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摘抄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是一本由弋舟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一):评
非常赞同结尾的作者观点了,克服空巢老人这社会难题或许并不是几辈人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它是时代无法避免的产物,我们或许能够想想,如何更好的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越看越害怕以后的我也会变成书里的某一位老奶奶,但没关系,这不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吗。边看边会想起《老后破产》,说实话,确实有点动摇了我丁克的想法,对于亲情的渴望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难以想象年老生病之时没有孩子的关怀与陪伴的场景,一旦没有亲人朋友的关怀,就很容易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精神随之垮掉,对抗病魔和等待生命流逝的过程被无限拉长,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否有孩子,从容地面对孤独,面对死亡才是至关重要的。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二):就那样
老年人的问题,不唯是有没有儿女的问题。有儿女也未必就能解决养老。如同幼儿教育一样,养老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还需要社会和国家共同参与,共同解决。 大部分都是9055的格局,就是百分之九十家庭养老,5%社会养老,5%政府养老。可能对于传统家庭结构来说没多大问题,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消解(大家庭到小家庭,小家庭到独身主义者),这种养老格局显然已经跟不上人口需求。 所以我觉得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是估计人们多生,生再多人口对于国家整体并没多大问题,但是对于家庭来说,只会是陷入更多的负担。 当然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如果不提升人口生活的环境水平和人口质量,而反复追求数量来解决社会人口问题,绝对是扬汤止沸。 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发动全社会的人(不论年龄),来关心老年人。否则,我们就会遇到无缘社会,要知道,现在空巢的何止老年人。 孤独的有何止于老年人!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三):一点感受
这本书和正如标题所言,讲述的是国内空巢老人生活里的孤独和困惑,城市和农村部分篇幅相当,不过整个看下来觉得很多采访类型都蛮同质化。很多采访我身边都有同例,所以比起看到问题我更希望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过这本书采访的老人具体的情况各有不同,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儿女孝顺与否、年轻时人生是否成功等等,老了之后无疑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万能的解法,也算是本书带给我的更深刻的一点看法吧。
就像作者自己在书中也提到的,全书的基调太悲伤沉闷了一些,仿佛人老了活着就完全成了拖累,成了生命的倒计时而没有任何其他的盼头和希望可言了。所以在最后作者对自己老师的采访对我而言是全书里的亮点,说到底要解决“空巢”问题,除了个人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层面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自己观念的转变。说到底,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只有在与他人交往、与周围产生联系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说到底,衰老是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孤独也是每个人到头来都要面对的课题,死亡更是一场不必急着到来的节日,放宽心,好好对自己,尽量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吧。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四):这不是孤独,是绝望,是恐惧
我一直觉得孤独是个特别矫情的词,都是吃饱了撑的。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孤独不光是精神上小资的词,更是一种多余的感觉,一种无用的感觉,来自内心的恐惧。
当一个人置身于时间之中,无事可做,无人可依,无话可说,无处可去,能让你打发寂寞的只有病痛,和嫌弃,甚至这嫌弃来自最亲的人,来自一个本来你付了钱要买他服务的人,而你,哪怕曾有金戈铁马的豪情,曾有凌云万丈的才华,这个时候,你可能连死你都做不到,你能做的只能是“苟且偷生”,你也休想将来复仇,因为时间上已经不允许了……
这不是孤独,是绝望,是恐惧。
而,这些,可能是将来我们许多人的宿命。
书里那些夫妻相互扶持的还是让人羡慕的,相濡以沫已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那些绝望的老年人有的铤而走险,住牢竟然成了一种归宿。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是何婶,何婶经常去看她村里的一个老婶子,老婶子已经糊涂了,她认不得人,瘫痪在床上。
何婶去看她,老婶子躺在床上,自说自话。
有时候她把何婶,当成自己的闺女,有时候她把何婶当成亲娘。
不管当成啥,何婶也都应着,反正也是瞎聊。
老婶子把她当闺女的时候,说得肯定是自己年轻力壮的故事,把她当娘的时候,说的是肯定是自己小时候的事。
老年人,面对孤独,面对恐惧,能做得也只有回忆了,回忆自己这一生,可惜没有听众,何婶能在那聆听是多么可贵,多么善良。
我想起了我们村里的一个老太太,我会老家,她问我:“你见过我儿子没有?”
我说没有。
她说我儿子在外面被别人招成了上门女婿,回不来了。人家那一家可有钱了小轿车就有三辆。
说得声音又是骄傲,又有点栖惶。
我只能说是是是,其实我知道,她儿子早就死了……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五):还是太简单(附个人随记)
爸爸和姑姑只有妈妈了,妈妈和两个舅舅、一个小姨只有爸爸了。
16年夏爷爷查出来肺癌晚期,大人商定住院保守治疗。我去看过爷爷一次,保温杯装了八宝粥,在高中附近租的房子里煮的。爷爷瘦了很多,还有将军肚,胳膊的变化却很明显,上厕所需要奶奶搀扶。病房里的气味有些刺鼻,那天傍晚大概刚下过雨,阴凉。爷爷开心地喝了粥,煮过了头,太浓稠,于是又开始教我做饭的经验,此外的事我不记得了。
爷爷的死很突然,虽然不意外,奶奶和妈妈在病床前目睹了那一瞬的发生,无可挽留。每次想起妈妈的描述,还是为那一瞬难过。
奶奶送走了自己的妈妈、一位兄弟,在我记事之前肯定也还送走了别的亲人。作为孙辈,我常思考自己的感情——我和奶奶很「亲」:高中三年由奶奶照顾我的衣食住行,比爸爸妈妈更关切细心备至;在反复理解奶奶、倾听其故事经历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在意和奶奶的相处。
于是开始考虑养老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时是:怎样算活着?如何看待死?我和奶奶都想不懂,说不出。
本书十万来字,并不足以让人推荐——尽管现在老年议题的书无论优劣都还很少,态度虽然诚实,十几位方便寻到的故事也挺丰富,不乏触动人心的细节,整体感觉还是太简单,可能由于各种原因的删减,导致原本就不多的采访内容进一步折损。
老人和小孩不同,老人远不如小孩受重视。或许就目前的资源来说,「纪录片」承载的空间更充盈。不考虑未知的事,就像爷爷住院时,我大部分时候都很平静,可能我更想读到的,是这些人周围更细腻丰富的无声交互,平常不容易看到的不相关世界的运作——实际的相互影响,从具体而微的视角切入、发现人的变化……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六):看到“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感触良多
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带来的结果出乎人的意料。几年前,很多专家都在预言中国要进入老年化时期。然而,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变化剧烈、没有定型的转型期,老年化究竟到什么程度,老年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
有人从空巢老人的角度对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进行了一番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形成了这样一本书:《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在拿到这本书时,起初我感觉副标题“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是不是太夸张了,是不是编辑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销售量而起?但当我一口气读完,看到最后一篇的结尾也写着的“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时,眼泪不禁流了下来。虽然知道并不现实,我还是迫切的想借用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表达我当时的想法:“愿我们老去的那一天,不再独对空巢“。
《空巢》最早在豆瓣阅读上发表,由于读者众多,且推荐人数众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关注于当代中国的老年化状况,对目前庞大的老年群体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老年化中国对于已经处于老年期的单独个体有什么影响?他们对当前生活的关注点是什么?在未来他们又可能会面对什么困难?有没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老年化中国对即将步入老年、但是已经有了一定收入的中年人,对于忙碌于提高位置、增加收入的青年人又有什么影响?他们又会如何看待老年化问题,他们的关注点又是什么?同样处于老年化社会的外国社会,有没有同样的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一系列问题有没有答案?每个人都会知道,答案一定是会有的,但我们实际上关心的是我们能解决父母面临的这些问题吗?当我们面临这些问题时,我们能够解决吗?怎样解决?
推荐每一个人找个时间读一下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自己的答案:从有相似状况的老年人的角度,从没有相似状况的同辈人的角度,从将要步入老年的角度,从儿女辈的角度,关注他们的生活,提前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为未来做好准备,不再感到“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七):我想顽强如野草,倔强的坚强
前几年开始,总是隐隐有一种自己会孤独老死的悲观感。
我想到了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的张爱玲,想到了孤死在海外的邓丽君。人家张爱玲是一届才女,身后还有无数读者为其文字倾倒,人家邓丽君也有甜甜蜜蜜的歌声余音绕梁。我呢?我还剩什么?
如今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遥远了。看似有便利的交通,飞速的互联网,可心中思念之人却未必能够相见。
和留守儿童一样,乡间、城镇街道里,也有很多空巢老人在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和家人相见,甚至悲观到盼望着早日解脱。
书里的老杜,老了老了反而回归婴儿状态,活了几十年,最后连起码的尊严都不得。书里的老陆赌气一般的说,社会总不会让他躺着等死。……
亦舒在喜宝里说,我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爱那就要很多很多钱,如果连钱都没有,那么有健康也是好的。
爱、钱、健康,想要安度晚年这三样缺一不可。
孤独老死的确也没什么,很多老人也有婚姻,有家庭,有子女,可老伴儿可能先走一步,子女终有自己的生活,人的开始和结束说到底还是一个人。
也许空巢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这种孤独有些人甚至可能自儿时便要学着面对了呢。既然人终归要一个人走,似乎孤独老死也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中村恒子奶奶说,孤独老死也没有那么凄凉,起码也是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这是理想状态。
能够坦然、淡定的面对孤独老死的晚年,不仅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现实是,有很多空巢老人不仅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甚至有些人生活无法自理。压垮人意志力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都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这才是最可怕的。
天大地大至少能有一处地方落脚,有一角屋檐遮雨,有一堵墙可以避风,让人不至于流离失所,不至于寄人篱下。然不仅是对于老年人,能有这一方小小的安乐窝,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吧……
年轻时候做月光族可以说是洒脱,可都不用等老了,若是某天要拿出一笔钱救急,此刻的洒脱是否又会打脸了呢。老人看似每月生活开销不大,但要想维持正常的、安逸的晚年,说到底没钱还是不行的。日常生活要花钱,维系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一笔开支,享受晚年自由的时间更需要钱。钱这个东西,永远没人嫌它多。
还有,永远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爱……
相爱的伴侣,相爱的子女,相爱的家人……
此情可遇不可求。
我想相信中村恒子奶奶说的,孤独老死没有那么凄凉,起码还能不给别人添麻烦。
我想相信梅萨藤女士说的,独居有失去,也是能够有获得的。
谁都别说大话,没真正到那一天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我不知道老去的时候会怎么想,只是此刻的我既然已然存在于此,我想能够顽强一些,如同野草一般顽强,在这苍凉又广阔的世界上倔强的坚强,坚强的生活下去,在孤独中不断挣扎直到耗尽一切永远休息。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八):老年独孤,越想越疼
这是一本记录空巢老人的书。按老人的生活地点,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部分。作者采访老人之后,会先在文章之前写一些自己对于这位老人的基本介绍和生活描述,然后把老人口述的内容,以最小的改动呈现出来。看完深感沉重,一方面是对于空巢老人们独孤的无力感,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那终将老去的未来感到无助。
被采访的老人们生活情况多种多样。有支付得起3000每月养老院的,也有每年只有几百元生活费的。有儿孙满堂母慈子孝的,也有孤家寡人狼心狗肺的。有身体健康四处游乐的,也有瘫痪在床无人照看的。大部分老人生活上孤苦无靠,每一位老人精神上孤独无依。孤独来自哪里
人到老年,经历过了风风雨雨。老来的孤独,一方面是情感得不到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自己也没有途径填上那漫长时间。
有一位王妈让人印象深刻。王妈为人活跃,办事利落,院子邻里邻居家长里短都愿参合,人缘很好。她有六个女儿,丈夫去世后一个人住在老院子里,退休后女儿每人每月给她200元钱,加上退休金生活惬意。
某日外出买药不小心摔跤,成为王妈生活的转折点。膝盖骨裂让生活自理有些困难,花2000请了负责做饭和清洁的保姆,这对本不富裕的王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某天王妈在家倒地不起,幸好被保姆发现,叫了救护车送进医院。出院后保姆请假回乡,对于王妈的照顾进行的家庭会议让做惯了一家之主的她感觉自己像是一件交易,讨论的结果是每家住两个月但没法解决她白天独自在家的问题,觉得自己像是六家轮流转的流浪猫,拒绝了这个方案。
很多案例都类似如此,两口子和睦幸福的过着退休生活,突然有一天发现疾病,病情轻的自己照顾另一半,病情严重的不得不找保姆照顾,随之而来的是子女赡养的亲情问题和照顾不周的家庭问题,最终都走向精神上的孤独问题。
老两口都健康长寿的案例也有,但是也避免不了孤独。毕竟一年里和子女聚少离多,孙子也逐渐长大成人,经历了那接送放学天伦之乐的十年,大部分时间还是老伴两人在家过日子。大城市里有老年活动、社区生活,老人之间聊天可能会投机,农村里能不下地干活就是在身体上的享福了。活动回家后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的。日复一日,几乎完全一样的老年生活,或在夜深人静或在午后睡醒,都可能瞬间孤独充满。
自己的姥姥姥爷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有着够用的退休金,孝敬的孩孙,生活能自理,朋友常相伴。但还是能想象到老人的孤独。他们相伴住在130平的房子,每天生活不停在重复,幸好有手机和电视消磨时间,有我们时不时的视频通话。再过10年,疾病的出现可能让他们生活直转而下,只剩一人的话另一人的生活也很难想象。尽管明天会越来越好,但还是不敢细想,细思极恐。
自己的爷爷奶奶比姥姥姥爷还要大将近20岁。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好的视力听力,疾病缠身的老年生活可能唯一追求的就是活着。早早睡,晚晚起,自己买菜自己做,等到过节晚辈回家,享受那段时间的幸福高峰,然后归于平淡。
怎么办
面对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无情现实,可能不仅仅需要顶层设计上出台一些好政策,也需要社会上的机构通力合作,普通人一起贡献力量。这个值得认真思考,好好再写一篇文章。用现在自己的眼光看50年后的老年时光,想想看到底自己怎么做才能和空巢和平相处。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九):空巢不空,是奢望吗?
在豆瓣搜索条目“空巢”,你一定会惊讶,竟然如此之多。一堆影视剧和一堆书籍,加起来有几十部,全都叫《空巢》或《空巢××》,足见大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时,弋舟的《空巢》排在书籍类居中位置。这是部非虚构作品集,分成“乡间”和“城市”两辑,是21位空巢老人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的描述。副标题叫“我在世上太孤独”,这是里尔克的诗句。序言“写在前面:以孤独之名”起笔,尾声“写在最后:严重的时刻”也出自里尔克。首尾的对应,突出空巢老人的处境和问题的严峻。弋舟认为,比起隔阂的、看过就忘的公式行文,人的故事更加鲜明也更加动人。他打算从“我”的采访者视角,记录老人们口述的“在世上”的生活,主题就是“孤独”。
老人们的陈述非常坦率,或许“人老话多”,太孤独了,遇见一个愿意聆听、能够打开谈话匣子的人,不由得就一股脑儿都说了。乡村老人的话题不外乎这些:现在村里都走空了,年轻人都出去了;儿女们的婚事不好解决哇;要不要进城跟孩子们一起过;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了,住一起闹矛盾;村里谁家总吵架,谁谁谁犯事了,等等。乡镇老人的话题,首先也是儿女是否孝顺,然后涉及抑郁症、养老院、再婚和社区生活等等,在精神层面上似乎比乡村要丰富一些,但是,孤独依然是本质。这些话题,都是我们熟悉的身边现实。
最触动我的有两桩。第一桩,老何说:“每个老汉都是炸药包。”很多命案的缘由都是小事,乡人对家庭暴力习以为常,同情那些被抓进去的施虐者,甚至觉得对小女娃儿下手的“老东西”要留点情面。第二桩,是老李夫妇的遭遇。作为高知,俩口子的退休生活过得轻松惬意,儿女们都有出息,工作都不错,可是,疾病一旦袭来,老夫妻前去北京与儿子一起生活的愿望成了空想,高价雇佣保姆也问题多多,他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桩事情,凸显了乡村伦理秩序的崩解和法律意识的空白。第二桩事情,是一个镜像,照出我们每个人的不安全感,那些我们以为的坚固的美好实在太脆弱了。
弋舟主要做组织、编辑和整理工作,这些“个案研究”在语调上近似短篇故事,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些“故事”的田野考察前提和社会学方法论。这些文章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获得的心声吐露,要把它们公之于众,是要有所顾忌的,因此弋舟模糊了可以被核实的名称,例如人名和地名,匿名是为了保护,它既遮蔽又显示那些既有的事实进入公众视线的程度。
匿名对所述事实的可靠性是有影响的。中国如此之大,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会有很大差异。《空巢》的文章虽然出自不同人物之口,却有些高度相似。写“农村”篇,着眼于乡村的冷清和落后;写“城市”篇,倾向于描述精神的失落。乡村,或城市,在弋舟的笔下,有一种不自觉的对立。我以为,这种过度的对立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化进程里的当代中国的境况,作者的样本选择范围可能比较狭窄。
另外一点,这部《空巢》以“孤独”为题眼,极力突出老人们的孤独。作品成功于此,但也略败于此。弋舟的受访者应该不止这21位,最后落笔的,都是孤独的。那么,那些未被主题收纳的老人们呢?生活是多面的。我认识的老人们,有许多都是积极乐观的。比如,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独居乡下,文化不高,但她喜欢社交,做了很多社区服务工作,又学会了微信视频,每天都在手机上和城里的儿女后辈聊天见面,和乐融融。
老龄化的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且是我们都要经历的。老人的孤独,关乎人类以何种方式存在并怎样与充满变迁的动态世界保持联系。身处全球化的时代,空巢现象很难避免。空巢怎样才能不空,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承担命题不是《空巢》的责任,提供解决途径也不是它的考虑。《空巢》呈现事实叙述,作者没有分析或评判。斯宾诺莎有句名言:“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懂得这句话,就懂得《空巢》。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读后感(十):催泪弹
催泪弹。
书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对农村老人做的采访与对城里老人做的采访。村里的老人大多是疾困交加,城里的老人更多的是精神空虚孤独。丧偶的老人更是如此。
里面有两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
第一篇是讲两个城里老人的故事。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子女也各有成就。原本计划好的退休生活,旅游了一段时间也疲倦了,最大的障碍还是身体状况日以下降,经历一场大病之后更是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选择双双住进养老院。养老院可不是说去就去的,要收拾东西离开自己的“家”了,去的那个地方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站了,那种心情,怎么说呢,小时候的我收拾东西去妹妹家过夜都会难受一会儿呢。
第二篇的老人更是现代,他完全尊重和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孩子在海外,俩老经常往返美国的。他们很赞同美国的养老模式,自由主义,社区养老、政府养老、互帮互助。他们也想做做志愿者,但是国内没有这个环境。不做你觉得憋得慌,做了还会被骂出风头,着实委屈。
孤独、怨恨、愤懑是老年生活的常态。我经常可以在这些受访老人的身上看到外婆的影子。我想不通我外婆的性格怎么这样的同时,她也在想不通社会怎么会这样,人怎么可以这样。
有的老人想孙子,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城打工,这样自己就能拉扯孙辈了;有的老人困苦,带着三个孙子不堪重负。老年人说的最多的话莫过于“我能理解……但是……”,“其实也不是不能过,比我难的人不是没有……”。
我不会让亲代帮我带孩子,哦原来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嫌弃,原来他们想带孩子;我巴不得他们把车子房子卖了周游世界,原来玩儿多了也会腻,原来实现起来有那么多身不由己的理由。用标签标注了好多醍醐灌顶或感同身受的话,那些话却又那么不忍心细读。
突然想到,我之所以对这两个故事感受比较深刻,可能这两个故事更加接近我或者我的亲代会面临的问题吧,那种农村的困苦我可能无需面对,但是城市老人的困境让我不禁想“原来我对自己、对父母最大的期望原来实现起来这么难?”
五个感想
1、及时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很多事情可以干,重要的是能做一些可以输出的事情,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保持思考与输出,创造影响力,会过得比较幸福。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尊严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
3、我爸爸一直一直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任何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他都非常警觉的希望启发我认识到这一点。凭心说,我是一个比较孝顺的人,我也是一个非常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爸爸不停的强调这一点反而让我觉得无比自私与不堪重负,更想逃离。自己看了这本书,理解了老年人的困境才会发自内心的去思考,也许是的,也许应该留在父母身边。
4、人生只有一次,都是第一次做子女,当父母,成为老人。这本书里很多故事都提到,自己老了才能体会到自己父母当年的心情。即便是本书的作者也是带着自己13岁的孩子完成的采访工作,他说“儿子只有十三岁,正是无忧的年纪,但我知道,作为他的父亲,我自己终将会有那个概念意义上的九十五岁,关键的是,儿子也中就会迎来自己的九十五岁。这算不得是未雨绸缪,令生命更加完整地呈现在儿子的面前,是我愿意尝试赋予他的教育”。还有一位修族谱的老人,她说“人在这世上走过一趟,总会留下些自己的影子,即便这影子跟别人无关,但自己的亲人也会珍惜。孩子们现在没有这样的感受,我想,等他们老了以后,就会想念起他们的母亲。那时候,我写下的这些东西,对他们就是宝贵的了”。德善的爸爸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啊”,每次想到这句话都很难过,里面包含了多少的内疚、无力与后悔。以前真的很怕面对这样的作品,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敢直视这个在头上盘旋的幽灵。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作为走进现实的第一步,它没有把我吓退,反而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就应该开始做准备了。为了有尊严的面对自己的那一天,为了将尊严带给别人。
5、突然觉得研究老年人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不想从法律政策的层面来研究,毕竟政策的执行耗时,而且由上到下的执行方式不仅没有效率还容易扭曲政策的本意。更希望从人文的角度进行研究,毕竟这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终极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让人们早一些接触此类问题的,并不是说从容赴死,而是说要经常思考自己老年的空闲时间该怎么安排回馈社会。不要最后带着愤懑与遗憾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