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摘抄

2021-02-18 01:0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摘抄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人生悲哀且寂寞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如同浮世绘一样明艳的色彩,虽是红绿之色,却并不媚俗,对比度刚刚好。而书名《尘世的梦浮桥》读来也如同古歌一样,“人生只是梦之浮桥途中发生的种种奇遇而已”。梦浮桥由此岸至彼岸,关乎尘世无常的生死,而这本书讲述的也是梦浮桥中漂泊的旅人、逝去的岁月。

  我只读完了前三篇,也正是日本俳句三大家”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与谢芜村“,“露水的一茶”此篇为最佳。都是一生坎坷,漂泊游离的人,而它们独特的俳句也诞生于此。几百年前生活过的人,留下一些字句,让我看到他们的孤独、敏感、放浪、颓靡、困惑,而他们对世上万物仍都怀着温情的爱怜的心意。他们即使无法融入这浮世,不得洒脱,却在字里行间透出诸多可叹可爱之处。让我觉得人生悲哀且寂寞,同时也令人眷恋并喜爱。

  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原因有二:一是喜爱中国诗词更胜于日本俳句,或许是根治于内心的传统情怀,让我对日本各类文学家本能地有所抗拒吧。二是作者的书写,其实挺喜欢苏枕书,也喜欢她常年关于日本的写作主题,可她唯一让我不喜的是,太爱掉书袋,大篇幅的史料叙述,诗人生平罗列,字词也为了深奥而故作古文的晦涩,会顿时让人失了兴趣,其实我更爱她在行文中贯穿自己的生活与随感。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人生只是梦之浮桥途中发生的种种奇遇而已

  大抵只有“绝美”二字,能够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了吧。

  若不是因为工作太过忙碌,我大概至多三天就能看完。

  这是一本讲述日本文人的随笔集,多以诗歌方面的文人为主,也因此构成了这本书的绝美文字。

  当然了,作者苏枕书的文笔也是极为逸然、优美的,阅读的每一片刻,都是享受。

  我亦因此对书中提及的多个文人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譬如松尾芭蕉、正冈子规、竹久梦二、樋口一叶。

  说个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阅读期间我发现书中提及的大多数文人,都经历过火灾,不知道是旧时日本房屋的构造造成的还是碰巧的缘故。

  也正是因为书中内容多以文人、诗歌、俳句为主,让人读起来就像是遇见了尘世中的梦浮桥一般,美得仿佛脱离了现实。

  我将把这本书置于我的枕边,每当心绪烦闷时,便躲进这书里,去梦中看一看。

  书摘节选:

  “人生只是梦之浮桥途中发生的种种奇遇而已”

  “折枝山茶,散在昨天的雨中”

  “纱质窗帘徐徐拂动,筛碎窗外流光”

  “当初料亭中因见友禅画师醉后泼墨而动心学画的少年,应该没有料到自己日后所获的种种殊荣,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见到那些广阔的山川。”

  “他也很迷恋黄昏幽黯的氛围。“由昼转夜刹那的世界,由光转暗的刹那分界,那里是黄昏的世界。黄昏也不黑暗,也不明亮,也不是光与暗的混合。我认为,从光明进入黑暗,从白天进入黑夜,在那瞬间里,一种特别的、实在的、微妙的色彩世界,正是黄……我相信,在接近日暮与清晨的两极之外,的确还存在着一种特别的中间世界。我想向世人分享这种黄昏的趣味、黎明的趣味。”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梦浮桥上的旅人

  “梦”、“浮”这两个字,拿出任何一个来看,都有漂泊摇晃之感,轻柔似虚幻,迷离似光影,一转眼就逝去。而“桥”,又带来一种氤氲潮湿的朦胧,三个字组合起来,更加重了无常虚幻意味。“梦字代表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境界,现实的人生,在回顾时亦难免有浮生若梦的虚幻感觉。浮字意味着漂浮、浮动的不定感。”苏枕书说也在前言里提到“尘世间的梦之浮桥。梦浮桥由此岸至彼岸,关乎尘世无常的生死”。梦浮桥,就是一婆娑世界,行走世间,如同行走桥上。 《尘世的梦浮桥》连接虚幻与真实,存在与消逝,连接了此岸与彼端的人。人物的撷取,作者是随意的,后记中提到:“关于人物的选取,我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有时候只是在图书馆翻书,突然想到一个人,就想去找与之相关的一些资料,就像从一个很小的入口进去,能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细细把控,可以窥见这本书的线索:旅人。此岸人与彼岸人都是旅人,有的是生活中确确实实的旅人,多数则是人生路上的旅人。他们在桥上缓缓而过,或长或短的旅途,所有的困苦喟叹最终都化为泡影,只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后人看来,都是凝结了血泪的忧伤美感。 松尾芭蕉苦行僧式的道旅,小林一茶漂浮多难、丧妻丧子的生旅、与谢芜村浪漫又入俗的艺旅、石川啄木病痛困厄的苦旅、竹久梦二热烈梦幻的梦旅、樋口一叶孤独矜傲,敏感坚忍的行旅......不同的人走过同一座浮桥,都留下了足迹。作者拿着放大镜,端详桥上的足迹,娓娓道来,不评判,只是介绍,人物的一生被平铺在纸上,向我们展示或阴暗或闪光的地方。淡淡的人物,枯墨绘图般的心绪,像盛开的樱花飘落在地,美的令人心碎。 正如作者所说,“发现的过程很令人喜悦,虽然我始终只是一个外围的旁观者”。作者将自己隐去,缓缓的诉说他们的生平经历,平淡真实,那些逝去的凄凉痛苦在笔下被均匀的冲淡。像是游览山间,观看大好风光时突然兴之所至,随手记录几笔。随意性的记录诉说,温暖柔软。 在尘世的梦浮桥上,他们走过爬过,痕迹凝固,为后世留下了琥珀般惊心动魄的美。这些旅人,生活或顺途或坎坷,命运或悲凉或幸福,遭遇或不幸或幸运,都努力的留下痕迹,不肯被命运裹挟卷拂,向后人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在桥的彼端凝望此岸。消逝此岸,活于彼端,在这梦浮桥走一遭,留下了痕迹。后人所见,是血肉饱满,栩栩如生的生命。 且努力活下去吧,这尘世的梦浮桥,这尘世的旅人。露水的世,虽是露水的世。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翻阅一生的诗意浪漫

  如果问我最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无疑是因为它的名字。《尘世的梦浮桥》,多美的词,不自觉让我想起那首动人心弦的法语歌《梦之浮桥》在耳边响起,翻起书一页页地读,仿佛有个温柔的女声在我耳边轻轻诉说自己对日式文学的感情,“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读这样的书,该是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泡一壶碧螺春,看茶叶在白瓷杯中舒展,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与谢芜村隽永的文字,与他们一生的阴晴雨雪,随着书页翻过一点点展开,喝一口清茶,口舌生香,竟不知道是因洞庭山水孕育的绿色,还是作者苏枕书浸满诗意的文字。 法国诗人安德烈谈及俳句时说那是“传播微光与战栗的诗”。生命的闪光是画面表现不出来的,但是诗可以,作者将作品穿插于介绍诗人的生平中,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那短短一句中承载了多少感情。 很爱《露水的一茶》这一章,其实很久以前就读过小林一茶的俳句。 “雁别叫了, 从今天起, 我也是漂泊者了。” 当时只觉以雁喻人,虽然是叹息身在异乡,却有种调侃的幽默。读了苏枕书的文字,更加理解一茶俳句中的“生”,是生活与生命的生。虽然幼年失恃、年少离家,但他却总能发现平凡生活里的美好,并且用温暖的文字写出来。 “柴门上, 代替锁的是, 一只蜗牛。” 满是活泼的意趣。半生漂泊后有了暖心的家,他有了观莲吃茶和寻梅探雪的美好时光,却也被接连失去儿女的痛苦折磨。他用文字记录一切的爱,爱花草、爱虫鱼、爱女儿,仿佛可以透过短短十几个字看到那时景与物的灵动。作者在写他们时,偶尔提一提自己的生活和旅行,爱读诗的人,自己的生活也满是诗意,飘雪的深夜在灯下译一茶,秋来金福寺赏红叶,北京落日的余晖中想梦二,何等的美好。 读罢露水的一茶,我对他的感觉仿佛是那位“真心歌自然,妙笔写灵诗”的白居易,真是有幸啊,能从这些流传许久的文字中,触摸到他们灵魂的温情。 诗画总是不分家,虽未真正见过竹内栖凤的画,但仿佛已透过《观花》看到了那些美丽的光影。幼年得见墨笔燕子花而怦然心动,自此一生学画,这是多么浪漫的剧情,更别提他闲话中谈及香港的色彩,江南的小桥流水与前门的上弦月,每一个爱旅行的人都有自己记忆城市的联想,所以当发现我们竟然被同一种风景打动时,简直迫不及待想要看看栖凤的画有怎样的“气象”。 “……潮来的黄昏,望着明月,穿过芦苇荡……如此风景,是全然的中国情绪,或云为中国画之意境。”他对这些山水热爱绘于笔下,写进文中。作者只轻轻撷出一片就足以打动人了。想想枕书可以在日常散步时经过留存着栖凤笔墨的美术馆,赏樱赏叶也赏花,不禁有些羡慕了。 就写到这儿吧,恰好窗外有温柔的风吹进来,我桌上的绿萝随风摇着叶子。翻阅了他们一生的诗意和浪漫,也要去寻觅自己生活中的恬美了。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五):“露草啊红蓼,令人眷恋”

  今年有考JPLT(日本语能力测试)3级的计划,正在缓慢地吃进《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教材,被平片假名和捉摸不透的音调折磨得没有脾气。虽然零基础学习外语非常痛苦,但是也从中得到了有趣的知识。比如,日语中用汉字书写的比例高达85%,可以说是古代汉字发展的一条分支。最初日本没有文字,只有发音。后来引入了汉字,但是只有少数的贵族掌握。宫廷女官为了书写方便,就简化了汉字行书和草书的偏旁部首,就是后来的平假名,在女性当中流传开来。贵族男性很瞧不上这套新兴的文字体系,将之命名为颇具贬低意味的“女文字”。不过简化后的汉字实在太方便了,贵族男性想要效仿,又抹不开面子直接用“女文字”,就简化了汉字草书的偏旁部首,叫做“男文字”,即后来的片假名。结合现代日语句子中大量使用平假名,而片假名只用于外来词的情况,这个典故实在好笑。

  我最初对日本文学之美的感受来自于两句汉译过来的俳句,分别是“青蛙跃入池塘,一声响”和“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前一句是质朴趣味,后一句颇具禅意,印象太深刻了。我又想,一般来说,经过翻译的句子,对比原文,总会有音律或者意境方面的遗失,在译文都这么美的情况下,如果我能读懂原文,应该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吧!学习日语的志向也有几分来源于此。

  《尘世的梦浮桥》满足了我对日本文学的想象,开篇就和我心心念念的俳句相关,介绍了江户时代的三位俳人。松尾芭蕉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的旅途中,最后也是病死在异乡,临终留下“病在旅中,魂梦萦回于枯野”这样的句子。小林一茶也是贫苦出身,前半生四处漂泊,晚年回乡定居,仍是穷困,子嗣也不丰。长女聪四百日去世时,一茶写:”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译文是周作人所作,“至深的悲哀,反复咏叹,直至失语”。

  古代因为医学限制,婴童夭折是普遍的现象。日本民间认为夭折的幼儿“没有孝行功德,无法渡过分隔人间冥界的三途川转世,会被恶鬼永远留在河岸边堆石塔”。父母忧心孩童们的身后事,便在家中供养一尊地藏菩萨。日本的地藏通常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会收容幼小的亡灵躲在他的衣袍里听经,帮助他们躲过恶鬼,也为他们积聚功德。真是悲伤又温柔的传说啊。中国古代幼童的死亡率也是颇高的,不知道有没有这么温柔的神明庇护呢?暂时还没有听说过。

  松尾芭蕉去世后,俳坛陷入低迷,直到与谢芜村时代中兴了俳句。芜村崇拜前辈芭蕉,因此踏上芭蕉游历过的路线,但是二人的诗风却是迥然不同。芭蕉在旅途中的心境是孤绝的,而”对于芜村来说,‘旅人’并不是需要他用生命去实践的身份。这只是他尝试接近芭蕉的途径,是他的以种人生体验,与修习技艺一样。“文中比较又代表性的例子是这两句关于旅中投宿的:芭蕉写“蚤虱横行,枕畔传来马尿声”,“这是芭蕉的放浪之旅,马厩亦可度过一夜”;芜村写“雾初投宿,灯影中夜雪掩映的人家呵”,他的句子中总是充满着“世情人间”。总之,这是三位伟大的俳人,真希望可以早点读懂原文啊!

  《尘世》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一部分就是上文所述的三位江户人物;第二部分是维新以来的几位作家和画家,第三部分是日本古今女性作者,第四部分是日本学者笔下的北京,当时叫燕京,也叫旧京,作者把这一部分命名为”眷眷旧京“,可见作者本人是非常热爱北京的。

  维新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镜花,他拥有明治以来文坛中罕见的圆满婚姻,妻子是一位与镜花亡母同名的艺伎,本名伊藤铃。他们夫妻二人,算上正式结婚前同居的日子,共同度过了三十七年的岁月。镜花死后,铃女将镜花生前使用的钱包供在佛前,每有需要,都会说一句”我要用啦“。作者形容镜花是个“可爱忧郁”的人,他“生性敏感胆怯,畏惧火灾,怕打雷,怕狗,有严重的洁癖”,“更有符号上的洁癖——将‘豆腐’写作‘豆付’,因为避忌‘腐’字”。确实是有点可爱的。

  女性作者部分,着墨最多也用情最深的是英年早逝的小说家樋口一叶。原因大概是,一叶写作谋生以及成名的道路实在太艰难了,让作者心有戚戚。一叶十五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十九岁开始同母亲和妹妹生活,需要担负起养家的责任。但是一叶并不擅长筹谋生计,家境就这么一直衰败下去,写作也并没有带来很多收入。作者多次提到了一叶需要向友人借钱的窘境,这对于一个敏感又骄傲的女孩子来说,实在是空虚的人生的折磨。但是她还要担负家庭的责任,也不甘心埋没写作的才能,只能就这么过下去,并且在日记中自嘲道:“尘世好像木架上的不倒翁,倒也罢,立也罢,都不由己,只能听从造化。且过下去罢,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本书名《尘世的梦浮桥》大概就来源于此。“艰难的生计与高平率的创作完全耗损了一叶的健康”,二十四周岁病逝,“她充满艰难苦熬,又丰沛热烈的年轻生命至此结束。”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创作者们没有不苦的,或者说,当我们看一个人的传记,纵览这个人的一生,没有不苦的。正纲子规二十三岁时开始咳血,病势逐渐加重,直到三十四岁又因为结核性脊椎炎发作,卧床难起,两年后病逝。卧床养病期间,笔耕不辍,在报纸上连载了《病床六尺》,还发展了新的爱好,创作果蔬草花的写生小品。书中收录了部分子规的绘画作品,你完全看不出来,那朵可爱的小花,是一个疾病与痛苦中的作家,花费数小时绘成的。这是尘世中人对待这波折人生的态度,即使在苦难中也不甘心虚度,总要做奋力挣扎,最后不得不告别尘世的时候,还要像镜花一样,留下“露草啊红蓼,令人眷恋”,这样的意犹未竟之语。

  “眷眷旧京”部分大多是关于北京的古今民俗,作为从未踏足过北方的江南人,也只是看个热闹了。也许等我去北京看过故宫,逛过胡同之后,会重温以下这几篇文章。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六):浮生若梦

  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书名所吸引,“尘世的梦浮桥”,似朦胧、似梦幻、似现实、似悲伤...

  本书并非人物传记的叙述,每篇章内容虽不多,但作者总能将一人的平生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慢慢的品读、回味中,似乎自己与书中人重叠、交融,一同呼吸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过往浮生。

  书中描绘了近世现代的十余位一些日本非常有名的俳人(作俳句的人)、画家等,如:“梦魂萦回”的芭蕉、“露水的世”的一茶、《黑船屋》的竹久梦二等,也有,如路女、小梅等平凡的女性。作者没有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平淡的,娓娓道来那没有被时间的洪流而掩盖的人、事、物。

  世人常说诗人(可以也可写作俳人)是孤独的,但也不免是浪漫的、豪放的,在纷繁的乱世中叙述他们的一生,这留下的部分给世人看,也是世人之幸吧。

  我最喜欢书中描写的两位“诗人”,一位是有“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另一位则是少有的女性作者樋口一叶,就单单只是名字而言,已然散发出诗意。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这是“俳圣”芭蕉在旅途中,历时五月余,作成《奥之细道》的开篇。本书作者虽对芭蕉在旅途中的详细事情并未做过多的介绍,对读者来说类似索引。但引用的俳句,淡淡的,刻画出的人物确是鲜明的。对芭蕉而言,或许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是穷困潦倒的,但也因为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诗”,不可否认他的遭遇是不幸的,居所失火,双亲尽失,可以说是被迫踏上了“旅人芭蕉”的道路。之后便有了“野曝纪行”之说。即使境遇如此也并没有阻碍到他追崇俳句的心。可以说是这样的“旅行”造就了他之后的文艺创作。而在他去之后的后世,继承他衣钵的小林一茶也是如此。有家而不能归,在外漂泊数十载。一生疾病不断,妻儿也相继去世,独留一人在世,晚年更是凄凉。可能这就是他们的“人生旅行”吧。

  相对于男性作者而言,能留下的女性作者可谓凤毛麟角,樋口一叶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一般的人。在世只有短短二十四载,文中描绘了她短暂如流星划过般的一生。她一生命运多舛,生存不易,但留下来的文学作品确震惊文坛。或许是生活太过凄惨,亦或是那种想要挣脱现实困苦的期许,让她创造出了属于她的作品。或许她的一生就是她作品的结晶,经历坎坷磨难,跌宕起伏,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总归都会过去。有无奈,有苦涩,但总要去面对。

  他们的遭遇让人唏嘘,而我不禁感叹到,是否这些能流传千古的人,他们的人生必定都要如此凄苦吗,这是对人生的试炼、对人生疑惑的思考,我不得而知。或许这就是一种遗憾,但从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字中能感觉到,或许这就是人生,即使惆怅难过、孤单无助,但生活还要继续,眨眼转瞬也会变成熟悉的过去,留下的才是永恒。所谓人生如梦也不过如此吧。

  书名中的“梦浮桥”就是如芭蕉、一茶等“诗人”们所寄托的“乌托邦”吧。犹如现实生活中的镜中花,水中月一般向往着、憧憬着、渴望着又明白着。虚无缥缈的追求自己的所感、所闻、所受。只因现实的残酷并不能打压他们灵魂的追求。多么的困苦、艰难都会在自己的“精神”富裕之下变得一文不值,或许这就是诗人的浪漫吧...可以敏感、可以困惑,但不能打垮他们。

  苦也好,乐也罢,虽说书中的人多半都是最后在去世之时,穷困潦倒、颓靡凄惨、妻离子散等等。但这都不能阻挡他们活下去的愿望吧。人生中本就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便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也不能与之幸免。或许这就是生活吧。记得丰子恺老师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在本书开篇《序》中,发现书名取自樋口一叶的句子:“且过下去吧,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七):《尘世的梦浮桥》:透过蒙尘,尽略世间冷眼热肠

  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阿甘正传》

  人生悲哀且寂寞,同时又令人眷恋且喜爱,人世浮沉,百般滋味各有千秋,生而为人,即使无法洒脱融入这凡尘俗世也恣意妄为做可爱自我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等豁达,非常人可轻而易举汲取,历经俗世洗礼后方坦然自处。梦之浮桥似真似假,人生也只不过是淌过了这浮桥段落而已,于中零零碎碎俗世,终会化成灰烬随风消散。梦浮桥由此岸到彼岸,俗世万般皆是命,完美呈现,这一趟旅程,有几多欢喜就有几多忧愁,待到回首往事,思想也不过如此罢了。

  旅日作家苏枕书,以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小林一茶、与谢芜村、樋口一叶、川合小梅等十余位人物的命运之旅,在人生之梦浮桥中,他们也曾迷惘也曾颓然,可终究还是选择自己深信不疑之路。兴许于凡人眼中有不值,有不当,可那又如何,人一生总得为自己的世界负责一次,又何须过于在意他人眼光。《尘世的梦浮桥》一书,值得反复阅览,在不同的人生关卡定有不同的感悟。曾经我以为的并非我现在以为的,也非我未来以为的!

  一:遭遇浮世孤寂人心冷漠时,我亦愿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不适合这份工作,我也没有得到部下的尊敬,虽然脱离非常不易,但并非不可能。这件事我考虑很多次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那么做的理由。我什么都做不到,但是让我什么都不做,我做不到!樋口一叶在著作《文豪野犬》如是说,她用文字阐释他人世界,亦映射自己余生!

  被后世文学评论者称为“一叶的奇迹十四月”的樋口一叶是个传奇女子,如若在年少无知时阅览她的《十三夜》《青梅竹马》等书籍,顶多慨叹其命运太过坎坷,英年早逝也真是何其悲催。可待到经历过俗世浮华再来阅览她的作品,才顿悟能在日本历史上樋口一叶的头像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成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其震撼人心的魅力实在无穷之大。不经历风雨,怎会感知阳光的灿烂美好,不成长世俗,又怎会理解樋口一叶的世界!

  《尘世的梦浮桥》中,苏枕书细致解读樋口一叶,她本意欲借助书籍展现自我,可书中主角更多是美好希冀,现实生活中自己实则有天壤之差。杨绛作品《洗澡》中姚宓也遭遇家变,可以断然舍弃前程与婚事,侍奉在母亲身前。她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性情里一点小刻薄也被后天教养的宽容忠恕之道消磨。姚宓如此通透聪明,杨绛给她安排了名门出身、家学渊源,让她有应对诸般人事的智慧与通达。

  可苏枕书说樋口一叶没有这样的底气,面对归宿渺茫、浮沉不定的命运,面对家徒四壁的惨淡,注定无法洒脱。她一生未嫁,对待感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日记中反反复复申明决绝超然的态度,那些冗长重复的句子正暴露了她孤独、敏感、隐忍、不甘、矛盾、矜傲的心迹。

  如今太平盛世,于我类似之人,也非迫于生活而走进文学之路,大多是满足儿时的梦想,抚慰孤寂的心灵,真要养家糊口时,深知笔杆亦或是自身写文水平都难以担当此大任,所以写文可恣意可潇洒可无趣亦可龙飞凤舞,只因我们可随心而欲。樋口一叶,她的命运是悲催的,上帝没有给她安排好前景,迫于家庭落寞,她不得不用文字支撑起家的开支,辛劳中蛮含苦涩,24岁的她因困苦生活和感情挫折在短短14个月的时间里迫于生计写了无数作品。

  诚然,我们当可谓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樋口一叶尚且可在如此短暂时间创作诸多佳作,而今写作者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奋斗呢,可她的成功是用哀愁忧伤自我怀疑自我谴责换来的,可悲可叹,反言之,当我们都变成风烛残年时,她依旧青春年华,因为樋口一叶我们更要热爱生活,体恤生活,从而学习经验好好生活下去!

  二:女性应有展现独特个性与鲜明形象的空间,岁月静好只愿一生安康

  苏枕书口中的《小梅日记》那种留于字里行间的真实也是我欣喜之事,生活中没有太多大风大浪,更多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家庭夫妻儿女之间的八卦小事。我也曾想将一生之中诸多细节留于字面,可有时实在心力憔悴坚持不下来,如果我也如小梅一样并不想用规则,华丽辞藻限制,只是简单陈诉,随心而欲,是否我如今也将在文字中缅怀过往呢!

  苏枕书说《小梅日记》虽是琐碎平凡的日记,但在阅览过程中正像阅览人的一生,细到每一日的阴晴雨雪、吃穿用度,那些平凡家常的背后偶尔斜逸出的闲笔更是令人动容。没有太多大风大浪,只是平淡无奇,岁月静好只是心思坦然罢了。我喜欢小梅的生活状态,我亦喜欢苏枕书的生活状态,在恣意美好的文字中寻找一片天地即可,无需在乎过多。

  《尘世的梦浮桥》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阐释了日本诸多名人的生活理念,实则也更多的投射出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曾经的我们以为荣华富贵即为成功,可待到山花烂漫时才意识到,适合自己的,自己选择的,才是最为美好。梦浮桥,在两边与桥上皆可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无需攀比,无需苦恼,只需随心所欲,让自我顺其自然些许。成功也可,平淡也罢,你若心满意足,这趟尘世之旅就不枉为一举,你若心气浮躁,再多浮华也不解胜意!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八):日本古文艺图卷的展示,几代文人艺术家的离恨人生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 ——芭蕉 对日本文化不是很了解,只知道的是樱花,富士雪山,地震和海啸。由于历史原因,也对日本文化未多涉猎,但是最近看过村上春树的书,听过很多关于他跑步的传奇,以及喜爱东野圭吾的悬疑故事,所以对日本抱着中性的好奇的心态。 初拿起《尘世的梦浮桥》,只觉得这本书的封面很美,是那种古韵的色彩丰沛的画面,带着一种神秘的年代感,好像一扇时空门,转眼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古老神秘的国度里。上面还有几枝花朵点缀,大概是樱花吧。 全书读得很艰难,因为从未接触过日本文化,所以对日本的人名、地名都无法连贯起来,包括日本的体制、民俗和历史,而此书的作者苏枕书也使用了很多类似于中国古文的形式去讲述,所以读得吃力。 读完全书,只觉伤感。古时的日本经济贫困,而且似乎只有武士出身的等级制的人才能做官,想从事写作和绘画等的艺术家大都贫困,加上耗费精力大量创作,大部分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而书中所讲述的几位艺术家的生平也很坎坷,亲人相继离世,一生孤单、苦闷,不得志时时伴随,还屡次有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 那时候的日本,肺痨和痘疮是要命的病症,而日本人不得活的也均是来自此两种病症。苏枕书书中所记录的众大家以及其妻子女也均是死于这类的病。 日本的俳句 正冈子规说:俳句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美术的一部分,因此美的标准也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也是俳句的标准。也就是说,绘画、雕刻、音乐、演剧、诗歌、小说皆可以同一标准来评价。 日本人也喜欢我们国家的诗人,经常会模仿着做一些小诗。读惯了我们的唐诗宋词经典,再去看日本文人的诗作,觉得特别生活化。这就是在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俳句”。 俳句大师首推芭蕉,其次是一茶和芜村。三位大师在日本的俳句文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细细读来,虽然没有磅礴的气势,但是能够反映出日本的风土人情,诗人的离愁,淡淡的无法抹去的哀伤倾泻而出。 他们的生活都是坎坷的。芭蕉一生未婚,大半生都在旅途中度过。 “深川冬夜之感 橹摇波荡,断肠凄清独泫然。” 旅途的孤寂,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旅途,无人排遣寂寞,观世事,都带着哀伤的情绪,他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苏枕书说印象最深的当属一茶那句“露水的世。”初读来不觉得有什么意思,但是细细品读,却觉得十分贴切。 露水,短暂,划过即止,不留痕迹。我们的芸芸众生莫不是如此,在这世界上走一圈,短暂的人生,一眨眼已经垂暮,到离开这个世界,才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活过一样,何其短暂,带着诸多遗恨、未尽之事。 一茶的妻子和三个子女都走在了他的前面,无不让人痛心。他的童年由于继母磨难所以远游,后半世终于有了家,亲人却又相继离世,老年饱受疾苦而终。但是这成为了他所有俳句来源的灵感。他作了很多俳句,调侃自己困苦的生活。 苏枕书言:……留住“一瞬”的光景,从不断毁灭消失的时间中打开一个缺口,留下一些东西,这就是诗歌最迷人的地方。 芜村也是困苦一生,但是和一茶的区别是,尽享俗世的欲望,一茶对于口腹之欲都有要求,他以活在当下而“离俗”,有点带发修行的意味,颇有趣味。 那个年代,饱食无忧的人不会作这种诗作,只有接受过世事的磨难,体会到世间疾苦的诗人们才会对自然有着深刻体悟,创造出大量的经典。 流落在民间的那些日本有名的小说家们 流行作家山东京传曾言:作小说是每个人自己的才能,说到底是教不来的,学也是学不大会的,所以无论如何要以别途为正业,小说只可作业余兴趣。 这是马琴24岁时想要拜其门下时,京传所言。 日本留存下来的小说能够反映出来当时日本社会的风情,“狐狸嫁女”,“武士盗女”的传说让人回味,这些都是古日本文化的留存。 小说家马琴缠绵病榻,尤让媳妇路女代笔写作,口述以流传佳作,对其艺术终其所能,倾尽所有。直到亡故后,路女将其文整理出版,让世人尽知。 而大字不识的路女通过公公的传授竟然可以入了文学之门,虽然只是写了每日的日记,但是足以窥见古日本家庭女性的日常,不失为珍贵的作品,可以仿古查今,如同化石一样让人心动,感叹时光就此停驻、留存。 小说家一叶酷爱文学,但是却苦于生计,辗转在生活的磨难中不可自拔。但是作为商人,她不够格,因为她学不会同人锱铢必较,有着自己文人的自尊。她一生写了无数作品,重病中仍然坚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自言:别人喜欢她的作品,大抵因为好奇一个女人如何写好一部小说。 女人自古地位低,在日本也不例外。她有了无数的作品,被许多人传诵,但是她一辈子都没有挣脱生活中的困苦;她不想为一斗米而弓腰,但是却为了没有及时获取稿费而郁郁不安。 似乎,贫穷是文人最亲密的伴侣,那个年代,写作作为一种谋生工具实在是艰难。所以京传才会如此劝告马琴吧。 “且过下去吧,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 穿过俗世的门,往生极乐。 小说家濑户晴美69岁在日记中写:现在最希望得到的东西:1健康的肉体,明快的思考力,丰富的精神生活环境。2宁静的时间。3独立地书斋,想看的书籍、词典等。4专用的厕所。她说还有很多很多书想读,很多未知的东西想探索,想拓展自己的知识……想清静地死去。 这大概就是很多文人想要达到的状态。生命短暂,匆匆别离,很多未尽之事,却也奈何不了生命的无常。因此,唯有最后的请求:可以清静地死。但是这样的死去仍是奢侈的。 人生就仿佛“梦浮桥”,痛苦、悲伤、欢笑都是如同梦一般的虚幻,走过桥去,便是虚无,仿佛自己从来没有来过,又仿佛有什么东西留下。最后,挥一挥袖,就这么离去,光身来,孑然走,什么都不带走。 而流传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回忆,他们的悲欢离合全部凝聚在这一部部作品中,我们在品读他们的作品时,重温他们的旅途和人生,嗟叹一番。大概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真正魅力,穿越时空,横跨地域,没有国界,只有无限的温情和淡淡的情愁。 我们每个人莫不都是在这样的“梦浮桥”上,碌碌营营,却也终归不过是“露水的一世”,到了“桥”的那一边,我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的一生,是圆满幸福的,还是无限的遗恨别离。 文化就是有如此魅力,它是每个民族共通的情感流动,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国界。当我们以开放的宏观视角看待这一切时,则对全人类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悲悯之心。而我们每个人的“露水一世”,汇集到一起就是推动人类历史的汪洋潮流。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九):柿落有声

  《尘世的梦浮桥》(后文统一以《尘世》代)一书,是关于作品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由研究日本文化,延伸到古代中国到近现代中国,串联起了日本和中国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也串联了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人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地品位人生”。 这本书中涉及到了很多可算是日本文化史的知识,在这里简单地罗列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吧。

  首先是松尾芭蕉。认识这位俳句作者已经是高中甚至更以前的事了,一开始是高中英语的阅读,后来是我一直看的《华夏地理》杂志做了一期以松尾芭蕉俳句为主题、国家地理摄影师Machael Yamashita循着句文辅以摄影,再加上日本书法家高桥真理的书法的专题。这个专题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杂志留存至今,恰好在我敲字的桌子左边的书架上,哈哈(是2008年2月号)。里面让当时还没什么文学素养的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芭蕉写于1686年的《春日》,译文为“古池塘 蟾蜍入水发幽响”。此句译文有数个版本,而这个版本可能是我初印象作祟,刻在脑海中,当看到类似场景之时自己也不自已地会在内心吟诵起来。也是因为如此,在初看《尘世》这本书的目录第一章是《旅人芭蕉》时,立时产生了兴趣。

《华夏地理》的《春日》

  基于这样的动机当然是看不完这一整本书的,但是只看完第一章就欲罢不能地看完了全部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大致是每章以一个人为切口,追寻他的人生轨迹和作品轨迹,此过程中,作者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对人事的理解也会有稍许展现,但都不是粗浅的个人感受,而是谨慎的、经过个人思考的闪光点。作者在其中旁征博引地加入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文化,各个空间在这本书中交叠起来,那一刻我读到的已经不是一本关于日本文学文化的书了,而在里面读出来的,兴许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敏感心灵的人的共性吧。

  接下来我准备谈谈这些共性,或者说是共鸣。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周作人。周作人的文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点,便是其中的苦味和禅意,而这种苦味和禅意一般认为脱离不了日本文化对他的影响,而在读《尘世》一书时,我深刻感觉到这种苦味和禅意亦体现在作品中涉及的每一个人。比如,小林一茶一生命途多舛,却能不断追寻生活的诗意。上田秋成妻亡眼盲,几欲自尽,但还是在苦味人生中挣扎地活着。

  想起现在身边朋友时不时也会说起,人活那么长干嘛,六十岁就够了。听到这句话我也常常陷入思考,我确实觉得人生本苦,但只需看看窗前冬樱花此刻雨中盛开的美景,便觉得,还是有坚持下去的理由。我这种蹩脚的仿佛参透人生的喟叹,虽没到达禅宗哲学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境界,但也不失为一种所谓“活在当下”的参悟吧。这使我想起书中一个有趣的细节:谈到与谢芜村时,各种证据摆出来证明他“太能花费”,作者又联想到自己贫穷却要买好茶的日子,于是想到杜甫《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的句子,便觉得释然了。想起我也时常因为自己消费了什么贵的东西而自责,但那自责往往总能被各种借口冲得无迹可寻。

  我也画画,于是在看到作者写正冈子规在病中仍坚持写生,直至重症去世,时年三十六岁时,我开始自我审视起来,我对生活的感受相比于他们,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了,所以怪不得我现在每日如此焦虑,大概是来源于自己的浮躁吧。这就涉及到这本书中让我觉得共鸣的第二个地方了——在现今什么都追求节奏、效率、收益的时代,作者的生活态度倒是更接近他所研究的对象们,寂静,美好。作者在书中也讲到丰子恺的一幅画(忘了是哪一篇了),其中那句“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大概也是这样的意境。另外书中还写到作者在拜访向井去来的落柿舍之时,逢一白发老妇边观察山茶花边写俳句的场景,也是一种现实的应和吧。

  巧的是,我也是一个对花草极感兴趣的人,其实古往今来,记录、吟咏草木的人不在少数,书中提到的舜华(木槿花)、朝颜(牵牛花)、藤花(紫藤花)、苔藓等自不必说,而由草木延伸出来的文化,如柊树枝和节分的关系,端午在门前插上菖蒲与艾蒿等,既让我体会了日本的民俗风情,也让我发现了与我们一致的习惯,而这些内容背后这与草木浮生的关系,让我感慨。 最后,我要说说书中写到的食物,随意说几个,比如牡丹饼、佛手柑酒、茶泡饭、汤锅里撕碎的菊花,哪一个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每一个都让我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再次感叹这平平淡淡人生的真味啊。

  作者苏枕书在写此书后记时谈到了她的成书动机是“突然想到一个人,就去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就像从一个很小的入口进去,能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俗气的我第一个想到了“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这句话。恰好作者在后记中引用的周作人的话,也是我极喜欢的一句话,“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而我暂时达不到这个境界,于是又拉拉杂杂说了一堆。

  但此刻的我心想的是,向井去来的院子,柿子落了,对于满足口腹之欲的那个我来说,固然是吃不到的可惜;可对那个口腹之欲以外处于这个“世界”的我来说,却开始想吟咏感叹,哪怕会被理解为“为赋新词强说愁”也罢(恰好昨天拿快递时候顺便赏花,拍下了院子里只剩三两红色的柿子树)。

昨天看到的柿子树

  (书的纸质特别喜欢,薄而柔滑)

  (书的插图都很好看,最喜欢祇王寺的苔藓和祇王寺附近的小地藏两张照片)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十):浮舟虽遥去,未辨俗岸径

  世人皆知《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巅峰,直接奠定了日本文学“物哀”的基调,影响至今,后世再无一本小说能达到这个境界。

  《源氏物语》在中文世界有两个著名的译本,一个是丰子恺,一个是林文月。在林文月的翻译上有件趣事,林文月最早翻译《源氏物语》是在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时,她在自己的论文后面附录了《源氏物语》的第一帖<桐壶>,没想到这篇附带的翻译竟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当时台湾还没有《源氏物语》的全译本,读者们就纷纷来函请求这本书的后续篇章,于是五年半后,林文月版《源氏物语》出炉,让读者大饱眼福。

  从一帖到五十四帖,林文月见到了高峰,我们看到了紫式部。

  苏枕书说,从一个很小的入口进去,能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林文月翻译古典文学,就是一个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平安时代扑面而来,日本文学的脉络清晰可见。

  犹如一场千年之梦,你我尽在其中,沉醉不知归路。

  lt;梦浮桥>原为《源氏物语》五十四帖最后一帖的帖名。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生老病死,尘世之间,无一例外。

  如此短暂而虚幻,也不枉古人所感慨了。

  既是《尘世的梦浮桥》,那么在浮舟之上的我们又会瞧见世间的哪些风情呢?

  苏枕书从最开始的读书笔记,扩展到所选作家的方方面面,把名家们的人生与他们的文学作品联系到一起,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向日本文学的门径。

  闲暇时静静翻阅一篇,体会名家的人生轨迹,连结此岸与彼岸。

  可将其当作文学的浮世绘,也可将其当成引玉之砖,窥一斑而知全豹。

  无论如何,且看下去罢。

  可爱如小林一茶,一边说着“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一边热忱于咏物,对世间之物充满爱恋,即便一贫如洗也过得随性洒脱。

  旅人松尾芭蕉真是日日生活皆为行旅,在临终前还想着“回于枯野”,俳句中多受杜甫影响,被秋风吹破了屋子,还在听漏雨的声音,平淡至极,令人钦佩。

  实在没想到岛崎藤村的诗歌如此清新流丽,第一部诗集《若菜集》中的<初恋>道尽诗人的爱恋之心,浪漫之至,人间之风情画卷莫过如此。

  不过可惜的是,世间难有万全之法,岛崎藤村的这场爱情并没有后话,他本人也愈加倦怠。而遍观全书,大多作家的一生都不怎么顺利,生老病死之事时有发生,真真应了佛家的“诸行无常”,唯一算过得不错的是泉镜花,且与自己喜欢的女子度过了一生,我挺喜欢泉镜花的小说,行文绚丽多彩,更有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读起来爱不释手。

  最惋惜的还是樋口一叶,逝世时仅24岁,周作人将樋口一叶比作明治文学史上的一颗大彗星,忽然就去了。樋口一叶一生为钱而奔波,抽空写下的作品成了名作,闪耀在文学史上,而她当初为借钱所写的信件如今却被人高价竞拍,自己也被印在了五千元日钞上,令人唏嘘。

林文月讲:“樋口一叶可能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短寿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东京都市一隅陋巷,冷眼看尽世态,将庶民众生的欢愁收入笔底,写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细读樋口一叶的小说,会发现她的笔下有一种温情,从<大年夜>末尾少主石之助为女仆阿峰顶罪一例中就可以看出一叶是深深懂得普通人家的困难之处的。几乎没有好好恋爱过的一叶把自己对初恋的向往写进了<青梅竹马>中,无论过多久,读者们也会记得那朵插在小花瓶中的纸水仙花。

  说回《源氏物语》的最后一帖<梦浮桥>,历来学者们对此帖争论不休,认为这并非结尾,故事仍在发展着,还远远不到结局的时候,就如同《红楼梦》未完一般。但无论是手稿遗失还是其他原因,紫式部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梦幻长卷,让人意犹未尽。

  《尘世的梦浮桥》也是这样,苏枕书用自己的才思智趣为引、典雅文笔为媒推开了文化之门,把自己感悟到的日本文学之美全都写下,往后的路就交给我们自己了,道阻且长,即使在梦之浮桥上也不要忘记高峰所在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