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碎片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碎片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2 01:0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碎片的读后感大全

  《碎片》是一本由[意] 埃莱娜·费兰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碎片》读后感(一):碎落的度现印

  

忻三观就是内构存原和性质项,碎片是属于性质项的,前一段时间每天我都在房间里被愔着得不断往外跑才不会以落,在青岛这也许就是特例,从李沧到市南从市南到崂山再从崂山回李村最后回到青山路甘泉路家里。这是个轴路气口的循回谁也不知道这个命角就是韋来的路乵,文字在乂逻辑状态下就只剩下些碎片了,我回顾一下过去曾创过的恒小帨的前几瓿和現在正创着的广州占役起中青岛迷屵出岛记。那里的日绤居性差限已经终结正在进行的就是橫进的現时眞相,敌不存在我也不是那个前原逻辑虚构的所谓理想人,那我是谁我是个最早有贲能力的君子,休兟。所有反人的㑈価都以我为人,一下子,我发了力就整平了内制包括内构与内存原相式,在此基础之上我会让类也具有最高权限。但是我们落一下,你人们谁最早知道了内谁就应该明白在人类文明世界周围围绕着几少诡,光提人或让人落地就有几少回故匙发生,世界空为上丄为了界权几少战争和矛盾发生不息,你记得刚才才发生过的事情和内心感受吗。我写了几千万字的内容当量只为说明一件事,性质项是你的核芯自我,而你的内构与存原设置与记录的却可能并不是你自己

  《碎片》读后感(二):“非女性主义”写作

  费兰特在采访中谈女性写作: “作为女性,我们要建立一个强大、丰富和广阔的文学世界,和男性作家的文学世界一样丰富,甚至更加丰富。因此,我们要更好地武装起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我们的不同,要运用先进的工具去挖掘。尤其是,我们不能放弃自由。每一个女作家,就像在其他领域,目标不应该只是成为女作家中最好的,而应该成为所有作家中最好的,无论男女,都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受到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要摆脱所有主流、正确路线和思想指导。一个写作的女性,她唯一应该考虑的事情是把自己所了解到、体会的东西讲述出来,无论美丑,无论有没有矛盾,不用去遵照任何准则,甚至不用遵从同一个阵线的女性。写作需要极大的野心,需要摆脱各种偏见,也需要一种有计划的反抗。” 每一句话都表明她从来不是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去表达和写作,而是超越主义地去真诚讲述,这个前提是需要有高超的写作本领,和运用表达工具的能力。 我一直觉得,一旦将自己定义为某种主义的拥蹴者,就容易以那种建构来看待现实和转述现实。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目前的认知没有那么清醒,心态也不甚坚定,一定程度上容易被片面的信息和论点影响。因此,尽管我认同一些意识形态、主义流派的观点或主张,但还是希望自己与它们保持距离和张力。对各种声音保持开放,同时保持一定的对抗,这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需要时时刻刻付出认知的努力,稍有懈怠就会回到单一性之中,甚至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被绑架。这听起来似乎像毫无信仰或规避忠诚,以目前的认知水平,这样至少能使我免于偏执,也能锻炼思维灵活性,这些是能想见的个体保持精神独立和自由的前提了。

  《碎片》读后感(三):一些想法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莱农好几次寄出自己不够满意的书稿却都得到了彼得罗和编辑的好评并最终出版。《碎片》里费兰特说:“...在不觉得羞愧时才会发表一部小说“,并在另一封给编辑的信里提到自己正在写的一本小说也许会“又一次”成为不出版的习作,出版社最终也的确没有收到这本书稿。莱农在写作时感到的羞愧和尴尬也许是照应了费兰特的这种心情,而在出版时异常顺利的情节设计可能是作者的理想状态,不过也可能是真实写照,虽然我很怀疑。这种羞愧感在我看来,相当女性化。抑止女性写作的很大一部分,通常是由女性作者自己完成的。博尔赫斯那种强行把自己的诗集塞给评论家又在后悔时偷回来的勇气,身为女人,我无法想象。

费兰特的自我反省和谦逊(我不清楚是否可以用“谦逊”,它更像是一种自我斗争的矛盾心理)时常让我感到吃惊,长期以来我高估了自信和内心强大的唯一价值,以至于在之前很难想象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背后也可以是一位不断自我拷问,挣扎的作者。

她谈到大学时帮奶奶写一些对抗小区恶霸的信,“格式优美但谁也威胁不了”,我猜想这也许是索拉拉一家的原型。小说里莱农在回到那不勒斯后为帮助莉拉,给报社写的那些评论文也很像是取材于费兰特的这些经历。“知识”和“身边”的矛盾在每一位受过教育的人身上大概都很真实,莉拉抗拒这些只流通于出版界的口头成功,这样的抗拒让人羡慕。

  《碎片》读后感(四):女性的越界在男人看来是一种疾病

  “女性如果越界,尤其是在没有男性引导的情况下,会让人很迷惑:那就是失去女性气质,是过分的表现,是一种疾病。”

  费兰特在第15篇,丽兹·约比对她的采访中谈到:“我生长的那个世界里,假如男人(父亲、兄弟和男朋友)出于保护你的目的,揍你一顿,教育你做一个好女人,大家都觉得很正常,那是为你好。现在还不错,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但我还是认为,值得信任的男人很少,可能这是因为我成长的环境很落后。或许(我更相信第二种可能),那些男性的权力,无论是通过粗暴的手段,还是通过礼貌的方法表现出来,都是想压制我们。有很多女性,每天都遭到羞辱,这不仅仅是在文字层面,实际上,有很多的女性因为她们的叛逆、不屈服,不断遭受惩罚,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谈及“界限”,关于性别、身份、情感、地理和社会的界限,还有这些界限被打破,或者被推翻时会发生的事情时,埃莱娜提出:“女性周围总是会形成一些限制她们的东西,我说的是通常的女性。假如这是女性自我限定的话,这没什么问题,因为界限非常重要。问题在于,这些界限是其他人设定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假如不遵守这些界限的话,我们会非常羞愧。男性打破限定,并不一定会产生一些负面评价,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他们很大胆、很好奇。女性如果越界,尤其是在没有男性引导的情况下,会让人很迷惑:那就是失去女性气质,是过分的表现,是一种疾病。”

  埃莱娜在描述小说中的人物在面临精神和情感崩溃时,会使读者产生“界限消失”的感觉。这种感情是作家在自己和母亲还有不少女性朋友身上都看到过的表现。

  “我们受到了过多限制,这些限制会抹杀我们的欲望和野心。现代世界,有时候会给我带来一种我们无法承受的压力。”

  《碎片》读后感(五):碎片

  既是书信、访谈集,更是作家的隐秘的个人史;一本陪伴费兰特所有作品的作品 ·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样,作家在书中对女性和写作、家庭和历史、欲望和记忆的剖析也真实到令人忍受的地步 ·每个人都是一个战场:费兰特的小说和散文,旨在开启一场以女性经验作为杠杆的文学革命 ·读者可以第一次完整地窥见费兰特对女性和写作、家庭和历史、现实和想象的睿智看法 ·收录了作家作品出版时曾被删掉的段落,和作家曾经中途放弃的创作计划 *******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既是书信、访谈集,更是作家的隐秘的个人史;一本陪伴费兰特所有作品的作品 ·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样,作家在书中对女性和写作、家庭和历史、欲望和记忆的剖析也真实到令人忍受的地步 ·每个人都是一个战场:费兰特的小说和散文,旨在开启一场以女性经验作为杠杆的文学革命 ·读者可以第一次完整地窥见费兰特对女性和写作、家庭和历史、现实和想象的睿智看法 ·收录了作家作品出版时曾被删掉的段落,和作家曾经中途放弃的创作计划 *******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碎片》读后感(六):埃莱娜·费兰特:作品总是让人一口气读完

  

《碎片》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一部采访录、书信集,依然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几年前一口气读完了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震撼,印象深刻。

到目前为止,作者好像只出版了七部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已改编成电视剧,之前的三部小说也改编成了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内没有前三部小说的中译本。

作者是一位神秘的人物,所有采访也都是书面形式,她成为一位意大利知名的"不在场"隐身作家。通过这部《碎片》知道,这是部分出于保护目的:她的作品中熔入很多自传成份:身边的人和事柔入作品中。我们由此也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一位几个女儿的母亲,大学专业是古典文学,职业好像大学教师类似,不以写作谋生,出生于那不勒斯,直至过了青春期才离开。

这部作品依然延续作者一贯风格:简练而深刻!以前我不喜欢读访谈类的书,因为此类东西大多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但此书正相反。作者是那样认真、负责、专业、敬业!没有一句费话。读后不仅对一直隐身的作者基本有了了解,也能学到不少文学创作的技艺。作者广泛阅读,勤奋写作,却不轻易发表!

"碎片"一词是作者母亲常常唠叨的一句那不勒斯方言,其意是各种混杂的意念、思绪,它们有热度,有冲击力!也是作者平日胸中多种多样的记忆、思想,其作品就是由这些碎片整理出来的!按照书的介绍,是作者的精神自画像,也是作者的文学宣言!

作者非常认可的女作家艾尔莎·莫兰黛,也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国内却没有她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不是说世界早就是平的了吗?

  《碎片》读后感(七):埃莱娜·费兰特:不必知道我是谁

  

读《碎片》之前,我没想到,这本书会和《如何抑止女性写作》联动,二者相互印证。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9.2[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 2020 / 南京大学出版社

全书由书信、访谈和散文三种类型的文章组成,主要关于埃莱娜·费兰特对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主题的探索,对于了解这位作者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读者应该对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最为了解,读完这本书再重读系列小说,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碎片》读后感(八):迷失,再脱身

  

一篇短评写不下于是写在这里的简短书评。

读前几篇的时候感觉采访内容多有雷同,觉得有些无趣就搁置了几天,然后花了两天时间密集读完剩下的内容,发现精彩在后面频频出现。非常感动,尤其喜欢“碎片”和“写作的女人”这两篇。

杂物间里的怪兽:那段对自己在杂物间里与怪兽共处的讲述特别吸引我,“我抹去我的身体,我把它交给黑暗”,身体慢慢鼓起来以至失去特定的形状与边界,这是一种看似很虚构却无比真实的感觉。而费兰特描述这些时的语言也超出了特定的框架,那是一种如她所言一般“瀑布一样的语言”,它们来自“内心的熔岩”,有着摧枯拉朽的能力。

有关真实的写作:迷失于当前的故事,然后走入它的最深处感受脉搏的跳动,允许边界消失,打破自圆其说。迷失,迷失,达成一种真实,然后脱身而出。“有些人喜欢放在框架之内的东西,我属于这一类人,框架可能会帮助我去想象那些在框架之外的东西”。在写作中时刻需要警惕的是,逼真与真实有着很远的距离。

有关边界与遗弃:遗弃或者类似的行为与感受会冲击着我们,形成碎片,我们与复杂的感受一起失重,边界也消失了。我们不再感到安全,不再有稳固的样子。费兰特讲这些的时候会让我想起伍尔夫的negative capability。面对复杂感受时我总会一边失重,又一边被不断牵引,我不走出感受,是感受走出我。

有关女性的智慧与女性的写作,最后引一段。

只有我们建立起一种坚实的女性文化传统,男性不得不面对这种传统,这样一来,事情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这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女性进行不懈的努力,需要女性努力思考,并采取行动。只有男性公开承认,他从女性作品中汲取了养分,他说这些时,并没有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如果有一天出现这种情况,事情才真的发生了改变。

  《碎片》读后感(九):埃莱娜·费兰特的真实身份,会不会其实是小说里的莉拉?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第四本《失踪的孩子》尾声处,角色埃莱娜·格雷科在她晚年出版了一本讲述她和莉拉之间友谊的小说——《友谊》,让她重新获得关注,变得丰富起来,但她也清楚这部小说莉拉不会喜欢,因为“很明显,故事中虚构的部分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但对真实经历过这些的人来说,那是一种可耻的写法。”

“莉拉一定觉得,这是一种不诚实、哗众取宠的写法,就好像我利用我们童年时代一个重要时刻、她的女儿,还有她的痛苦来赢得我的读者。”

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曾经提到过“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基于她自身一段漫长、深邃的友谊,我一度以为埃莱娜·费兰特本人是角色埃莱娜·格雷科的原型(毕竟名字都采用相同的“埃莱娜”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而整个四部曲或许就是埃莱娜·格雷科为了让莉拉出现而新写的一部小说(在第一本《我的天才女友》最开始的篇章里,莉拉“消失”之后,埃莱娜·格雷科决定写一部小说来阻止莉拉的消失)。

但最近读《碎片》,我越来越察觉两个埃莱娜之间的鲜明差别:

小说里的埃莱娜·格雷科成为作家之后选择在外面巡回演讲、推广自己的书、接受媒体采访;

而现实中小说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则选择“隐身”、“缺席”、不出现在公众面前。

结合“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格雷科一直坚信莉拉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是真正可以写出“文学的真实”的人,可以弥补自己创作的不足,是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她常常期待有一天莉拉会出现,寄来后者所写的关于两个人友谊的小说。

在《碎片》中,不止一次看到埃莱娜·费兰特强调文学创作的真诚,而她本人始终处于一种“缺席”和“不在场”的状态中,和小说里的莉拉选择的“消失”不谋而合。那会不会,埃莱娜·费兰特以“隐身”的状态出版这些书,一直处于一种神秘的状态,是因为想要维持这种“消失”?

在被问及更喜欢小说里哪个角色时,费兰特说:“我很爱莉拉这个人物,也就是说,我喜欢埃莱娜讲述她的方式,我也喜欢莉拉通过她的朋友讲述自己。” 众所周知,埃莱娜·费兰特是作者起的虚构笔名,会不会是莉拉选择以埃莱娜的身份的讲述这段故事呢?

现实和创作虽然存在一定的边界,但文学创作总是基于现实经历,我很好奇,当界限消失,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是不是反而是小说中莉拉的原型?

又或者说,埃莱娜·费兰特为了避免成为埃莱娜·格雷科而有意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碎片》读后感(十):杂

  

像埃莱娜那样一个将女性故事讲得如此有力量兼且十年如一日得坚持原则的作家谁会不喜欢呢。通过这样一本书信集,一个更加丰满的埃莱娜呈现在大众面前,她拒绝在公众曝光,她希望她的作品能够离开她像孩子一样自己去成长。

她对女性在当代社会的地位有着深刻见解,她明白尽管女性已经通过不少运动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利,但是一旦松懈这些权利是会消失的。我认为她在这本书里的观点以更加直白形式摆在面前一样是与四部曲一样有着力量。

比较可惜的是,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很失望,怎么会有先呈现作者答,再再呈现提问的排序,我也是感到不解。

埃莱娜·费兰特作品系列:碎片

埃莱娜·费兰特

6个笔记

◆ 5 《烦人的爱》的改编 费兰特和马里奥·马尔托内的通信

>> 我们不能一下子就了解她的过去,我们应该通过一种往前追溯的方法来发现她的经历:从阿玛利娅开始,我们从菲利普舅舅那里也能听到一些暗示,黛莉亚小时候也曾亲口说了这件事情,我们知道,她也是从老头伯雷德罗那儿听到的。

◆ 9 偷偷写作 给戈弗雷多·福菲的信

>> 一有机会我就逃离了这个地方,但那不勒斯教给我的东西一直陪伴着我。那就像一个备忘录,告诉我错误的生活模式会损害、辱没生命的力量。

◆ 16 碎片

>> 那些由女性统治的城市,也只能是迷宫一样的城市,承载着我们复杂、矛盾的感情,在这个迷宫里潜伏着怪兽,在没学会走出迷宫之前,迷失自己会非常危险。

>> 当我长大成人,远离母亲时,我想着她,我想想清楚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女人。我想变得漂亮,但怎么才能漂亮?难道真的只能在黯淡和光彩夺目之间选一个吗?这两个途径都无法抵达我之前提到的那件裙子,就是海蕊身上穿的那件可怕的裙子,那件永远都穿在你的身上、没法脱去的裙子?

◆ 13 信念之下的混乱 爱丽莎·沙贝尔对费兰特的采访

>> 我时而清晰,时而混乱,失败、逃避,然后向前进。那些像我女儿一样大的女孩子,她们好像觉得目前她们享受的自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漫长斗争带来的一个临时局面,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失去所有战果。

>> 我认为男性对于女性想象力的殖民,这本身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碎片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