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货店读后感锦集
《南货店》是一本由张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货店》读后感(一):失望
本是冲着首届京东文学奖得主 的头衔、2020年度豆瓣读书榜单的光环去看的。小说前段还好,南方的一些细致生活、有些许特色的地方语言。本想此书应该是围绕着小小南货店的变迁展开,没想到南货店只是一个噱头,陆秋林离开南货店后的故事就太狗血了,主要以男女那点破事儿为主。男主人公后面的故事太过yy了。
《南货店》读后感(二):南方味道,徐徐道来的故事平淡又精彩
先说说看完《南货店》的感受吧,看完好像只有秋林没有变,他身边的人物都在变,想想来看秋林怎么能没变呢,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秋林,感觉自己没变,其实不然。
作者用特有的南方气质的语言不急不慢的徐徐道来,平平淡淡的故事,却别有一番味道,24w字的小说让人手不释卷的读完,放下书还能感觉到书中那些人物,那些味道。
《南货店》读后感(三):江湖风物局
什么是“南货”?古时候,走商把南方的货运往北方,再把北方的货运往南方。这样南北穿梭,赚取中间的差价。钱泳《履园丛话》中记载:“苏州有孙春阳南货铺,天下闻名,铺中之物亦贡上用。”一间南货店,可能蕴藏着许多地道的江湖风物。 2020年张忌全新重磅长篇《南货店》,就讲述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宁波某地南货店的兴衰起伏,由此勾勒江南城镇生活,致敬平凡人的故事。而对南方风物的细致刻画,是打开这本书的一扇窗。 甜点,腌货,干果,海味。窗棂,灯笼,招牌,算盘。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南货店》读后感(四):日常最可贵
前半部分的琐碎日常还蛮耐读,后半部分的官场现形记总觉得不大可信,与前半部分气质割裂。可能是年龄渐长,越来越喜欢风土人情博物志一类的书,喜欢看真实的准确的日常。一个时代的人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如何做事待人八卦默默承受生活,就像「金瓶梅」就像「海上花列传」。巧合的是,作者张忌在与弋舟的对谈中也提到了「海上花列传:我之前看《海上花列传》,感觉这个小说了不起,它就像在那里放了一个摄像机,忠实完整地记录着一切。这样的小说,你是看不到作者的,在小说里,作者这个身份是消失的。但看了这样的小说,你又会从心底里佩服这个作者,他能把一个时代的东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一整盘端给你。
《南货店》读后感(五):中评吧,还不错
这本小说是d版的网友推荐的,总体来说,写得比较好,几条人物主线也比较清楚。但是呢,又觉得意犹未尽。主要有几个地方感觉要说说。
从写的内容来看,很难不与余华的《活着》和《兄弟》比较,都是过去的一段历史。都是以一个人物为主要线索,和《兄弟》比较像的是,都是展开了多条线索描写了各个人物的命运。相比较而言,《南货店》的人物描写还是有点标签化,细节的地方还是不够细腻,难以打动人。人物线索过多也造成收尾后不如《活着》更让人回味。
当然,写的那段历史,更接近《兄弟》,主要还是集中在70-90年代,但时间线索相对还是比较弱化。
《南货店》读后感(六):读《南货店》有感
张忌老师的文字细密匝实,绵长悠远。我之前读过一遍,后劲像度数不高的白酒,不上头,但总是缠缭在心上,每过几个月,都忍不住翻出来再读读。
书中以陆秋林的视角写了其所见所遇之人以及他自己的人生况味,文章写的很淡,每个人物有他自己的呼吸,有悲有喜,有生有死,但作者并不想说教什么,也不想过分渲染什么,这些事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不停地悄无声息地流逝了。
感受得出来,张忌老师写作前准备的很详实。恁多人,恁多事,作者像是真切地经历过那个年代,写得真实可信。
很喜欢很喜欢这篇小说,但是我笨嘴拙舌,言之无物。总之,很感谢张忌老师给我们带来一个这么好的一个小说。
《南货店》读后感(七):感谢作者张忌
噫吁嚱!一本《南货店》载了满满70年代江南的烟火气。是时代影响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还是小人物的一生造就了时代。它像是一本宁波版的《繁花》(金宇澄),小说给不出答案。宁波方言的文字,让我想起了刘震云,读刘震云的小说我总喜欢用豫北方言来读,可惜居苏十余载,还是不懂吴语,读这本江南小说难免少了些乐趣。不过,供销社的时代印记,我也有些模糊的记忆,童年在柜台后也做过打酒卖醋、称重打包的活计。虽南北不同,在同样大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同样的回忆和沉浸感,着实让我欣喜。套用小说中秋林给齐师傅悼词时的疑问----“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了吗?”。可能每个时代的人都无法给出答案,又可以从每个时代的小人物的一生中去寻找答案。感谢作者张忌,也推荐给每个有同样疑问和记忆的人阅读这本《南货店》。
《南货店》读后感(八):怀旧的人
继续居家办公,一口气读完,很喜欢。人物和故事都淡淡的,语言也清爽干净,作者张忌本人是个慢悠悠的怀旧的人,他用一堆生活的细节将怀旧落到了实处,谦卑地展示,就像他自己所说,“那么多人在艰难地生存着,我做出任何判断,都是轻佻的。”
小说写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供销社,我爸妈也曾经都是供销社的职工,读起来好像在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我妈年纪大了,现在确实爱讲。我年纪大了,也变得爱听。90年代中期他们下了岗,那时我还小,关于供销社的记忆只有一星半点,看小说的过程中,模糊了的记忆好像一点点拼凑起来,柜台后的世界开始重建,成了一幅发黄但温暖的画。
在大时代的波涛汹涌中,我爸妈和小说主人公一样,都不是参与者,是随波逐流者,不得不跟着向前,被命运推着走。所以他们骨子里都是怀旧的,倒不是以前的日子更好,而是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活在其中,虽然贫穷、琐碎、辛苦,但是单纯深刻,有滋有味。平静地活着,又平静地老了和死去,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吧。
《南货店》读后感(九):隔代的美好
难得的看了部新出当代长篇小说,周末的中午到货,晚上十二点之前一口气看完关灯睡觉。上次类似的阅读体验是看葛亮的书,两位作者好像都是79年的人,和我大部分大学同学的年纪一致。 第一部分写南货店老师傅的章节最动人,每个人的一生都余味悠长,混杂在宁波美食的烟火气中,青蟹鱼鲞排骨油豆腐,滋润干涸的年代。按作者年纪推断,这代人应该是他爷爷辈的人,而秋林大概是作者的父辈左右,而这批人大部分显得有些面目模糊,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又坏又胖的爱春和齐海生。 第二部分,从秋林走出小小南货店开始,确实就迈入了不太入流的乡村官场小说,浮躁流氓潜规则,一批批江湖气的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说实话,秋林这样一个正直而木讷的人有此好运总觉得不太真实。 总体来说,文笔不错,饮食动人,也会讲故事,但看完又觉得少了些东西。 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人这个秘密,他解析的好像不够透,比如许主任的黑化好像有点没来由,秋林和妻子之前的爱情很动人,然后就完全看不到妻子的成长,只是巨变,觉得杜英特别陌生,秋林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难道就是贾宝玉的珍珠和死鱼眼的论断吗。
《南货店》读后感(十):我眼里的陆秋林
我对这种文革之后的江南百姓生活情有独钟,有时候巴不得自己生长在那个年代,小说干净朴素的南方方言,让人有一种交流起来的腼腆温柔的感觉。看这里面故事人物一生的沉沉浮浮,留给读者最后的欣慰应该是陆秋林到小说结局都没有过大的偏颇。看着一个个小角色混到风生水起,要么贪腐,要么出轨抛妻弃子。而唯有陆秋林,从小小的南货店起步,看着他从一个年轻后生再到最后土特产公司的经理,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面对年轻时暗恋的对象春华时,他忍住自己的冲动(看到那里时我真的害怕他出轨),但最终没有踏出那一步,因为他知道一旦开头就无法回头。其实在我看来,陆秋林这个角色还是蛮具有正能量的,但在小说中,前半部分他是活在牢狱父亲的期望之中,他认为父亲还不肯见他的原因是他不够优秀,但父亲早已亡故。当他得知父亲去世之后,他其实浑噩了一段时间,有一种船在茫茫大海之后迷失了方向,掌舵之人的记忆里方向感被打乱。后面虽然他也混的风生水起,但终究没有之前那么有干劲。人会变“圆滑”是成长过程必不可免的,但能在圆滑之中又守住自己最后的底线才是难得的。
这种小说结尾深得我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