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精装典藏版)》的读后感大全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作,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我不要做“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这是一部在世界心理学上引起轰动的经典之作,亦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勒庞从群体心理的普遍特征、群体的观点和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类型与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勒庞指出,当独立的个体成为群体成员时,他的情感、思维、行动都会与单独行动的时候大有不同。他所具有的个人特征包括他的思想都将不复存在,都消失在他所处的群体当中,都为群体的特征所替代。群体中的成员,无论是谁,也无论性别,从事何种职业,拥有怎样的智商,只要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就会有同一种情感取向——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存在时,会造成个人责任感降低。处于群体中的成员个人行为不再受到监督,人们只是关注群体的整体行为。个人的无意识本能起到了支配作用,人类的无意识占据了上风。生活中有人遇到危险,我们作为唯一的旁观者时,如果见死不救,自然会产生内疚感或是罪恶感。但如果在场的人众多时,这份救助的责任会分担给众人,责任感就弱了。这就是越来越多的麻木不仁现象产生的根源。 你听过三人成虎的故事吗?“战国策” 之“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处于群体的个体,容易因接受暗示而从众,容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前段时间读过的英国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小说《送奶工》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场人云亦云的牺牲品。这种群体性力量的威力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将人们置于死地而后快。不得不提提当今的网络暴力。在虚拟的网络中,常常是一个恰好迎合了某种心理的言论,如果将情绪大肆渲染,无数的网民便会争相而上,变得极端的不理智与偏激。这种群体心理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融入群体的人,原本在独立时拥有自己的正常智力和情感,但当他成为群体一员时,他会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所打动。他会做出与自己平时习惯截然相反的举动。勒庞说:“作为群体中的独立个体,都不过时众多微尘中的一粒,他们可以被风吹到任何的地方” 。 《乌合之众》第二卷第三卷中从更高的层面,更深入的探讨了影响群体观点和信念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群体的从众与领袖的说服手法,以及不同群体的类型与其特征。(包括犯罪群体、刑事陪审团、选民群体与议会)。这本书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都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欣赏接受也好,拒绝批判也罢,了解这样一种群体心理,对我们来说都属于开卷有益。 而作为这 “乌合之众”中的一员,读罢《乌合之众》,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何使得自己避免盲目从众,成为真正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其实不是不能面对,而是无可避免
在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最近几年,《乌合之众》一书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及,群体心理效应也一次次被人讨论着。随着它跻身于“热门书籍”的行列,我一直都想找机会阅读整本书,但碍于其中含有很多听起来就很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一直处于一种望而却步的状态。如今读完,竟然觉得有些通透之感。
书的封面该书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的古斯塔夫·勒庞所著。他晚年对于群体心理学的研究给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他思维透彻、语言直接,以至于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几乎没有委婉含蓄的词句出现,更多的都是一些论述与肯定。
在这本书的最开始就让我受益匪浅,勒庞给群体重新下了个定义,指出群体并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众多个体的集合,而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通过相关方式而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比起现实中的个体亲近,群体的概念中更看重的是抽象思想的接近。他指出,衰落以种族支柱的理想衰弱为特点,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从野蛮时期过渡到文明时期,但当这个理想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时候,衰落和死亡就是他的最终宿命,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循环的过程。
其实总的来说,勒庞在书中给出了关于群体心理状态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群体无意识,自我人格消失。“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无法了解的隐藏动机的结果。”无论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商贩,还是高教育水平的高精尖人才,只要他们居于一个群体之中,他们就会失去自我人格,转而为一种群体无意识,被这种无意识驱动。
第二是群体不能认知障碍,不关心事实。事实也大多如此,网上疯狂的键盘侠们人云亦云,像大高粱一样随着风向来回倒。他们根本就不在意事情的真相,只是凭着现有的群体站队,然后开始铺天盖地地释放舆论压力,一旦事情的热度消减后,就没有人再去关注它的结局,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发泄中,站在一个自以为的(或许也是真实的)道德制高点上,做着自以为高尚的事情。我们不能单纯地评判这种行为的对错,但是我们不扣否认的是这无疑就是群体的特性,或许我们有时会为此感到悲哀,却又无可奈何。
第三是群体只接受简明的观念,用形象思考,不接受讨论。简而言之就是群体往往愿意听信于他们的领导者,只肯接受一些简单明晰的观点,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像极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脑残粉”。
不可否认,《乌合之众》确然是一本充满争议的书,有些人觉得它一针见血、真实犀利,有些人觉得它过于偏激浮夸、一叶障目,我觉得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两类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不同。这本书其实是适合所有人看的,只是有一部分人更容易产生共鸣,他们曾是一个群体里的“另类”,或者是在他人皆群体无意识时保有自我人格的“一只鹰”,又或者是曾被群体无意识伤害过的人。
诚然,《乌合之众》一书写于百年以前,其研究方式也多以分析事实为主,如一些网友所评价的,这是一本能解释世界,却不能改变世界的书。这本书或许存在不够科学、不够有说服力的地方,但是它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与启示。不管如何,多一些思考总归是好的。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避免自己融入群体之中,成为所谓的“乌合之众”,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增加自己的思考能力与时间,尽量在恰当的时候保有自我的理性人格。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结尾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一种包含着各种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也会在这种制度中诞生。一个追求自己理想的民族,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具备某些素质。纵然有时它依旧是乌合之众,但在它变幻莫测的特征背后,一个稳定的基础必然会形成,这就是这个种族的秉性——种族的秉性左右着这个种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并且起着支配作用。”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从众”是每个人都无法戒断的本能
2020年,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都不是不容易的一年,一场疫情,让许多鲜见的行为发生,却也同时在告诉我们,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陷入群体里,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变成盲从者,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比如,2003年SAR期间的盐和板蓝根。
比如,疫情期间,国外抢的卫生纸,开始只有一小部分人相信,但如果不抢,卫生纸就会被别人抢走,作为一个生活必需品,人们是被动的去抢卫生纸,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人们并不是全都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只是在大环境之下,看见大家都在抢购,最终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她或他,可能有独立的思想,但免不了会被群体所干扰,但被精英操控,可能无法避免。
比如,3月西班牙成为欧洲疫区的重要分水岭,便是在妇女节当天集体上街游行。其实早就有收到提醒不要去人群聚集区,但当你身处在这一个庞大的游行队伍里,便无法思考,只能盲从跟进。
再比如,5月25日,美国一黑人男子被警察跪压7分钟致死。由此事件导致了近日一系列游行示威活动。这次示威活动已经蔓延至美国二十多个州。 抗议者高声呼喊着“I can't breathe”在街道上游行。
随着抗议者的愤怒情绪逐渐狂热化,示威活动已经演变成打砸抢烧的恐怖行径。昔日里一条条繁华街道,一家家高档商店,现在全都付之一炬,在熊熊大火中灰飞烟灭。
一群人聚在一起,智商等于零。所有这些群体效应,在这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相信都能找到解答。
《乌合之众 群体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和永恒经典,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勒庞代表作 。勒庞从医,直到43岁才开始研究心理学,并且因为此他一直没有进入正统的心理学界,而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研究者,但即便如此,这本书却令他声名大噪,而他的研究也对弗洛伊德等一众大家产生了深渊影响。
《乌合之众》全书以 18 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深刻的观察、对比和研究,极为详尽地描述了群体——从野蛮人到民族的兴衰,从集群部落到革命暴动——的感情、道德观、想象力、信念以及其分类和特点,探讨了群体在种族或民族的兴衰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众多常见而令人称奇的社会现象及群体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观察和理解视角。勒庞在书中对群体性格特征的预测已经得到了后世的印证,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依照勒庞《乌合之众》一书对群体心理的分析,“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再次回到疫情案例,韩国的疫情的开始,正是因为教会引发的群聚感染,从而成为其全国疫情持续蔓延的“催化剂”。教会群聚是另一集体行为的发生,而由此衍生的群众效应,也是我们从来都不敢想象的。
在韩国疫情刚开始时,采访受感染教徒时,对方反馈,教会告诉他们的是,不要害怕生病。据悉,第31号病例在确诊前曾至少两次拒绝转院,不愿接受新冠病毒的检测。“他们要我们别在乎世俗之事,比如工作、追求或是爱好,”“一切精力都要用来劝说他人皈依(proselytizing),哪怕生病了也不能停。”。
这是《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的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勒庞提出了一种“宗教感情”,描述如下:
这种感情有着十分简单的特点,比如对想象中的某个高高在上者的崇拜,对生命赖以存在的某种力量的畏惧,盲目服从它的命令,没有能力对其信条展开讨论,传播这种信条的愿望,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这种感情所涉及的不管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一具木头或石头偶像,还是某个英雄或政治观念,只要它具有上述特点,它便总是有着宗教的本质。
同时还有关于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a. 群体的观念
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在这些形象化的观念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它们可以相互取代......这解释了为什么能够看到最矛盾的观念在群体中同时流行......群体完全缺乏批判精神,因此也察觉不到这些矛盾。 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里扎根需要很长时间,而根除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多少。因此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 引自 1. 群体心理
上面来自韩国教会不要害怕生病,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反馈。
b. 群体的理性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20本滔滔不绝的长篇论证——它们总是认真思考的产物——还不如几句能够对它试图说服的头脑有号召力的话。 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它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c. 群体的想象力
主导群体的不是逻辑思维,而是感性的形象思维,栩栩如生的形象或场景玩玩能给群体带来冲击,从而成为它们的行为动机。
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也都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通过与它作对而进行统治。 如何影响群众的想象力呢?这里我们只需说明,要想掌握这种本领,万万不可求助与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一群人聚在一起,智商等于零。怪不得所有直销体系,都利用群聚效应,从众效应,进行洗脑式行销,听得人就不不觉的跟着一群人动作行为一致了。对于处于群体中的个人而言,他们往往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只会跟着最简单的群体指令和口号,照着执行,细思密恐,却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完全戒断“从众”这种效应。
再回归到群体概念里,群体是什么?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而造成这种乌合之众的原因是:群体给予发泄欲望的力量,责任感缺失;感情与行动的传染性;易于接受暗示。
无疑《乌合之众》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每一个希望更好的认识社会发展和解读大事件,以及个人和群体行为的我们,都值得深入去阅读。但与此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虽然许多理论到今天依然使用,然而,勒庞的年代,18世纪的法国,隔着世纪的时间空间的差异,理解起来还是有些晦涩难懂。
究其精髓,关于乌合之众,关于群体操控,关于非理性的盲目,还是有些细思密恐,好在这个年纪,已经接触了一些群体,也对群体和自我有了一定的认知,再结合书本,才能更加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乌合之众》|从网络群体事件看现代网络平台上的“乌合之众 ”
前段时间,一个社会新闻引爆网络。17岁女生在商场遭50多岁男子雷某某猥亵,同行一个男生小胡踹伤雷某某后遭刑拘,并被索赔20万医药费。
这个新闻引起网民极大愤慨。后来,警方解除了对踹倒猥亵男的男生小胡的刑事拘留,提级由市公安局重新调查。并对雷某某猥亵他人的违法行为,处行政拘留15日。
且不说这个新闻的内容,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新闻下面清一色的评论,网友纷纷认为这件事的反转是网络群众的力量。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新兴媒体平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微博、微信、头条新闻等信息传播平台受到大众的欢迎。众多的网民群体在社会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他们也在网络群体事件中推波助澜,影响甚至引导事情的走向,不容小觑。
且不说少年小胡踹伤猥亵者的这件事背后众多网友们的正义与否,单单看在这件事中网络大众的心理和行为颇多符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的理论。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于19世纪末的一部社会学研究作品。该书极为详细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深入剖析了群体行为所包含的盲目性、突发性和极端性特点。这部书尽管问世已有百余年之久,但依然广受读者们追捧,成为群体心理学举足轻重的奠基之作。
所谓的大众心理,是指个体集聚成群体后的心理状态,最大特点是从众,没有了个体差异,只拥有同一种情感取向——集体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的心理学规律”。应用到网络中来,就是网络中那些有着相同观点和相同心理的网民群体。在网络中,虚拟化和匿名化让人们毫无顾忌地宣泄个人情感,点赞相同的观点,攻击相反的观点。
比如,少年小胡踹伤猥亵者这个事件爆出后,网民们分作两派,一派支持少年,夸赞他的勇敢,为他摇旗呐喊;另一派则认为,猥亵者在逃跑过程中被小胡踹伤,属于防卫过当,应当接受裁判。两派相争,虽然前者大众数目比后者多得多,但同样都符合大众心理的范畴。
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是那些聚集成群的人,他们成为具有共同情感和思想的群体,他们有意识人格会被无意识人格所取代,个体责任感缺失,群体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集体表现出低智商化,无意识化和情绪化。群体是急躁而冲动的,很少对事情的主客观面进行分辨,群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是愚蠢,而不是智慧。
在网络生活中,网络群体确实具备了“乌合之众”的某些特征。在社交平台,传播者鱼龙混杂,信息混淆杂乱,网友们缺少理性思考和判断,冲动且易变,急躁并偏执,易受暗示,肆意宣泄个人情绪,极易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比如,前几天微博热搜“一男子刘某摔死两岁半儿子,而母亲冯某在旁拍视频”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在网友谴责这男子的暴力行为之时,有的网友尚未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便一昧的攻击这个母亲的不作为:作为一个母亲,岂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抱摔?自己在旁边不制止,却只顾着拍视频。众多网友也纷纷加入讨伐行列,盲目的投入到这场洪流之中。
后来,警方通报,孩子父亲刘某脾气暴躁,有家暴举动,孩子母亲冯某对其非常惧怕。事发时,冯某异常害怕,加上腿部有残疾,不敢上前阻止刘某,只能拍视频留证据报警。
经此之后,网友们的观点又有了反转,越来越多的网友认为就算当母亲的上前制止,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两条人命了,她拍视频留证据是对的。自己不在其位,不知其苦,当事人的恐惧和痛苦是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不应该盲目地责备一个人不够勇敢,那是无耻的行为。
且不论网友观点的正确性与否,却能由此披露了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群体的易变心理,大众的想象力强大、活跃,而且心理状态非常敏感。在勒庞笔下,他们没有思考和推理能力,人云亦云,不能辨别真伪,甚至充当了缺乏理性的“刽子手”。
当大众聚集起来,为同一种情绪所感染,为同一个目标所激励,他们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这种力量被有心之人所利用,所蛊惑,造成的结果,甚至是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而大众又是希望、并依赖服从领袖的安排的,这是由于个体崇尚权威,迷信领袖,本能自觉地服从领袖的安排所致。
《乌合之众》中也提出了这种观点:“群体喜欢的英雄,——他们的英雄像凯撒一样冷酷残忍。”从古到今,皆是如此。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与《动物农场》里更将领袖的动员手段描写的细致入微,领袖作为群体核心,运用断言、重复、感染等手段鼓动群体,建立群体信仰,领导群体将意志变为实践。
比如,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必定是一呼百应,大众跟着揭竿而起。就像陈胜吴广起义,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号召了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比如,中国近代十年混乱时期的疯狂的个人崇拜,多少人才、古董、遗迹被毁灭殆尽。比如,当今社会灭之不绝的传销与邪教的发展便歪曲的利用了这几种动员手段,鼓动群体无意识行为,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破坏,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由此可见,“乌合之众”是极具力量的。就算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这种力量也是不能小觑的,一些网络大V便是领袖型网民,他们对事件进行或真或假的评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网民进行价值和思想灌输,利用众多粉丝对网络言论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甚至左右事件的发展。且不论他们是起着正面的作用,还是负面的作用,但是其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推动力却不得不人惊讶。
就像少年小胡踹伤猥亵者这个事件中,大众的舆论压力迫使警方彻查此事,最后相关人员该抓的抓,该放的放,事件以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方式结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事件的爆发或者是曝光,在很大方面上是依靠了网络平台上的网民们,正是他们强大的舆论压力改变了当事人的生命轨迹,拯救了当事人的人生。
在理智状态下,人们情感受理性的支配,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多理性的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独立性,使之理性被压倒,本能被释放,形成受“大众心理”支配的乌合之众呢?
首先,从众心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情愿放弃自己的观念而去迎合众人,认为‘群体’不仅代表了力量,而且代表了真理。“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以及“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使得独立的个人逐渐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个人淹没在群体的大浪里。勒庞所说的“群体精神统一的心理学规律”就是指群体中个人的从众心理。
其次,法不责众。勒庞提出,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借助群体的力量做出违背本心的暴行。有的人平时是善良和善的样子,但是一旦融入群体,也会做一些很极端的行为,比如,破坏公物,甚至杀人放火。受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可以逃脱惩罚,所以极易产生冲动、过激的行为。
还有,权威和服从。勒庞认为,名望是说服大众的基本因素,享有名望的领袖会受到人们不自觉的模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接受了其情感或思想。乌合之众产生的群体无意识使之极易服从权威,受到领导人的煽动与蛊惑,二战时期的德国便是典型。在当时的希特勒领导的纳粹统治下,大多数德国人并不明白自己所做所为的真实本质,只是服从指令,在现存的国家机器内进行本职的工作。
勒庞有言:“不管未来社会的信仰、观念如何,作为一股正在崛起的新力量,一股未来时代至高无上的力量——大众力量,不容忽视……大众力量即将成为可以取而代之的唯一力量,不久的将来,它将与其他力量结合成为真正的时代主流。”
如今,我们已经千真万确地进入了大众的时代。社交网络的崛起,让大众时代来的更快,更彻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也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网民们究竟是“乌合之众”,还是“微言大义”,却在于网络管理的正规化和制度化,在于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和网民们是否受到积极引导。目前,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