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以纸为桥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以纸为桥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6-27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以纸为桥经典读后感有感

  《以纸为桥》是一本由[日]佐佐凉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以纸为桥》读后感(一):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尤其是今年在湖北孝感支援防疫的两个月,最能感受到大灾大难面前最基层人群毅力凝聚力。很佩服日本民众重建纸厂过程体现出的集体感,细致严谨的工作风格;也很佩服日本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感。本书中很少提及日本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许就是纪实文学魅力所在吧。

  《以纸为桥》读后感(二):里面体现的日本社会的一些文化切片很有意思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羞耻文化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主动责任上身依靠神力和对完成标的自觉使得半年复兴这样的目标顺利实现,确实读之让人动容。

  棒球队这节使我想到以前国企的专职篮球队足球队,不参与生产活动,专门训练比赛,在改制中都纷纷解散了,日本的大手企业还有这个胸襟愿意养球队,确实感情因素占据了大头,而且从描述中也可以经历了甲子辉煌巅峰选手去向,其实我觉得,退役专业运动员人生巅峰后变成了普通上班族,是件挺让人伤感事情,不过似乎中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厂子虽然复兴了,但纸媒式微,纸厂的前途堪忧,有点无奈,也不由让人思考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企业和个人应该怎么选择可能要在不断求新求变和维持之间寻找一种微妙平衡吧。

  《以纸为桥》读后感(三):只是为了纸

  首先来说是一本不错的纪实文学,主要讲述海啸前后造纸厂的方方面面,自然让人体悟到在自然面前人渺小的,自然的能力巨大,可是面对困难人的意志也是不容小觑的。

  从文字来说个人觉得作者或者是说译者文笔比起其他有些纪实文学来说还是差了点火候,对于灾难部分描写很难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文字的共情能力还是稍稍欠了点。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从其他角度了解张生产过程的不易之处和纸张我们的重要性,的确,正如封面写的那样,“谁也不会去问:这本书的纸是哪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本书,这个问题估计辈子也不会想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三浦紫苑的《编舟记》,书中为了字典研发的宫本,前前后后实验了n次,的确如果不是这些书,我永远不会知道不同纸张的工艺考究究竟有什么不同,也不会知道新型纸张的研发有多困难。

  另外,既然是有关纸张的书籍,不应该把书做得更精致,这里的精致并不是说书的纸张要用多好,而是说至少不要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本书有个败笔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实在是太容易产生折痕了,而且还特别容易弄脏。

  《以纸为桥》读后感(四):灾难过后打动人心的故事

  一本讲述灾后重建的书。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看到了石卷造纸厂是如何在3.11地震海啸时候,仅仅半年就恢复生产的。其实关于生产的恢复,似乎也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东西。无非是没有机械,甚至水电都供应不上的时候,靠着人力一点一点的把砖头瓦块,垃圾泥土,被水泡过的纸卷一点一点清理干净;买不到电缆,就发动全集团的力量全国、全世界的找供应商;马达被海水泡过了,就都拆点放在大锅里面用淡水煮过,再晾干了重新安装起来。但就是这么多并不讨巧,甚至都是土办法、本办法中,却能感受到人们在面对灾害时的不屈不挠与抗争精神

  这两天疫情在反复,依然每天有很多可爱的人为了保大周全,默默的做着奉献。他们可能就和石卷工厂默默打扫卫生的工人一样平凡。希望我们也能把这么多平凡的人的故事,也出我们时代的伟大。我相信起码读库未来会给我们发掘出来这些好故事的。

  虽然是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但是作者依然给我们呈现出了面对灾难,人性依然有恶的一面,比如在水电、信息不同的封闭区域里,依然存在着打砸抢这样的事情。既然是回避不了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当做不存在。

  书里面还特别提到了石卷造纸厂棒球队的故事。这支队伍并不是工厂冠名赞助的职业球队,而是一支由工厂正式员工(其中很多也是特招的专业选手)组成的,参加所谓“社会人”联赛的厂队。在工厂能否继续运转,各方面资源,甚至吃饭都很困难的时候,依然保留了这支球队。企业的领导看中的也是体育能够带给员工的激励、提升士气的重要作用。巧合的是,今天CBA成为了自疫情开始以来,第一个恢复比赛的国内主流联赛。

  这本书在讲灾后重建的同时,还给我们科普了一下造纸的各种工艺,以及什么类型的印刷品应该用到什么类型的纸张。甚至出版社还会根据每年的流行趋势,选择本年度出的书使用什么风格和颜色的纸进行印刷。把一个普通的事情研究的这么细致,真的很日本。

  或许是这本书的方方面面对太日本了,让我每次看到书里面提起最先重启的两台抄纸机8号机和N6号机的时候,感觉他们并只是两台生产出纸张的机器。我感觉他们是有生命的机器人,就好像特车二科的机动警察,或者绫波丽的零号机,或者机动战士高达一样,只要哪一天修理完毕,接通电源,就可以马上站起来变成人形。

  《以纸为桥》读后感(五):被我低估的一本小册子

  2011.3.11,发生在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九级。时至今日,我对这场灾难的印象已逐渐淡忘,但仍记得新闻视频中因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对人类社会造成冲击,尤其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而这本《以纸为桥》记录的是日本制纸下属的石卷工厂的灾后重建过程。

  对于这样题材的读物,包括我个人在内的一般人不会太感冒,但翻过一遍后觉得仍有分享的东西。

  【线索一】石卷工厂灾后重建

  1、希望——有了重生的强烈意愿,才有一年后的全面复产。

  2、有时候不逼一下自己,根本不知道你自己有多么优秀。

  灾后,石卷工厂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就地修缮进行重启,要么另择他址进行重建,后者的方案不仅在成本上有优势,而且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但出于种种考虑,还是按前者进行实施。

  既然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代价——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困难多。

  【线索二】造纸行业已经过了鼎盛发展时期

  1、上游原料:书中提到的造纸原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纸的原料是纸浆,纸浆根据工艺不同分为脱墨浆、化学浆和机械浆。

  脱墨浆:废纸+水+药剂—>提取纤维,报纸用纸以此种纸浆为主体,再混合其他两种制成

  化学浆:木片+药剂—>熬煮—>提取纤维,最终用于高品质纸张

  机械浆:木片磨碎—>过滤—>漂泊,多用于漫画用纸

  2、中游制纸:造纸厂的核心资产是抄纸机,个人感觉与长流程钢厂里的连铸连轧机类似。根据不同原料的配比,抄纸机可以产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纸张,比如文库本用纸、杂志用纸等,书中重点提到了B7 Bulky型纸张(重建后新开发的产品)

  3、下游出版:出版行业是造纸厂的最重要的客户,最终制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仅以书中提到的日本国内的数据为例,日本2000年书籍杂志销量41亿册,2013年降至24亿册,行业不景气与整体经济形势有关,此外电子书的盛行也瓜分原本纸质出版物的市场份额,

  造纸行业的景气度仰仗下游出版行业的繁荣发展。

  4、优惠与品质的权衡

  出版行业的兴盛还是有赖于出版物内容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低价促销策略。

  刚过去的京东618,图书优惠力度很大,满减叠加神券可以做到原价的三折,但在扣除中间生产流通环节的利润后,给作者的版税还能有多少? 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越便宜越好,但作为读者还是希望品质越高越好,如何权衡两者,不在作者,而在出版企业。

  【线索三】灾难现场众生相

  善者:为了维护石卷工厂员工在地震发生时有序撤离,具有保卫职责的职员在厂区逐一筛查有无被困人员,大灾面前先人后己并且一度失联;震后,不顾自家损毁,组织安排本厂职工恢复基本生活,并全力投身工厂的重建。

  恶者:闯入便利店超市肆意抢夺、从汽车窃取汽油等等。可见,当承载人类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的时候,人性中恶的一面变显露出来,而这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并无直接关联。

  《以纸为桥》读后感(六):希望这本书可以「重版出来」

  个人很喜欢看这类——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译者不知道有没有获奖——没「名气」的书 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架和期待,当读到打动自己、有代入感的段落,真切感慨一句:哇,好书!

  关键字:纸张、灾难、纪实、工业、出版

职人精神的坚韧

  「石卷」我记住了,还有无敌的6号机、小公主8号机、逆风翻盘的棒球队、「很带劲很热血的大叔」

  经历天灾活下来的人很难却也很幸运,活下去很难、理解他人很难、努力生活很难,这段话有热血到我:

「我知道大家每天很辛苦,也很疲惫。但是希望各位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要说同事的坏话/我们这里有很多人都受了灾,有的失去家人,有的房子被冲走,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谁没有来上工,大家都不要抱怨,我们把他们的工作补上。」

  这段有逗到我:

「(海啸导致火宅的情况)到了深夜,消防队来到院子里,他们想要向海没被烧到的铃木家喷水。那个时候消防员对他这么说道:您家时新盖的吧?为了防止火势蔓延,能往您家喷水么?」

  做到实难,每个人都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同理心弥足可贵,重建的壮举的力量很多来自于这些充满同理心的人

纪实文学的客观

「佛教中有个词叫做『啐啄同时』,指小鸟破壳时,雏鸟与父母一内一外里应外合地啄破蛋壳,促成新生命诞生。人们想要这个古诗出现在世界上的愿望,和故事本身想要出现在世界上的力量,不早不晚地在同一个时刻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了。」

  很容易联想到汶川地震以及国内的其它天灾,唔,也许是文学作为传媒的服务性质,反感讲着小人物拉近读者实则总结又是吹爆实权的做法,在新冠的半年多来,远超小说的情节不胜枚举,应该被文字记录的事情往往淹没在热搜里,遗忘是人性,文字不就是对抗遗忘的存在吗,也可能因为「那时那刻,在压倒性的自然灾害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

  所以在未来,我会期待国内出现好的纪实文学

作为小册子来说

  半本是在地铁里看的,重量轻真的很重要啊,相比mook的偏白的纸张,我更喜欢这样偏黄的,说不上原因的个人偏好,到现在我还是不大喜欢/习惯mook偏白的纸张质感

  喜欢这次的封面设计,灰白黑低调又金边把主要信息发出光(顺路吐槽:上一本植物先生的封面,材质问题毛边很严重,深黑文字配深绿背景——看不清字,书名像油漆——一言难尽)

  在看「重版出来」的时候,看到更多的是编辑/作者,对于印刷/纸张因为太理所当然,注意得很少,这本书算是补全了对日本出版概况的一角

  6月11日收到来自南通库房的第一份快递,江浙沪隔天达,真好

  618的时候朋友安利了一套企鹅绘本说可以剁手,我说不行,618额度留给了读库的工装T哈哈哈,希望下次穿T参加线下年会或去新库房感受下现代科技开眼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