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野芳草碧经典读后感有感
《夏野芳草碧》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一):悲之歌
诗是心灵的表现,歌是肺腑的声音,和歌作为日本的民族诗歌,是日本人面向自然与社会、生存与现实的思考。艺术家福尔曾经说过:日本人民有非常强烈的敏锐性与感知力。日本人对于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有着一种天然的伤逝之感,而这种感觉,更加深了珍惜当下,凝固生命之美的意境。悲情之美正是日本文学的独特之处。日本是个岛国,独自漂泊在太平洋上,因而孤寂是他们的代名词。再加上国土资源狭小,生存空间狭隘,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日本的和歌既沉重又轻松,既悲壮又洒脱,既束缚又不羁,转瞬即逝的美丽,惶恐坦然地赴死,非黑即白的矛盾在日本文学上调和地如此和谐统一。这种对死亡的超脱精神是大和民族发自内心炽烈的表现,是对世间真善美最直率的表达,故而,和歌这首乐歌在日本大地上遍处绽放。 有序言:“和歌以人心为种,成于万言。人之在世,事业纷繁。感于事物,心有所思,托于见闻,咏为和歌。花间黄莺啼,水边河蛙叫,万物皆发歌谣。无须假力,可撼天地,感鬼神,和男女,慰武士者,歌也。”万物皆可歌,哪怕是路边一颗野草,塘边一声蛙鸣,春天一朵桃花,秋天一阵蝉绵,都使日本人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故日本人人皆可成诗人,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乃至妇女等无惧世俗等级观念限制,皆可吟唱作歌。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所看世间真,所言世间美,所说世间善。所以,日本和歌最大一特征便是“由心”。以心为本,向心出发,这般真挚坦率却是用最精炼短小又含蓄悠远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此?彭修银先生在《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一文中论及到:“日本民族从自然界的花开花落,联想到生命的生死荣枯。在日本人的生命体验中,人与大自然就如树叶和树干一样,树叶落犹生,一个短暂即逝,一个天长地久。”和歌是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讴歌,是对世界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曾有人这样评价:它们也许没有最华丽的词藻,但一定有着最真实的灵魂。我想,在某一时刻,那些和歌诗人一定实现了古人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诚如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万叶集》传唱到:“色香俱散,人事无常”。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二):夏·绿雨洗橘花
月色檐下白,流萤偏是慕山影,飞向黑暗去。我昏昏欲睡的时候,被这一首和歌惊艳了。再一看作者,果然是位女性,只有女性才能对环境的感知如此细腻。
我不太喜欢诗歌里太过浓烈的情感表达,在我的认知里,诗歌本就应该是含蓄的,不管是愁肠百转还是小鹿乱撞,这些情绪都该隐匿于景与物之中。
夏目漱石也认为太过浓烈的感情不适用于亚洲文学,所以才会有“今晚的月色真美”这样的典故。
所以同样作为诗歌的和歌,不应该是“我爱你我要让你知道”,而是应该“我要露个小破绽好让你知道我喜欢你”。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不管是喜欢、相思还是怨怼,都应该是“我要露个小破绽好让你们知道”。
含蓄的魅力在于能让读者反复品读,像品茶一样慢慢品出诗中隐藏的情绪。正是以为如此,李商隐的诗才具有独特魅力——尽管晦涩,但是喜欢他的人趋之若鹜。
回到这首和歌,在阅读首句时我的眼球就被抓住。
“月色檐下白”,不知怎么就让我想到苏轼的《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都是幽冷孤寂的画面,“白”一出来就让人想到“冷”。
下一句“流萤偏是慕山影”。有着微弱亮光的萤火虫偏偏羡慕山影的黑暗,然后就飞向了黑暗。这是为什么呢?诗人没有说,整首和歌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作者宫内卿,暂且查不到她的资料,她的生平事迹也无从谈起,但至少在和歌里还能看见她内心的孤寂。至于孤寂的原因,那边不得而知。也许是相思未果,也许是宫墙锁深,那个年代女子的命运总是让人闻之悲伤。
再说回这本以“夏”为主题的和歌集。
书中所选和歌都是以树、草、海、雷、雨、橘花(橘花在日本和歌的引申义居然是恋人的气味,让我始料未及,也太浪漫了吧)为意象,充满夏天的味道。整本书的颜色也是绿色的,细节方面也很感人,书中和歌还有日语原文对照,也用浅绿色印刷,与封面遥相呼应。让我想起前一本“春”主题,这些日语部分是用粉色印刷的,那时我还没太注意。
书中配有插图,颇有大和民族的风味,古典又日系,配合和歌欣赏,赏心悦目。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三):读之。兴之
最近看的日本文学书籍比较多,前边刚刚看完《奥州小道》准确的书也是偶尔读读,就像是下午茶。这种是诗集类的书,特别适合闲暇时候阅读,非常的放松、静谧,感受到高山流水之后,也能让自己的神经都放松下来。读这种书,有一种“品”的感觉,品诗词,品美景,品人生和当下。这大概就是诗的魅力。
读《奥州小道》的时候没有仔细研究,还以为绯句与唐诗相似,是因为翻译的好,这次看这套书,才知道其实最早的时候,日本人也是使用汉字。按理说,我学过历史应该也能想到,但看来还是学得不透彻,不能融会贯通。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用汉字的意,有的用汉字的音。所以,我们读一些日本古典文学的时候,才会觉得是在读中国字。
想来在早起,日本文化受中国汉语的影响也比较深,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为和歌。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是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日本直到近代之前的所有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在“和歌美学”的影响下创作的。即使是通俗性较强的“物语文学”,都常常有插入的和歌作引。我在想,和歌是不是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唐诗宋词”吧,日本人的“诗经”,写尽和式传统、美学的大和之歌。和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很高,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多,学校里都会设有相关社团。想到这里又要夸下日本在传承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
这套书其实我觉得我是读不通透的,毕竟有些小细节的文化差异,也有很模糊的文学知识不理解,我也许无法说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但是我能领略是诗歌的内容。这套书是按四季分的。汇集了多位诗人的作品。一股清流的感觉。日本工笔花鸟画精装典藏本,里边还有附赠精美书签。个人觉得还是一套不错的书。
不适合一口气读完,但适合偶尔拿出来读一下。在毕业后的多年,我终于明白了小学老师说的:陶冶情操的意思。我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是好的文字会将你引向正确的方向。读古诗其实也是一种旅游,一种回到过去的穿越。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四):和歌是日本人的诗经
《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是具有日本古典美的和歌诗集,读这部诗集,欣赏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给人一种自然美,古典美、经典美。和歌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
和歌是日本的古典短诗,短小精美,意境绵长。从中感受到自然中的美。和歌被誉为最短的诗歌,是日本人的“诗经”。表达了日本民族在其国家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心灵感受,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具有强烈的风土性和艺术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
和歌是由中国古代诗歌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欣赏和歌,自然联想到日本幽玄空寂的美学。这种寂灭即是美到极致,幻灭间的那抹光亮最耀眼,俳句符合日本民族审美的。而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日本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而每一句都触碰心灵
书中的这些诗人对世间万物和人的情感,加以细心观察,以禅意的心灵,诗意的思想,写下佳诗篇。将大自然的景色记录下来,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融合。每一首诗像一幅幅仙境般的画作,扑面而来的是清新和自然的气息。
日本人因为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中国唐宋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的和歌,还是以中国诗词文化兼有日本特色的诗歌文化,这些诗人用纯粹的语言文字,探寻人生的真谛,用深沉的目光审视这个世间万物,尝试以大自然为吟咏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自然与心灵的交汇融合。在这些和歌中,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而然。
这些和歌表达的情感更真实更自由,文体更简约。诗人们用细腻的观察和美的笔触,对看到的大自然以丰富的内涵加以呈现。其中却有无穷韵味。赏读和歌,就像是淡墨勾勒的图画,让人感悟作者那漂泊的思想。
周作人曾经这样评价和歌:“短歌大抵是长于抒情,俳句是即景寄情,小呗也以写情为主,而更为质朴,至于简洁含蓄则为一切的共同点。从这里看来,日本的歌(短歌和俳句等在内)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了。”
《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大气,书中所附插图,为小原古邨的工笔花鸟画,插图精美典藏,与书中和歌作品相得益彰,图文并茂,精美的插图使这本书成为艺术品味很高的书籍。在这本书中品味日本诗人的禅意和歌,还能欣赏日本古典风格独特的风景画。所以说,这本书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精品之作。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五):浮世绘艺术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和歌是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只有十七个音。《万叶集》是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有点类似于《诗经》的地位;《古今集》则是平安时代,日本最早下令编纂的和歌集。 作者郑民钦编著的这部和歌集,并没能理解和歌的短歌形式,只是感觉其形式多样,也有十七音的存在。日本俳圣松尾芭蕉,把十七音的俳句推向了顶峰,《奥州小岛》可以清晰地窥视到其文学魅力。伊恩 · 麦克尤恩的《我这样的机器》,也热衷于俳句这种文学形式的创造。 和歌所表达的意蕴,正如序言所言,有描写自然美景的杂歌,有对爱恋的相闻,还有对死亡的挽歌,自然,和歌艺术里充满了类似《源氏物语》的物衰现象,能感受到悲伤的气韵。什么是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的理解。不过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叶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紫式部不仅写了《源氏物语》,还写了大量的和歌。《紫式部集》以一首和歌做开头的。“久别喜重逢,无暇辨音容。倏尔再离分,云遮月朦胧。”而此书则收录了十七音的作品“朦胧夜半里,玉容尚未看清楚,匆忙隐云间”。两首和歌所表达的内容应该相同,当偶然的机会,遇到多年不见的友人,能感受到作者内心充满着温情,自然有种无比的激动,只是这种感情属于单方面的,尚没有得到任何的回馈,只留下优美的文字留在世间。 本书收集的作品中,和歌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更有皇帝皇子之作。另外觉得那时候女子存世作品有很多,从《源氏物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不像中国的封建社会,女子基本上只是男子的玩物,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 有间皇子的著名辞世和歌,看起来就像大白话,曾经的宫廷,自然有珍贵的饭碗,如果是中国的皇帝,则还会用到花神杯、鸡缸杯等等,亦如《红楼梦》妙玉请贾母品茶的情景。而当人落败之际,则啥也没有了,只能用树叶当碗将就着吃喝,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待遇不同哦。 日本的和歌,在短短的一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心爱之人的眷恋之情,书中收集了许多的作品。如,额田玉的《紫草》,三行诗里,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蕴藏着浓厚的情意。喜欢一个人,甚至在公众场合下,向爱人表白爱意,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爱是永恒的,任谁都无法阻断之。 和歌,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美的艺术气息。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六):以夏之名
日本的文化很多是与中国有着联系的,这是历史众多元素形成的,所以对于日本文化我们是很容易接受的。日本文学中,和歌与俳句是有着重要位置的,它们普通《诗经》和《唐诗宋词》在中国的存在。和歌在日本也有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创作甚至可以说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如今我们对于文化是认同的,也彼此接受欣赏着各自的文化。日本的和歌可以理解为中国的《诗经》,其文化地位也是如此。和歌是短诗,在有限的数字和语句中传达着关于爱与美好,传达着四季万物和山川河流。日本的和歌集是我们常听到的《万叶集》和《古今集》,里面收录了日本和歌万余首,上至达官贵族,下到贩夫走卒,和歌承载了日本的大部分文化。在《万叶集》和《古今集》又有很多的和歌记载的是四季的变化和爱情的悲喜,郑民钦先生所编著的这部《风雅和歌》系列便是对日本和歌按季节分类的,也让我们可以去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和歌,更好的去了解日本的文化。
《风雅和歌夏》是郑民钦先生所编著的和歌集,以夏为主题的和歌。里面收录了纪贯之、西行法师、和泉氏部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和歌是雅俗共赏的。夏这一主题和歌,编著郑民钦先生取名为《夏野芳草碧》,和中国诗词希望,和歌中的夏也是生机盎然,热烈的。无论是《万叶集》还是《古今集》,和歌依旧是一种抒情的表现方式,你可以看到作者们好多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风雅和歌》系列是对和歌的解读,书中配有日文原诗,也有中文翻译,更有对和歌的解读赏析,并且附小原古邨工笔花鸟画,可以说,阅读这本书不但可以领略和歌的美,也能看到花鸟画的美。
作家木心评价和歌,这样写到: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
于我而言,和歌俳句是日本的一种文化,更多的是历史原因我们阅读和歌俳句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懂得欣赏它的美。
思君不成眠,
拂晓谁人骑马过?
让我听足音。
特别喜欢这首诗,取自《万叶集》中,三句话,一个故事,所有情节浮于眼前。日本的和歌,写尽了和氏传统,是美学的大和之歌。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七):诉衷情 初夏偶成
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也,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和歌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无曲折,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
《风雅和歌系列》是由翻译家、学者郑民钦经过数十年精心编译、注释、赏析最终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著作,收录纪贯之、柿本人麻吕、在原业平、西行法师、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等从平民到皇室贵族众多歌人佳作。
和歌诗人中最为熟悉的便是纪友则,三十六歌仙之一,也是《古今和歌集》的撰者之一。早年即活跃于歌坛,年过四十而无官职,曾作歌词自嘲为不开花之树。
纪友则所作之诗歌中最喜欢的便是这首:芳心何事乱 簌簌樱花残
原诗作:ひさかたのひかりのどけき春の日に
しづ心なく花のちるらむ
诗译作:灿灿日光里,融融春意酣。芳心何事乱,簌簌樱花残。
此歌对樱花的早开早谢充满了痛惜之情,风格唯美。樱花恣意地盛开之后,为何在晴好的日子里,也凋零如斯,不由得引起人们的一声长叹。此篇流丽典雅,多愁善感,充分体现了重视技巧与主观意识的风格。
在《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中也收录了纪友则的一篇和歌:黄昏心燃胜流萤,不见此光人无情。每到黄昏,我心中燃烧的思念之火比萤火虫还要热情,但是你看不见我心头的火光,所以才那么冷漠无情。整首诗歌中透着对感情的炙热,以及得不到回应的失落与枉然,或许是因为无法看透才会倍感冷漠无情,但是内心的不甘又让人心意难平。
在我们诵读和歌的时候,会发现有的和歌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便可以读懂诗人作诗时的意境,而有的和歌则比较难读懂,不可意会。比如祐子内亲王家纪伊所作的高师海边浪声高,狂涛湿䄂何得了。如果不是看过了赏析,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女性对男性示爱的断然拒绝,只是因为作者吟咏此歌时已经七十多岁,所以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种游戏。
日本和歌的特殊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就像木心(作家)对和歌的所感所想那样,分析得如此精辟令人佩服不已。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现。你要写却写不出来。 ——木心(作家)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八):时代的痕迹
夏日卷的封面中出现的紫阳花,这个名字源自白居易,日本人对香山居士的喜爱处处流露。但是和歌作品方面与他们的偶像还是有较大差距。从时间角度看,在明治维新以前,选录作品体现出来的趣向是变化不大的,明治维新以后多样化明显一些。这表明了文学作品虽然有一些题材是永恒的,但赋予作品变化和灵动生命力的,始终是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带来的新鲜血液。
《夏》卷首作中大兄皇子的“海涌千重浪,长云展旌旗,销金熔落日,今宵清月朗”颇有一些边塞诗的感觉,是中古时期作品中为数不多气势较为宏大、趣味较为进取的作品。虽然译者在解释中说,末句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低沉,但这和全诗的整体气质并不矛盾,范仲淹“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也兼有雄浑与低沉的妙处。
中大兄皇子作品及配图作者(中大兄皇子)积极推动大化改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又曾发动白江口之战而失败。以对帝王的评价看,还是颇有野心与手段的一代雄主,作品体现出独特气质也就不难理解。但近代以前的其它作品,大都集中于幽男怨女的主题,本论点将在《趋同的审美》一篇中阐述。
虽为夏日卷,但是与唐诗宋词等中以夏相关节气入作品不同,这一册中的作品虽有夏之节气但仍以“殇”为主题明治之后,作品的趣味多元化转折就比较明显。《夏》卷正冈子规“雷神敲破八面鼓,雨停天放晴”一歌,就带有浓烈的昂扬进取色彩,与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内在气质有相近之处,带有历史大转折时期弄潮儿对破旧立新的强烈期望。《夏》卷与谢野晶子的“男人大智慧,此次战争不结束,你看多聪明”反战歌也是非经历而不能为。可见和歌虽短,时代变迁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九):从和歌中品读日本文化,以自然传递情感
中国有古诗词,日本有和歌。
之前被翻译家郑民钦种草了《风雅和歌系列》书籍,犹豫再三,终于入手了《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
《风雅和歌系列》是翻译家郑民钦先生编著的经典和歌鉴赏文集,包括《春苑桃花红》《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浓》《寒冬雨意遥》四卷。
《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可以说是精装版中工艺颇棒的书。
封面采用淡绿色底色,配着淡紫色的花朵,雅观又简洁。内封是淡绿色,扑面而来一股夏季清爽感。
和歌是日本的民族诗歌,本书所收录的是近代以前的和歌名作,共计172篇。
随书带有二维码,可以扫描二维码到喜马拉雅在线听陈修齐讲书。陈修齐是日语译者,曾译有《半泽直树2:逆流而上》。
此时幸遇知音人,我愿成为膝上枕。
作者是大伴旅人,这首和歌就是根据民间故事幻想出来的恋爱趣事。
这是思念丈夫的一首和歌:夏野芳草碧,一枝山丹悄然开,相恋情最苦。
这本书的书名《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其中夏野芳草碧是大伴坂上郎女的这首和歌里面的一句。作者是大伴旅人的异母妹妹,作者把思念寄托于山丹花,寄托于孤单思念之情。
笠女郎的:相逢如尘雾,才合又离分。钟情缘一面,至死令郎君。
这位作者的和歌都是表现对爱情至死不渝,对爱情的狂热。
《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每一首和歌,先介绍了和歌的作者,日本原文,中文翻译以及作者简介,然后再从各种角度来解读这首和歌。
藤原俊成女的作品:橘花香中睡片刻,梦里犹闻伊人衣袖香。
古泉千樫的作品:河边香飘合欢花,谦谦足生黄昏来。
组歌《合欢花》之一。
前田夕暮的作品:轻轻摇摆向日葵,茎高太阳小。
从这些和歌中不难发现,很多都与花有关,带着各种花。
斋藤茂吉的作品:早晨萤火虫,沿着草叶爬。
梁上一对红喉燕,慈母即将离人世。
明月漏树间,秧鸡声声鸣。
鸬鹚捕鱼船,撑篙过浅滩。
这些和歌中,都带有小动物。
书中附多幅小原古邨工笔花鸟画,让人赏心悦目。
本书作者郑民钦,是我国的翻译家,学者。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诗歌史》《和歌美学》等,编有《风雅俳句系列》《风雅和歌系列》等,译有《源氏物语》《奥州小道》《东京人》《春琴抄》《燃烧的绿树》等百种。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十):夏天的风,轻轻吹过
夏天的夜色,总是挂着迷人的色彩,有点深沉却带着浪漫。天空的云朵在晚霞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幽悠的明艳着自己的美丽。这是我最喜欢夏天的原因。夏天它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值得我们去赞美,去喜爱。
因此,在日本的和歌当中,也有许多作者,他们对于夏天是情有独钟的。而且在他们笔下所描绘出来的夏天很美,不仅仅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更甚至是思想上的心灵上的那种清凉。
那么我就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咱们的作者郑明钦他所为咱们编著的《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光看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夏天的诗歌书籍。
高
桥
虫
麻
吕
苇屋菟原处女坟,
我来谒见泪涟涟。
高桥虫麻吕,万叶时代歌人。以抒发行旅感受和描写优美传说著称,深受汉文学的影响,其和歌的传说题材多取材于水江浦岛子、真间手儿奈之、菟原处女等民间故事,被称为“传说歌人”。歌风平铺直叙,夹叙夹议,叙事与抒情穿插交融,在平静的气氛中暗喻人生的重大题材。他的诗歌,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可以看得懂的,而且在欣赏的时候不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短短两行诗,只有当你真正读懂了这个诗,你才能够体会到这个诗歌背后所带给我们的那种美丽的体验。可能你会说的是这么短,咱们怎么能够品会到这个诗的美丽呢?这个就得交给咱们的作者了。
就好像我们在鉴赏诗歌一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方法——知人论世。那么我们要对作者有一个非常详细的了解。虫麻吕是《万叶集》中最擅长叙事歌的作者,他主要取材于水江浦岛子、上总末珠名娘子、胜鹿真间娘子、菟原处女、河内大桥独去娘子等民间故事,虽然总体上是抒情歌,但描写细腻具体,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叙事性。
了解完作者,还并不能让我们更好的对这个诗歌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因为咱们还得了解这个诗歌他所写作的背景,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故事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此歌题为《见菟原处女墓歌一首 并反歌》苇屋菟原处女是一个闻名远近的美女,智奴壮士和宇奈比壮士同时爱上她,她左右为难,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悲伤而死。智奴壮士从梦中知道苇屋菟原处女已经死去,也随之自尽,宇奈比壮士闻讯,仰天悲叹而死,人们把他们的坟墓分别建在菟原处女墓的两侧。虫麻吕以唯美的官能的诗语描述这一段动人心魂的恋爱悲剧故事,充满美好艳丽的传奇色彩,制造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神话世界。他作为叙事抒情歌人,在古代传说的历史空间里放浪自己对和歌的原始性的青春。如“闻道坟上树,繁枝偏向血沼郎,如示少女心。
和歌里面的夏天,也是带给人非常美丽的感受的一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