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庞贝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庞贝读后感1000字

2021-02-20 01:09: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庞贝读后感1000字

  《庞贝》是一本由[英]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庞贝》读后感(一):畫面

  《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玛丽·比尔德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看过庞贝末日的电影,书本的介绍更具吸引力,初读下来,画面感很强,公元一世纪的样貌跃然纸上。那时期的中国,就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及东汉初年。中国征战初定,地球的另一边,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书本封面设计漂亮,堆在书柜,颜色颇好。

  《庞贝》读后感(二):《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10第一版

  作者玛丽·比尔德在本书中构建了三个时间维度上的庞贝:过去的庞贝、18、19世纪被发掘和被当时人解读的庞贝以及作者本人解读的庞贝。从街道生活、房屋住所、街道生活、绘画装饰、居民的生计、城市的管理者、城市中的娱乐、宗教仪式等方面展示了庞贝人的生活。

  《庞贝》读后感(三):翻译不太让人满意

  就翻译方面来说,如果《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译者王晨)是9分,那《庞贝》(译者熊宸、校对王晨)大概只有6分。

  人名、地名等翻译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句子阅读流畅度方面很成问题,如果把一些长句分成短句的话会好很多。

  比如"在这个原始中心到底有多古老或者在这片旧址及附近地区偶然发现的公元前7、前8世纪甚至前9世纪的物质是否能代表有一个此类定居社区的问题上......"

  这种句子谁能够读一遍就明白什么意思,读三遍都不够吧!

  《庞贝》读后感(四):文字的纪录片带领我去了一趟庞贝

  垃圾的恶臭,满地的阳具logo,商铺街道的聒噪热辣,维苏威火山淹没的曾经与罗马为敌的庞贝古城如此这般在Beard笔下呈现在我面前,回想2007年庞贝展览来京,我看了就开始畅想“伟大属于罗马”的那个庞贝,结果眼见的展品丝毫无法与“伟大”划等号,总觉得哪里不对,原来古代罗马城市,公民政治与市井生活绝非一两件来华的展品可以说得清的。

  幸而这一部极其专业的庞贝历史图解让我稍微摸到了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在强大的学术性之下,书中体现了作者对材料整合的高超技巧,行文如同文学作品一般意趣畅快,尤其对于古代世界女性的关注,是其他皇皇巨著所遗漏的。

  eard严谨但不失大胆判断。意犹未尽的Pompell

  《庞贝》读后感(五):同样是一本满分书

  这本书对于不熟悉罗马史的人来说,可能有点无聊,因为其中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格言警句、也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和“爆点”。不过对于罗马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挺大的惊喜,非常值得一读。我本来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历史普及读物,类似于某个纪录片的文字介绍版本,没想到更像是各类学术问题的全景式简介。文字很好读很活泼,但看得出背后有严肃的学术研究做支撑。书的内容远远不限于对庞贝城的介绍,甚至不限于私人生活史,而是基于庞贝城的发现扩展讨论了罗马帝国的各个方面,比如第五章“谋生:面包坊主、银行家与鱼露商”涉及罗马经济史的讨论;第六章“谁在管理城市”中的相当篇幅讨论了小城市在帝国时期和罗马城的政治联系;第九章“住满神明的城市”介绍了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只可惜受限于篇幅,很多介绍还只是点到即止。

  《庞贝》读后感(六):庞贝的“工笔画”

  公元79年8月25日,随着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庞贝这座罗马城市,永远定格在了这个瞬间。随着庞贝在18世纪被发现,在三个世纪的不断发掘中,越来越多的遗迹重见天日,在不断提供新的历史解读的过程中,也给考古学带来了很多困惑。玛丽·比尔德通过全面的梳理庞贝考古发现,从饮食、居住、生活、艺术、休闲、宗教等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事无巨细的庞贝的“工笔画”, 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罗马城市生活之中。罗马时期的庞贝人,除去科技水平,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当今非常相似,可以看出强大的罗马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当今的世界的。

  相比于某些考古领域资料的贫乏,庞贝提供的考古信息可谓“奢侈”,但这也为考古学家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庞贝本身建立在前罗马时代的城邦之上,在被火山埋葬之后,曾经历过盗墓者/挽救者的二次“清理”,在早期的“野蛮”发掘中遭到过破坏,在二战时还遭遇过盟军的轰炸……可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庞贝,是一个多种元素的混合物,准确鉴别末日庞贝的本来面貌,存在相当的难度。此外,面对大量的考古发现,众多考古学家还提出了很多“脑洞大开”的理论,让庞贝的真实面目更加“扑朔迷离”。玛丽·比尔德在本书中对众多的考古信息进行了逐一的鉴别和解释,尤其对那些考古学家的脑洞嗤之以鼻,力求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庞贝图像。

  玛丽·比尔德犹如一个侦探,在无数的出土证据、史料文献以及当下科学技术检测出来的证据细节间建立联系,其严谨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史料的充分占有以及从容运用,无不体现出其强大的功力。

  《庞贝》读后感(七):庞贝

  公元79年8月25日,维苏威火山爆发,浮石大雨倾盆而下,迅速将庞贝古城埋没,这座古罗马城市就此定格一千七百多年,直到1748年考古发现,到1960年挖掘工作接近完成,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这座城市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人们得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庞贝以及古罗马生活的点点滴滴。

  庞贝古城早于罗马帝国,至少有两座神庙能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一座是阿波罗神庙,另一座是密涅瓦(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和赫拉克勒斯神庙。在公元前7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社区定居于庞贝古城,约公元前3世纪,扩张的罗马征服了庞贝,从此这座城市急速扩张。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汉尼拔入侵导致了大量意大利居民流离失所,庞贝地处要冲吸收了大量难民,同一时期有大量新建的房屋遗址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罗马帝国往东扩张带来了大量财富。

  彼时的庞贝仅仅作为罗马的同盟城市,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奥斯坎语,只是在战争、结盟阶段为罗马提供人力,听从罗马的指挥。公元前91年,同盟者战争爆发,苏拉率军围攻了庞贝。庞贝人彻底成为了罗马人,官方语言从奥斯坎语变为拉丁语。城市名称、官僚制度被罗马化,庞贝修建了公共浴场和露天竞技场。作为罗马帝国其中一座小城的庞贝,仅仅因其盛产鱼露而闻名于世,庞贝的政治、社会、文化深受首都罗马的影响,在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模仿罗马作品的作品。机缘巧合之下,罗马本身的作品已经消失在历史中,而庞贝古城内这些复制品的复制品反而保留了下来。

  庞贝的街道由大块黑色火山岩拼接而成,川流不息的车辆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人行道路面比街道高很多,有时甚至高达一米。路面上安置的垫脚石犹如斑马线一般,行人无需跳下人行道便能穿越马路。如此之高的人行道是为了便于排水,城市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落差甚至高达35米,这里的地下排水设施并不完善。当下起瓢泼大雨时,街道发挥了排水道的功能,顺便能将大量垃圾排出城外。

  庞贝设有一套复杂的管道系统,为全城供水,包括水塔与喷泉以及有钱人家的私人出水口,水塔一是为了分流,二是为了降低水压,防止水流力道过猛。庞贝的街道现在看来过于狭窄,最宽的不过3米,因此难以想象两辆马车会车时的场面,可能也是为了防止交通拥堵,在庞贝的很多街道都是设置了单向街,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规划和手段,当时的庞贝尽量减少了交通拥堵。

  从城中遗留的大量涂鸦以及关于交易的记录来看,庞贝人的文化普及程度比人们想象中的要高,或许他们并没有认真研读过《埃涅阿斯纪》之类的作品,但阅读与书写必定和他们组织自己生活的方式密切相关,也和他们工作与谋生的能力密切相关。除此以外,我们还能够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些了解,比如三人一榻的豪华饮食,但对于遗迹的发掘来看似乎三人一榻太过于拥挤,往往都是两人一榻。此外他们还爱好吃睡鼠,性生活也是十分开放,至少全城拥有几十家妓院——甚至在许多酒肆的二楼也提供相应的性服务。

  作者玛丽·比尔德是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2018年受封爵士,她的另一本书《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比这本要有趣一些,读起来更加精彩,但是在这本书中一样可以感受到玛丽扎实的古典知识功底,至于文字的趣味性,或许是翻译有所区别。

  《庞贝》读后感(八):《庞贝》:一座向死而生的古城

  提到庞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因为火山爆发而被毁灭的命运,以及那部引人关注的小说《庞贝末日》及其影视改编作品,而熟悉罗马文学掌故的可能还知晓老普林尼“作死”一事。去过庞贝遗址的,兴许还会残留不少旅途印象,比如那些已经碳化的骸骨(人的和动物的),然后回到家中,继续投入自己的鸡毛蒜皮(尽管在庞贝的时候直面死亡导致了内心激荡)。关于庞贝,闲谈似乎应该到此为止,理由部分在于它不像“永恒之城”罗马那般引人关注。

  庞贝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看来如此。作为罗马史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玛丽·比尔德以《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古罗马的笑声》等作闻名;的确,从偏于一隅的弹丸之地到成长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罗马自身的故事堪称传奇,也自然而然会引起军事迷的广泛兴趣,不过,居于帝国中心的罗马与边缘的庞贝,尚有很多方面可以发掘,比如罗马是如何影响地方,反过来地方如何与罗马接洽,诸如此类,理解庞贝,有助于理解罗马帝国本身的复杂性。

  书写庞贝的故事,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资料格外有限,第一手资料,比方说城中的房屋、神庙、店铺,要么因为火山爆发受到了损坏,要么因为逃往留下了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的证据。其次,我们面临着视角的问题,是更应该关注庞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比如营造官、执政官,还是将焦点放在普通人的身上,比如磨坊主、鱼露商,是更应该庞贝的社会生活,具体到衣食住行,还是所谓的“庞贝大事记”?再则,我们不能忘记这座城市与罗马的关系,无论是否典型,她的身上都像其他城市那样带有罗马的印痕。

  因此,由比尔德领路的庞贝之行,注定了自始至终游走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这对传统史学的客观性追求来说是一次挑战——我们难道不是应该主要书写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实吗?我们书写的庞贝,可以是我们凭借各种证据——因而就不算是从头到尾捏造——想象出来的一座老城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这种想象是否背离了史学的追求,一方面不那么客观,另一方面又存在误读、娱乐化的风险?

  尽管挑战重重,比尔德还是执着地背起了行囊,带着我们这些网络时代的孩子乘坐时光机器来到了庞贝,我们既是寻常的游客,又是古城的探索者,用自己的理性与常识同比尔德对话,会对她的机智抱以掌声,会用笑声回应她的英式幽默,还会对她侦探般的推理能力啧啧称奇。在比尔德那里,庞贝是一座死亡之城,但同时向死而生,它向我们表明古代罗马世界,如果往大了说,古代世界,可能存在怎样的生活状态。

  与我们熟悉的很多古代城市相似,庞贝既简单又无比复杂。简单之处在于,我们知道它实行奴隶制,家奴隶属于主人,知道它在前基督教时期是欲望的天堂,公共场合遍布性的意象,也知道它的重要经济行业是鱼露生产,崇拜各式各样的神祇。不过它的复杂之处在于,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而非固定不变的;尽管它没有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忌讳,可是,庞贝社会也存在种种性规范,它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公共形象提出了许多要求,特别是对妓女和贵族妇女的区分。

  当然,住在庞贝城中的除了男女老少,还有各式各样的“男神和女神”,他们“在数量上很可能要超过人类居民”。如今生活在世俗时代的我们,可能会质疑庞贝人信奉这些男神女神的虔诚度,但比尔德认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这样会探讨神力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与其认为庞贝人关心的是神存在与否,不如说他们在意的是神“到底长什么样子、不同的神之间有何关联,以及他们是如何、何时和为何介入人类生活的问题”。

  即便你只是一个猎奇的读者,比尔德也不会让你失望。遍布庞贝城各地的男性生殖器意象,想必会让你涣散的脑神经立刻集中注意力:我们来到了外星球吗?并非如此。尽管带有性欲的色彩,但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世界,男性生殖器意象还代表着“权力、身份和好运”。同样,看到某个房屋中出现不少男女性爱场景的绘画,你可能怀疑自己走进了庞贝的妓院,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因此需要在得出结论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尽管如今的庞贝早就不是火山倾覆之际的模样——风雨的侵蚀、窃贼的光顾、战争的摧残,但是,当面对那些罹难者的遗体,我们仿佛就站在历史的现场,听得见他们的恐惧和战栗,以及他们最后的呼救。庞贝的确是一座死亡之城,同时还是一座“惊奇之城”,尽管不完整,但她为我们保留了理解古代世界——那个我们宣称理解,但其实往往陌生的世界——的重要途径。走进庞贝,也等于从边缘走进了一个帝国。

  《庞贝》读后感(九):庞贝生死书

  

我是在庞贝古城售票处排队的时候看到那个消息的。那时我百无聊赖,刷起微博。天大亮还不太久,温度还没起来,但风里已然吹着今天会很热的气息,就是亚平宁半岛夏季自带的那种盛气凌人的金灿灿的炙烤感。

“韩国演员崔雪莉今日在家中被发现身亡”,那条微博好像是这么说的。我懵了。她多大来着?25岁?我不喜欢她,也不讨厌她,我只是个听说者,听说她是人间水蜜桃,听说她恋爱,听说她疯了,又听说她死了。

我顺着其他游客往里走,看到那些一度富丽堂皇的屋厦,也看到那些出名的石膏铸人,以各异的姿态散落着:恐惧地捂住眼睛的男子、抱着孩子的母亲、瘫坐在地上合十祈祷的青年人……他们死了。他们确实活过。她也活过。她现在死了。我的思绪反复游移在当下与别处,此刻和那时。

集市上集中收纳了大量文物,包括许多石膏铸的人形

庞贝确实是这么个地方,在庞贝,人就很难不去想生死,毕竟这座城市本身就在生死场上摸爬滚打。玛丽·彼尔德在《庞贝:一座罗马的城市的生与死》里是这么说的:

考古学界流传着一个经典的玩笑,说的是庞贝城的两度死亡:第一次是火山爆发带来的瞬间覆灭,而第二次则是该城在18世纪中期被发掘以来所经历的慢性死亡……但这座城市相应地也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在古代,另一次是我们如今造访的重建后的现代庞贝。

我踩着2000年前古人的脚印走在石板路上,人行道很高,一路是小酒馆(至今仍能看到摆放熟食的柜台)、有精致壁纸和马赛克地板的民居、洗衣房和教堂,以及游客最感兴趣的妓院。那么多年前,居民们走在一模一样的路上,晒着一样毒辣的太阳,和我有一样的心情吗?他们今天会做什么呢?

已经剥落的壁画,难掩其曾有的精美

这本书就是在试图解答庞贝人怎么活的问题。它叫《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但更多关注在“生”的一面。这并不让人意外:古庞贝城以死的面貌出现,但包裹着生的内核,比任何一个古迹都更接近“生机勃勃”。如果偶尔忘记远处宁静蛰伏的维苏威火山,你甚至觉得时间在这从未中断过——大概也是这么个夏天的早晨,你在刺眼的阳光中提着水壶去街上的小喷泉打水(一个公认的绝佳社交场所),那里已经围满了人,你听了几个街坊八卦,一笑而过,顺便在小贩那儿买点鱼露和无花果带回家,隔壁传来洗衣的奴隶干活时嘿嘿吼吼的歌声。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死的那一面才让人格外动容。人们完全可以对那些有血有肉的古人感同身受。

“我们也不难想象,仅仅携带着少数家产背井离乡会是怎样的光景。对那位带着工具逃难的医生,我们深表同情,甚至能体会到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留给他的遗憾。我们也能理解那些在上路前怀着乐观情绪,把大门钥匙塞进口袋的人们,虽然最终希望落空。当我们知道那个丑陋的小琥珀雕像也被珍爱它的主人在永远离开家门前塞进行囊时,甚至这尊雕像也承载了特别的意义。”

他们是和你、和我一模一样的人,他们生活的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和我的城市很像,他们逃难时舍不得家当的艰难抉择就是我面对火灾地震时或许会有的那种心情:“真的要跑吗?万一不会有事我这会儿冲出去岂不是很傻?也不行啊,万一真完犊了呢?”,他们面对死亡的绝望和恐惧和我将来会有的那一刻也没什么区别。就是这种瞬间,让我的灵魂和一个比太爷爷的太爷爷还要老2000岁的古人握了手。

庞贝多处散落着看家小狗的图案,“内有恶犬”,居民相信这可以保佑家宅安康,尽管实际上这只小狗没能守护任何人——又一个令人动容的、关于庞贝生的一面的具象。

庞贝就是这么个地方。我又做了一回听说者,我听纪录片说,听导游说,听玛丽·彼尔德说,但又突然体会到,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旁观生死,我们自身就是生死的一部分,它裹挟一切,势在必得,我们是亲历者。我们拥有他们突然就失去的东西,也总会走向和他们一样的结局。这种亲切感把作为个体的人包裹进作为群体的人。“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如果灾难发生,我们会像那些单薄的石膏人像一样相互依偎吗?死亡降临的时候,他们只能束手就擒,但起码不算太孤单。可惜多数人在灾难发生前很少去想这个问题,我们抬起手不是为了把彼此揽进怀抱,而是要把对方推进荆棘密布的角落。如果自杀的人在死前被拉上一把,或者把时间再倒回一些,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推开,她还会选择死亡吗?

从古庞贝离开的时候——这既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门口的小贩正在摆摊叫卖无花果。Pompeii和Pompei好像没什么区别,依然爱吃无花果,依然车水马龙,就算汽车取代了马车,依然遥望着维苏威火山巨大的阴影,它像只趴着睡觉地爬行动物,貌似无害。

  《庞贝》读后感(十):近2000年前庞贝人的生活日常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国王乔弗里的紫色婚礼上,有一道鸽子派的经典大菜。剧中乔弗里用剑猛地砍开这块巨型派之后,一群鸽子扑棱棱地飞出来,场景很是新奇。按原著里的描写,是有一百只白鸽飞出来,想想那场景就更壮观了。

  一直惊叹,马丁老爷子的丰富想象力还真是深入各种细枝末节,连国王婚礼上的一道菜都这么惊艳。看到《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才发现,鸽子派这道菜的创意,很可能受到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启发。

  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在《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里提到,罗马人对稀奇古怪的菜品很着迷,她举了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喜剧作品《萨梯里卡》的例子。《萨梯里卡》的故事围绕着特里马尔齐奥的一场豪华盛宴,“其中一道菜是一头野猪,它周围的那圈小猪原来是蛋糕做的。把野猪剖开之后,一群画眉鸟从里面飞了出来”。肚子里飞出一群画眉鸟的野猪,跟紫色婚礼上的鸽子派,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当然,这道新奇的菜出现在佩特罗尼乌斯的虚构作品里,古罗马人是否真做过这道菜,还说不准。不过,在公元79年庞贝城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吞噬之前,庞贝人日常都吃些什么,作者玛丽·比尔德都有介绍。

  面包应该是庞贝人最常吃的。庞贝城遗址的“贞洁恋人之家”,就是一家设备齐全的面包坊,可以稳定持续地供应充足的面包。另外,奶酪、橄榄油、葡萄酒、洋葱、卷心菜、豆类也常出现在庞贝人的日常购物清单上,鱼类、猪肉相对少一些,尤其对穷人来说,他们能买的更可能是香肠而不是猪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庞贝人的食物构成还是挺健康的。

  鱼露也是庞贝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古代的庞贝以盛产鱼露著名。商人推销鱼露的口号简单直白,“极品鱼露”、“优质极品鱼露”、“绝对极品鱼露”。卖鱼露在庞贝应该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行业,鱼露商会在房屋门口贴上“欢迎光临,利润!”“利润即幸福”这类标语,既直白又带着些许成功的骄傲,隔了将近2000年那么久,也能感受到商人推销鱼露的热情。根据考古证据显示,庞贝城里的斯考卢斯家就靠卖鱼露发了财,不仅盖起了大房子,他同名的儿子后来还当了上了庞贝最高职位——双执法官之一。

  在庞贝名声仅次于鱼露的,应属葡萄酒了。庞贝城外有专门种植葡萄的农场,农场里不仅种植不同种类的葡萄树,还有酿造葡萄酒所需的压榨机、储物罐等全套设备,能供应大量的葡萄酒。葡萄酒应该是庞贝人或者说古罗马人的真爱了,在古罗马题材的影视剧里,不管是贵族的奢华宴席,还是平民光顾的小酒馆,总少不了举杯畅饮的场景。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古罗马贵族的宴会真的那么奢华无度么?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留给大家的印象,罗马贵族的宴会总是极其奢靡的,宽敞奢华的大厅,宾客满座,众多仆从穿梭其中供应着喝不完的酒、吃不完的菜。从庞贝城的考古证据来看,这恐怕并非事实。虽然在庞贝城发现了很多银质餐具,还有各种炊具,但庞贝遗址的房子内多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大的空间,同样并不那么舒适的卧榻和桌子让小型聚会更可能实现。

  庞贝人的娱乐形式和社会活动当然没法跟现代人比,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色节目。

  提起罗马,人们自动会想到竞技场和角斗士。角斗士表演和猎杀野兽同样是庞贝人热衷的娱乐活动。庞贝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露天竞技场,能容纳2万人。沿街的墙上,还留有一些竞技表演的宣传海报,通报举办表演的时间和内容等。城里也会有绘画和雕塑作品反映竞技表演。

  戏剧也是庞贝人喜爱的娱乐形式。庞贝流行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拟剧和默剧。拟剧不是完全无声的,会混合台词、音乐和舞蹈。默剧的演员需要不断更换道具饰演不同角色,跟其他演员组成的“和音团”配合起来完成表演。明星演员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庞贝城里甚至留下了一些演员的雕像,城墙上零散的涂鸦也有不少关于戏剧演员的内容,可见他们在当时多么受欢迎。

  庞贝人很喜欢在墙上涂鸦。庞贝城的墙面成了供人自由发挥的白板,就类似现在的网络交流平台,内容从共用信息发布到私人表达,应有尽有。共用信息包括前面提到的竞技表演的广告,以及各类店铺的广告和招牌。另外,庞贝的双执法官任期是一年,每年都要选举,选举的海报也涂在墙上。据统计,庞贝城里有超过2500幅的选举海报。所以,一年一度的双执法官选举也是庞贝人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了。对戏剧演员的表白、寻物启事这类内容就偏私人信息了,涂鸦中甚至还有很多庞贝人的即时创作,比如随手涂几句引用或者改编过的诗,甚至是吐槽、吹嘘。这些诗句未必多么造诣高深,吐槽或许很粗俗,吹嘘的话可能被人一眼拆穿,但至少表明了庞贝人是多么爱用文字表达感情。

  庞贝人有着罗马人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里不但少不了竞技表演,更少不了洗浴。连作者都忍不住说道,“罗马洗浴与罗马文化是同义词:罗马人所到之处必有浴场相随”。罗马人自己的说法更加辛辣,一个罗马人的墓碑上直言不讳地刻着:“葡萄酒、性爱与洗浴毁了我们的身体,可它们——葡萄酒、性爱与洗浴——构成了生命”。

  奢华的罗马浴场所提供的服务项目除了排汗、运动、汗蒸、游泳、球类游戏、日光浴、擦洗等基本活动之外,甚至包括理发、图书馆这类增值服务。庞贝也有3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公共浴场。除了拥有私人浴室的富贵人家之外,其他人都要外出洗浴。所以,在浴场,大家暂时处在平等的位置,这也让公共浴场构成了庞贝独特的社会空间。

  总体看来,玛丽·比尔德在《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通过考古资料展现出的庞贝人的日常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日常主要吃面包、香肠、奶酪、蔬菜、鱼露等食物,葡萄酒似乎是大家都爱的,富贵人家有条件在自家举办小型宴会,穷人家可能都没有厨房,只能去街头小餐馆买点食物充饥了。他们会关注墙上涂鸦的各类广告信息,按时去观看城内时不时举办的竞技表演、戏剧表演,或者去参加选举投票,也可以隔段时间去公共浴场放松一下。哪天诗兴大发了可以在墙上随手涂鸦创作一番,或者仅仅发泄一下心头不满。当然,还可能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是赌博、狎妓。

  被火山灰掩埋让庞贝城的生命戛然而止,但对庞贝城的考古发掘,又给了庞贝古城一次重新展示自己的机会。庞贝遗址就是古罗马文明的活化石,让今人能够一睹两千年前的城市真容。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构想一下在被维苏威火山掩埋之前的庞贝城的真实状态,还原庞贝人的日常生活。

  2019.10.23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庞贝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