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沦亡录》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罗马帝国沦亡录》是一部由安东尼·曼执导,索菲娅·罗兰 / 史蒂芬·博伊德 / 亚历克·吉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帝国沦亡录》精选点评:
●记得里面有演《音乐之声》男主角的演员,其余的都记不清了
●当年我还快进,嫌她老
●1.所以,导致罗马帝国沦亡的罪魁祸首其实是Livius。。。 2.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何况是罗马帝国缘何衰亡这么宏大的命题。 3.女主好丑,貌似那个年代的都比较推崇这种脸型,像伊丽莎白·泰勒、奥黛丽·赫本,果然不同时代的审美真的是千差万别。 4.那个时代也喜欢搞这种所谓的史诗影片,一个小时能够讲完的情节,非要拖三个小时。
●Epics;西部片大师安东尼·曼60年代气势恢宏、华美壮丽的罗马史诗。巴洛克风配乐,部分场景氤氲诗性的自然空间,画面、构图丝毫不输靠CG特技掌舵的《指环王》,是一部有严肃气质的悲剧作品。结尾的高潮戏份也扣人心弦。片中对部分双人打斗戏的处理囿于时代所限,还不够自然流畅,你来我往打得有些呆板
●Sophia Loren很美丽,场面很宏大,情节很拖沓。
●三小时电影,激动一小时,沮丧一小时,兴致勃勃看完最后一小时。沮丧是因为历史剧中对史实的篡改总让我觉得面向大众的媒体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看开这点对一部1964年的片子就真没别的苛求了。"A great civilization is not conquered from without until it has destroyed itself from within."
●上半场看吉尼斯的奥利略,下半场看普卢默的康茂德,足矣。希腊教师提墨尼德是演过隆美尔的玛森……普鲁默的康茂德让人耳目一新。吉尼斯的奥利略真有哲学家之范儿。开头检阅各行省军队有趣,康茂德和李维林间崖路飙马车的长镜比宾虚有看头。
●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奸臣。在强大的帝国也会毁在腐败与暴虐之手。曼总是在他的电影中拍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不管是在哪个类型的影片中。为了拍摄本片制片方在马德里复制了罗马古城使之成为了史上最大的电影外景直到现在那还是个观光旅游点。因为罗兰和赫斯顿交恶,所以赫斯顿拒演了利比亚斯一角。
●201901,作为电影史诗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如此庞大的场面现在的电影制作里已经看不到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不太符合历史,不过作为电影没有硬伤。
●60年代的史诗巨作,看着那些恢弘的场景,在那个还没有电脑特技的时代,是需要拍摄多部古罗马巨作才能值会成本啊。3个小时的电影,节奏还是太慢了,不能算佳作,不过年青时的索菲亚罗兰的确是光彩照人!
《罗马帝国沦亡录》观后感(一):锦绣山河,却落敌手
希拉克略:“再看一眼吧,这美丽的山河,可惜她已落入敌人的手中”
在罗马城,刚刚建立之时,虽然势单力薄,在拉丁姆、伊特鲁里亚人之中夹缝求生,但是每个罗马公民日日夜夜都可以看得见罗马城。当傲慢者小塔克文被人们逐出罗马城,找到了伊特鲁里亚联盟的盟主一一波尔塞纳。波尔塞纳出兵罗马,在台伯河对岸打败了罗马人,执政官霍拉提乌斯守桥,以一己之力断后,桥拆掉之后他游回罗马,身中数箭,最严重的一处是被标枪刺穿了腰部。但当他游回岸边的时候身上携带的装备一件都没落下。
在此危急存亡时刻,罗马青年穆奇乌斯试图刺杀波尔塞纳失败被俘,在被审讯之时慷慨陈词:“罗马城内还有几百个,如我这一般的勇士等着来刺杀你!”
那时的罗马虽然弱小,但是却在绝境中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拉丁同盟,伊特鲁里亚,萨莫奈特人,迦太基,条顿人,叙拉古,马其顿,亚该亚同盟,斯巴达,雅典,安提柯王朝,托勒密王朝,伊底鲁斯的皮洛士... 罗马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缔造了地跨三洲的伟大帝国。
但是当这个帝国的商船远航至印度次大陆,孔雀羽毛,宝石,香料源源不断的送到了帝国境内。我们所看到的确是已经腐朽了的罗马,后世的史学家将这一原因归结于金钱,让人遗忘了共和国时期的伟大品质。这或许是一个帝国的兴衰,但是罗马确确实实的沦亡了。
它们的东面,是波斯帝国的复兴一一萨珊王朝,日耳曼人,阿兰人,汪达尔人,匈人... 涌入了帝国的土地,这个长达千年的帝国,在不断地蚕食之中走向了衰亡。没错,在之后的许多年里,会有无数个国家宣称是罗马的继承者,但是无奈天意就此袖手,罗马就此不在。
《罗马帝国沦亡录》观后感(二):罗马是一个世界,东亚不过是一个酋长国
康拉德皇帝的一段历史,虽然有所虚构,但历史确实是在那个时候衰落的。所以为了影片美观做点点虚假也无所谓的了。本片在多种程度上符合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也就没什么争议的了!
我比较关心的其实是罗马世界与汉酋长国之间重大的差异。深深感叹罗马时代的文明,尽管处于衰亡阶段,任然要比汉酋长国要文明的多。这也是看惯了酋长国的人无法理解李维斯觉得他很2逼,恨不得吧他掐死的原因。
李将军其实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人,影片中的老皇帝说,奴隶因为有主人,所以他知道自己需要去做什么。而谁究竟是皇帝的主人,皇帝又等待谁的命令呢。李维斯没有答案。康茂德有一个错误的答案。皇帝的死不是康茂德做的。但李维斯的让步却成全了康茂德。这样李维斯就很莫名其妙了。他违背皇帝的命令拒绝当皇帝,却不愿违背皇帝的命令娶拉西亚公主。宁愿她嫁人。这是荒唐的。
康拉德把李维斯弄到北方。是罗马文明的骄傲,因为李维斯尽管被嫉妒,康拉德却不好杀他。元老院尽管是个空架子,但李维斯可以凭s侍。李维斯在几次元老院提案中击败康拉德。赢得尊敬。获得少数民族和解。说明罗马虽然把军事官保民官执政官集中了。但觉不至于像东方酋长国那样。
始终令人不解的其实就是李维斯看到皇帝暴政了,居然不取而代之,真是神奇。毕竟李维斯当时有现实困难,不能操拉菲亚。只有一条办法。而当时的罗马帝国其实是跟现在的日本大家族一样实行养子制度的。独裁官凯撒把他的继承人收为养子。等他死了,养子就可以保护家族。由于罗马是父权制公民帝国。多个家族并存元老院也是正常的。以前的前三巨头后后三巨头都是凭实力讲话的。说到此,想掐死李维斯这样忠君爱国的祸害可能不在少数。
李维斯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失败的地方。这是一个世界定律,因为太擅长了,所以反而限制他。最后一次利用元老院进攻康拉德。结果成了叛国者。李维斯不是东方帝国厚黑,在军队进攻前,还试图元老院法制一下搞个名正言顺。这是罗马的文明,但这文明恰好就把李维斯给陷阱去了。不过上天锤怜。罗马的另一个文明救了他。康拉德不像东亚那个酋长国那样阴阴暗暗的用毒酒坑死人。罗马人尚武的共和制国家。李维斯得到一个公平决斗的机会。文明啊文明,公平决斗保证了勇者胜了。罗马毕竟是罗马!!!!
可是最后却出现了悲剧性的结果,李维斯居然拒绝拯救罗马,罗马已经接近于崩溃,叛军四起。李维斯不愿拯救他。凭李维斯的威望和罗马先进的制度,只要切实承诺减税,赔偿北方蛮族并重新蒂约。罗马有一线生机。但是他确放任那帮卑鄙的议员和禁卫军交易。把罗马交给了无数绳营苟且之徒!他进攻拉西亚是为了帝国不至于崩盘。现在,他确莫名的背叛了信仰。
他累了,他找不到究竟谁是他的主人,他也不知道神究竟在帮助谁。就如现在的我们一样。谁因该带领我们,我们究竟要走向何处?????????
《罗马帝国沦亡录》观后感(三):«罗马帝国沦亡录»
影评和短评中不乏有“«罗马帝国沦亡录》将罗马沦亡原因归咎于一位无能的暴君”以及“反正都是角斗士,所以我讨厌这部电影”诸如此类的评论。第一种评论当是评论者只看到电影片段就大放臆想,殊不知电影在片头4分16处便说罗马沦亡原因“Had not one cause,but many”“这不是一件事,而是延续三百多年的事”,来自这些人的评论是完全站不住脚且只能凸显自己的无知的。而第二种评论则完全没有去指点的必要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是这些人坚守的原则,互联网上不缺乏此类两足吠叫兽类。
安德鲁曼在«罗马帝国沦亡录»中很隐喻地点出罗马帝国沦亡的几个原因,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帝权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对外民族政策及维系持续统治政策的选择;民族仇恨的宣扬;统治者个人生活中的情感纠葛;以及卖官鬻爵的金钱主义盛行。
首先是帝权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与勾结。本片中最突兀也是最迷惑的一个片段是元老院为什么要刺杀先帝马可奥勒留,电影中只说“顺应神的旨意,反正皇帝也是要死的”,他们有可能是畏惧Livius将军做皇帝会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元老院此时显然所不再代表“speak for Rome”,无论是元老院中层出不穷宣扬民族仇恨的议员,毒杀皇帝的盲眼议员,亦或是片后端与康茂德狼狈为奸的议员们,从中期尚有不少议员反对战争赞同马可奥勒留的政策,到后来宣判Livius为“叛国者”“叛徒”,元老院不再代表着罗马人民,为人民发声。马可奥勒留象征着积极和善的民主,虽然他是一个皇帝,但并不象征着帝权,反倒是康茂德代表着纯粹的帝权:暴力镇压,血腥屠戮“蛮族”。《角斗士》中的康茂德很清楚独裁的滋味,《角斗士》里的元老院也没有《罗马帝国沦亡录》中那般可耻,集体暴政,《角斗士》里康茂德意图处死所有的议员,《罗马帝国沦亡录》里的康茂德与元老院互相利用。
其次是对外民族政策及维持统治政策的选择。马可奥勒留主张善待所有的民族,开头赤红色的披风中声势浩大的千人阅兵仪式便是最好的佐证。他对所有的附属国家的将领都善待,积极统筹一个伟大的平等的罗马。Livius将军和提蒙尼德斯继承了他的遗志,在对待日耳曼人的处理方法上主张民族融合,给予日耳曼人罗马公民权。而康茂德却排斥异族,处死了所有的蛮族,并提高远东的税收促使东方的臣属国相继叛乱。对于康茂德来说,显然钉十字架和火刑才是治理异族及叛臣的最好手段。在Livius派出希腊哲学家与元老院议员辩论过程中有两种治理观点:包容并蓄,赋予蛮族罗马公民权,让其他民族知道罗马的宽容与伟大,使其自然而然地臣服归顺;另一种则认为上一种政策凸显出罗马的脆弱,让其他异族更有信心攻击罗马,从而发动更多战争。元老院的发言议员认为如此赋予罗马公民权使得这种权利相当廉价,失去了争取的必要。不得不说,元老院中有着显而易见的门阀制度观念和阶级观念,若不是那位辅佐过所有罗马五贤帝的议员说出真理,可能罗马就加速沦亡了。
民族仇恨的宣扬自不必说。仇恨宣传一直是挑起战争和仇视的“好方法”,影片发行的1964年美国黑人运动此起彼伏,白人种族主义以及右翼势力也抬头已久,再看纳粹党宣扬的仇恨犹太人,«进击的巨人»中马莱人宣扬对艾尔迪亚人的仇恨,仇恨一直如毒剂一般被统治者所利用挑起无意义的纷争。“对蛮族不正当的管理是根深蒂固的仇恨导致,仇恨引起战争,战争代表税金和贡物”希腊哲学家说出了真相。安德鲁曼拍摄影片过程中设入这个角色既象征着马可奥勒留(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意志得到传承,让哲学家代表哲学家,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的警醒,揭露。
统治者私人情感纠葛是最复杂的。马可奥勒留体现出皇帝不应有的脆弱与彷徨无助,在阅兵前的黎明他说“我总是害怕黑夜的到来且将不会终结,恐惧我们是否终生生活在黑暗,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畏惧”“据说很多人会死去在黑暗变成白昼之际”话语有着很浓烈的象征意味,基本奠定了全片基调。他既对罗马的未来忧心长叹,又感慨自己终将无法带领罗马走向持续光荣。在雷霆万钧的咆哮下,黑暗中,死亡前最后几刻,他只能自言自语慨叹自己的智慧无法拯救未来,最终跟冥河摆渡人卡戎在哪脑中对话,祈求“再给多几年”。然而长夜将至,雷霆咆哮,奥勒留最畏惧的死亡与黑暗还是在在毒苹果下到来了。
奥勒留既爱自己的儿子,但又深知儿子将引领罗马走向深渊。康茂德在父亲病床前问父亲“为什么你恨我”甚至不能得到父亲的回答,他精神和性格上走向末路。康茂德为自己是奥勒留的血脉所自豪,但又如叛逆少年一样想抵抗父权,推翻父亲的一切,独立建立自己的制度。他刚愎自用,自恋人格,狭隘自私无耻暴虐,像未成熟的少年一样管控庞大的帝国,歇斯底里的以为自己堪比肩神继而癫疯地狂笑,对父亲的爱走向畸形。他对Livius曾经有手足般的爱,但得知Livius将继承帝位后嫉妒地对其起了怒火。当Verilus自称康茂德父亲后,康茂德的血脉纽带观念瞬间崩溃(其实Verilus自称康茂德父亲的情节也很突兀,不真实),康茂德做这么多只是为了奥勒留,他失去了作为皇帝的自尊和信念,做出一系列疯狂举措。
露西拉与Livius代表着奥勒留的意志在康茂德时期的代言人。露西拉,Livius,康茂德,奥勒留四个人的感情推动罗马前进,也推动罗马走向末路。
其实无论Livius是否在角斗中击败康茂德,罗马都已经彻底沦亡了。康茂德临死前悟出了真谛:God is laughing。神一直在嘲笑罗马人的渺小与无知,自大,就算Livius继承皇帝又如何呢?人民与军队已经足够被金钱所收买奴役,皇帝的位竟然可以用金钱买到!在金币的掷地有声的落地声中,在人民呼喊皇帝万岁的呼号中,在火刑柱火焰焚烧声与异族人呼号声中,在康茂德癫狂笑声中,罗马已经彻底堕落沦亡,陷入深渊和永无止境的黑暗,后继的君主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不乏尼禄之辈。安德鲁曼片尾用艺术夸张手法讽刺和批判了美国当时的拜金主义和腐败。
《罗马帝国沦亡录》相比«角斗士»更符合历史,但也有很多艺术加工。《角斗士》强调了禁卫军的作用,禁卫军选择谁做皇帝就是谁是皇帝,《罗马帝国沦亡录》则根本没强调禁卫军权势熏天。观众大可对比两部里的康茂德,华金菲尼克斯和克里斯托弗普鲁默饰演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康茂德,都极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