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蚂蚁的故事》是一本由[德] 博尔特·霍尔多布勒 / [美] 爱德华·威尔逊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蚂蚁的故事》精选点评:
●后浪每个领域的图书品质都相当不错,相比汗青堂等其他品牌,科普类可能不那么受重视。今年出版的《生命的运作方式》、《我包罗万象》都是有深度且接纳普通读者的佳作,让人惊喜。以及威尔逊与他的伙伴合作的这部《蚂蚁的故事》。本书可谓获普利策奖的《蚂蚁》的通俗版本,降低了学术难度,更多呈现世界斑斓多姿的面貌和生物的奇特行为,与人类社会结构形成观照。本书图片效果也很赞,有些仿佛纪录片的细节特写摄影,有些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手绘。
●爱德华威尔逊那部巨著《蚂蚁》的通俗版本,并非一般意义上关于蚂蚁的科普,而是重在蚂蚁这个物种或者说“社会”的“真社会性”,更多关注蚂蚁群体内部不同“职业”的分工协作,如何实现集群的繁衍和扩大。就“故事”而言,有琥珀里的远古蚂蚁,蚂蚁和其他物种的寄生或共生,蚂蚁对环境的利用等。此外还有两位作者如何走向蚂蚁研究之路的叙述。配有大量彩图,很是好看。我也从小就对蚂蚁着迷,读这本书就会觉得特好看,但也因为读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的着迷只是想进入蚁穴探险,是一种文艺的幻想而非科学的探索,类似“蚂蚁王国历险记”这种。而本书令我最感到遗憾的,就是没有关于蚁穴的部分。
●探寻昆虫社会的奥秘 全方位讲述蚂蚁的进化历程 爱德华·威尔逊作品,讲述一个社会的诞生过程。
●蚂蚁的世界是如此精彩,社会化程度太高。这个由小的生命体构成大的生命体的概念,是多少游戏和科幻小说的设定。本书英文版是1990年出版的,相信这30年间对蚂蚁的了解变得更多了。本书的图片非常出色,一些是照片,一些是图片,图片绘制得很准确并充满内容,织叶蚁令人敬佩和惊叹。书中介绍了多种蚂蚁的相似与不同的习性,翻译上存在一些表述不那么清晰的情况。不知道为啥,觉得这本书写作上有点散。总体值得一读,蚂蚁是值得深入了解的昆虫。
●#每天听本书#day 85 是什么造就了这个缤纷多彩又精巧庞大的生命世界呢?是进化,是不计其数的突变与演变。 这本本核心的内容就是为我们讲述,超个体生物蚂蚁的代表择叶蚁的故事。蚁后,雄蚁,无性别的工蚁的这些超个体存在共同形成了一个物种的繁衍与繁荣。 进化生物学真的很有趣。自然的奥秘等待不断去挖掘。
●唯有热爱,才会有这样的故事。唯有热爱,才会翻山涉岭找蚂蚁。
●嘿,你以为蚂蚁能写出什么,来看这本书,以小窥大
●由小的生命体构成大的生命体的概念
●记得日剧《我们由奇迹构成》里高桥一生就有一位专心研究蚂蚁的同事,当时觉得他有些害羞和内心的叛逆,这本书看下来发现真的有蚁学家这个工作而且他们的热情和科研精神令人敬佩。如果没看这本书,在我眼里蚂蚁都是一样的,看完发现蚂蚁跟人类社会一样复杂,每个集群都有各自的计划控制的社会规范。唯二觉得遗憾的,一是翻译有待提高,有些地方真的看不懂…第二是插图位置很奇怪!可能是考虑到彩印装订问题?但是非常影响阅读和理解,有些插在段落中间好几页,有些的插图本应该在前一章里…ps 如果一开始能有个蚂蚁不同属的简单介绍会更便于读者理解,因为书中真的太多种类了……
●得益于蚂蚁的高度社会化行为,理解时颇易比拟人类。五花八门的进化策略和生存方式令人大开眼界。语言平实风趣配图清晰,相信拍成蚂蚁纪录片必定精彩纷呈。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一):等级森严的蚂蚁社会
饥饿的蝉向蚂蚁乞讨食物。蚂蚁问道:“夏天时你为什么不收集食物呢?”蝉说:“我忙着歌唱。”蚂蚁回答:“夏天如要唱歌,那么,冬天就去跳舞吧。”
我们都听过类似的故事,赞美蚂蚁有多么勤劳。这个结论其实未必就正确:第一,并不是所有蚂蚁都是勤劳的,生物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第二,蚂蚁也太小心眼儿了吧,不过这倒符合蚂蚁强烈的领地保护意识。
《蚂蚁的故事》这部作品就讲述了各种蚂蚁的不同习性。亚马孙蚁就一点都不勤劳,它们是真正意义的“寄生虫”,打架是它们唯一能做好的事。亚马孙蚁从不筑巢也不照管子代,甚至无法主动获取食物,全部都要依赖于奴役蚁,而这些奴役蚁是它们从外集群抢劫过来的工蚁茧中孵化出来的。换句话说,这就像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蚂蚁世界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每天负责食物的其实只有工蚁。有些兵蚁因为上颚巨大无法进食,要靠工蚁来喂养。雄蚁的古英语叫“drons”,就是不劳动的“寄生虫”的意思。作者形容雄蚁只是为了飞向空中完成瞬间交配和射精所构筑的一枚携精导弹,这就是它的全部使命。蚁后是名副其实的集群统治者,所有蚂蚁都围绕蚁后服侍蚁后。但是,蚁后至高权力的获得,必须由工蚁行使最终的“议会控制权”。每个蚁群都有一些预备役的“处女”雌蚁,它们在交配后会褪去翅膀变成蚁后。蚁后并不是唯一的,到底,谁才能成为真正的女王?
蚂蚁是竞争性很强的生物。为了保证数量优势,多数集群的巢内部都不只有一只蚁后,每只蚁后的周围都聚拢着一个小团体,所有团体组成的集群的规模,决定了它们能否在与其他蚁群的战争中获胜。多种蚂蚁在奠基巢期间都有多只蚁后的联盟现象。每只蚁后都会找寻其他蚁后结成联盟,消灭其他的对手,然后联盟瓦解,曾经的盟友成为仇敌,直至最后产生获得最多拥护者的领导人。在这个过程里,为了效忠的对象,工蚁会不择手段地耍伎俩,最大程度地破坏对手的卵,吃掉它们或者拖出去扔掉。蚂蚁的“宫斗剧”比人类更残酷啊。
《蚂蚁的故事》是一部有深度又接纳普通读者的科普佳作。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蚂蚁领域的权威学者,德国行为生物学家博尔特·霍尔多布勒与美国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尤其后者的声望可谓20世纪生物学家的代表。两人合作的专著《蚂蚁》获得了1990年的普利策奖,《蚂蚁的故事》就是《蚂蚁》的通俗版本,文图并茂,有些图片仿佛纪录片特写摄影,有些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手绘,更好地呈现了蚂蚁世界的奇观。
在我们的眼里,蚂蚁就是蚂蚁,都差不多,在专业的研究者看来,每个地区、每种群落的蚂蚁都千差万别。作者细致描述各种有趣的行为。比如,蚂蚁为何被我们认作勤劳的化身。因为古代时生活在干旱的地中海环境里的收获蚁把勤勉的习性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连所罗门这样的智者都赞美它们,古老的口述世代流播蚂蚁的传说。收获蚁对于缔造地中海文明确实贡献很大,这种蚂蚁能够帮助物种扩散种子,对某些植物的生死起着关键作用。别看蚂蚁个头小,生态环境缺不得。蚂蚁是昆虫捕食者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蚂蚁与蚜虫的营养共生现象被认为是陆地生态最成功的的系统之一。热带美洲行军蚁布氏游蚁的工蚁们用自己的身体连接形成庇护所,鲍氏大齿猛蚁是极其凶狠的捕猎者,尖齿大头蚁则是攻防结合的良兵……
行为生物学是非常有趣的学科,重在搜集各种生物行为,并分析动机。蚂蚁之间的战争都与领地或食物有关,它们怎样构建工事,怎样合纵连横,怎样炫耀武力,怎样觅食,怎样回家,怎样繁衍后代……这些蚂蚁行为还有更深一层意义,特别是蚂蚁的利他主义之谜,为了群体效益的最大化,宁愿牺牲个体的极端表现,实在让我们叹为观止。不能不说,社会生物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二):《蚂蚁的故事》:揭晓蚂蚁王国鲜为人知的秘密
C有一部纪录片叫《蚂蚁王国》(时长50:57),有一个科学家团队开展了一个关于蚂蚁的研究项目,主导人是亚当·哈特教授和乔治·麦盖文教授。
他们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蚂蚁农场,在先进技术的帮助下,追踪蚂蚁集群的活动,研究它们的行为,向更多人展示了蚂蚁的世界。
无独有偶,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行为生理学和社会生物学教授博尔特·霍尔多布勒和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合著了一本书,揭示了蚂蚁王国鲜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就是《蚂蚁的故事》。
书中由浅入深地详细讲解了蚂蚁的自然历史,将更多蚁学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给读者,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奇妙的蚂蚁王国。
01蚂蚁社会的诞生
蚂蚁的生存能力是非常惊人的,它们可以在人为产生的移动残片上生存,只要为它们留下一小片干扰程度最小的环境,供它们筑巢和觅食,并让它们借此繁衍后代,它们似乎并不在乎人类是否存在。
另外一方面,它们可捕食的猎物种类几乎是无限的,无论是残尸、花蜜还是植物,只要其他昆虫能到达的领地,它们几乎都能到达。
所以,蚂蚁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无论是在一棵树、一片叶子上,或者是街区小道,还是一堆乱石的土壤下,它们无处不在。
总体而言,地球上所有蚂蚁的总重量与我们全人类的总重量相等。因此,你总能看到蚂蚁在动植物群的剩余空间生活着,它们围绕着这些生物,同时也影响无数其他动植物类型的进化。
蚂蚁集群作为超个体存在,它必须有一个大的运作基地,而在它的内部有着很严格的阶级制度。
作为一个集群的统治者,蚁后先要寻找一个适合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巢穴,巢穴建成后,它要先开始繁衍出第一批工蚁。
当蚁后还是名副其实的集群统治者的时候,它可以决定其子代的性别是雄性还是雌性,而且对其女儿编制了职别,即它们是工蚁还是处女蚁后。
第一批工蚁(也叫觅食者)其实都是蚁后的女儿,它们很快就能成长起来,继而开始负责关心和照料蚁后,让它的生活安宁,并且富有生殖能力。同时,工蚁行使最终的“议会控制权”,可以独立决定它们弟弟妹妹们的生死,所以它们才是集群最终规模和组成的决定者。
在这个时候,蚁后就彻底变成了一台产卵机器,完全依赖工蚁才能够生活。这时,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繁衍后代。
当集群变得壮大时,某些雌性幼虫就充分发育成处女蚁后,它们具备翅膀,并且拥有充分发育的卵巢,为建立新集群做准备。
而蚁后的儿子,也就是雄蚁,是在工蚁群体很好地建立起来以后,在蚁后交配前产生的,它是由蚁后的未受精卵产生(蚂蚁的性别是由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决定:卵受精后产生雌性蚁,不受精时产生雄性蚁)。雄蚁只能成活数周或数月,它们唯一被默认的能力就是,可以传递集群的基因。
当处女蚁后和雄蚁离巢参加婚飞(成熟的社会性昆虫飞出巢穴进行交配的过程),它们就开始了下一个集群的生活周期。
根据研究统计,促使蚂蚁成为世界优势类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是一个高度进化和具有自我牺牲行为的集群,它们有着独特的成功秘诀。
02蚂蚁王国成功的秘诀
协作:
蚂蚁集群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有工蚁——这一职别全部由雌蚁组成,它们心甘情愿去满足蚁后母亲的需求,为了抚养弟弟妹妹愿意放弃自己的生育权利,甚至为了集群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即使出巢觅食也是危险大于安全。
成年工蚁的大部分劳动都放在照料幼虫上,它们离巢寻找食物,并提供给不能自理的弟弟妹妹,同时无私地保护和清洁蚁巢。
一只工蚁开始筑一蚁房以扩展蚁巢,然后把幼虫移到蚁房饲养,以产生集群的新成员。如果这只工蚁在完成任务中有任何一步错了,则必要的任务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完成,这样集群也可以继续壮大。倘若上述工蚁没有完成筑蚁房的任务,另一只姐妹工蚁就会替它完成。
它们好像是工厂的一班工人,应对各种变化,并来回于各组装线之间,以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
通信:
两位教授通过“浮桥试验战争”来检验自己的推断和想法,最后得出:工蚁不仅能够相互彼此指定它们在巢外的位置,而且还能用几种不同的“信息”指定有关目标的性质。
蚂蚁有两个腺体,可以分泌化学物质。当遇到同伴时,它们产下一种痕迹后,还会有特定的身体运动,比如跳舞或触动触角。它们甚至还可以调节由触角发出声音的强弱来传递信息。
除了分泌物质,蚂蚁还会用声音通信。通过摩擦发出不同的声音,向同伴求助或警示。
控制环境:
蚂蚁集群,通过聚集和工蚁中的劳动分工这两种方式,控制和改变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其中,温度调节是蚂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蚂蚁需要在相对温暖的地方抚育幼虫,所以它们的巢穴,通常从岩石底下或裸地表面垂直挖入地下,或是从朽木树皮下的空间进入树心,而且围绕树心表面挖出朝向地面的那部分空间。
多数物种集群的巢,最温暖的孵化小室保持在25摄氏度至35摄氏度范围内,以适应孵化中所有阶段的卵和幼虫的成长。而最精细的气候调节,是由蚂蚁筑起的蚁丘完成的。
蚁丘在设计上复杂,形状匀称,有机材料丰富,并且还用叶和枝的片断或用卵石、木炭之类的碎末在丘巢外部。
在物理环境中,蚂蚁面临最大的危险是干旱,所以蚂蚁利用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接近离奇的技术,来提高和调节巢室的湿度。
总体来说,蚂蚁在许多陆地生境中都占有优势,而这些生境是没有几个其他类型的昆虫可以到达的。它们在数量上的成功,不仅有利于它们改变其巢环境,而且还可改变其生活范围的整个生境。
03蚂蚁王国的社会效用
因为对蚂蚁的热爱,博尔特·霍尔多布勒和爱德华·威尔逊两位教授开始研究蚂蚁的王国,研究它们是如何适应特定的环境而生存下来,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生活周期中幸存下来。
通过观察和研究蚂蚁们有哪些仇敌,如何获取食物,在哪里筑巢,在哪里交配,以及如何交配等等活动行为,研究蚂蚁集群的生长分布,如何衰退和消失,通过跟踪和模拟等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蚂蚁王国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两位作者通力合作,共同花费了80多年去潜心研究蚂蚁,他们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故事讲给读者,让人们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故事。
这些研究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研究的结果还可以应用到更多领域,比如工业、网络和电气等领域行业。
蚂蚁集群是一个社会组织,因为有相似点,人们可以借此向它们学习,从蚂蚁集群身上学习许多成熟又高效的经验,学习它们的智慧,去破解21世纪可能面临的一些难题。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三):不足人类百万分之一大小的蚂蚁如何称霸陆地
如果你是雄性,有一个懒方法最为合适,争取做整个集群的父亲,这样你就不必花时间去抚育妹妹,也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外面觅食,只需在集群中更好的活着,为了给蚁后授精好好地特化你的身体和行为。”——《蚂蚁的故事》
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过去了10万个世代,在这10万个世代里,人类从类人猿进化成了具有高度思维的高级生物,进而建立了辉煌的文明,人类通过智慧站在了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
我们自以为自己就是地球的王者。
但文明的发展却造成了大量物种的消亡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对地球来说,人类并没有使地球变得更美好,反而是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昆虫在默默地平衡着生物圈,比如那些还没有人类百万分之一大小的蚂蚁。
一说到蚂蚁,很多人肯定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表情,但千万不要小瞧蚂蚁,早在千万个世代前,蚂蚁就已经是地球的居民,并且对自然界的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蚂蚁灭绝了,其他物种的灭绝速度会超过现今的灭绝速度,陆地生态系统也会加速萎缩。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小的蚂蚁成为一种在陆生环境中称雄的“超个体”物种呢?
我们或许能从科普著作《蚂蚁的故事》这本书中窥见一二。
《蚂蚁的故事》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博尔特·霍尔多步勒和爱德华·威尔逊。
早在童年时期,霍尔多步勒对昆虫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是蚂蚁。
为了研究蚂蚁,霍尔多步勒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家里饲养蚂蚁,描述它们不同的解剖学性状并观察它们的行为是他最高兴地事。
1956年,霍尔多步勒考入维尔茨堡大学,入学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芬兰从北至南对红褐蚁进行调查,1972年,霍尔多步勒来到哈佛大学任教,从此开启了与威尔逊长达20年的合作。
和霍尔多步勒一样的是,威尔逊也是一名蚂蚁的狂热爱好者,早在他13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帮助下对蚂蚁展开调查,刚进入大学仅仅几天,他就拿着收集到的蚂蚁去见生物系主任,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陈述自己的专业。
博士毕业后,威尔逊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先后获得了昆虫学正教授的职称和管理者的职位,同时也结实了他工作中最好的伙伴霍尔多步勒。
爱德华·威尔逊
1990年,霍尔多步勒和威尔逊联合出版了一部详尽的阐述了蚂蚁各项特点的的学术专著《蚂蚁》,一举获得1991年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但由于《蚂蚁》是面向专业研究者的,专业主语很多,普通读者不易理解。
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读者都能够了解蚂蚁的知识,相对浅显易懂的非虚构著作《蚂蚁的故事》便由此诞生。在这本书中,霍尔多步勒和威尔逊用则将繁杂的专业知识尽可能的浓缩,由浅入深的向我们展示了蚂蚁的历史,以及它们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的原因。
高效的相互协作人类靠语言来传递信息,而蚂蚁则是靠外分泌腺制造出的大量的信息素来传递。据不完全估计,蚂蚁可以利用的化学“单词”达到了10-20个,并且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含义。
比如拿织叶蚁的一种警报系统为例,当一只织叶蚁工蚁发现敌人的时候,它会立刻从腺体释放出多种信息素,这些信息素以不同速度在空气中扩散:
最先是已醛,以唤醒其他蚂蚁促其警觉;
然后是已醇,让其他蚂蚁去寻找敌人的源头;
接着是十一烷,引诱工蚁接近敌人;
最后是油酸辛烯醇,这会促使它们与敌人战斗。
对蚂蚁来说,信息素是通信最常用的通信介质,但蚂蚁也能够通过其他渠道传递信息:
身体碰触:工蚁伸出前足触及另一只同巢蚂蚁下唇的位置,就可以使后者反哺液体食物。声音通信:蚂蚁的腰部有一个薄的横向刮削器,紧靠腹部有一个“洗衣板结构”,由一些纤细、如同锉刀杨的平行脊组成,通过刮削器和洗衣板结构摩擦会产生吱吱的尖锐的声音,昆虫学家将这一声音成为摩擦声。当蚂蚁极度不安比如陷入困境时,或找到了一片非常理想的叶片的时候,就会发出这种声音来召唤同伴。听觉通信:用头在硬的东西的表面上敲击发出的声音来警示同伴,这种模式多发生在木工蚁属中。蚂蚁的通信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正是高度发展的化学通信使高效的协作成为可能,而高效的协作又能使集群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在与敌人的争斗中取得更高的胜算。比如在筑巢的时候,需要运送一些对蚂蚁来说非常巨大的树叶,这个时候,领头的工蚁用其上颌紧紧夹住一片树叶,然后第二只工蚁趴在第一只工蚁下面并紧抓其腰部,接着第三只工蚁趴在第二只工蚁下面并紧抓其腰部……直至10余只工蚁的链条形成。
而筑一个完整的巢,需要数以千计的蚂蚁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除了卷树叶,其他蚂蚁还需要将树叶进行黏合,这同样需要高效而精准的协作。
蚂蚁将树叶进行黏合的物质是由集群中处于发育的最后阶段像的幼虫所吐出的丝线,黏合的时候,需要两个成年工蚁将其托起,运送到卷起的叶片边缘处,幼虫钳住树叶来回移动,通过分泌的丝线进行黏合,直到数以千计的丝线并排放入两个叶片的边缘间,成为一片整体的覆盖物。
比如在敌人面前,当正在觅食的工蚁发现敌人时,会立刻上前与之战斗,当获取到对方身上的气味的时候,迅速退出跑回巢内,并沿路留下信息素,其他的工蚁和兵蚁会迅速沿着信息素搜寻敌人,找到后就会将其一举歼灭。
社会性集群
蚂蚁的集群组织非常紧密,紧密到可以用“超个体”来形容。
“超个体”这个概念在20世纪极为流行,威廉·莫顿·惠勒在他的著名论文《作为一个有机体的蚂蚁集群》中这样写道:
“集群作为一个单位,具有诸如大小、行为和组织的特定特性,而这些特性可从集群传递到集群、从下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在集群这个超个体中,蚁后是繁殖器官,工蚁支撑着脑、心脏、肠子和其他一些组织。集群成员简单的液体食物交换过程相当于血液和淋巴循环。”蚂蚁的“超个体”特性决定了蚂蚁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是没有领导者的,这一点和人类完全不一样。
觅食的时候,先头部队的蚂蚁先前进一段距离,在斜返回后面的队伍,其他先头部队再前进,从远处看,这只由数百万工蚁组成的觅食队更像是一个生物体。
在蚂蚁这个集群里,最重要的就是蚁后,一只切叶蚁蚁后可以生产多达1.5亿个“女儿”,其中大部分会成为工蚁,极少数会成为新的蚁后,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集群。
其次就是负责觅食的工蚁,工蚁又分大工蚁、中等工蚁、小工蚁。其中,小工蚁负责管理真菌园地,中等大小工蚁负责建设真菌园地,比如把碎叶片揉成湿润小球,少数大工蚁则负责采集叶片和撕碎叶片。
除了蚁后和三类工蚁,一个集群还有雄蚁和兵蚁。
雄蚁是蚁后交配前产生的。雄蚁的寿命很短,只能存活数周和数月,在集群中,雄蚁是不工作的,它生存的唯一目的传递集群基因。
兵蚁并不是在一开始始时就有的,而是当一个集群的个体数发展到10万只以上的时候,部分工蚁才会分化为兵蚁,兵蚁主要负责蚁巢的保卫工作。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蚂蚁集群的不仅组织非常紧密,集群内每一类别的蚂蚁还都有着严密的分工,并且都做着它们该做的事。
么,如果蚁后死了,集群又该如何发展呢?
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由工蚁再重新培育另一只蚁后。
从理论上讲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蚁后的生存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控制影因子,比如食物的质量,巢内温度等。但事实是,大多数的蚂蚁集群不会这么做,他们会任集群衰败下去直至最后一只工蚁死亡。
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更安全的建立新的集群。
这就跟人类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会增加遗传疾病的风险一样,将同蚁巢的兄弟姐妹培育成新的蚁后也会大大增加后代死亡和不育的风险,所以除了法老蚁和暗蚁等个别蚁种,每一个蚂蚁集群都只会有一个蚁后。
随时调节环境
作为陆地上最占优势的生物,蚂蚁的分布非常广,就连特别寒冷的北极圈的寒冷森林表层,仍有蚂蚁活跃于各处,难道,蚂蚁对不同的温度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吗?
其实并不然,蚂蚁是一种对温度很敏感的生物,除了澳大利亚眼似真蚁和极少的寒温带蚂蚁物种外,其他大多数的蚂蚁在低至20℃的环境下,其功能会变得很差,所以蚂蚁对地面生活的完全适应是因为它们能够随时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
如果夏天过热,蚂蚁会在地下深挖巢,将温度保持在25℃-35℃的范围内。
如果温度较低,蚂蚁会将蚁丘建造地面上1.5米处,其巨大的表面面积可使蚁巢得到更多的阳光,不仅如此,某些蚂蚁的蚁丘也会向南倾斜,这样就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除了温度,蚂蚁面临的危险还有干旱。
多数蚂蚁集群对湿度的要求比较高,一旦干旱,大部分蚂蚁在几小时内就会死亡,为了生存,蚂蚁就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调节蚁巢的湿度。
通过蚁巢厚厚的外壳和茅草等填充物来减少蒸发。将非成熟个体运送到最适湿度处,比如将卵和幼虫放入较潮湿的小室,蛹则放在较为干燥的小室,也就是蚁巢边缘处。如果碰到干旱时节,为了保持蚁巢的湿度,成对的工蚁会收集附近植物上的水滴并将其运送到巢内来提高湿度,而生活在印度的干旱灌木林中的双刺猛蚁则会用高度吸水的材料比如鸟的羽毛装饰在巢口,以此来收集露水来保持巢内的湿度。高效的协作、“超个体”的社会性集群,对环境的控制是蚂蚁在数量上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数量上的成功不仅有利于它们改变巢内的环境,还可以改变生活范围的整个环境。
比如收获蚁,它们以种子为食,是有害的,但也正因为它们沿途都在吃种子,所以无心之中扩大了植物的分布,大大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
从地球上出现生物开始,已经过去了几千个世代,在这几千个世代里,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都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但蚂蚁似乎是个例外,它们不仅听觉进化的很慢,视觉更是根本不进化,但这并不能阻挡蚂蚁用最原始的技能来称霸陆地。
如果我们的视觉足够好,我们就会看到林区的小道上、密布苔藓的碎石间、各种各样的草丛中,都有无数的蚂蚁生活着,它们以惊人的个体数量,明确有效的分工,集群的生活方式同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斗争,蚂蚁就是用这种令人惊叹的方式生存了一亿多年,说蚂蚁是生态学的主宰也并不为过。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关蚂蚁的故事,那么一定要看这本《蚂蚁的故事》。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四):透过蚂蚁社会看蚁类生物的3种利他行为
“如果所有的人类都消失了,剩下的生物势必恢复生机并繁荣兴旺……如果所有的蚂蚁都消失了,其影响正好相反,而且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蚂蚁,这一老幼皆知、微不足道的小昆虫——占据地球1%的生物量和1/3的动物量,总重量相当于全人类的总重量。它们1亿年前从爬行动物中分化而来,历经恐龙时期,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是地球上两大社会文明之一,与人类社会文明可以相提并论。
蚂蚁的足迹遍布世界任何一角落,蚂蚁家族为什么能繁荣昌盛、生生不息,它们为何能取得如此惊人成就?
《蚂蚁的故事》将带领我们近距离窥视蚂蚁社会,揭示蚂蚁鲜为人知的生存秘密。
《蚂蚁的故事》的作者是爱德华·威尔逊和博尔特·霍尔多布勒。爱德华·威尔逊——社会生物学之父——在对蚂蚁社会的研究方面堪称世界第一人。1990年,他凭借学术专著《蚂蚁》摘取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无独有偶,德国维茨堡大学教授博尔特·霍尔多布勒也花费了80多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蚂蚁,拥有广博而深厚的昆虫学知识。
爱德华·威尔逊与博尔特·霍尔多布勒强强联手,以《蚂蚁》为蓝本,尽可能地剔除了原著中晦涩难懂的学术成分,以更通俗简短的篇幅著成了一部衍生科普向作品——《蚂蚁的故事》,以便于一般读者理解一流的蚂蚁研究。
在《蚂蚁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详尽介绍了蚂蚁独特的社会形态、生存方式、严密的社会组织和科学的社会分工等。通过书中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蚂蚁故事,我们发现蚂蚁的社会极富利他精神。在我看来,《蚂蚁的故事》这本书实质是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解释蚂蚁的“利他行为”。
蚂蚁的社会:
1)社会形态:蚂蚁的社会形态多种多样,《蚂蚁的故事》引领我们窥探一个个奇妙的蚂蚁王国,开启了探索蚁科生物多样性的全景式生命之旅。
我们可以饱览从社会性寄生蚁、所向披靡的行军蚁、流浪的牧蚁、善于伪装的“女猎手”到温控摩天大楼的“建筑师”的不同风采。
非洲行军蚁中的兵蚁2)社会组织:
同蜜蜂一样,蚂蚁这一种社会化昆虫以“家庭”为基本组织,每家由一只雌蚁(蚁后)率领,形成集群,集群这一社会组织作为超个体繁殖(集群等价于超个体)。对开始建立集群的每一只成功的蚁后而言,建立集群是以牺牲千百个蚁后为代价的。在繁殖季节,集群中的处女蚁后和雄蚁飞出蚁巢、寻找伴侣。雄蚁几乎没有存活机会,它们在离开母巢的数小时或数天内几乎全部死亡。它们多数很快被捕食者捕获、落入水中或迷路,随后死亡。只有极少数有希望赢得达尔文意义上的“获奖彩票”。
爬出巢外婚飞的雌蚁雄蚁婚飞蚂蚁的社会表面风平浪静,内部波澜壮阔——各集群之间就像意大利各城邦,总是陷入长期的边境冲突。譬如行军蚁,它们无休止地侵略、征服领地并尽可能地消灭邻近的集群。蚂蚁堪称地球上最爱寻衅的物种,在有组织的桀骜不驯方面远超人类。
例如:蜜蚁拥有可置敌人于死地的化学武器,在全面战争正式爆发前它们通常以“炫耀比武”的方式估测敌敌对方的战斗实力,并据此做出抵抗或顺从的反应。当其兵力明显强于敌对方,它们杀害战败方蚁后,俘获工蚁和幼虫,收编为自己的二等公民。
一只行军蚁死死咬住体型更大的马塔贝列蚁3)生存方式:
尽管集群间杀伐不断、战争连连,但集群内部团结和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蚁后负责集群的繁殖,补充原集群的部分成员和创建新的超个体;(婚配后的蚁后决定了其子代的性别,她控制部分卵受精而发育成雌蚁,另一部分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蚁;环境决定了这些雌蚁将成为可育的处女蚁后还是不可育的工蚁。)
处女蚁后和雄蚁在出生时就肩负着为繁衍集群的光荣使命,它们“不劳而获”却得到工蚁的悉心喂养;而工蚁(处女蚁后的不育姐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的母亲产生新蚁后。
尽管工蚁只能通过它们的蚁后妹妹将自己的基因传代,但它们决定了弟弟妹妹们的生死,从而决定了集群的最终规模和组成。如果集群繁盛壮大,工蚁数量变多、体型变大,少量工蚁将分化成为兵蚁,这些身强体壮、“游手好闲”的兵蚁从不猎食,却负责整个集群的保卫工作。
蚁后如同巨大的产卵机器,得到工蚁的照料蚂蚁无法依赖视觉系统,它们利用触碰和声音来传递简单信息。利用信息素——蚂蚁身体不同部位释放的奇妙混合物质,发出“募集、吸引、警告”等信号,以区分敌我,达到实时协作的效果。也正是依靠这一特殊的语言通信系统,它们的劳动效率非常高,各群体成员凝聚成“快捷且难以抗拒的”合作力量,这正是蚂蚁战胜自然及众多天敌、生存壮大的主要原因。
蚂蚁社会的利他行为: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利他在遗传中具有高生存价值,在自然选择中,拥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存活下来。蚂蚁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对于蚂蚁个体来说,这似乎不合乎进化论规律;但对于蚂蚁群体来说这最终提高了亲族的总体适应度。
利他主义认为,生物界的利他行为表现在三个层次——出于本能的亲缘选择性利他、出于利益的互惠性利他、出于进化和基因生存的群体选择性利他。在《蚂蚁的故事》中,蚂蚁利他行为无处不在。
1)亲缘选择: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基因永远是自私的,目的就是为了繁衍自身,个体只是基因的奴仆。基因或选择彻底的利己,或以亲族中利他方式来繁衍自身。蚂蚁社会是亲缘利他的最好例证。不同于人类,蚂蚁的雌雄比为3:1,蚂蚁个体间共享的基因高于人类等多数物种手足间共享的1/2基因,其姐妹间(工蚁与处女雌蚁)共享3/4的基因。
黄猄蚁工蚁合作猎食蝗虫工蚁放弃生育,忙忙碌碌地觅食、筑巢、护主、哺幼,无怨无悔地服务于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这是一种亲缘选择的利他行为。这种有选择的损失自身的利他行为,从另一个角度讲,促进了其自身基因的繁衍。因而,这自然也算是一种利己行为,工蚁只有促使蚁后产生大量的新处女蚁后、工蚁的妹妹和大量复制与工蚁自己相同的基因,工蚁才算真正成功。
2)互惠利他行为亲缘利他行为是出自本能不求回报而补偿的,更显真诚本色,具有“硬核的”利他性。相比而言,互惠利他则依赖特定的利益条件,它的动机是利己,更显机会和算计,是一种“软核的”利他行为。
工蚁与蚜虫的营养共生关系具有互惠利他性:工蚁从蚜虫那里得到蜜露,而蚜虫在蚂蚁的帮助下,搬家到适合自己生长的新植物食源,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保姆,它们帮助蚜虫清除障碍、保卫家园、照顾幼虫和虫卵。
蚜虫为工蚁提供蜜露在进化的过程中,蚂蚁及其共生者将这种互惠利他的适应性推到了极端,有的蚂蚁种类甚至达到了与共生着无法分开的程度,甚至把共生者当作家畜那样照料。少数蚂蚁物种的蚁后,在离巢婚飞和建立新集群时,还把共生者一同带走以获得蜜露。这一行为相当于人类购买一座家宅还配置一头奶牛。
在《蚂蚁的故事》中,作者以蚂蚁社会行为的研究透视着人类,互惠利他是人类合作的重要基础。
3)群体选择如果说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是基于个体水平,那么群体选择则是将群体作为利他性的进化选择单位。群体选择理论认为:具有利他性的群体,会因为内部的合作比利己的群体获得更大的生物学上的利益。
红褐林蚁群的蚁后去世后,集群接纳婚飞回巢、本不属于该集群的新蚁后,这样集群的寿命要远远大于建立该集群的蚁后的寿命,而群体繁殖力则依赖于新蚁后。
相比那些不接纳外来蚁后的集群而言,红褐林蚁的这一纯粹性利他行为将使集群有更多的存活机会,而前者则有被基因上相近的种群替代的风险。
启示:
综上可知,促使蚂蚁成为世界优势类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是一个高度进化和具有自有牺牲精神行为的集群。
对于人类物种而言,将达尔文进化论用于人类社会是自然而然的事,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利己,反对利他主义。尽管人类社会存在大量的损人利己现象,但也存在大量的互助合作甚至自我牺牲等利他现象。
心理学家埃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曾首次从遗传学角度提出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威尔逊曾说:人类利他行为由先天基因决定,是一种本能行为。实际上,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他人的“利他主义”,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通过《蚂蚁的故事》,我们重新认识蚂蚁,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人类自我。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五):关于蚂蚁,你所不知道的三个真相
提到蚂蚁,你会想到什么?
无论在城市的道路边,还是乡村的田地里,那些到处可见的小生物看起来总是匆匆忙忙地在赶路。
因为它们的渺小,我们创造了“蝼蚁”一词,用来形容像蚂蚁这样渺小的、力量薄弱且地位卑微的人。有人会自嘲自己“贱如蝼蚁、命如草芥”,也有人激励自己“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然而,蚂蚁真的是渺小到可以被轻易碾压的物种吗?
01 蚂蚁创造的世界之最
翻开蚂蚁的历史,早在一亿年前,蚂蚁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经历过恐龙灭绝等各种灾难之后,蚂蚁依然与人类共存在地球上,至今已经发展出超过一万个物种。
再看下蚂蚁的数量会发现,人类在蚂蚁面前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日本曾经在北海道发现过一片蚂蚁王国,在狩湾海岸270万平方米的地域,生活着3.06亿只石狞红蚁的工蚁和1000万只蚁后,它们的蚁巢多达45000个。而这仅仅是蚂蚁世界的冰山一角。
从重量上来看,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所有蚂蚁的总重量与人类的总重量相等。仅以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在那里生活着非常多的蚂蚁集群,据估计,在当地所有蚂蚁的干重约等于该地区所有陆地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干重的4倍。
蚂蚁们分布在全球各处,哪怕有一寸可供生存的土壤,它们都会藉此生存下去,充分利用着其他动植物的剩余空间,默默发展着自己的集群。
在速度和耐力上,蚂蚁渺小且看似纤细瘦弱的身躯同样蕴藏着让人惊诧的力量。
目前动物界已有记录中的最快速度是由鲍氏大齿猛蚁创造的,它的上颚从180°完全张开到完全闭合耗时仅需1/3到1毫秒,此外,它的头部可以以每秒8.5米的速度移动,相当于人类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进行拳击比赛,速度甚至比步枪子弹还要快。鲍氏大齿猛蚁的超快速咬合得益于其神经结构,它的上颚内部有巨大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轴突部分是在有记录的昆虫或脊椎动物中最大的,而且这种巨大神经细胞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递神经脉冲。神经脉冲从鲍氏大齿猛蚁的上颚受体细胞到脑,再返回到肌肉细胞,仅需要8毫秒时间,一旦神经信号传递到肌肉细胞,上颚可以在1毫秒内完成闭合。这一天生的武器令无数敌害、甚至人类都望而却步。
实际上,除了个别天生缓慢的蚂蚁种类外,很多蚂蚁的移动速度都令人敬佩。
蚂蚁集群中的工蚁的职责包括到巢外寻找食物,据观察,工蚁在外出觅食时的移动速度非常快,每秒可前进3厘米,如果换算成人类来理解的话,每只工蚁相当于一位1.5米的人类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跑上15公里,或者用3分45秒的速度跑完1.6千米(接近人类田径赛的记录);找到食物之后,还需要负荷300多千克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运回巢里。而且,这种往返跑不是一次性的,工蚁们每天都要重复很多次这样的运动。
除了任劳任怨地寻找食物之外,工蚁们还承担着筑巢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它们更加展示了顽强又坚韧的毅力。
科学家们曾经在巴西挖开过一个切叶蚁的巢穴,发现里面有1000多个小室,这些小室大小不一,小的如拳头,大的似足球场,其中390个小室充满了真菌和蚂蚁。
科学家们估算了要完成这一工程,蚂蚁们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切叶蚁要挖好这些小室,需要把土壤运到地面上。它们累计运出的土壤共有22.7立方米,重达44吨!如果换算成人类的规模,几乎相当于建筑了一座万里长城。科学家们估计,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需要蚂蚁运上10亿次,每次的运土量为其自身重量的4-5倍,而且每次运土都是从深处垂直向上,这段距离几乎相当于人类的1千米那么远。
刚看到上述数据的时候,我想你大概如我一样,对蚂蚁这一物种有种肃然起敬之感。虽然在人类眼中,它们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即使在路边看到也不会有多少人低头去观察,但它们却在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那么,蚂蚁们每天忙忙碌碌,究竟在过着怎样的“蚁生”呢?
02 “超个体”养成记
人类,是地质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与人类相似,蚂蚁也是具有复杂社会性的一类社会性昆虫,而且是少数几类属于生物学家定义的真社会性的昆虫。
根据标准,真社会性昆虫需要同时具备如下三个特征:
成体抚育幼体;在同一个巢内,两个或更多个世代成体生活在一起;每一集群的成员分为繁殖的“皇职”职别和非繁殖的“工职”职别。除了蚂蚁之外,只有白蚁和少数的蜜蜂及黄蜂达到了上述标准。
在一个蚂蚁集群里,一般会包括以下几类职别:
蚁后:负责最初的筑巢及不断地产卵;工蚁: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负责照顾蚁后、幼虫,筑巢,觅食等;雄蚁: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在婚飞时为处女蚁后提供精子,完成这一毕生的使命后便会死去;处女蚁后: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婚飞后会离开原来的巢穴另建新家;兵蚁: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需要兵蚁捍卫家园。这里以切叶蚁为例说明一个蚂蚁集群从零开始的“创业史”。
在婚飞时节来临时,切叶蚁的处女蚁后会带上从“娘家”巢穴里的一点真菌飞出巢外,与多只雄蚁进行交配,将雄蚁的精子储存在储精囊中,之后会掉落在地上,翅膀从基部折断,此后再也无法飞上天空。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这只蚁后需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挖一个深坑,建筑第一个小室供自己定居,在小室内培养真菌,并产卵繁殖后代。雄蚁的精子在蚁后的储精囊中处于未激活状态,可以保持若干年之久,蚁后可以控制是否排出精子以及是否让卵受精,以此控制集群中工蚁及雄蚁的数量。
在第一批工蚁产出之前,蚁后需要靠翅膀基部的肌肉及体内储存的能量支撑生命所需;而等到工蚁能够开始工作之后,蚁后就变成了专职的产卵机器,等待工蚁们完成筑巢、培育真菌、抚育幼虫等一系列的工作。
经过两三年的快速发展,集群会越发壮大,此时,会有新的处女蚁后和雄蚁产生,这些处女蚁后和雄蚁又会在婚飞季节飞出巢穴,开始创建新的集群。
当仔细观察那些发展成熟的集群时会发现,这些集群组织严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因此称之为“超个体”。在超个体集群里,蚁后起到了心脏的作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生力量,而数以万计的工蚁则构成了这个有机体的四肢和脏器。它们在行动时仿佛遵循着统一的指挥,整体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部分之和。
来源《蚂蚁的故事》一书,行军蚁的攻击模式展示了超个体的严密组织那么,蚂蚁是通过什么方式彼此传递信息的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崛起离不开语言的产生,是语言让我们成为社会性的动物。在当今世界,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发展更加离不开网络等通讯工具的辅助。
在蚂蚁的世界里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才能产生如此惊人的超个体效应呢?
根据研究,蚂蚁的通讯系统主要包含三种方式:
首先,与人类一样,蚂蚁也会通过声音来传递信号。蚂蚁的腰部有一个薄的横向刮削器,腹部有一个类似于洗衣板的结构,由纤细的、如同锉刀样的平行脊构成,两者摩擦会发出吱吱的尖锐声音。这种声音有多种用途,例如陷入困境中时用来呼唤同伴,这种声音不同通过空气传播,而是通过震动让同伴感知;有些蚂蚁在发现非常好的猎物或者植物时,会通过呼叫来邀请同伴;还有一些蚂蚁会用自己的头敲击硬表面来传递声音信号,以警示同伴存在危险。其次,简单的肢体动作即可触发其他蚂蚁的反应。与人类的膝跳反射类似,一只蚂蚁用前足触碰另一只蚂蚁的下唇部位,即可诱发后者反哺液体食物。但这一行为是不区分对象的,只要友好地触碰就可以诱发反应,因此,后文中我们会提到蚂蚁因此会遭受很多的欺骗。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蚂蚁最常通过化学物质(即信息素)来传递信息。当两只蚂蚁相遇时,它们会用触角互相触碰对方,目的便在于识别敌我。由于每个蚂蚁集群都有着自己集群的专属气味,因此,信息素在蚂蚁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每个蚂蚁集群的蚁后身上都会产生一些可识别的化学物质,工蚁通过对蚁后进行反哺和梳理来向周围散播这一化学物质。当蚂蚁去世的时候,它们的身上同样会产生一些脂肪酸类似的气味,它的同伴在接收到化学信号后就会将尸体扔到垃圾堆。信息素听起来很高级,比起人类的语言,信息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传递信息,这也是蚂蚁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一种进化优势,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其他个体,并利用有限的神经系统,遵循简单而严格的规则,作出及时的反应。
但,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反应几乎都是自动化的,除了化学物质之外的线索经常会被它们所无视。
曾有顽皮的科学家将脂肪酸等化学物质涂抹在蚂蚁身上,然后这只还活蹦乱跳的蚂蚁就被当成尸体被同伴搬运去了垃圾堆,而无论它如何挣扎,都无法证明自己尚在人间的事实。
另一方面,蚂蚁简单高效的通讯系统让蚂蚁很容易成为“冤大头”,一些“寄生虫”仅通过简单的伎俩就可以博得蚂蚁的“信任”。
以施氏食客蚁为例,它们会释放一些化学信号让铺道蚁误以为它们是自己人,从而寄居在铺道蚁的巢穴中,施氏食客蚁的蚁后绝大多数时间都趴在铺道蚁蚁后的身体上,接受着铺道蚁工蚁的“服侍”。据观察甚至有8只寄生蚁后挤在一只宿主蚁后身上的情况,使得宿主完全无法移动。
除了蚂蚁之间的寄生之外,蚂蚁们甚至还会被其他物种寄生,即使这些物种长得与自己截然不同,它们也丝毫不会察觉。
有一种隐翅虫被称为柔毛隐翅虫,它们在幼虫阶段就会寄生在多栉蚁的蚁巢里。这些柔毛隐翅虫的幼虫比蚂蚁的幼虫大很多,甚至比工蚁还大,它们之所以能够被多栉蚁接纳,一方面是因为柔毛隐翅虫的幼虫可以释放出与多栉蚁类似的气味,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方,让多栉蚁误以为这是自己集群的幼虫;另一方面,柔毛隐翅虫的幼虫还会采用与多栉蚁幼虫同样的肢体动作来向多栉蚁的工蚁乞讨食物。除了从工蚁处获得大量液体食物之外,这些寄生虫还会吃掉多栉蚁的幼虫,几乎可以视为“鸠占鹊巢”的昆虫版了。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蚂蚁真是个可怜的物种,那么勤劳、善良,却总是被人欺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蚂蚁是一种特别好战的物种,它们经常在进行着无休止的侵略、征占领地,并尽可能地消灭自己的邻居们,“在有组织的恶行方面,蚂蚁远超过人类,与蚂蚁比较,人类是文雅和温情的。”
03 好战种族的战斗日常
没有深入了解过蚂蚁的人往往会觉得,比起蜜蜂来,蚂蚁可温和多了呀!它们的抗争也许像人类一样,是出于“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吧!
的确,当蚂蚁的巢穴受到攻击时,它们会奋不顾身地“浴血奋战”。有些种类的蚂蚁甚至会为了保护与自己共生的其他昆虫或植物而挺身而出。
在非洲和热带美洲,金合欢属的木本植物会与蚂蚁互相依存,金合欢充满髓状物的中心为蚂蚁提供了天然的巢穴,分泌的糖液又为蚂蚁提供了天然食物,作为交换,蚂蚁可以保护金合欢免受敌害。而这些蚂蚁几乎完美地执行了自己的保护职责,一旦有生物靠近金合欢,攻击性极强的蚂蚁们会快速做出极端反应,即使是无意间靠近的哺乳动物,也会遭到毫无留情的冷酷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蚂蚁的战斗的确看起来是“正义之举”,因为保护金合欢相当于保护自己的巢穴和种族。
但也有一些蚂蚁似乎天生是为战斗而生的。
打架是亚马孙蚁唯一能做好的事情,……它们从不筑巢也不照管自己的子代,甚至无法靠自己获得食物,只有当水或液态食物碰巧碰到了其短舌后可以舔舐。它们的食物、住所和其子代的抚育工作全都要依赖于奴役蚁,而这些奴役蚁是它们从外集群抢劫过来的工蚁茧中孵化出来的。离开这些奴役蚁它们就不能存活。亚马孙蚁具有两套相反的本能:在巢里,它们无所事事,或者长时间向奴役蚁乞讨食物、饰洁身体和擦亮其淡红色的外壳;在巢外,它们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协同行动的能力。——威廉·莫顿·惠勒(哈佛大学昆虫学教授,美国蚁学家中的领军人物)惠勒教授提到的亚马孙蚁就是一种专门靠抢劫和奴役别的蚂蚁来生存的物种。如惠勒教授提到的,它们每天在巢内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可一旦侦查蚁回巢汇报侦查结果,它们就会立即倾巢而出,浩浩荡荡地杀向敌方巢穴,凡挡路者一概惨遭屠杀,可谓具有“嗜血天性”了。
亚马孙蚁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了,相比而言,蜜蚁更像是工于心计的谋略家,它们会依靠盯梢和虚张声势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战而胜人之兵”。
蜜蚁会在敌方的领地设置哨卡,这些哨兵会在路边耐心等待和观察,如果发现收获蚁运载的是植物性的食物,就让其通过;而如果收获的是白蚁,它们就毫不犹豫地实施抢劫。
等到短兵相见的时候,蜜蚁也不会马上就兵戎相见,虽然它们的上颚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都可以致对方于死地,但它们通常会先通过虚张声势的炫耀行为来逼迫对方投降,就像公鸡彼此炫耀自己的鸡冠和羽毛一样。
看了蜜蚁的侵略史,不得不佩服它们是以最少的流血保持长期权力平衡方面的大师。
在历史上,蚂蚁的侵略性更是赫赫有名,让我们的祖先也颇为头痛。
16世纪初,杂食蚁(一种毒蚂蚁)出现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和牙买加,当地的居民不得不救助于宗教仪式,求神庇佑以免受蚂蚁之灾。19世纪,褐大头蚁进入夏威夷之后,造成了当地某些鸟类的灭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通过贸易偶然将小火蚁进入到加拉帕格斯群岛的一两个岛上,现在小火蚁已经扩散到全岛,它们所经之处几乎没有其他种类的蚂蚁存在,所有其他集群的蚂蚁都被它们杀害并当做食物了。除了抵御外敌和侵略别的集群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蚂蚁集群的内部也并非一派祥和,依然充满了冲突与控制,“就好像人们入住一个表面和平的城市,入住后才逐渐体会到这原来是一个充满家庭争吵、偷盗、街道抢劫甚至谋杀的城市。”
蚂蚁内部的冲突几乎是广泛存在的,既存在于蚁后之间,也存在于工蚁之间。
蚁后之间的冲突多发生在多蚁后联盟阶段。由于在较短时间内,多个蚁后能够比单个蚁后产下更多的工蚁,所以在最需要工蚁的早期,多个蚁后组成的联盟集群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一个蚁巢中也不会允许多个蚁后共同生活很久,工蚁会根据自己的本能消灭过多的蚁后,而蚁后之间也会发生竞争,直到建立新的平衡。
在蚁后之间的竞争中,一只蚁后会站立在对手的上方,偶尔会踩在对方身上,将对方的头按在地上,以示自己的威权;而总是屈服于其他蚁后的蚁后,就会被工蚁从巢中驱赶走。
也有一些蚂蚁物种的蚁后在争斗中不是采用战斗的方式,而是减少对方的后代数量,例如直接吃掉对方的卵,或者产生一种叫做抑制素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处女蚁后和工蚁的卵巢产卵。
看蚁后之间的斗争,精彩程度不亚于宫斗剧呢!
工蚁之间通常是和平共处、共同协作的,可一旦蚁后被移走之后,工蚁们就会爆发权力斗争。有专家估计,在无蚁后集群中,最有竞争力的工蚁花在互相威胁和争斗上的时间要比它们本应做的照顾幼虫的时间多得多。这是因为在某些蚂蚁物种中,高级别的工蚁能够接受到更多的食物,它们本身可以发育出充满卵的大卵巢在,并产下自己的后代。一旦集群中没有了蚁后,这些工蚁们就会开始“生育权力”的争夺战。
澳洲双刺猛蚁就是一种集群中没有蚁后的蚂蚁,这一物种的所有工蚁都可产卵,它们的幼虫在茧中会呈现出微小的残翅,即胞芽。而工蚁之间的斗争所采用的方式,就是将非自己子代的胞芽都咬掉,这样子代只能发育成无法产卵的工蜂。在残酷的生殖斗争中胜利的那只工蚁最终获得与雄蚁繁殖下一代的权力。
看完蚂蚁的斗争,尤其是工蚁之间的内斗,会让人特别地感慨。
在一般情况下,工蚁总是蚂蚁集群中“最无私”的一类,它们总是任劳任怨地为母亲和兄弟姐妹们服务,多数工蚁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生育权,每天的工作是冒着生命危险外出觅食。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它们又会充分暴露出“利己主义”的本性,为了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不惜“姐妹”甚至“母女”相残。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上述只不过是人类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解读蚂蚁的行为,是为了便于阐释和理解。对于蚂蚁来说,它们的大脑只有盐粒那么大,也许只足够它们处理嗅觉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并作出特定的反应。几分钟之前发生过什么、遇到过谁,在它们的大脑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更枉论利他或利己等复杂的动机。驱动蚂蚁行为的,都是生物的本能:传递基因。
04 《蚂蚁的故事》源自未泯童心
以上关于蚂蚁的精彩故事,均出于《蚂蚁的故事》一书,书的作者是维尔茨堡大学的行为生理学、社会生物学教授博尔特·霍尔多布勒和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教授。他们之前的著作《蚂蚁》曾经荣获普利策奖,为了将关于蚂蚁的知识以更加科普化的方式让更多的大众所知,他们在《蚂蚁》的基础上又撰写了《蚂蚁的故事》一书。
读罢全书,除了了解到蚂蚁这一物种本身的很多知识之外,两位作者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说起蚁学家,全世界估计也只有几百人,那么他们为何会将毕生的精力和无穷的热情都投注在蚂蚁这个物种之上?
作者自己动情地讲到:
在我们的童年和喜欢捉弄昆虫的阶段,大人们没有禁止我们这样做。在霍尔多布勒小时候,父母不仅没有禁止他这样做,他的父亲还经常带他到野外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观察和讨论路边的昆虫。霍尔多布勒甚至曾经收集人身上的跳蚤,把跳蚤放在一个小瓶子里饲养,用自己的血来喂它,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正是在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动下,霍尔多布勒观察并饲养过很多种昆虫,最终选择了蚂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使在数十年后,两位作者依然对蚂蚁这一物种充满了好奇心,而我们,也因为这一未被扼杀的好奇心对蚂蚁世界多了很多了解。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将来想要成为一名蚁学家,你会支持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