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精选

2021-02-08 04:18: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精选

  《市民底层笔记》是一本由张礼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民底层笔记》精选点评:

  ●小人物,经历特别的年代,经历也变了不寻常。上海话写出来,有点洋泾浜,文笔一般,但能读到上海的一些旧事,熟悉的路名,食物,还是有趣

  ●领导干部是脑残,人民群众像羊。

  ●虹口中产背景知识分子回忆录。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经历的那些年是我们八零后的父辈祖辈所经历过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那些故事也许是长辈们偶尔闲谈漏出的一段往事。或者听来像是很不可思议,或者觉得很遥远,但是这就是我们的长辈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所经历的时代,正是这些过去造就了我们的长辈们今日的样子,以及他们在某月某日某情某景下不觉发出的对回忆的慨叹。

  ●和名字有很大出入,改名我的历史回忆录可能会更好。

  ●确切地说其实是自传回忆录

  ●九三学社社员可以发表对底层的看法,不过没资格自称以及代表“底层”发声

  ●去年在上海呆了半年,文中的吴侬软语真是亲切。

  ●读了1/3 有点趣味 但最近没时间读这种书了

  ●多少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的正正当当

  《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一):不能忘记历史

  陆续看完此书,为老人家清晰的记忆和平静的叙述点赞。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当然看过以后你会非常疼心,为什么当年我们国家走了这么多弯路?

  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曾经的错误,今天还在部分的延续。例如,当年他任教的中学要放卫星,历史老师表态要写中西方通史。这几年高校领导们压力大,层层指标压下来,给出的任务也有完不成的吹气泡感。

  我想文革的开始,中央应该也没有想到歪风会越刮越盛,以至于颠倒黑白。希望今天的人们能以史为鉴,谨慎的把握方向,把中国这首古老的大船满满驶向更理性,更拥抱普世价值的方向。

  《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二):个体生活的死亡

  这本书,居然没有评论。

  可能是因为内容是过于平淡了。

  尽管作者已经处处妙笔生花,遣词造句上十分斟酌;时时造设悬念,情节构筑上故作紧张。但这些都改变不了本文不过是一个平民半生的流水账而已。

  也可能是因为历史情结隔膜了。

  九十年代以来,执政党的政治运动基本转向党内,不再发动群众。一般民众受其影响可以说极低。追逐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人们对于那个贫乏年代由政治所主导的生活兴趣更低,除了部分对时局有所保留的人,尝试从过去找寻寄托之外,几乎不会有人中国人愿意主动提起或是主动了解这段历史。

  还有可能是这本书不合时宜了。

  有人指出,当前影响中国三个扭曲泛滥的概念消费主义、成功学、性解放。而作者讲述的生活方式和此是格格不入的,逆潮流的。作者讲述了一个城市平民在各种外部波折下,如何维护个人底线顽强地有尊严地活下去的故事,这在当下这个穷就是有罪,穷就不配过有尊严的生活的中国,接近于一个童话故事。

  我以为,这本书接近于城市版的《活着》。

  但为什么农村版的底层笔记却可以引发关注呢。

  可能,艺术手段上的加工,让如此极端的故事情节集中体现在一个典型上,拔高了艺术表现的效果,以及直面各种死亡的冲击效应等,让这部小说的表现力量大于本作。

  但我以为,最要紧的是,小说还是做给城里人看的,小说里农村人的死,给了城里人一个隔岸观火伪作反思的平台。我窃以为,如果拿这小说给农村人看,也不会有什么反响,要是出一本书集结一下历年城市工伤死亡的案例,恐怕也没什么销路。

  为什么要力荐这本书?

  因为我想否定当下历史叙述的那种宏大方式。

  什么泱泱五千年,贞观盛世,什么地大物博,人杰地灵,都是抹杀了个人历史作用,消灭了个体生活的错误认识论。历史是事后总结书写的,但却是有一个个个体生活所构筑制造的。也许历史无法保存和记录每个人的故事,课堂上只能粗略的梳理一下历史脉络,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个体的历史,不能否定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只有本书这般的个体历史书籍,才能弥补我们过去历史书写的缺陷,因为我们竟不知这段时期的某一部分相当数量的群体是如何生活的,又比如我们也不了解日据时期的台湾,沦陷区的百姓,45年至49年的国统区等等等等,甚至我还很怀疑,我们是否足够了解当下的生活,虽然这可能更难。总而言之,我们对我们生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一种不足而且错误的方向下,让我十足的怀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是不是就是在指我们自己。

  《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三):横浜桥兴衰史

  

1、60年代变臭的横浜河,如今已经变成临水景观了。

2、山阴路口附近的回民馆,牛肉锅贴真的很不错。

3、溧阳路口有一家邮局,小时候经常在那里买杂志。弄堂进去里面是澡堂子。

4、附近有卖南北货的新海。

5、理发店80年代还剩下斯为美和陪都。

6、再往南,余庆坊隔壁是四新汤团店,宁波汤团又大又白,咸的鲜肉汤团有个小辫子。清明节也卖青团,平常也有双酿团之类的糯米食品卖。余庆坊旁边是第四人民医院,如今搬到比水电路还要下去了。

7、戏专后来变成洪湖中学,再后来是实验中学。实验中学后面是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再后面是长春路菜市场。中学隔壁是永安电影院,80年代票价还是3角,学生2角。1981年里根访华组织了美国电影周。在永安电影院看了《星球大战》,本小学生整个就惊呆了,电影竟然能这么好看(虽然英语一句也听不懂字幕也看不懂)。

8、永安电影院马路对面有一家卖冷饮的店,忘记叫啥名字了。

9、再往南是皇上皇,鲜肉月饼很好吃。然后是作者中学原址上建起的80年代的时候是虹口区第三工人俱乐部,里面有图书馆,也放电影。

10、然后就是横浜桥了,桥堍下有一间萝春阁,卖生煎馒头和牛肉粉丝汤。

11、过了桥,差不多就是虬江路,一转弯就是老北站,那真是鱼龙混杂之地。如今是各种二手货市场。

12、群众戏院也在虬江路,当时是电影院。

13、再往南就是武进路海宁路,算四川北路的精华地段了。有第七百货商店,上海书店,国际电影院,胜利电影院,我小时候正是大影碟流行之时,在那里看了《乱世佳人》和《教父》。

14、再往南就不大去了,武昌路是邮电俱乐部,里面也放电影。对面是信谊药厂,原日本宪兵司令部。而四川北路另一头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果然是风水不大好。

15、再往南就是四川路桥了,过了桥就是黄浦区上只角地方了。

16、再怎么说,四川北路,下只角里的中只角,其实离真正的底层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市民底层笔记》读后感(四):当跑遍上海滩也买不到一只蟹壳黄,被改变的已不只是你的舌尖

  本书评已首发于本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小曹曹和小章章”,并在豆瓣日记发布。

  1958年,张礼士的父亲奔走于上海街头,四处打听何处有卖“蟹壳黄”。这是一种饼状的上海小吃,因饼形似蟹壳,熟后色泽如蟹壳背一样金黄,故此得名“蟹壳黄”。

蟹壳黄

  这一年,张家的一位长辈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治病,自感时日不多的老人在病榻上提出希望能够尝一口蟹壳黄的味道,然而张父跑遍整个上海滩,直至老人过世,这一小小愿望仍然没能实现。

  “这位长辈是父亲的舅舅,直至病故也没能满足老人的愿望,父亲为此感到很难过”,张礼士在他的回忆录《市民底层笔记》一书中写到。

《市民底层笔记》,作者:张礼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张礼士,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一户中产之家,其父亲曾任某银行襄理。1963年从安徽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张礼士被分配至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后改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师。文革期间下过乡,去过干校,当过工人。除教了多年物理课之外,1995年之后改行到二工大管理学院任“货币银行学”教师,直至2002年退休。

  《市民底层笔记》一书2013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是张礼士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成家期间所经历的人、事的回忆与思考。全书的时间跨度与1949年新政权建立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大变化时期紧密吻合。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在大时代剧变之下,普通上海市民生活中各种变化。

  “蟹壳黄”在上海滩的销声匿迹,只是彼时作者生活中众多变化中的冰山一角。无论是张礼士生活居住的余庆坊社区,还是余庆坊外的四川北路上,与舌尖上的美味一同消失、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余庆坊内:消失的邻居们

  朝夕相见的某个人,突然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往往是巨大的。而恰恰是在新政权建立后,四川北路余庆坊第1小弄里,这样的事情不断的发生着。

阿桃的父亲解放前当过警察,大概还是警官什么的,所以解放不久就被抓了进去,后来就死了。(第1页)

  阿桃是作者少时的玩伴,住在余庆坊11号的亭子间。阿桃父亲被枪毙的事情对弄堂里的孩子们影响还是挺大的。

  “还好阿拉爸爸不是反动派警察”,住在5号的小姑娘慧春说道。

  住在6号的国松很快也品尝到了与阿桃类似的滋味。

1955年肃反,陈伯伯(国松的父亲)被抓走了,而且被发配到青海,这一去就永远没回来,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再也没有看见陈家姆妈笑过。(第3页)

  慧春对此则是一如既往的庆幸:“还好阿拉爸爸不是历史反革命。”

  造化弄人,下一个从余庆坊消失的就是慧芳的爸爸。

1957年慧春在银行工作的爸爸成了右派,1958年初被送去白茅岭劳动教养。……慧春从那时起大变样了,不知是不和大家说话;人也变得越来越不好看:瓜子脸变成了猴脸,脸色由白变黄,又戴上了眼镜,她漂亮的大眼睛永远藏在了玻璃镜片后边。(第7、8页)

  多年以后,已在广东结婚生子的慧春回沪探亲,与张礼士聊起这段往事时说道:“讲来讲去阿拉这条弄堂的风水不好”。

  只是,那个年代,到底什么才算风水好呢……

余庆坊今貌

余庆坊外:变化中的四川北路

  当余庆坊内邻居们不断消失的时候,弄堂外的四川北路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比如,张礼士一直去的那家理发店。

几位剃头师傅的“行头”一点勿“推板”:必定西装领带;必定皮鞋锃亮;各个头发乌油油亮晃晃,电影明星似的;白大褂一脱,赛过小开。(第40页)

  几十年后,回忆起解放前余庆坊里那家剃头店师傅们的着装,张礼士依然记忆犹新。

  进入1950年代,这家弄堂里的剃头店搬到余庆坊的街面,同时起名“东亚理发店”。与店名一起改变的还有理发师们的着装。

此时的理发师已经不穿西装了,改穿“人民装”(中山装)了,卡其的料子是起码的,有的穿呢绒中山装,依然山青水绿,白大褂一脱,马路上一走,啥人晓得伊是理发师?至少一个科长,而且是苏北老解放区来的科长!(第41页)

  同样变化的,还有四川北路上的美食。1957年,“群众剧场”对面新开业了一家“三八饭店”,这家服务人员清一色为女性的“集体所有制”饭店给张礼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令他记忆深刻的,还有位于四川北路靠近天潼路附近“燕记”西餐馆的那道“白汁鲳鱼”,就是一条浸泡在白脱油里的清蒸鲳鱼。可惜的是,当“燕记”搬到四川北路山阴路口之后,“白汁鲳鱼”就从菜单上永远的消失了。

  山阴路口的那家“燕记”,若干年后,成了一家“味千拉面”,而这家味千的隔壁,则是如今四川北路上少数几家书店之一的新华书店(鲁迅公园店) 。不过在张礼士的记忆中,四川北路上的书店远不止这些。

从7岁开始,我常常去书店。当年从余庆坊往北,书店有好几家,我去的最多的是四川路东侧的‘兄弟书店’和‘进步书局’……书都是开架的,随便拿,我有时站着楷书的时间很长,店员不会赶我走,尽管我从来只看不买。(第46页)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变化逐渐到来。

1950年代以后书店减少了,余庆坊往北,四川路众多书店只剩两家:一家是在山阴路口的‘自由出版社’,不久变成了“新华书店”;另一家“读者书店”开在四川路西侧,离永安里不远。“读者书店”坚持了很久,大概到1950年代末才消失。整个上海乃至全国都成了新华书店的天下,一提到书店必是新华书店——官办的新华书店。(第47页) 曾经的“燕记”(味千拉面)与“自由出版社”(右侧新华书店)

那些顽强的坚守

  人的消失,物的变化……满是革旧迎新的大环境中,对于信念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时隔多年后,几位初中老师的身上的种种,张礼士依旧难忘。

  在书中,他直言,1953到1956年在培青中学读初中的三年,是其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日子,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彼时,政治尚未进入到学校生活,或者说,至少没有进入到班级。对于那段日子,他回忆道:

“现在想来当年我们班的这些老师对政都不想沾边,他们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是照旧的教育传统教导我们怎样做人:为人要正派、要有同情心、不要有虚荣心贪心等等。我们这所学校前身是教会学校,所以许多老师都是基督教徒!……从初一到初三,没有一个老师告诫我们要在政治上争取进步或者听党的话(连政治课邓老师也未讲过,她讲课的内容是宪法),所以我们这些人到老了良心尚未被狗吃掉---------是应该感谢我们老师的!大概也是由于这一点吧,56年暑假之后我们这所学校就被合并了!不复存在了!(第54、55页)

  《市民底层笔记》,最初只是张礼士的一篇篇网络博文,机缘巧合之下,得以集结成册出版问世。看似一篇篇短文略显零散,但细细品读,它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般的快速一览在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张礼士和书中其他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这些,以及作者之后在安徽大学读书、在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工作时所经历的种种。

  书的封面上,写着六个字:“小人物•大历史”。历史的洪流中,小人物们似乎只能随波逐流般的存在。领袖一挥手,小民如猪狗。但历史却的确又是靠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们用自己的酸甜苦辣真实的演绎出来的。我们时刻在创造着历史,我们也时刻被历史所左右着。

  如今在上海,购买蟹壳黄已非难事(虽然也有人觉得味道不再地道)。只是,令张礼士怀念的校园环境,似乎却再也回不来了……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曹曹和小章章”,欢迎大家关注!与你一起探寻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