来说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书中按年份记载路遥短暂地一生,从1949年出生到1992年去世,每一年都有记载,客观的记载让我的主观的感受愈加强烈,他的形象似乎愈加高大,因为他的身世相当不好,但是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改变着。路遥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品质,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从自己的生活到创作其实经历了一个较为系统化地变化,那就是从一种对于贫困生活的认识、体验,再认识、再体验,一步步形成了路遥式的性格与他的文学创作。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也是迷人的,我们读者对于这个迷人的结果似乎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个发言就是我们共同把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推向了经典,当然,《平凡的世界》也是值得的。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包括我的生日。但是1988年5月25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都没有忘记。”这是《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日子,如果没有路遥,就没有这样的经典创作。

高晓松曾说:最好的感情,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路遥来说,林达无疑是那个成就他的人。他们的相遇到相爱,也是见证了路遥的一生,林达对其的影响非常重要,对其的创作事业发展,也有功不可没的功劳!路遥可以在这样动荡的年代,活出自我的精彩,这是难得可贵的精神,阅读完《路遥年谱》,特别渴望可以继续阅读他的创作,更全面去了解其传奇的一生。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八):沉重与厚重,一代文学人的年谱

封面

其实这种关于人物年谱的书籍,自己读的是非常少的。但是我对这本路遥的年谱十分感兴趣,怀着对于《平凡的世界》热爱,我想对于路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他为什么可以写出《平凡的世界》这么沉重并且这么厚重的小说,而对于小说的形容完全可以放在路遥自己身上,因为他的一生是沉重的,但是他的人生无疑是厚重的,而这种特点完全是他一生的经验和经历所造就的。而看完本书,自己对于路遥先生的那种敬重和敬畏感又徒增了几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路遥,明白了一个作家的经历是他文学创作最为宝贵的写作素材。

和路遥处于一个年代的作家着实不少,而他们对于路遥的评价颇高,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安忆女士对于路遥先生的评价: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如同“人生”一样艰辛地跋涉。这段评价无疑让我们有着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因为我们了解的路遥就是在先在黄土地上耕耘,又在写字板上笔耕不辍,用王安忆女士的话来说,这就是他的“人生”,然而人生的短暂却徒增了他的沉重感与作品的厚重感,生活的经历让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更加地绽放光芒。

而这本《路遥年谱—我渴望投入沉重》不仅让他的书迷对他的人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对于研究路遥的专业人员来说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书中按年份记载路遥短暂地一生,从1949年出生到1992年去世,每一年都有记载,客观的记载让我的主观的感受愈加强烈,他的形象似乎愈加高大,因为他的身世相当不好,但是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改变着。路遥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品质,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从自己的生活到创作其实经历了一个较为系统化地变化,那就是从一种对于贫困生活的认识、体验,再认识、再体验,一步步形成了路遥式的性格与他的文学创作。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也是迷人的,我们读者对于这个迷人的结果似乎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个发言就是我们共同把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推向了经典,当然,《平凡的世界》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让我重新放下之前我所了解的路遥,重新对于路遥有了一个认知,但是最终发现,这两个路遥差别是不大的,让我形容就是在黄土边上写作的伟大的作家,生活给了他经历,而他又用自己的经历启迪众人,这是他作为一名作家该有的担当,至少感觉他应该是这么想的。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九):我渴望投入沉重,用生命书写热爱

  

初“识”路遥,是在中学读《人生》的时候,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高加林,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贫困的农村,到城市的广阔天地去,虽然他敢于挑战命运,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但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玩笑,从城市又回到了农村的黄土地,同时,他的爱情也没有得到善终,读完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跟父母讨论起这本书的时候,父辈的感触似乎要比我们这一辈更为深刻,他们生活的时代与主人公较为接近,他们懂得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距,他们也似乎像高加林一样渴望从农村走出去,所以更为感同身受。

再“识”路遥,是在西安求学时闺蜜送了一套《路遥全集》给我,于是《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出现在我的路遥记忆里。孙少平这个勇敢无畏,吃着黑面馍馍的高中生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磨灭。那时读书更为喜爱孙少安,作为长子的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隐忍和坚毅,让这个黄土地的儿子深爱着黄土地,也让读者深爱着他。

《平凡的世界》剧照

通过《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中篇、长篇小说,发现路遥笔下的人物都是吃苦的人儿,都是物质匮乏却精神充盈的个体,他们的爱情都不是那么顺风顺水,当你觉得他们要开始享受爱情的甜蜜时,总是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悲剧发生。说实话,儿时的我无法理解悲剧的艺术价值,无法感受路遥的创作深度,总是喜欢大团圆结局,面对这样的悲剧,哭着看完结局,总是想作者为什么这么残忍的要设置这样的人物宿命,埋怨多过喜爱。

直到读到这本《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才了解到了完整的路遥,才深切地感受到路遥笔下人物的诸多挫折磨难,匮乏的物质生活,高尚的精神品质,这些或多或少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掠影。正是因为路遥从小以来所经历的诸多苦难,影响了他笔下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他在用生命创作,他笔下鲜活的人物也在用生命书写人生的经历。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这本书以大量的一手资料,按年份将路遥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叙述,还穿插着路遥与同时期诸多好友的往来书信。它不仅为喜爱路遥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全面真实了解路遥的机会,同时也为诸多研究路遥的学者提供了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真实史料。

我之前对于年谱类书籍涉猎太少,所以刚开始读本书的时候有些不是很习惯,作者会在还没有主人公出场之前,叙述很多当时的背景事件,或者之后对主人公的生活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或交集的事件,从而更好地将真实、完善的路遥展示在读者面前。但是,在看了几篇之后便已习惯年谱的这种形式,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本书,最终看的有些沉重,我已经陷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沉重里。

也是在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了“城乡交叉地带”这一概念,不仅对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带的解释,更是对于人生矛盾的体现。这一“地带”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也是在路遥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并且被文学创作者所重视。而路遥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他对于文学的那种痴情,狂热,追求,他是在用生命书写热爱,用悲壮演绎人生。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路遥用他的作品诠释着不平凡的人生,世界已静,我心仍明。而这些种种,通过《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这本书,你都能体会到。

  《我渴望投入沉重》读后感(十):被沉重压垮的路遥:你所不知道的人生

  第一次接触路遥是在高中的时候,他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就是在那是读完。当时的我处于青春期的迷茫之中,是个找不到人生意义的问题少年,三年高中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而无法自拔。高加林,孙少平等小说形象强烈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有了向上的勇气,没有完全沉沦下去。生长在农村的我也渴望走出那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有着痛苦的挣扎。最终,我离开了,但我也依然迷茫,和路遥小说中人物一样的迷茫。但青春总会过去,不惑之年的我肯定不会再迷茫,而伴随着我成长的路遥这个名字就成为一生中最为亲切的符号。 一直都知道路瑶英年早逝,为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积劳成疾,不治而终。但关于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直到今天读到王刚的《我渴望投入沉重:路瑶年谱》,才真实的了解了这么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陕北青年,也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小说可以带给我那么强烈的共鸣。他的坚持、他的沉默、他的孤僻这些品质就是自己一直耿耿于怀的性格特质啊。路遥是以整个生命在作文学创造,他的性格特质也就反应到了作品中。我最为他最忠实的读者,确是强烈的接受到共鸣了。

  《我渴望投入沉重》把路遥置于中国整个文学背景下了,置于陕西那个有特色的文学创造圈了。我们在这本年谱时,首先看到的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现状,然后是陕西作家群的现状,这种处理让我们更能了解路遥,更能了解这个共和国同龄人的悲欢离合,更能了解他的成功和最终的凋零。一切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有着当时的历史背景。 路遥生于1949年,九个孩子的老大,8岁过继给了大伯“顶门”,在大伯家开始上学。整个少年青年时期,给路遥最深的感受就是贫穷,就是苦难,甚至还有挨饿。那是那个时代农村人普遍的生存状态,而路遥作为长子,作为处于很多孩子的家庭,这种体会更加强烈,而过继之后的生活更加让他抬不起头了,这对他今后的性格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心理学研究表示:童年创伤会影响整个一生,这种状态下长大的路遥,养成了他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不爱和人说话,缺少朋友,以及不正常的写作状态都和生长环境脱不了关系。

  1973年路遥开始在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道路。作为从农村走出了的作家,毕业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路遥一直关注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所谓“城乡结合部”的青年的生存,发展,爱情事业的状况,这是他创造的最主要方向,并以此创造了大量的作品。 1982年,历时三年构思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这是路遥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我们大多数人认识路遥也是从《人生》开始。《人生》引起当时青年们的强烈共鸣,无论读者、批评家反还是文学评论家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一下子把路遥推向一个高潮,路遥成为了名人,各种社会活动,各种荣誉也都接踵而至。《人生》的后续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继续,我们也就无法知道高加林后面的故事了。因为路遥在酝酿更大的计划。

  1985年秋,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造,路遥把他的三部、六卷、100万字的大长篇列上日程。从路遥自己的回忆录《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整个《平凡的世界》的创造过程是多么的艰辛。路遥在创作过程中身体严重衰弱下去,甚至自己都在担心无法完成这部长篇的创作。在焦虑中,透支自己的状态下,路遥把《平凡的世界》创作完成,路遥的心愿已了,路遥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但身体并没有完全康复。文学创作给路遥带来了名誉,但并没有带来财富,路遥的一生都是在沉重的挣扎中度过。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身体急转直下,于11月17日8点20逝世。享年43岁。 路遥用他短短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精神财富,他的小说指引着一代代的青年的道路,是噩梦我们敬仰的老大哥。而这本《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让我们全面了解了这一个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路遥,背负着沉重的路遥。希望他在天国可以轻松一些,不要那么沉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