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读后感1000字
《江南》是一本由格非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1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南》读后感(一):服饰不同,里面那个肉体还是一样。
第一部最好,因为有梦想,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奋斗的梦想。
第二部差一点,梦想实现了,原来是这样的,龌龊依旧,是谁在说谎?
第三部:准备开始读,但是也不用读完在说,前段时间《白门柳》,再想想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吗?服饰不同,里面那个肉体还是一样。
人生在世,不要为别人的理想去奋斗,而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江南》读后感(二):格非笔下的江南
陆陆续续一个月终于把这部《江南三部曲》看完了,整体来说读书体验算不上好。
第一部《人面桃花》从文风上来说,是最接近“江南”这一主题的一部。但存在着人物性格反差太大的硬伤,很容易造成阅读过程中情绪的断层。陆秀米与张季元的畸恋究竟是何时产生的,又为什么会给秀米造成如此重大的冲击;四个章节里的秀米又为什么会像四个完全不同的人物,性格上出现了难以理解的反差;在离开花家舍后,数不清的未尽描写中,秀米究竟经历了什么。在作者格非的故弄玄虚里,故事匆匆而过。
《江南》读后感(三):女主人公的宿命
陆秀米,被花家舍的土匪打劫过,东渡过日本,坐过牢,眼看着小东西死在自己面前,用禁语的方式惩罚自己,不过,幸运的是,在喜鹊的精心照料下,也算正常的离去。
父亲的突然发疯,不辞而别去了哪里?花家舍的血风细雨过后,秀米的好伴韩六去了哪里?
桃源图,金蟾,瓦釜象征着什么?翠莲在竭力寻找属猪的伴侣,不惜勾引张季元,不惜出卖秀米,结局还不是路有冻死骨?
姚佩佩,自从遇见秀米的小儿子谭功达开始,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洗澡房一下子就来到了县政府。奈何命运还是把人捉弄,如果没有金秘书的出现,她会不会如愿嫁给谭县长呢?人生中没有如果,只有生命的突然凋谢。
《江南》读后感(四):如幻亦如电
读完第一部,最终依然是熟悉的幻灭的感觉。好的小说,都会回归到对人生的思考这个角度上。
现实的幻灭,给信仰留下了空间。
类似百年孤独的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给了作者更大的自主性来写他要写的东西。隐隐约约,还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影子。
好久没有读格非的文字了,从九十年代熟悉他,到中间巨大的空档期,很欣慰有人在认真的写着小说,很欣慰我还有心情读小说。
ps
今天是我的生日。陌生人请祝我生日快乐。
《江南》读后感(五):人面桃花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末和民国初期,金蝉和六指人的悬念设置让人不得不在书中细细搜寻答案,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秀米的少年,初读此书时,是很难在第一部分挖掘到革命的影子的。
直到第二部分青年秀米阅读张的日记时,才把第一部分的疑惑解释清楚。读者懂了,秀米也懂了,真正感同身受时,是秀米被土匪劫持到花家舍所经历的“大同”后,她自己也加入了革命。
第三部分是中年秀米革命的开始和终结。无论在哪个年代,改革先锋总是会遭到质疑与唾骂。没有哪一种生活是一劳永逸的,人生在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问题。只是远虑者在危机中总能寻得新机而大赚一笔,商人之所以精明,是因为他一直在思考着出路,脑子越用越活,在商人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第四部分由金釜可预见的未来而引出续集……
《江南》读后感(六):30%
看了第一部人面桃花。
喜欢小东西,小东西为了给妈妈通风报信被官兵打死的时候真心疼小东西,小东西太可爱太单纯了。
翠莲真的是太迷信了,为了嫁个属猪的出卖了秀米,真是封建迷信害死人,还好建国以后不许成精,破四旧,破迷信。最后翠莲成乞丐也是她自己作的孽,女人不要把自己的一生依托在男人身上,要有自己的能力。
管家歪头和喜鹊的形象塑造也很好,后半短喜鹊24岁开始识字写诗很厉害了,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生如浮萍任漂浮。感谢五四运动解放思想,感谢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提高。
秀米她献身革命的精神确实很可敬,但她这个人物设定的很矛盾。爱上张纪元就让我一直不理解,到后来出狱后自己在家养花,为何不去做一番事业,最后病死。还有她为何从日本回来当时那个让她做压寨夫人的人呢?本书没交代。回来后对革命的具体描写不是很充分。
《江南》读后感(七):江南好风景,梦一场,百年光阴
半个月前读完这部小说,为了不至于在记忆中遗忘得太快。简单回忆一下,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秀米的出场是唯美的,独立,有个性,与现实不妥协的姿态,甚至具体的年龄也不太确定。本来可以沿着文艺范的路线,异想天开地一直在优越的环境下生活下去,让人爱,让人感受优越。却安排了被土匪抢亲,抢就抢吧,但又突兀地被强奸了。试于强奸的人物,本来是要以英雄豪杰的姿态出现,奈何还要做这般猥琐的事情。发生了,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他的必然了,为什么顺利的人物能够一直顺风顺水,不合理么。于是开始悲苦的生活,限于孤岛,灵魂深处得以升华。本就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知识分子,遇到好时候了,革命,机缘巧合,逃出生天,竟然成了不大不小的领袖。英雄回归后的事情荒诞不经,竟让取名校长,觉得不是多么妥帖,尤其给娃儿冠名小东西。直接取名道济不是也挺好吗?最后深陷牢狱之灾难,改朝换代之后有成为时代的缔造者。看破红尘,或者陷入自我封闭,孤独自闭症患儿。喜鹊的务实与忠心,挽救了一个生命,直至生命归于宁静,自然消亡。
《江南》读后感(八):呜呼!
我以为我看完第一部记下了什么,原来什么都没有。秀米的一生从懵懂到觉醒再到自我抗争,都是从一本日记开始的。花家舍就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桃花源和乌托邦,但是平静得设想,如果人的高度到达不了,那么就是空中花园,果真是到达即毁灭。战争的背景虚化在小桥流水人家得江南烟雨之色中,竟然显得不那么残酷。只是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写秀米被侮辱的桥段。
终于看完了江南三部曲,都说可以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倒是觉得当代小说真是越来越难读了。奋斗中的家玉,看似不问世事的端午,每天只在家读圣贤书吗?时也命也。家玉这样想,端午也这样想,有前瞻的元庆甚至提前给自己盖好了精神病院。倒是从端午的朋友圈子里看出了各色人物隐晦的人生,现实生活无非也就是这样吧。像书的结尾,《新五代史》中基本上每个人都用“以忧卒”概括了平淡或璀璨的一生,古人发议论之前好用呜呼,呜呼一感叹,感觉剩下的都是多余,若再加上一词哀哉,那评论就更加枉费了。本以为诗情画意的江南三部曲从秀米,谭功达,端午的三段人生脱离了出来,变的春尽,也只有花家舍屹立不倒,呜呼!
《江南》读后感(九):阅读随笔
三部小说呈现的脉络有点像一个梦想的诞生和延续。秀米是源头,其子谭功达是脉络上的一条线,秀米因桃源梦而懵懂中坚定了对大同世界的追逐(普济-花家舍-日本-普济),谭功达在憧憬中试图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梅城-花家舍)。他们的梦到底算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呢?很难说。秀米经牢狱之灾后,在自家阁楼上静静死去。谭功达因包庇醉入狱,病重过世。里面有很多内涵可挖掘:1.主题是桃源梦/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涉及的人物有:秀米的父亲,秀米,张季元; 谭功达,姚佩佩;王元庆,谭端午。人物被当做疯子,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在追求中在阻碍,又会偶然发现自己追求的那个梦已经实现了,但是实现的又像海市蜃楼。发现自己成了多余的人。2.借鉴了很多元素,比如《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悲凉 、花名的化用和借用、句式上的模仿、名字的谐音(卜永顺);《百年孤独》中人类永世孤独的主题、句式的模仿、鲁迅的言论。3.“花”的象征义,桃花、荼蘼花、紫云英。4.结构上,第二章以后(含第二章)小节前以信件的形式引入另一个人物的言论。
《江南》读后感(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人面桃花》秀米,革命。张季元的到来打乱了秀米的生活。花家舍作为节点,在此之后秀米的人生陷入癫狂,家财散尽,有关之人或死或散。 《山河入梦》谭功达(秀米儿子),改革。人吃人的时代,本书中的人物仿佛都披上了一层丑陋的薄纱,让人讨厌。谭功达有想法而无执行能力。花家舍再次作为节点,在这里谭功达梦想中的共产社会成为了现实,也是从这里离开之后他的人生走向了尽头。 《春尽江南》谭端午(谭功达儿子)变革 。本书中男人都是色胚,女人都挺轻浮,关于性的描写挺让人反感。一个家庭,男性我爱你但是我也可以和其她女性约会,拥抱,亲吻,调情;女性我爱你但是我也可以和陌生弟弟上床。端午是诗人,精神至上,家玉是律师,金钱至上,两人从相识到家玉死亡的“爱情故事”? 强行和第一部首尾呼应,花家舍的销金窟,家玉梦见自己变成了秀米,端午小说中地点是在普济。 宣传主打一个家族的百年变迁,整个看下来后,更像是三个割裂的时代,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收到上个时代,上一辈人的影响。 革命时代疯了秀米一人,改革时代疯了一代人,变革时代更想说一个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