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外》读后感锦集
《花园里外》是一本由[意] 基娅拉·梅扎拉玛 文 / [法] 雷吉·勒容克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园里外》读后感(一):《花园里外》:生活中到处是看不见的围墙!
围墙,这个词我很是喜欢,只因为它有着可以阻碍我远离凡尘俗世的能力,但是看完《花园里外》一书之后,我心里很是憋屈,不知道为何,也许只是因为那种没有永久界限的痛楚罢了。女孩基亚拉跟随家人搬到一个遥远的国家,住进了一个曾经真正生活过王子和公主的大花园,可是花园是有里外之分的,在花园里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纵情歌唱的鸟儿,一片安宁祥和,花园外却是战火的枪炮声,呼喊声,还有战士们没事发出来的防空警报声,总是让人害怕恐惧。这种情况因为花园分成的两个世界,一个美好,一个邪恶,本来可以互相不干涉,自我行走规则。可是,有一天,有一个男孩巴利安闯进了花园,他是外面世界的人,身上脏兮兮的,女主角在弟弟的责备下,依旧还跟他做朋友,可是因为女主角给这个男孩礼物,遭到拒绝,两人的情谊差点剧终,待到再次看到男孩,男孩用木头雕刻的小猫作为交换礼物。 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解读这个绘本《花园里外》,在我这个成年人看来,围城就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原本以为会永远隔绝,只不过突然有外界的一个不明物体出现,会很自然的影响到城内的生存模式。无论是人心还是现实情况,古往今来,人们为了在一方天地下安然无恙造就了多少围城,可是还是会有从犄角旮旯处偷偷溜进来的物体,造成迫害。《花园里外》是通过孩子的世界,来阐释美好的存在,可是看过《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过后,我害怕这样的事情存在,如果城墙内外的孩子没有互相换衣服,又怎么会有后面的悲惨结局,同样都是孩子,我们不能说《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里那个集中营里的男孩用心叵测,毕竟他自己的命运又是那样的令人怜悯。可是也正是因为无意中的一个表面善心,才导致了将军的儿子惨遭厄运。《花园里外》中的小弟弟比较谨慎,而姐姐就很是单纯,没有经历过俗世的人,永远都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象牙塔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好在最后巴利安和基亚拉互换礼物,表现出着重,而非一方面的怜悯,也许这种交换方能展现出公平,也不会让人心有不甘。 《花园里外》一书,我带上了成年人的思想感情,也许对于孩童的这个绘本,有些许不恰当,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人性世界的基本生存原则呢!
《花园里外》读后感(二):遵从内心 勇敢翻墙
小女孩随父母到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他们将住在一个有花园的地方,那里有“里”“外”之分。《花园内外》里的故事也许是作者基娅拉·梅扎拉玛的亲身经历。她作为外交官的女儿,她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是在国外度过的。
从书中画面里出现的建筑风格,我猜想故事可能发生在中东地区。
隔着一堵墙,花园里外两个世界
女孩和她的弟弟跟随父母来到了那里,那里有一座大花园。花园里和外,是两个世界。
画面不停地在花园“里”和“外”切换着。
花园里,保留着自然本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像童话世界。描绘得很生动,让人不由地羡慕生活在这花园里的孩子。
可是,花园外,景象却迥然不同。那里,战火连天。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红通通,和暗黑的阴影。作者描写花园外的这座城市如怪兽般,让人感到恐惧。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难以想象这份苦楚,但是我们都清楚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所以,我们都希望战争永远别再来。
花园墙里墙外的人,相互没有交集,尤其是生活在平静花园里的孩子,他们还不能体会到花园外孩子的恐惧。
花园隔不断友谊,友谊能冲破国家、种族的界线
但是花园外的乌鸦也开始往花园里来,因为它们知道,在花园里是安全的。
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一天,花园外的小男孩误闯入了花园里。花园里的女孩和来自花园外的男孩成为朋友。
花园里和外有了交集。
花园里的弟弟反对姐姐和来自花园外的男孩一起玩。但是女孩保守了秘密,她仍然和来自花园外的男孩一起在花园里玩游戏。他们玩的游戏也是现实的演绎。
男孩不接受女孩的施舍,不论他们是生活在花园里的,还是生活在花园外的,他们是平等的,他们互相送礼物,不该是施舍,而是交换。
现实中总有围墙,勇敢地翻墙而过
虽然生活中有围墙,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勇敢地翻墙而过。就像故事里的男孩和女孩,男孩是翻墙而入的人,女孩虽然翻墙的动作,但是她的心灵翻墙而过了。
她勇敢地接纳这位与花园里的他们不同的朋友。红与绿有了交融,尾声里,不再是花园里才有的绿色,也有了花园外的红色。
战争会结束,友谊让战火里的孩子感受到平等的相待。
《花园里外》读后感(三):满是希望的悲伤
只有32页的一本书,即使放在绘本里比较也依然是一本小小的书。
封面“后浪”以大开本印刷,当然不是为了“圈钱”,有些细节放大了才更有力量。
跳过精致到拆下来就能当绘画作品挂在墙上的封面。从内封开始便有话在说,一页一页认真看,完全是怀旧版的《头号玩具》寻“梗”游戏。
内封茂密的树叶层叠交织,仿佛等待你拨开它们,走入秘密的花园。下一页,书名《花园里外》被圈在回形茛苕叶的图案中,这些花形多像我们曾经过的那些庭院的铁艺门或篱笆栅栏,而茛苕本身又是典型的地中海植物,是罗马风格古典主义建筑中常常被运用的装饰元素,当然象征着故事中并未点明的主人公来处——意大利。而这种回旋往复的绘画风格,又很像是古代波斯细密画的重要技法。于是,主人公的去处、故事的发生地、不具名的“怪物城市”昭然若揭。
雷吉.勒容克就这样用画笔慢慢渲染着氛围引路。于是,我们跟着主人公缓缓走进花园……
并没有什么生死一线的紧张情节,也没有曲折离奇的反转、逆转,主人公始终是外来者、被家人保护着的“公主”、住在宫殿花园或“金色牢笼”里的“公主”。
故事中,红色背景的是“花园外”的危险,绿色背景的是“花园内”的安宁,主人公的日常就像所有小孩子一样就是游戏与学习,平淡到几乎看不到时间的流动,直到本地男孩巴利安的翻墙闯入。初时他们就如你想象的那样开始友情,是专属于孩子的单纯快乐。但一件礼物,却打破了和谐……
她在那一刻懂得了人生的真相,过早的知晓了有些事无法沟通、无法救赎……
但所幸,她和他却仍愿意尝试,于是,另一件礼物让友谊继续。故事也就此落幕,我的心里如彼时的作者一样,满是含着希望的悲伤……
这种无奈,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最美的赠予其实只是祝福、唯有祝福,故事结束得越早才越接近圆满,因为在那座花园最美的关系是错过而非牵绊。这样,于彼此都是幸运,真诚过,不再有交集,大概最好吧……
也许有激进人士会揣测这种设定背后的zheng zhi隐喻,坦白讲,这也确实会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远方的异国,自诩为世界警察,伙同或裹挟某些盟友,干涉别人的国家、别人的生活。真正的公主与王子不知所踪,外来的过客却在此间享受动荡中的安宁……
不愉快的联想就此结束,毕竟,这只是本童书。关于这些作者基娅拉.梅扎拉玛只是引导,并未评述。
彼时彼刻,此时此刻,写书的她与看书的我们一样无力,我们都是最无辜的平民,只是侥幸的未出生在“怪兽城市”,没住在“花园外”。但就如她所写下的,“我们身处围墙的哪一侧,究竟由谁来决定呢?”就像几年前海滩上那个让全世界落泪的2岁男孩的小小尸体,究竟又是谁把他推进海里呢?
不是矫情,而是发自内心写下——愿世界和平。
《花园里外》读后感(四):儿童看到友谊,成人看到孤独
1、友谊不分国界和种族
看过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猫它非常难过,于是它就去找海豚安慰它。猫咪把头靠近海豚,不停的低吟。而海豚也非常耐心的听着猫咪诉说它的故事,并且还不断摆动身体,想要逗猫咪开心。这是关于海豚和猫咪跨越种族的友情,看了让人非常暖心。
克伦威尔说:友谊之光像磷火,当四周漆黑之际最为显露。
电影《触手可及》讲述了全身都瘫痪只有脑袋有知觉的白人菲利普与坐过六个月牢房的黑人菲利普的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友谊故事。菲利普是个富豪,想要找一个全职陪护,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陪护来应聘都被拒绝了,却录用了粗暴真实且毫无经验的德利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只有他没有把我当成是个残疾,看够了别人眼里面的同情,我要的就是这种平等和尊重。”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德利斯也用真心和尊重赢得了菲利普的信任和友谊。并让菲利普开始感受爱情,能够重新去生活并且享受这个世界。
获得友谊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只要用真心,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肤色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性格不同,一样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只要用心体会,差异都可以被理解,误会都能够被解除。
绘本《花园里外》便是这样一本讲述一段打破种族与社会隔离墙的永恒友谊,一个没有语言和国界之分的无声聚会。绘本中男孩巴利安翻越高高的围墙,在花园里遇见女孩基娅拉,他们一个来自花园外,一个身在花园里,花园外战火连连,花园里平和安静。
男孩的闯入给花园里带来了不平静,女孩弟弟选择远离巴利安,怕他带来危险,而基娅拉却伸出手与巴利安握手,选择相信和付之真心,最终也获得了友谊。
作者基娅拉·梅扎拉玛是意大利作家、翻译家和心理治疗师。作为外交官的女儿,她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在国外度过,《花园里外》是她的第二部文学作品,讲述的便是一段在异国度过的时光和收获的一段际遇。
绘本获得法国青少年文学奖“女巫奖”作品。丝网印刷的版画风格,怀旧复古画风,双线“交叉——融合”叙事,里与外的对比,绿色与红色的对比,情感变化的对比,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多层含义。
2、听从内心的声音,获得珍贵友谊
英国绘本大师托尼·罗斯这样说过:人类所有的战役,都和它们无关,可是它们却在每一场跟他们无关的战争中都曾出现、受伤、家园被摧毁、甚至丢掉性命。
世界并不是和平的,处处都有战争、暴力和冲突,外面的世界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安逸平静。
绘本中,男孩巴利安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围墙”,选择翻越它,女孩基娅拉也没有因为“差异之墙”,而错失珍贵的友谊, 更没有因为外界的声音,影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判断。
在弟弟的指责和威胁下选择相信巴利安,最后收到了巴利安回赠的礼物。这份礼物也在以后的生活中给了基娅拉勇气和力量。
生活中,处处都有“围墙”,偏见、歧视、社会舆论时刻都会影响你真正的判断。要记得听从内心的声音,也要有跨越“围墙”的勇气。
3、结言:儿童看到友谊、成年人看到孤独
《花园里外》作为绘本,儿童看到的是友谊,而成年人也许看到的是战争年代缺少快乐和朋友的孤独,亦或是失去朋友陪伴之后的空虚感。
有些人和事的出现,是为了在我们的世界里打开一扇门,照亮一条通道。让你知道,曾经在一个幽闭的空间里没有光亮地漫无目的寻觅,是多么辛劳。
门被打开,通道被呈现,生命因此获得新的提示,得以前行。可是,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你尝到生命中的甘甜之后,需一个人走完剩余的路,不再有人为你披荆斩棘,负重前行,但从中汲取的力量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花园里外》读后感(五):成为一只勇敢的乌鸦
“找朋友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找朋友》《找朋友》的歌词是这么唱的。猫遇到老鼠,小王子遇到狐狸,刘邦遇到项羽,伯牙遇到子期。我们这一生好像一直在和人打交道。在家里和父母亲戚,在外是和各式各样的人。除了亲人之外,对我们最重要的好像是朋友,它有很多形容词,譬如:知己,兄弟,塑料姐妹花,难兄难弟等等。是不是我们这一生都在做“找朋友”的游戏。相遇认识然后道别。
《花园里外》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作者的童年的一段经历。她随着家人旅居德黑兰期间。恰逢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的年代,住在两个世界的孩子,因机缘相遇,因勇气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本书曾获得2018年法国青少年文学最高奖女巫奖。
【出发】
这是一个全新未知的世界。因此除了行李里的玩具,还会有期待吧。但是“听说”先定义了一个“里外”之分。淡蓝色的天空笔墨很淡,像是希望。而飞机和树上深沉的黑色阴影有带着一丝丝压抑的暗沉,也算一种预示。树下的拱顶建筑是一座清真寺。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面积有658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2012年】。在波斯语里意为洁净之城亦或是圣洁的地方。自然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当作者用力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的时候,会看到什么,又遇到什么呢?
这些冲突在还未进入这个新世界的时候,已经展露在我们眼前。里是什么?外又是什么?
【花园内】
大片色调偏灰的绿有些沉闷的静,但孩子们愉悦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平静。
这是一片净土。父母像参天大树庇护着花园内的孩子。从西式的着装和建筑内高长罗马柱和高拱顶的对比显示着一种文化的冲撞。而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穿着西方文明里舒适的衣服在四处开心的游玩。
花园很大。有各式植物,鸟类,还有一个很大的池塘。但是很空旷。除了我们,没有其他的人。就像一个孤岛。
【花园外】
城市在火光中被恐怖的红色笼罩。黑色的阴影占据了一半的空间。这是花园外的惨烈。
战火硝烟下,活着是唯一的祈求。目击过死亡的力量,生命中那些美好已经离的太远。洋葱式圆顶的建筑代表的信仰在战火中显得有些苍白和摇摇欲坠。
这时的花园里外是隔绝的,因为一道墙,一扇门。
门和墙并不能锁上天空,天空是自由的。因而鸟儿们成群结队的来避难,当然还有乌鸦这个不速之客。
【花园外里】
小男孩巴利安的出现打破了花园里原有的平静和安静。种族肤色和宗教以及身份总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为这些,我和巴利安之间突然有了一道无形的墙,即便我握住了巴利安伸出的手。
可是这些影响不了孩子对朋友的向往。怀着不安依旧和巴利安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友谊之中。
【花园里外】
地域文化的差异会显露在细节里,当我把衣服以我认为合适的方法送给巴利安的时候遭到的拒绝让我非常伤心。一种不被朋友认可的情绪涌上心头。
而在巴利安眼前,这个没有身穿罩袍,戴头巾的我也是很怪异的吧,更何况还在异性面前脱下自己的衣服,裸露自己的四肢更是冲击着巴利安的世界观。
PS: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女性的日常生活行为有各种约束。女孩从9岁就要开始穿戴头巾,同时两性之间不得随意接触,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区域。
他看着我,表情很严肃。在战火中被迫提早成长起来的巴利安,被哪件衣服刺伤了,语言的不通,可能我优越的表情和眼神让巴利安以为这是额外的“馈赠”。又怎么不会刺伤他的自尊心。因而他表示拒绝并离开。
这两段中用了大面积的不同红色进行渲染,把孩子们在产生争执过程中的情绪以及紧张的氛围刻画的很棒,而哪些快乐的片段则用了明快的黄色进行勾勒则显得极为生动和有活力。
闯入我们花园的乌鸦遭到妈妈无情的驱赶,而乌鸦毫不在意,只是停留。自顾自的享受自己进出的自由。
【花园里】
只有用心才能体会的,内在的本质是眼睛看不到了的。 -----小王子巴利安送了我一只木刻的小猫的同事,作为穿上我的衣服的认同。
我们互送礼物不是施舍,而是交换身处在德黑兰的天空下,我和巴利安的这段友谊注定成为“秘密”。在战争阴影下的快乐剪影。
这时画面的色调又恢复了最初花园里的安静和沉静。显得那么平和。巴利安转身离开的身影是那么让人欣赏。墙只是路上建筑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走,那么或翻或爬,只要想,总是能看一眼各处的风景。
而在回归后,乌鸦居然也有了一席之地,战争也结束了。花园变的越来越美。
【呓语】
非常喜欢这版花园内外。质朴的言语娓娓道来,并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生动且形象的刻画出了孩子们心态变化以及情绪变动。小小的花园是一个小社会,人不多也不复杂,但因为身处异域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冲击下,孩子们之间友谊显得极为珍贵。
图案和细节部分的处理也非常的用心,譬如代表着友谊的哪件衣服。上面有许多的颜色,同时胸口还有一个心形图案的象征性。这些都是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对爱的体现。
用少数不多的几个重要场景的交替作为故事的发生地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者细腻的用心。
花园是德黑兰的缩影,在经过战争的洗礼,在经历过西方文明的冲击之后,洁净和圣洁的城市包容了更多的存在。在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动摇,会犹豫,会害怕,会忐忑,但终究一切都会因为接纳的勇气,前行的勇敢而收获更多。
接纳并不意味着固守自我,包容也不意味着放弃信仰。围墙无论是在心里或者是在路上,总要飞过去,向更广阔的的天空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