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读后感锦集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是一本由斯蒂芬·维特 / Stephen Witt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精选点评:
●无论是单独拎出那一条线都是热血文的主旋律:落魄极客技术翻身、投资大佬敏锐嗅探、技术宅男只身抵抗整个行业。 这个世代的每一次改变都担负着巨大代价,用一个产业的落寞来佐证另一个选择的正确,当然,每一次追根究底的原因都能归结“莫欺少年穷”时,有意无意的荒唐轻视。
●没拍成电影简直不科学...简直就是一部non-ficition的商业谍战小说fiction,精彩~MP3格式的研发和标准战的科学线,音乐产业巨头的市场战,还有Geek们的盗版战,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讲明白了今天,哦不对,是半天前的音乐免费是怎么来的(今天版权已经保护得很...)不过重点还是用盗版线在串联,音乐产业变成这样的产业线其实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不过这就不是本书重点了~
●看到最后被作者的geek热情和侦探素质深深感动了 再见啦音乐硬盘!
●2017年定选题,2018年4月脱稿,2020年3月31日入库…… 河南大学出版社微店已经有卖,价格敏感的同学可以等几天等电商上新。
●刚看开头就知道有多刺激!
●
●原版几年前读过,它更像是本小说,主要选取三个代表性人物,以三条线索围绕音乐载体的技术更替、音乐内容的盗版、音乐产业的兴衰,梅花间竹式的循环讲述彼此间的影响和应变,颇像读斗智类小说一样刺激,而且其中涉及的许多内幕也往往刷新许多既有的说法,作为亲历下载盗版音乐影碟软件的一代人来说,我们以为已经足够了解一些事实,实际并非如此。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读后感(一):为蔡兄点赞
一发行就入手了,冲这个题材,也冲译者在这个圈子里的理所当然和日积月累。这几天刚拿起来看了三分之一,实在是妙。故事本来就写的精彩,情节环环相扣,逻辑严丝合缝,外加翻译很精准也传神。尤其要赞的是译注的骨灰级老卵,完全展现蔡兄的硬实力,光把这些讯息整理出来就无愧上海地区人肉allmusic。
今年最佳。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读后感(二):《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音乐是免费的吗?在互联网初始阶段,不免费的东西都没人用,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付费软件和音视频越来越多,譬如现在不花钱有些音乐就无法听到,有些视频就看不到……但是,整体来说,大部分音乐还是免费,这得益于三点: 1.MP3技术的普及:MP3之父勃兰登堡在1995年底将MP3的编码软件放在网上免费下载,从此以后MP3播放器就变得普及起来,而付费CD唱片就越来越少人买。 2.资源分享&盗版亚文化的盛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有很多小众的社区,其中就有分享盗版资源和破解付费软件的社区,正是这些社区的广泛传播让盗版音乐变得盛行并免费。 3. 唱片业的自身局限:莫里斯作为唱片业的曾经领军人物,却一直与消费者脱节,并不断错过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的机会,最终被免费的互联网音乐所取代。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读后感(三):一个必然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很多因素夹杂其中推波助澜
讲的是互联网和mp3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杀死了实体唱片业。
不是罗列数据和文献的枯燥文章,而是通过三个主要视角悬疑式的叙述。有刚在格式之争中落败,几年以后有意外收获的mp3之父;有坐拥五大唱片之首,总能挖掘爆款的环球ceo;还有宝丽金地方生产车间的黑人工作人员却是早期互联网分享资源的权威。
文中涉及了资源偷跑、早期分享网站的建立、格式之争、唱片公司的兴衰、美国议员对歌曲盗版的宽松等等,还有一些小常识包括:苹果大面积使用推广的aac格式也是mp3的创始人及其团队创造的;现在很多国内有的严格把控的资源网站,需要上传资源才有下载权利的方式也是十几年前的产物。
现在已经看到快结尾,还是很唏嘘的,一个必然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很多因素夹杂其中推波助澜,且几乎势不可挡。
书荒的各位可以买来看看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读后感(四):音乐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对音乐的感受是比较迟钝的,往往需要看着歌词才能反应过来唱的是什么,再加上性格内向,抗拒KTV唱歌,音乐多数对我来说是情绪的助燃剂,仅此而已。
直到我被动参与了很多团体活动,认识了很多热爱音乐的朋友,被教育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才逐渐意识到音乐对于人的情绪的调动的魔力。如果真的有魔法的话,那其中一系一定是音乐。
任何一门具备如此价值的技艺,都毫无疑问会变成一门巨大的生意。这本书就是说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音乐产业发生的巨大变革。
以CD为载体的音乐,其实是现代社会知识产权的一大创新,强调技术改变世界的现代社会,知识产权体系毫无疑问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而互联网时代所引发的共享精神,对知识产权的冲击就是以盗版的形式展现的。
本书对于这一过程的叙述是非常完整的,从mp3技术的诞生,行业标准的争夺,唱片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新技术冲击的反应,再到几大标志性资源组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标志性人物的经历。
不完美的地方在于少了对于这一演变过程背后规律性的探讨。
书中谈到,音乐巨头通过提高CD售价,操纵电台(水军),挖掘市场新人等手段创造属于自己的高额利润。新人挖掘,CD灌注,宣传营销,渠道分销,再到消费者。可以说,在传统的市场及技术条件下,音乐公司是起到了价值发现,价值创造的作用的。整个商业模式的基石是牢固的。
但数字技术的出现,冲击了这一模式所创造的价值,mp3降低了发行成本,使其无线玉趋近于零,而宣传和中间层层的分销体系,更是被互联网这一大平台所彻底冲击。从音乐创作到消费者中间的层层环节,被数字技术大大冲击,成本大大降低,消费者付费中音乐本身价值(作者的知识产权价值)比例大幅提高。这也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改造的一大典型案例。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盗版对于音乐制造发行行业的冲击远远大于音乐创作本身,不严谨的说,对于音乐本身价值的伤害是有限的,甚至是有利的。传播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作品本身的传播,怀才不遇的概率大大降低(挖掘成本的降低),购买价格降低(更趋近于音乐本身价值)。
但互联网是否加剧了创作者中的马太效应呢?对于大众流行的创造者,其利益受到的影响是较小的,但对于冷门小众的创造者,其利益是否被严重影响呢?特别是算法推荐机制的出现,对于多元化是否是负面的,多元化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丰富的土壤,长的单一巨大果实显然对于任何创作的价值都是伤害的。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读后感(五):我们的免费音乐是哪来的?
真没想到,mp3就诞生在我经常去的一个德国城市—埃尔兰根。
1995年发明人勃兰登堡(图2)因为在格式之争中输给MPEG,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编码器L3Enc在网上免费公布于众,这就是"杀死音乐产业"这个故事的开始。
另一条线在美国北卡宝丽金的光盘厂,装配工格罗夫(图4)将还未发行的专辑(第一张是2Pac《All Eyez on Me》)偷出来压缩成mp3,通过发布小组RNS放到0day的顶级服务器上供全世界下载。当年我作为字幕组成员,经常会拿到这些服务器的帐号,获取格罗夫制作的mp3和DVDRip。
但是几年之后,盛况不再,0day被FBI和苏格兰场联合追击,RNS小组成员纷纷被捕。但在这十几年里,2万张CD的泄露,彻底"摧毁"了音乐产业。
道格·莫里斯(图6)作为唱片公司的掌门人经历了CD最辉煌的时代,面对盗版只能将音乐产业交给乔布斯代表的流媒体和越显执重的现场。
看完音乐产业的风云变幻,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勃兰登堡的师祖齐威克(人称心理声学之父)和他的研究成果,由于人类的听力的内在规定性,是为了解析语言和预防大型猫科动物的袭击而演进的,不是为了听音乐而设计的,所以人类听不见CD的全部音频信息,只能听见mp3。
下一次音乐产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呢?AI吗?
monsean
2020.6.14于上海
2020.9.3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