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什么都知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鼠什么都知道》是一本由海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鼠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一):《老鼠什么都知道》【中】海带
2020No.44
6.22-6.22(40min)
原来漫画还可以这么画啊。
还记得两年前朋友将老鼠推荐给我的时候,原本拿着书去操场进行“文艺青年表演”的我最后抱着手机跟这两只什么都知道的老鼠过了一整个下午,赞美电量满格的手机,赞美天空中漂过的云,赞美温度不高的午后,赞美和煦的微风,赞美老鼠。
总得说来我的生活过得好像还算可以,所以也不能说老鼠是我什么艰苦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种大话,不过每次老鼠更新的时候我的心情会变得好上不少是真的,可以让今天变得可以。
故事都是看过的(最近好像买的漫画好像都是在电子设备上看过了又去买……),不过既然看过了还买代表真的可以。翻到朝阳公园的中年大叔和幽灵讨论被高估的北京烤鸭和被低估的炸酱面的时候当场下单了一份炸酱面,最喜欢《给哥哥的信》,再看到的时候想起了当时在Jellow举办的朗读大赛(当然我这种不太自信的是没有参加的,只是默默点了个在看),虽然不是从一开始追着看的,但还是一起渡过了蛮多时间,穿插在我的生活中一起经历了许多的故事。
今晚喝一杯已经无可避免。
赞美老鼠,再一次。
LH
2020.6.22
《老鼠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二):《大望路之歌》的前世今生:Take a Sad Song…and Make it Better
还缺一个结尾句,7+7,编辑帮我想一个。那是2020年6月6日的午后,我窝在不靠谱音乐人毛桑8平米的工(出)作(租)室(屋)里,面前是他的电脑、录音设备、ipad和我看不懂的什么模拟器。届时《老鼠什么都知道》漫画打样已出生两周半,《大望路之歌》同名曲demo已出生一周半,我们正在对歌曲进行最后的打磨。
刚刚听着五月天送走5月,一过芒种,什么都挡不住三十几度的高温了。而我为了录音没有杂质,坚决不允许可怜的毛桑开窗或开空调,刷新了他对一个编辑心狠手辣程度的认知。
本来就帮不上什么忙,还处处要求、处处挑刺,我陷入一种羞愧之中,无法再推脱“编一个结尾句”这种工作——文字处理和加工是老本行了,过分的谦虚就是一种虚伪。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开始小声念叨歌名,翻来覆去看前几段他改编好的歌词,脑袋里闪过的是大望路和百子湾匆匆而过的青年或驻足打卡的美眉,天气燥热,但每个人的表情里好像都带着什么独特的心情。
“倒数第二句现在是什么?”我问毛桑。
“三尺之上的神明,让幸福降临人间。”
那么,“……大望路上的故事,想听你再讲一遍”。
(点击收听《大望路之歌》
《老鼠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三):不那么像熊的老鼠,海带画风与内容一步步精细化的转变
【序】的摘录
这个漫画的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了,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不去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总不画老鼠背面?因为不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老鼠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因为对工具的使用在逐渐熟练。直到 2018 年底,我才被一个设计师朋友告知,Sketch的剪刀工具原来可以这么用。于是老鼠不那么像熊了。漫画家克里斯·韦尔说:“漫画作为一种复制艺术,总是会回归到垃圾的状态,我认为这是让漫画被清晰地认识、批判地阅读的关键。它没有写作或绘画固有的声望,因此每次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赢得声望。”在复制这个层面,我想我已经非常娴熟,甚至将它当成了某种效率的展现。看过我的漫画以及即将看到这本漫画的人,你们很快会意识到这一点。但它应该还是有点儿别的东西的,在那些周末球赛结束后的夜晚,我确实努力过用它说点儿什么。谢谢你们。首先上封面!据说是海带自己设计的腰封,哈哈哈画风与内容的转变
每一位作家,从他的早期作品再到成熟期,我们能够很明显地观察到,无论是技艺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质的提升。比如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因为作者早期不够成熟的文笔,驾驭不了众多的人物,所以出场角色受限,讨论的话题也有所局限。
漫画家同样如此,我自己本身是《银魂》《海贼王》《龙珠》《火凤燎原》的粉丝,这些漫画普遍连载超过十年,有的甚至超过二十年。对比第一话与之后,可以明显看到画风上的差异。
我手头刚好有银魂第一卷与第四十五卷
第一卷坂田银时的模样第四十五卷坂田银时明显能看到,第45卷的阿银鼻子更加挺拔,头发更为精细,衣服因场景灯光而产生的反射也被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而且构图更加考究。
回到两只老鼠身上,他俩首次亮相的时间是在2016年年末。那时候的与其说是老鼠,不如说是小狐狸(偷笑,我朋友讲更像是小狼
再把时间拉到最近,2020年6月1日发的《不得了的天气》,躺着的两只老鼠动作细节十分到位,包括弯曲的手臂,翘起来的二郎腿,背景也不再是光秃秃的纯色,而是立体、动态的草面,阴影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即便两只同样都是躺着的姿态,但黄油时的老鼠俯视的角度,加之盖上的大棉被,可以说是海带有意运用了一些小心思藏拙,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海带自己说的,他的画是用电脑工具一步步做出来的,工具熟练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张图中,我觉得最精妙的是沙发上那弯曲的一笔,其实沙发整体的构图十分简单,但是仅几笔就将凹陷的沙发展露出来,这时候已经可以说海带对工具使用的娴熟,以及日常观察的细微了。
最重要的是内容上的一个转变,以第一集《黄油》为例
这时候的漫画内容,还以说教型的对话为主,事实上这是许多作家初时都会犯的通病,尤其是在虚构作品中,事实上作家想要表达的观点,隐藏在作品之中远胜过外露的说教。
再对照近期的作品,我个人特别喜爱的《不得了的天气》
到这时,我想老鼠可能常常脱离海带,说出一些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的话,也就是说角色有了自己的性格和说话方式,他俩在海带一手构建的世界中真实地存在着,这便是内容上最大的改变,也是最好的进步。
距离《老鼠》成为百年老字号,还有90多年的时间,此书出版后也将被认为是漫画作家的海带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期待他的进步 。
几年里,我仿佛看着两只小老鼠一步步长大,在有些压抑的日子里,他们伴随着我安然渡过。他们总能说出一些戳中我的话,我想,也许因为他们什么都知道~
《老鼠什么都知道》读后感(四):编辑手记| “做书”是拾起满地凉凉的宝石,“过程”是一场大雨留下的潮湿
终于做完这本书了,过程不算愉快;但愉快的是,我爱这本书。作者对细节那种吹毛求疵的关注折磨着身为编辑的我,却也感动着作为读者的我。
前传
“老鼠什么都知道” 源于一个同名公众号,全部故事都是以两只老鼠的对话形式展开,它们谈论减肥、谈论袜子、谈论季节变更、谈论哲学等。它们无所不谈,似乎也无所不知,它们看似是在讲述老鼠的生活,却让读者觉得它们说的,其实是人类生活本身,那些悲伤、滑稽、可恨又无奈的瞬间。
2019年的11月,接到这个选题,被告知这本书需要在鼠年新年上市,目前文稿都收集齐了,就看看用什么形式来呈现。当时非常开心,一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这个选题,二是曾经做过图文书,所以自觉过程应该不会太艰辛。
在决定将这个热门公号转变成一本书之前,有三位编辑先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像探听明星隐私的粉丝一样,研究老鼠的过往,研究作者的微博、公众号、旧新闻。那么,为何会轮到第四位编辑来完成这项任务呢?
因为,作者想要为自己的第一本书创作一些新故事,大纲思路都已经有了,但他没有写完。从2018年一直构思到2019年年末,并表示年后就交稿。于是,这个不寻常的年,作者常常会收到编辑的“热情问候”。
诸如此类的问候两个月后,出版进度显示《老鼠什么都知道》这本书应该要进入印刷状态了,而彼时,编辑团队还在翘首期盼作者的新稿件。
也许是疫情搅弄得人心惶惶,也许是编辑关心得太过频繁,有一天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灵感了,让我们就从公众号上的文章进行删减做书。
问题来了:既然公众号已经发过,读者们为何又要买书呢?
我们以此为主要破案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首先,作为内容出品方,需要分析老鼠受人喜欢的理由在何处,找到它,并将其保留以及帮助它将优势最大化。大多数人关注这个公号是因为喜欢看老鼠对人类生活刻薄而精准的解读。
于是,我们将公众号上的爆款文章进行阅读量统计,梳理出一条以四季为主线的叙事逻辑,使原本碎片化的文章有了完整的故事形态。
第二步,真实面对作品的劣势,尽量弱化,最好能规避。那么,老鼠的劣势在哪儿呢?姑且将它先归类为漫画作品,它的画工异常轻简,且画面重复度偏高。大家使用手机滑屏阅读时不会觉得这有何不妥,但如果做成书,那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二次阅读率。当然,也有同事说就是喜欢他画的老鼠形象,没有恼人的毛发,可爱得像头熊……
于是,设计师有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干脆就化劣势为优势,模拟手机滑屏的方式做一个抽拉式的形态。结合其中一个故事“写给哥哥的信”,我们决定将整本书做成一个邮筒的样式,读者可以从邮筒的送信口处,抽出内文来阅读(想象一下卫生间的卷纸……)
由于抽取的阅读形式,读者需要一口气抽取所有的故事读完,然后翻过来放进邮筒盒子里,再阅读背面的故事。为此,我们想到了一个有趣的自槽点:
阅读此书就像是人生,再难都不能停下来。而翻面,还有。
大家一致通过了邮筒的设计之后,新的难点来了。考虑到一口气读完会有阅读疲惫期,所以需要精简故事,将最初筛选好的88篇缩减到54篇,正反面各27篇。
关于故事的筛选,由我和编辑奶瓶(是花名)共同担任总“裁缝”,由于我们分属于80后的中年人和90后的轻熟派,阅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得我们在筛选稿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分歧,比如我觉得有趣的故事,她觉得一般(我说每次读《吃自行车的人》时我都要笑晕过去,她报以微笑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她很喜欢的点,我又无法在第一时间领悟它的妙趣(她说非常喜欢圣诞节送礼物那个故事,我则无动于衷)。于是,要将88个故事砍掉一半,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知道后来这些选择和纠结都是徒劳,那应该就不会加班加点的数图、研究故事节奏了吧,但,谁会预想到未来呢。
从88变54,仿佛过了一生邮筒设计方案里正面的故事邮筒设计方案里背面的故事好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推敲、琢磨,我们终于敲定了正反面的所有故事,算好了每一篇故事的图片数量。负责印制的同事也迅速而完美的完成了我们想要的盒子设计。万事俱备,只欠下印。于是,我们怀着万分激动地心情将成品拿去给作者过目。
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不知何时结束的改稿之旅:
彻头彻尾,从设计到故事选择;从产品形态到编辑心态……
作者和编辑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权力之争,作者是作品的灵魂,他们是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人;编辑同样也会把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客观看待孩子的优缺点,用心打造,希望为他们谋取一个灿烂的未来。各有考量,各有立场。这中间有过太多次的磨合、沟通(不温柔的),甚至是争吵,最终结果都是为孩子好,希望他能以最完美的状态出生,希望他的出生能够带给欣赏他的人一点快乐和安抚。
于是,我们决定让“老鼠”回炉重造。这一次,精益求精的作者要求自己来设计他的孩子。我们有了“全文(2020删减版)”
原以为这一版会是最终的文件夹但图书出版过程中的设计工作与其他设计还不太相同,因此在作者设计完之后,我们需要请了解图书出版的设计师在他的文件基础上进行修改,以便达到可以印刷的要求。然而,负责这份工作的设计师A做了一半,生病住院了。(她现已康复,祝她平安)于是,只好再去请有档期的设计师B继续完成……
谁也不会想到一本黑白漫画书,前后邀请了五位设计师的参与,真是高级在了不起眼之处。
这依旧不是最终文件夹,后来又改了,但我不想再截图了2020年5月中旬,按照更新后的出版进度,这本书又该送去印厂了。某一天,我们邀请作者来签书,他拿到样书后再一次提出了有一些章节的故事需要修改。于是,他一遍检查样书,我们一边在电子版上做标记,然后再发给排版同学去修改。
红色箭头表示作者想要删除的图片“老鼠的诞生”
2020年5月29日,国内疫情进入了一个看似平稳的时期,作者可以亲自去印厂看到“老鼠的诞生”。
为了与纯白雅致的封面形成反差,腰封使用了潘通色,亮黄色,还刻意过了一层油,凸显有层次递进的质感。
浮夸的“奶酪黄”与压制的月白正封面“请参照这个色度来调整灰度”
这本书里有多种灰色,每一种我们都仔细设定好一个色值,给印厂的老师作为参照。即便是一本黑白书,颜色也有它的故事,不容有误。
那天我们数次向印厂的老师交代我们想要的灰色效果工厂的一角,作者的近千份签名安静地等在那里,它们在等待着被装进书里,送去千万读者的手中。
签了几千份,到最后,“海带”二字已往抽象画方向走了......后记
2020年6月18日,负责营销的兔小姐在群里告知:《老鼠》首批印刷全部入库。
短短几个字,道不尽各自的惆怅。午餐时,大家分享着“黑作坊”私调的,没有冰块和薄荷叶的mojito,回忆这几个月的辛苦,即便屡次被作者气到昏厥过去,还是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被老鼠逗笑到失去理智,喜欢喜欢它伍迪艾伦式的语言风格,那份“洞悉世情的敏锐与刻薄”,以及“世上逐渐稀少的忧愁与浪漫”,以至于迫切地想要把它分享给所有人。
一部作品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自然是它的幸事,而这份幸运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也是相互的。
忙碌的都市人有多麻木,高速奔跑在似乎已知的道路上,刀枪不入,金盔金甲,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和细节。而胸无大志的老鼠则完成了人类的”鸿远“:
它们享受了带有乡愁的马铃薯,三顿正餐之后的无营养加餐;
收录在初版样稿中的《球型乡愁》它们听到过高兴是什么声音;它们替自己种下了无须承载愿望的星星;
收录在初版样稿中的《声音俱乐部》它们浪费过一整天的时间只是感受四月北京的春风变化;它们弹唱着大望路之歌只因为自己喜欢听......
收录在初版样稿中的《四月》它们拾起被人类弄丢的叫作”感受力“的幸福宝石,从而拥有了人类因受欲望和智慧所限,苛求却无法求的,能够被称为“时光”的日子。
《我的星星》老鼠的《大望路之歌》和你的“大望路之歌”
2020年四月,在反复“打磨”稿件的过程中,编辑奶瓶发现《大望路之歌》这篇故事很像歌词,于是她就想邀请她的朋友来试着谱曲。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营销点,还想着要筹集更多有音乐才华的读者们参与其中。
2020年六月,这首歌出来了。
(关于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可以阅读她的编辑手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81535/)
前奏响起,仿佛看到有人穿着破背心和趿拉板儿,坐在竹编椅上弹吉他。树上有蝉,还有光。
树荫处两只老鼠正幸福地冒着鼻涕泡儿,与此刻的编辑一样……
Hey, you! bottom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