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以纸为桥》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以纸为桥》读后感1000字

2021-02-09 00:5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以纸为桥》读后感1000字

  《以纸为桥》是一本由[日]佐佐凉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纸为桥》读后感(一):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尤其是今年在湖北孝感支援防疫的两个月,最能感受到大灾大难面前最基层人群的毅力和凝聚力。很佩服日本民众在重建纸厂过程中体现出的集体感,细致严谨的工作风格;也很佩服日本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本书中很少提及日本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也许就是纪实文学的魅力所在吧。

  《以纸为桥》读后感(二):纪实性文学的整体布局的艺术性

  书中的一句话是作者的感慨,说“还总是傲慢地说什么’电子书怎么比得上纸质书‘,却连纸张是哪里制造的都不知道。”正是这句话引领了我进行读下去想探究纸张的生产过程。一步一步被作者的叙述引领下来。本书主要围绕着灾难发生,救灾过程,恢复重建中为什么一定要恢复8号机的运转,它是生产文本等书籍用纸的,和后续的精神建设(棒球队训练),以及周边的典型居民的整个受灾过程中的感受。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纪实性文学。可是真的被故事吸引,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整体布局艺术。

  《以纸为桥》读后感(三):里面体现的日本社会的一些文化切片很有意思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羞耻文化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主动揽责任上身,依靠精神力和对完成目标的自觉使得半年复兴这样的目标顺利实现,确实读之让人动容。

  棒球队这节使我想到以前国企的专职篮球队足球队,不参与生产活动,专门训练打比赛,在改制中都纷纷解散了,日本的大手企业还有这个胸襟愿意养球队,确实感情因素占据了大头,而且从描述中也可以看到经历了甲子园辉煌巅峰的选手的去向,其实我觉得,退役专业运动员在人生巅峰后变成了普通的上班族,是件挺让人伤感的事情,不过似乎中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厂子虽然复兴了,但纸媒式微,纸厂的前途堪忧,有点无奈,也不由让人思考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企业和个人应该怎么选择,可能要在不断求新求变和维持本心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吧。

  《以纸为桥》读后感(四):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石卷工厂

  喜欢新书的味道,喜欢纸张光滑的质感,只知道作者、出版社,却从未想过纸是从哪来的。 看完石卷工厂的复兴,不禁为灾后重建的人们感动,众志成城,一起振兴日本制纸业。每当自然灾害侵袭国内地区后,是否也有灾后重建的记录呢?应该是有的,只是我没注意过。 在设备商工作久了,当看到试图重启N6流水线时就额外注意了设备是哪里生产的。 “2007年,工厂建成了集抄纸机和涂布机于一体的‘机内涂布机’N6流水线。” “N6结合了德国福伊特(Voith)、芬兰美卓(Metso)和日本淀川(Yodoko)的强项制造而成。” 自己生产了这么厉害的设备还真是厉害啊!大家不会想纸是从哪来的,更不会想生产纸的机器是哪来的,就像喝着奶茶的顾客们也不会想这个杯子使用什么设备生产的。 设备商像幕后英雄,前方的顾客们看不到,然而产品背后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一直在付出不懈努力。

  《以纸为桥》读后感(五):纸在,出版业在

  都说水火无情,可是不曾亲身经历或者未曾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知道在可怕的海啸来临时,居民的二层楼房会被冲进造纸厂,造纸厂的纸卷轴会被冲进居民屋里,更不要说遗体、汽车及其他物件了。2011年3月11日当天,去工厂上班的员工奇迹般的全员生还,但是没上班的员工中有人离世。在灾后物资匮乏时,有人会排一整夜的队只为给孙子买一瓶饮料,有人把店里储备的食物煮好分发给周围的人,有人却趁火打劫抢劫商店,有人在熟人好心让他租住的屋子里胡作非为,有人为疲劳的人送上一杯咖啡……在这么困难的时期,人们没有放弃,而且朝着半年复兴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前进,机器清理不到的地方就用手挖。食物缺乏时,一点味增汤也能抚慰人心。棒球队也没有在这时候被放弃,反而是队员们的努力鼓舞了人心。最后终于在第二年的8月,完成了工厂的全面复兴,“重版出来”了。之前看读库写到,他们出的书有一些是来自这个石卷工厂的,不禁让我拉近了与石卷工厂的联系。

  《以纸为桥》读后感(六):生产就是希望

  心灵逐渐荒芜粗糙的时候,我想去的地方只有书店。—— 工厂员工的话

2011年3月,日本宫城县石卷纸厂遭遇三个来向的海啸,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厂房受到重创。全厂职工幸存,仅半年内,关键性8号机恢复生产,堪称奇迹。

是励志型的灾后重建纪实。情节有它强调积极面的套路,现实一定惨烈得多。停滞令人沮丧,生产才是希望。病毒长久留存的此时,编辑、阅读关于重建的故事是种温情。

爱书,却从未关注过纸从哪里来、喜爱的手感如何实现,更不知纸厂面临的灾难与坎坷。发窘着感谢读库。

学了个技术名词:松厚度,即一定重量纸张所占的体积。高松厚度,能给书带来一定的厚重手感,而实际重量适当。如书中所述,“装帧漂亮的单行本,都是故事和纸张厚度的完美平衡。”

  《以纸为桥》读后感(七):只是为了纸

  首先来说是一本不错的纪实文学,主要讲述海啸前后造纸厂的方方面面,自然让人体悟到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自然的能力巨大,可是面对困难人的意志也是不容小觑的。

  从文字来说个人觉得作者或者是说译者的文笔比起其他有些纪实文学来说还是差了点火候,对于灾难的部分描写很难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文字的共情能力还是稍稍欠了点。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从其他角度了解纸张生产过程的不易之处和纸张对我们的重要性,的确,正如封面写的那样,“谁也不会去问:这本书的纸是哪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本书,这个问题我估计一辈子也不会想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三浦紫苑的《编舟记》,书中为了字典研发纸张的宫本,前前后后实验了n次,的确如果不是这些书,我永远不会知道不同纸张的工艺考究究竟有什么不同,也不会知道新型纸张的研发有多困难。

  另外,既然是有关纸张的书籍,不应该把书做得更精致,这里的精致并不是说书的纸张要用多好,而是说至少不要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本书有个败笔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实在是太容易产生折痕了,而且还特别容易弄脏。

  《以纸为桥》读后感(八):关于纸张的泪与血

  

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所以天灾人祸的电影我都不爱看,可这本书打了我一个猝不及防,开篇几页就让我红了眼圈。作者前两章的描写害我止不住眼泪。可是又放不下这本书,只好看一会,去做会别的事,再回来看。

书中除了对于311地震、海啸的描写以外,更让我看到灾后恢复的不易,街道房屋的清理,对于死难者的搜救,断水断电的坚韧,以及内心的巨大创伤,每件事都那么难,却又不能不熬下去。天灾面前,个体太过渺小。正因如此,石卷工厂的复兴才显得如此重要,如此难得。

员工们日复一日的重体力劳动,殚精竭虑的攻克每一个难题,用经验和耐心不断创造奇迹。旁人看来三年难以恢复的工厂,他们只用了半年。

书中还有关于不同书籍选纸的用心,比如:教科书每天都得用,所以要造得非常结实,水泡不烂,手撕不破。漫画书如果太薄,最后书就只有文库本那么厚,孩子们可不高兴。得把书做得厚实,让人拿在手里就高兴,但又不能太重,要能轻松带去朋友家。

看过许多书,却没考虑过关于纸的细节,这些小小的细节构成了纸书的无可取代,真好!

  《以纸为桥》读后感(九):纸是载体,是桥,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最柔软也最有力的物质

  

《以纸为桥》,读完了。这是一本非常令人感动的小书。作家的文字很厉害,平静,却有力量,很少有议论与抒情,几乎都是在平铺直叙,可通过她的安排和叙述,我了解到日本制纸的石卷工厂的复兴之路,充分感受了这家工厂面对灾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力量。看我读书笔记总是哭就知道了,忍不住啊真的忍不住!

最后一章,复兴后的工人在8号机前的合影,大家穿着工作服,很有力量和朝气地整齐站着,我光是看到这张照片,就忍不住再一次流泪了。

作为与书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作为工作时也去过印厂的人,我知道纸在出版行业的重要性,但读了《以纸为桥》,才深深切切地明白纸为何物。纸是载体,是桥,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最柔软也最有力的物质。

文章最后,石卷工厂的厂长仓田说,只要有书不断地出版,纸厂就能干下去。虽然挺过了海啸,但面对电子化的冲击,日本制纸前景依然很困难。

但是,读纸书的滋味,还是很美好的。我想这个意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

最后感谢读库,我爱读库一万年,愿意做他的脑残粉一万年。

  《以纸为桥》读后感(十):读《以纸为桥》拙感

  我一直认为,纸质书不会被替代。看完这本书,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看书的过程,偶尔会想到两个事情,一个是之前看过了《编舟记》漫画,里面的男主对《大渡海》的用纸要求很高,印刷厂一遍遍的制作样品。另一个事情是想到了日本的文具,很多好用好看的文具都是日本产的,今天在苏州诚品,其中一个区域是各类文具纸本,拿起来一个,上面就是日本字。日本人对工艺对制造的用心的确有可借鉴的地方。 书中写到了造纸厂遇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和一些亲历者的情形,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在面对同样的或者更艰难的处境时会比其他国别的人有能挺身而出,很多历史事件足以证明,包括今年的疫情。对于我一个小老百姓,体会更多的是知足,知足并慢慢进步的生活。无论国籍,每一位在绝境面前奋勇直前的人都是可敬的。 再说回书,最后一章有这样一段,摘记这里:如果认真寻找,书店中还是有凝聚了出版方觉悟和自豪感的作品。虽然想要发现这样的书并不容易,但是寻找和鉴别本来也是读者的任务。书籍要从澳大利亚、南美洲、日本东北地区的森林中出发,经过漫长的接力,最终到达读者手中。编辑们精心打磨的作品,被印刷公司印在造纸公司用心抄造的纸上,再由装订者精心装订起来摆在书店中。捧在手中的书籍,是互不相识之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读者同样是这场接力的一员,各自将需要托付的实物亲手传递给下一个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通过看不见的方式相互连接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