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野芳草碧》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100字

2020-10-15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100字

  《夏野芳草碧》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一):夏·绿雨洗橘花

  月色檐下白,流萤偏是慕山影,飞向黑暗去。我昏昏欲睡的时候,被这一首和歌惊艳了。再一看作者,果然是位女性,只有女性才能对环境的感知如此细腻。

  我不太喜欢诗歌里太过浓烈的情感表达,在我的认知里,诗歌本就应该是含蓄的,不管是愁肠百转还是小鹿乱撞,这些情绪都该隐匿于景与物之中。

  夏目漱石也认为太过浓烈的感情不适用于亚洲文学,所以才会有“今晚的月色真美”这样的典故。

  所以同样作为诗歌的和歌,不应该是“我爱你我要让你知道”,而是应该“我要露个小破绽好让你知道我喜欢你”。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不管是喜欢、相思还是怨怼,都应该是“我要露个小破绽好让你们知道”。

  含蓄的魅力在于能让读者反复品读,像品茶一样慢慢品出诗中隐藏的情绪。正是以为如此,李商隐的诗才具有独特魅力——尽管晦涩,但是喜欢他的人趋之若鹜。

  回到这首和歌,在阅读首句时我的眼球就被抓住。

  “月色檐下白”,不知怎么就让我想到苏轼的《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都是幽冷孤寂的画面,“白”一出来就让人想到“冷”。

  下一句“流萤偏是慕山影”。有着微弱亮光的萤火虫偏偏羡慕山影的黑暗,然后就飞向了黑暗。这是为什么呢?诗人没有说,整首和歌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作者宫内卿,暂且查不到她的资料,她的生平事迹也无从谈起,但至少在和歌里还能看见她内心的孤寂。至于孤寂的原因,那边不得而知。也许是相思未果,也许是宫墙锁深,那个年代女子的命运总是让人闻之悲伤。

  再说回这本以“夏”为主题的和歌集。

  书中所选和歌都是以树、草、海、雷、雨、橘花(橘花在日本和歌的引申义居然是恋人的气味,让我始料未及,也太浪漫了吧)为意象,充满夏天的味道。整本书的颜色也是绿色的,细节方面也很感人,书中和歌还有日语原文对照,也用浅绿色印刷,与封面遥相呼应。让我想起前一本“春”主题,这些日语部分是用粉色印刷的,那时我还没太注意。

  书中配有插图,颇有大和民族的风味,古典又日系,配合和歌欣赏,赏心悦目。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二):时代的痕迹

夏日卷的封面中出现的紫阳花,这个名字源自白居易,日本人对香山居士的喜爱处处流露。但是和歌作品方面与他们的偶像还是有较大差距。

  从时间角度看,在明治维新以前,选录作品体现出来的趣向是变化不大的,明治维新以后多样化明显一些。这表明了文学作品虽然有一些题材是永恒的,但赋予作品变化和灵动生命力的,始终是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带来的新鲜血液。

  《夏》卷首作中大兄皇子的“海涌千重浪,长云展旌旗,销金熔落日,今宵清月朗”颇有一些边塞诗的感觉,是中古时期作品中为数不多气势较为宏大、趣味较为进取的作品。虽然译者在解释中说,末句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低沉,但这和全诗的整体气质并不矛盾,范仲淹“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也兼有雄浑与低沉的妙处。

中大兄皇子作品及配图

  作者(中大兄皇子)积极推动大化改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又曾发动白江口之战而失败。以对帝王的评价看,还是颇有野心与手段的一代雄主,作品体现出独特气质也就不难理解。但近代以前的其它作品,大都集中于幽男怨女的主题,本论点将在《趋同的审美》一篇中阐述。

虽为夏日卷,但是与唐诗宋词等中以夏相关节气入作品不同,这一册中的作品虽有夏之节气但仍以“殇”为主题

  明治之后,作品的趣味多元化转折就比较明显。《夏》卷正冈子规“雷神敲破八面鼓,雨停天放晴”一歌,就带有浓烈的昂扬进取色彩,与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内在气质有相近之处,带有历史大转折时期弄潮儿对破旧立新的强烈期望。《夏》卷与谢野晶子的“男人大智慧,此次战争不结束,你看多聪明”反战歌也是非经历而不能为。可见和歌虽短,时代变迁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三):趣读和歌

  

读诗歌于阅读一事情中,是最高享受,前几月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俳句,总觉风雅之意犹未尽。于是,我又关注起和歌。

今天出门,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带在身边,闲时打开才发现是夏季的《风雅和歌》,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特别应景。

郑民钦编著的这套《风雅和歌》分四季,每季一本,各有其季节之美,读来颇有意趣。但读惯了诗经、唐诗和宋词之后,读和歌的译文时,唇舌相触总觉得少了些韵味。我想,这大约是来自语言本身的差异。读俳句、读和歌,需要日本语的语境,翻译成中文,总觉少了原本应有的味道。

图片来自沸腾的泡沫红茶

以《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一册为例,我们来看看和歌的特色与魅力。

1.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阅读《风雅和歌》系列书籍,不难发现一个特点,所有的和歌,都是以原文加译文的形式展现,译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有形式类似唐诗中的七言绝句的。如:

晨雾空濛明石海,岛影迷离隐行舟。

这是一首佚名的和歌,用简单明了的两句七言,展现海天茫茫、危机四伏的景象,既表达水手航海的辛苦,又暗喻世人生活的艰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形式类似于宋词中的词牌的。如:

夏夜方初更,不经意间已拂晓。月宿云何处?

清原深养父的这首和歌,用夸张的手法来刻画夏夜的短,表达了夏天傍晚过得特别快的主观感受。

也有人认为,这首和歌隐喻了女性恋人的无情。把它理解为,狠心的恋人不知宿在何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有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歌词的。如:与谢野铁千这首和歌。

我是男子汉,气概豪迈重名声,剑之子,诗之子,恋之子,啊,我多苦恼。

看到这首和歌,我没忍住,笑出声了。

作者这是对自己的人生有多么自豪,才会如此自我标榜?

同时,这首和歌以“短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推动的“短歌”的发展。

2.语言真挚,感情充沛

和歌通常比较直白,意境也比较同意理解。众多和歌作者的遣词造句,都语言真挚,感情充沛,且以女性作者的和歌为最,大伴坂上郎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和歌创作以恋歌为基础,尤为深情动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夏野芳草碧,一只山丹悄然开,相恋情最苦。

大伴坂上郎女用这首和歌,表达了对丈夫的思恋之情。

用山丹比喻内心的热恋,以山丹的滋味隐喻内心的酸涩。

译文的韵脚读来虽然不够押韵,原文用日语读来还是很顺口的。

夏の野の繁みに咲ける姬百合の知らえぬ恋は苦しきものそ

大伴坂上郎女一生情路曲折,在她生命中出现的男人几乎都在她的和歌中留下了印迹,留下了不同的长歌、短歌、抒情歌、叙景歌和思想歌,她的和歌有感情、有技巧,情感色彩绮丽,在她之后六十年里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读了她的和歌,我总觉得若是她生在现代,估计就没琼瑶什么事了。

除了谈论爱情的恋歌,和歌里还有谈论和颂扬孝道的。

抬头望明月,遍照更级姨舍山,我心难安宁。

关于更级姨舍山的这个传说,我此前在《风雅俳句》中也看到过。

据《大和物语》记载,更级姨舍山的名于下面这则民间故事。

古时候,在更级这个地方,一个失去双亲的男子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娶妻后,婆媳关系不和,加上祖母衰老,在妻子的唆使下,要把老祖母抛弃山里。一天,他骗祖母说带她去参加寺院的法会,实际上却背着祖母进山,把她扔在一座山峰下就离开了。回家以后,想到祖母的养育之恩,十分愧疚,望着明月,心想这月光正照在抛弃祖母的那座山上,一夜难眠,吟咏此歌。第二天早晨又进山去寻找老祖母。山本无名,因有这段民间传说后,就被命名为“姨舍山”。

这首和歌,正是以这个关于更级姨舍山的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姨舍山又称“弃老山”也是源于这个故事。这首和歌吟诵的是对背叛养育之恩的愧疚,也是对内心的反诘,更是对崇尚孝道的颂扬。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觉得这首和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大约是因为人类本性中对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和回报之意。

3.题材不限,取材广泛

和歌的内容源于现实,取材不拘一格,题材非常广泛。从甜蜜的热恋到苦涩的离别,从远处风景到眼前的具像,从高处的权利到泥泞中的挣扎,都可以成为和歌吟诵的对象。

额田王有一首和歌,是和初婚的丈夫离婚并嫁作他人妇后,于再度相见的情境中所作。

紫草茂禁苑,慎防眼杂守苑人,君却挥衣袖。

额田王的前夫情难自禁,不顾世人的眼光,向她摆袖传情,热烈地表达爱慕与思恋。而额田王也将自己比作在禁苑中茂盛生长的紫草,提醒前夫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首和歌其实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额田王前夫是大海人皇子,后来她被大海人皇子的胞兄天智天皇看中,强行收入后宫。这首诗就是额田王随天智天皇参加宫廷活动与大海人皇子相见时所作。

额田王与大海人皇子旧情难忘,却迫于权势而分离,在额田王所有权的背后隐含的政权之争是造成她与前夫分离的原因。这首和歌表面上反映了额田王与前夫的感情,实际上暗喻政权之争的残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无独有偶,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政权的执掌者通过争夺女人的所有权来彰显相对于另一方的胜利。

和歌中,还有一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作品。比如收录于《万叶集》中的这首:

银河云雾升,牛郎过河会织女,夜深闻浆声。

日本古代也过七夕,牛郎在这天也要与织女相见。

不过,与我国传说中的鹊桥相会的方式不同,日本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是划船见面的。这首和歌,正是取材于此。

虽然,中文译本中的和歌损失了些味道,但是细细品味和歌以及和歌背后的故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反正,我看了《风雅和歌》之后忍不住笑了。你呢?

  《夏野芳草碧》读后感(四):趣读和歌

  

文/沸腾的泡沫红茶

读诗歌于阅读一事情中,是最高享受,前几月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俳句,总觉风雅之意犹未尽。于是,我又关注起和歌。

今天出门,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带在身边,闲时打开才发现是夏季的《风雅和歌》,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特别应景。

郑民钦编著的这套《风雅和歌》分四季,每季一本,各有其季节之美,读来颇有意趣。但读惯了诗经、唐诗和宋词之后,读和歌的译文时,唇舌相触总觉得少了些韵味。我想,这大约是来自语言本身的差异。读俳句、读和歌,需要日本语的语境,翻译成中文,总觉少了原本应有的味道。

图片来自沸腾的泡沫红茶

以《风雅和歌·夏野芳草碧》一册为例,我们来看看和歌的特色与魅力。

1.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阅读《风雅和歌》系列书籍,不难发现一个特点,所有的和歌,都是以原文加译文的形式展现,译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有形式类似唐诗中的七言绝句的。如:

晨雾空濛明石海,岛影迷离隐行舟。

这是一首佚名的和歌,用简单明了的两句七言,展现海天茫茫、危机四伏的景象,既表达水手航海的辛苦,又暗喻世人生活的艰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形式类似于宋词中的词牌的。如:

夏夜方初更,不经意间已拂晓。月宿云何处?

清原深养父的这首和歌,用夸张的手法来刻画夏夜的短,表达了夏天傍晚过得特别快的主观感受。

也有人认为,这首和歌隐喻了女性恋人的无情。把它理解为,狠心的恋人不知宿在何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有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歌词的。如:与谢野铁千这首和歌。

我是男子汉,气概豪迈重名声,剑之子,诗之子,恋之子,啊,我多苦恼。

看到这首和歌,我没忍住,笑出声了。

作者这是对自己的人生有多么自豪,才会如此自我标榜?

同时,这首和歌以“短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推动的“短歌”的发展。

2.语言真挚,感情充沛

和歌通常比较直白,意境也比较同意理解。众多和歌作者的遣词造句,都语言真挚,感情充沛,且以女性作者的和歌为最,大伴坂上郎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和歌创作以恋歌为基础,尤为深情动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夏野芳草碧,一只山丹悄然开,相恋情最苦。

大伴坂上郎女用这首和歌,表达了对丈夫的思恋之情。

用山丹比喻内心的热恋,以山丹的滋味隐喻内心的酸涩。

译文的韵脚读来虽然不够押韵,原文用日语读来还是很顺口的。

夏の野の繁みに咲ける姬百合の知らえぬ恋は苦しきものそ

大伴坂上郎女一生情路曲折,在她生命中出现的男人几乎都在她的和歌中留下了印迹,留下了不同的长歌、短歌、抒情歌、叙景歌和思想歌,她的和歌有感情、有技巧,情感色彩绮丽,在她之后六十年里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读了她的和歌,我总觉得若是她生在现代,估计就没琼瑶什么事了。

除了谈论爱情的恋歌,和歌里还有谈论和颂扬孝道的。

抬头望明月,遍照更级姨舍山,我心难安宁。

关于更级姨舍山的这个传说,我此前在《风雅俳句》中也看到过。

据《大和物语》记载,更级姨舍山的名于下面这则民间故事。

古时候,在更级这个地方,一个失去双亲的男子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娶妻后,婆媳关系不和,加上祖母衰老,在妻子的唆使下,要把老祖母抛弃山里。一天,他骗祖母说带她去参加寺院的法会,实际上却背着祖母进山,把她扔在一座山峰下就离开了。回家以后,想到祖母的养育之恩,十分愧疚,望着明月,心想这月光正照在抛弃祖母的那座山上,一夜难眠,吟咏此歌。第二天早晨又进山去寻找老祖母。山本无名,因有这段民间传说后,就被命名为“姨舍山”。

这首和歌,正是以这个关于更级姨舍山的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姨舍山又称“弃老山”也是源于这个故事。这首和歌吟诵的是对背叛养育之恩的愧疚,也是对内心的反诘,更是对崇尚孝道的颂扬。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觉得这首和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大约是因为人类本性中对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和回报之意。

3.题材不限,取材广泛

和歌的内容源于现实,取材不拘一格,题材非常广泛。从甜蜜的热恋到苦涩的离别,从远处风景到眼前的具像,从高处的权利到泥泞中的挣扎,都可以成为和歌吟诵的对象。

额田王有一首和歌,是和初婚的丈夫离婚并嫁作他人妇后,于再度相见的情境中所作。

紫草茂禁苑,慎防眼杂守苑人,君却挥衣袖。

额田王的前夫情难自禁,不顾世人的眼光,向她摆袖传情,热烈地表达爱慕与思恋。而额田王也将自己比作在禁苑中茂盛生长的紫草,提醒前夫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首和歌其实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额田王前夫是大海人皇子,后来她被大海人皇子的胞兄天智天皇看中,强行收入后宫。这首诗就是额田王随天智天皇参加宫廷活动与大海人皇子相见时所作。

额田王与大海人皇子旧情难忘,却迫于权势而分离,在额田王所有权的背后隐含的政权之争是造成她与前夫分离的原因。这首和歌表面上反映了额田王与前夫的感情,实际上暗喻政权之争的残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无独有偶,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政权的执掌者通过争夺女人的所有权来彰显相对于另一方的胜利。

和歌中,还有一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作品。比如收录于《万叶集》中的这首:

银河云雾升,牛郎过河会织女,夜深闻浆声。

日本古代也过七夕,牛郎在这天也要与织女相见。

不过,与我国传说中的鹊桥相会的方式不同,日本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是划船见面的。这首和歌,正是取材于此。

虽然,中文译本中的和歌损失了些味道,但是细细品味和歌以及和歌背后的故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反正,我看了《风雅和歌》之后忍不住笑了。你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