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的荒野》经典观后感1000字
《球形的荒野》是一部由永山耕三执导,田村正和 / 小日向文世 / 草刈正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一):球形の荒野的含义
很奇怪松本大师为什么取了这么怪异的小说名。SP看到末尾,才由田村老伯的口里说出来:“地球就像一个荒野”。
田村老伯比起古田侦探時,老了很多,连声音也沙哑了不少。江口大叔比起东爱時变化不大,看起来也就30多,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二):松本清张典型的社会派系作品
剧情展开与砂之器很像,不过更侧重于隐喻日本不同群体间对2战的态度。另外,这个事件的时间设定与剧情跟《奥林匹克的赎金》倒非常接近,想揭示的社会问题也颇为相似。
至于演技方面,田村老爷子的气场无人能及。江口洋介、生田斗真,感觉就是东跑西跑,推理方面比较弱。也许原著里面会有更加合理解释与铺垫。但,主要是来看田村老爷子的,这些也就无所谓了。
最后,祝老爷子身体健康!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三):球形の荒野
读完小说,再看电影,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我发现所有给电影高分的都是看过原著的人,因此他们不会肤浅到只看剧情,而是了解故事背后蕴含着的东西。
——电影逻辑严谨,基本忠实于原著,时长3个小时,剧情有些拖沓,电影里那么可爱的小汽车是从哪儿弄来的啊?!添田从记者变成了警察,饰演添田的生田斗真与女主角比嘉爱未很般配嘛。长江后浪推前浪,把江口洋介拍在了沙滩上……岁月不饶人呐。
——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奥运会:1964年10月10日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四):反思历史
一直对日本影视剧的配乐高看一眼,但这部影片的配音感觉有点用力过度,或者是导演希望用配音来弥补节奏过慢造成的松弛感,小说可以不厌其详,电影务求紧凑简练,这也应该是视觉艺术与文学的分野所在。没有缜密精致的推理,运气和偶然因素占了大头,有硬伤,这并不是推理迷乐见的情节,不过对了解战后的日本,日本人的历史观有一管之鉴,这也是本片的目的。不回避军国主义现实,但有良知的学者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对战争对历史的看法,而不是统一于权力的口径之下。警长对和平的重新认识,对战败的释怀,对“叛徒的平反”,对新一代人的接受,有点宣讲说教,可我还是认为:是亮点。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五):最後還是落淚了
在一波又一波似乎沒有停止一日的松本清張記念劇中, 這部長劇我覺得相較之下只赢在卡司.
音樂也是一如往常的很磅礴, 很好地傳遞了劇中人物無奈的悲哀. 這麼多大卡司, 不能讓他們出來一下子, 戲份不夠不符合經濟效益吧, 所以我覺得這劇有點太拖沓. 大卡司們互較演技是很精彩, 比嘉愛未的小花瓶也詮釋的恰如其分(畢竟花瓶不是太難演). 可愛的生田斗真傻不愣登的剉樣也不錯, 但除了父女之間難以割捨的情感外, 本劇沒有其它好著墨的深刻關係, 所以在複雜的劇情和沈重的戰後題材裡顯得單薄拖沓.
即使如此最劇末還是流下眼淚, 也算是對松本清張尊敬的表示吧.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六):荒野断章
偶然发现这部自己打了五星的剧只有十篇评论,于是把之前贴在短评里的评论搬过来。都是看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是产生的联想,零散不成篇,故名“断章”。
------------------正文分隔线------------------------------
战争与和平的反思、奥运会前后的日本,奥运会的赛场二十年前是举行学生兵出征仪式的地方。
“为了和平”。实现和平的努力变成对国家的“背叛”,是谁的过错?如果野上显一郎是叛徒,施陶芬贝格又是什么?
44年一段的田村正和真帅气!
把人当人,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道具信的字真漂亮。
就是节奏慢点了…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七):剧中使用的巴赫乐曲+吐槽
开篇音乐是1号钢琴协奏曲第3乐章,后来出现了第1乐章
剧中其他音乐包括2号帕蒂塔,哥德堡变奏曲“ARIA”等
剧中所有巴赫作品都是Glenn Gould演奏的钢琴版
忍不住吐槽:
虽然田村叔,江口叔,茄哥,比嘉妹子都很美,巴赫曲子也都是我大爱,就是差点看睡了...
为啥啊?
原著没看过不好评价
查一下wiki,导演是永山耕三,编剧是君塚良一,也都是日剧界的大物
然而制作公司“映像京都”拍完这个片子就倒闭了,都没撑到放映...
看来就是它的锅了!
最后表白一下田村叔的帽子和风衣,江口叔的三件套西服,toma的双色小西服,还有比嘉妹子所有裙子都好好看啊...
以及曲子和版本选得很经典,给音乐指导点赞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八):改编不是一点点
我是先看了小说再看的电影。电影的改动不可谓不大。
大背景硬是安在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感觉没这个必要。
添田从原本就是久美子男朋友变成了之前不认识,职业也从报社记者变成了警察。
节子在书中是久美子的表姐,在电影中变成了久美子的阿姨,即便辈分变了,叫野上显一郎的时候还叫ojisan(叔叔/舅舅),辈分全乱了。久美子叫节子作阿姨,节子应该跟久美子的妈妈是平辈,在电影中却跟久美子的爸爸差了一辈,真是个大bug。
书中野上显一郎最后才现身,电影中开篇没多久就表明了身份,让看过书的中有点不能接受,即使说电影的表现手法与小说不一样,也没必要把悬念早早地就揭开了。
小说的构架原本就很适合做剧本,即使不做改动按书中顺序拍下来也是完全符合电影结构的。
该片唯一的两点可以说是野上显一郎的扮演者,好有范儿!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九):超出我的想象
为了Toma才去看的。只有两集,每集100多分钟。本以为会看不下去,最后却看哭了。故事背景发生在1964年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日本,所以场景也好,人物服饰也好,都有种上世纪的复古风的感觉。还有剧中的音乐,意外的觉得十分好听,舒缓的节奏,既优美又哀伤。上网查了之后才发现是巴赫的钢琴曲。故事的立意很深刻,野山先生,放弃自己的名字,抛弃国籍,远离深爱的妻女。而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早日结束战争,为了和平的到来。即使被世人视为背叛者,也在所不惜。看完后不禁想起的艾青的经典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野山先生,也是出于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才会选择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故事从一场凶杀案开始,随着追查案件的刑警江口洋介和生田斗真的深入调查,20年前发生在瑞典大使馆的事件逐渐浮出真相。Toma的戏份意外的多呢。球形的荒野,看到最后就才明白标题的意义,于野上先生而言,虽有家不得回,虽有国不相认,所以地球于他而已,已经处处是荒野了吧。
《球形的荒野》观后感(十):球形の荒野
原作是松本清张,编剧是《跳跃大搜查线》的君冢良一。
“即使开了奥运,这个国家还是什么都没有改变。”——江口这句话才是重点。
抛弃了狭隘的爱国主义去看这部电影,野上的初心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为了让自己的亲人早日回复和平生活,让已然毫无希望的战争尽快结束,野上选择背负“叛国罪”的罪名,隐姓埋名,在圆形的地球到处流浪,忍受着与家人骨肉分离无法相见的痛苦。
战争到底是什么,一直备受争议。在我看来,一小部分以“国家的荣誉”以及“保护这个国家国民的利益与荣耀”为名,展开了攻击、轰炸、侵略以及无人道的屠杀。
即使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用第五元素的话说来也不过就是——“为了自己家一个未必靠得住的大门,就把人家的老百姓和孩子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真的非常非常的不人道。一个德国医生曾将在朝鲜工作过,采访说那里的小孩子很多都被饿死了,还照了照片,比非洲的小孩子还可怜。我想早晚有一天朝鲜人最恨的会是我们中国人。”
也许会稍微有些偏执,但这确实不无道理。
野上并不是抱着“大义”,而出于希望自己年幼的女儿和妻子不用再战火中胆战心惊。
为了一小部分人的战斗欲或纠纷而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剥夺了一整个民族国家的平静生活,这无论在哪个国家,以哪种借口都应该是无法被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