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周易简要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周易简要读后感锦集

2021-02-22 02:46: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周易简要读后感锦集

  《周易简要》是一本由李镜池 著 / 李铭建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0-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易简要》读后感(一):《周易》到底是本什么书

  《周易》是我国传统经典古籍,相传是由西周文王姬昌所创作。看过《封神榜》的人,应该都知道姬昌是一个能掐会算,精于占卜之道的人。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周易》视作是一部用来算卦的神秘之书。有不少人会对《周易》产生兴趣也是因为如此。人们对于预测未来总是会很感兴趣,不过若是单纯的只将此书当做是占卜算卦来用,未免还是大材小用了。

  从古到今对于《周易》这部奇书的解读数不胜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所著的《易经的奥秘》和国学专家,易学专家张其成教授所著的《张其成全解周易》。曾士强老先生就像是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老爷爷通过讲解《周易》在给你讲人生的道理,仿佛人世间的一切问题都能够在《周易》中找到答案。而张其成教授则对《周易》进行了更详细深入的解读。他将《周易》的来历构成,性质含义以及文字符号统统进行了一番讲解。《周易》中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所讲解,把《周易》中的人生智慧揭示给读者来看,更进一步的展现了《周易》的无穷魅力。

  相对于前面所提到的两本书,这本“大家小书”系列中的《周易简要》对《周易》的研究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了。该书的作者李镜池是一位古典文献学者,也是《周易》的研究专家。他一生以“古史辨”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周易》,力主将《周易》原文与阐发文字分开研究,破除历来人们对《周易》的神圣化、神秘化。在他看来,这《周易》应该是成书于西周晚期,是出于政治目的对占卜资料的有意识的汇编整理。如果跳出“占卜”这个神秘之圈,把《周易》当作古代社会史料来研究,那么这《周易》研究起来,或许就不是那么晦涩难懂了。李镜池先生创作此书的目的也是出于为了让普通的读者也能够读懂《周易》这本书,所以在创作时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周易》进行了概括的论述。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创作年代距今已久,这本书也不可避免的会存有一些时代的印记。但是对于想要初步了解《周易》这本书的人来讲,此书还是可以选择来看一看的。

  《周易简要》读后感(二):破除《周易》的神秘,读懂《周易》

  《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世历三古,人更三圣。”周易不是某一个作者写成的,它分别由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人完成的。有人说“中国的哲学史就是一部对《周易》的思想不断进行解读的历史”,历朝历代对《周易》的推崇,让我们现在的人也不禁为之心动。好奇它写的是什么,好奇它写就的目的,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虽然在图书馆翻读了一点,但是实在是读不懂,这谜一般的书,亟待有人为我破解。但是据说它是一部至今还无人能解释得清楚的怪书。真的是这样吗?《周易研究学者》李镜池研读《周易》,并为大家写了这本《周易简要》,这本书中围绕《周易》予以了解谜,对《周易》作了新注,做了简义的概述。还有对周易的要论解说以及就周易要例进行探讨。

  要读懂周易,首先要读懂伏羲八卦图。这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不过,没关系,李镜池老师在《周易简要》里就结合了卦画来解读《周易》、解释天下事。

  李镜池先生对《周易》的研究深入,体系全面,他的行文行文准确平实,要言不烦,客观地解读了《周易》,不愧是中国《周易》研究领域、哲学界的扛鼎之作。

  《易》六十四个卦,每一卦的卦画是由作个基本卦自叠或互叠构成,读这块内容的时候,真的是打开了新的眼界,虽然之前就很好奇八卦,但却是在《周易简要》里读到这么系统的讲解。在读该书的时候,也对古人所造的那些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上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周易》真是一部奇书。

  李镜池先生根据他的研究,分析《周易》的菱年代,认为它著于西周末年,不过也有人说《周易》著于战国初期之说,但是还入为主,我还是比较相信我开篇写的那个“三作者”说法,至于成书于何时,倒也无大碍。李镜池先生还说《周易》的各卦卦爻辞看似杂散无章,但是仔细分析,它是有组织体系的。他把这些都以通俗的方式讲解一番,熔古铸今,让我们看到清晰明了、系统的《周易》,从这本书开始,去真正地读懂《周易》,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通过《周易简要》去读透《周易》思想所造就的中国哲学史。

  “大家小书”系列的每一本几乎都言简意赅,却分析透彻,是一套很值得推荐阅读的能帮助我们读懂国学的优秀丛书。

  《周易简要》读后感(三):破解《周易》之谜的另一视角

  《周易》这种内容艰深,一般人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书,由几个长线短线排列组合,再数六九阅卦辞,往往被用来勘破天机,昭示未来。因其年代久远、闻此剑联、内容隐晦,古人今人各自施展才能,试图对这本充满了原始之谜的书做出各自的解释。如此一来,众说纷纭,各成一家。

  李镜池先生属于疑古派,对周易有其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认为《周易》是对古代社会打猎、牲畜、农业、商旅、婚丧嫁娶等的记载,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其进行诠释。卦画与卦爻辞为两个体系,不能互相套用。理解时不能只考虑单句,还要考虑上下文的连续性,以及文字的借用、省略等。

  以其所举第五卦“需”为例,需为“濡”的本字,从雨从而,意思为濡湿。孚是俘的本字,意思为“获”。商人得利为孚。

需卦

  此六爻是写商人们的遭遇,前三爻写行路难:有时遇上大雨无处躲藏,全身都被湿透了,但是竟然没有生病;有时不小心掉在水塘里,没被淹到;有时走在泥泞的路上,有时还会遇到强盗劫匪。后三爻写投宿:有时借助人家被打得浑身是血;有时遇到好客的主人,能吃上好酒好菜;有时到了一户人家,接二连三来客人,主人一点也不嫌弃,一律殷勤款待。

  这就和旧时的解释大相径庭了,旧解以需为须,《 彖传》曰:需,须也。”前一阵读的《周易正读》即采用此说法,认为需卦的中心讲的是等待,“正定以待时”。卦爻辞的释义也因此而不同:等待要有诚心有恒心,旧时横渡大河也会利好;再郊外等待,面对外族人要有恒心;再沙滩上等待,不用管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泥泞中等待会招致劫匪,处境危险;在水沟中等待,竭尽全力才能爬上来;在有吃有喝的地方等待,也需要平静有耐心;深陷泥坑时遇到几个陌生人,恭敬地对待他们,最终万事大吉。

  这两种释义虽然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需卦是个发展的过程,卦爻辞并非独立存在。当然,需卦还有众多的解释,例如认为其是饮食之卦。李镜池先生的解释,打破了玄学的视角,从历史、社会、以及逻辑等角度入手,另辟蹊径。诸家之言,孰高孰低不宜判断,只能说都是破“谜”的尝试而已。

  《周易简要》读后感(四):从社会史料角度理解《周易》

  《周易》是我国早期的一部重要古书,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同时,它也是一本神奇的书。古人以规律的阴阳二爻和八卦组合成六十四卦画,把卦画同远古时代的占卜联系在一起,《周易》又用简约难懂的卦爻辞来解释卦画。可是,对于卦爻辞的内容,千百年来却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还因为关联到算卦和占卜吉凶等玄学思想,让整本书充满神秘感,也让人产生更大好奇心、想找出门径解开书中的谜。

  对于这本深奥难懂的书,李镜池指出了一条解谜的方向,即把《周易》当作古代社会史料来研究。这样一来,就不必局限在所谓预知未来的算命思维中,而是用“古史辨”和唯物史观的史学研究方法来解惑。

  李镜池师从陈垣、顾颉刚、许地山等学者,专攻《周易》研究,对《周易》做了全面系统研究,出版过很多相关作品。《周易简要》包括他四部著作《周易解谜》、《周易通义简编》、《周易通论(摘要)》和《周易释例(摘要)》的精简版,浓缩了几本书的核心观点,适合初入门的读者了解《周易》的内容,学习他解释《周易》的方法。

  李镜池推测《周易》成书于西周晚期。如果跳出算卦、因果宿命的观点,把《周易》当成史料来看待,那么对于书中难解的字词,就可以参考史学知识做合理推测,卦爻辞的文字也理解为周代人的农业生产、社会斗争、家庭关系、婚娶习俗、商旅遭遇等内容的记录。从这个角度来看,好多卦辞的内容就比较清晰了,比如贲卦讲的是一次对偶婚的过程,颐卦讲的是粮食问题,离卦和晋卦讲战争内容,睽卦、丰卦、旅卦都讲了商旅的事情等等。

  李镜池强调要认识《周易》卦爻辞的组织体系。他认为,《周易》中大多数卦,都在讲同一类事情,不会超越这个范围,这就可以把整个卦爻辞当作上下文并作出互相关联的解释,这样理解起来也会很顺畅。也有些卦是用关键词联合起来的内容,比如屯卦讲各种困难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卦,不同内容能归结在同一主题之下,也容易理解。当然,还有少数卦的确是没有中心的,只能把爻辞单独理解。

  李镜池这本《周易简要》,的确给《周易》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解释思路和一份相对完整的解释。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不再是深奥难懂的玄学书,而是可读可理解的了。

  另外,《周易》初学者还可以参考张闻玉的《周易正读》。李镜池的《周易简要》,主要从史学角度来解释卦爻辞的内容,而张闻玉的《周易正读》除了对卦爻辞的简要解说之外,还在书的开头对《周易》的基础知识做了细致讲解,包括《易经》的起源、河图洛书、阴阳爻、八卦的含义等。一个对《易经》完全不懂的初学者,通过读《周易正读》开头部分的讲解,能够对阴阳爻、八卦、六十四卦卦爻辞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研究单个卦的内容,就顺利多了。

  2020.04.19雾凇

  《周易简要》读后感(五):天下之最,亘古常新

  提起六经之一的《周易》,大多数疑问大约是如此古籍,内容一定艰深难懂吧?是不是算命之人才看《周易》,那个八卦图,长长短短的线,怎么就博大精深了呢?等等。有这些疑问很正常,因为不了解,因为确实《周易》包罗万象,非常的简约,也非常神秘。

  《周易》一部奇书,相传周文王姬昌所著,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孔子赞易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理论根源,作为大道之源,随着历史源流变迁,《四库全书总目》

  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周易》在国际上声誉非常好。爱因斯坦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家比西方古代科学家更早地发明创作是因为自幼学习《周易》,所以掌握了一套西方古代科学家不曾掌握的打开宇宙之谜宫之门的金钥匙。黑格尔认为《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荣格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周易》...惟独中国的《周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要求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等等。

  虽然影响中华民族千年的政治经治文化,但如今在国内似乎并不太受推崇。毕竟研究《周易》,研究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周易》的影响实际上已融入后来的诸部古籍思想之中,已融入千年的生活实践之中。作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本源思想的精髓,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明活力的源头,读者们当下了解《周易》仍然非常有必要。

  李镜池先生的《周易简要》便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周易》的入门读物之一。作者李镜池,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对《周易》作了系统的研究,出版过一系周易著作,如《周易通义》《周易通论》《周易释例》《周易校释》《周易类释》等。李镜池教授从社会发展史、语言学与殷商甲骨卜辞等多角度反复比较,推断《周易》为周朝卜史之官所编卜筮之书,成书于西周晚期。主张从详尽分析各卦卦爻辞之全面组织结构来理解《周易》。而各卦卦爻辞这些正是读者觉得周易艰深的障碍之一,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看《周易》就易于理解了。这就像学古文,要句读,要一字一析的理解清楚,这样读古文才不会读不懂一个道理。

  在《周易简要》这部书里,除了李镜池先生关于《周易》经传的论文结晶,大量的篇幅都在于注释周易的卦爻辞。这些细致的解说,再加上大家之言,深入浅出,简洁而明快,读来丝毫不费劲,真是太难得了。

  《周易简要》读后感(六):你觉得,《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儒家有所谓“六经”之说,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所谓“六经”,也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其中第二与第六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即《尚书》和《周易》。

  如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越来越成为风尚,《周易》当属其中之一。但很显然,今人对《周易》肯定是有许多误解的,至少不少人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讲算卦的书。事实上,《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含《文言》《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周易》中并没有提出过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述这些概念的另有其书,当是指《易传》。所以想要了解清楚《周易》,必须先弄清楚这些相应的知识,不然非走偏不可。

  不借助其他“入门普及”之类的书来读《周易》,要想弄懂,其中的困难不难想象。而古典文献学者、《周易》研究专家李镜池先生一生以“古史辨”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周易》,力主将《周易》原文,也就是《经》,与阐发文字,也就是《传》分开研究,以此来破除历来人们对《周易》的神圣化、神秘化。他的《周易简要》一书,书如其名,力求以“简要”为基本要点,简而言之把他对易学的研究进行一番普及,其中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周易解谜》《周易简义》《周易要论》与《周易要例》,内容涉及《周易》的名义和著作年代、周易的内容的阐释、周易的文学和文字训诂问题、周易的经传问题以及对周易卦爻辞的举例解释。虽然因为本书的写作年代为十年动乱时期,很受时代局限;但分辨清楚这一点,这本书确实足可称之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周易》的人,来了解、学习《周易》的“捷径”。这是李镜池先生专业研究之外的一大贡献。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李镜池先生认为,首先,《周易》不是什么不可解的“谜”书,“而且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史、古代哲学史极可宝贵的史料”。只不过,从孔子开始,《周易》之所以成为了“谜”书,只不过是研究者把它当作了谜——而事实上,“《易》有不少关于古代的打猎、牲畜、农业、商旅等的记载”。其次,只要明白了《周易》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并且要明白它的组织体例才行。他的结论是,《周易》是“经过某一占筮官编集而成为有组织的书”,“作者立言,多总结历史经验之谈,可当哲学思想史料看”。所以,把《周易》想当然地以为是一本算卦书,只能算是一知半解,根本不够全面。

  《周易简要》读后感(七):《易》学津梁——李镜池先生《周易简要》

  《易》(也称为《易经》《周易》。前者是西汉时期加上“经”字而成,后者是东汉时期加上“周”字而然。今天通称《周易》),是我国的重要典籍,在儒家和道家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书名“易”的意思,也有不少说法。如有认为用负责卜筮之官的名字称其书的,也有解释为蜥蜴的,还有解释为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合一的。郭沫若据卜辞“易日”,认为易乃“晹”字之假借,从而训为变易之义。   《周易》的文本,可以分为传世和出土两类。出土方面,宋代以来,汉代的熹平石经《周易》残碑陆续出现;1900年,发现了敦煌唐写本《周易》;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1977年,发现了阜阳汉简《周易》;1993年,湖北江陵出土了秦简《归藏》;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了楚竹书《周易》——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周易》文本。   大量的出土文献,为人们了解《周易》的早期面貌提供了便利。其中,阜阳汉简和马王堆帛书和今本的异文较少,而上博简存在大量异文,吸引着学者的关注。当然,从现有材料来看,《周易》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面貌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在海外,《周易》也有一定影响。19世纪,理雅阁(JamesLegge)便将九经译介到西方。英文《周易》读者最多的译本,是从卫礼贤(RichardWilhelm)1924年德译本(荣格导言)转译而成。   历代注释《周易》的书籍有千余种,大致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类。   所谓“象数”,象,谓灼龟壳成裂纹所显示之象;数,谓用蓍草分揲所得之数。《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汉代易学重象数,如孟喜、京房以卦气阴阳灾变讲《易》,宋代刘牧有《易数钩隐图》,邵雍以图书数理解《易》,均是。   义理则如孔子、荀子。到了后代,魏王弼注《易》,晋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不取象数,将《易》和《老子》结合,以玄言解《易》。宋人程颐的《程氏易传》,亦属义理。和象数类不同的是,义理类解读的目的是“找行为修养的教训”。   由于各种原因,《周易》具有一定难度和特别的神秘感,加之历代注疏汗牛充栋,让普通人不容易接近。有鉴于此,现代著名易学专家李镜池先生(1902-1975)撰写、李铭建先生整理的《周易简要》,就为读者构筑了一座简便易行的桥梁。   李镜池先生早年师从陈垣、顾颉刚和许地山等先生,是20世纪研究《周易》著作最丰富、体系最全面、最具开创性的学者之一。其作品已经结集为《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于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李镜池先生一方面为保存个人学术成果计,于1968年起即对作品进行缩写、简编。同时,他也对《周易》的普及尤为关心,力求用“比较简单浅显的《易》注”,告诉普通读者“《易》并非不可解,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去解”。他认为,一方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一方面要搞清楚《周易》的组织体例(体系),尤其是要根据《周易》的文理和用词体例来理解。   《周易简要》收录了李先生《周易解谜》《周易简义》《周易要论》《周易要例》四种,无不体现上述两点认识。   《周易》本是古代占筮用书。其作者和写作年代,历代众说纷纭。西汉前,人们认为是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东汉王充、马融、陆绩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事,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修正了前说。唐宋时代,孔颖达、朱熹继承了这个观点。今人屈万里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文本特点、思想以及语言特征以及和先秦其他古书的关系,更倾向于认为卦爻辞、画卦、重卦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卜筮之官据旧筮辞撰成。李镜池先生则据《周易》内容、形式以及《左传》所载“周史已有《周易》见陈侯者”(庄公二十二年)认为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再如,他认为“元”“利”二字,必须和下面的文字相连成句,如“元吉”“元吉亨”“元永贞”;“利永贞”“利建侯”“利涉大川”“利坚贞”“利有攸往”等。章太炎也指出:“读古书须明辞例,此谓位置相同,辞性若一。”像春秋穆姜一字一读来解释“元亨利贞”,属于不据文理解说。   对于如何理解卦爻辞标题,作者指出,古书篇题命名或为截取篇章首句一二字或者一句为题目,或因当篇内容概括为题,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周易》成书早,情况特殊,其层次较为复杂,应该区别对待。   在解释方法上,作者还提倡“不明通借,不能读古书”,这是乾嘉朴学兴盛以来学者的一致主张。今天看来,在明通假的具体技术上,李先生的一些认识虽然可以商榷,但这个思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当然,书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些表达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这毫不影响它对初学者的指导价值。

  作者 但诚 本文首发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4月29日

  推荐阅读:大家小书·思想卷

  《周易简要》读后感(八):告别了无稽之谈的易学

  

《周易》是华夏民族文化元典,儒家十三经,道家三玄,都以之为首席。然而,名声是误解的总和。被易学流量吸引,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人,都号称代表易学。于是,神棍,思想家,文史学者,可喜可怪地登上了同一个演出舞台。

这些人里,神棍的演出显然更为成功,如果没有他们的各种旁逸斜出,易学的江湖恐怕将无聊至极。诸如各种占卦卜运,拆白道字,从《周易·系辞》所言的操作方式看,得出卦爻的程序再怎么繁琐复杂且故作高深,其实和抓阄、抽签没有本质区别。神棍是易学的魔术师,我们花钱看他们表演,就是看自己如何被他们的想象力忽悠,而且心生愉快。大多数关于《周易》的著作,实属此类。

有了神棍的读法,思想家的读法也就相对而生了:他们是为揭秘而来。好比公布魔术原理,那是一定先要被骗过,起底的过程才觉精彩。儒家思想者荀子说:“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文,就是掩饰,卜筮的“忽悠”性质昭然若揭。卦爻辞昭示的天命,和陈胜、吴广编造的“大楚兴,陈胜王”的篝火狐鸣故事相类。神话服务的,是具体的人事。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要》,载有孔子的易学,所谓“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意思是卦象对应天文,易学实为历法。天文历法的运作模式,是可观测的,周期性的,春夏秋冬的循环天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孔子明言,“不占而已矣”,因为“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变,此谓易道”。

思想家负责理智总结,神棍负责感性地添上娱乐色彩。然而,随着科学进步,易学所反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已不再成为现代人认知和想象世界的底层逻辑。只有龙头老大的位置,因为历史记录的留存而延续下来,让后人对这一很玄幻、不科学的事实,徒生猜想。

若除去这些过时的意义,《周易》在今天还剩下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由于《周易》的文本都是卜筮之辞,历史背景与殷虚卜辞的上古时代相符。然而卜辞是未经整理的零散出土物,仅有其时代一体,《周易》则是卜筮官编集而成的有组织的书,对时代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可谓具体而微。以此,若想全面了解中国上古史,离了《周易》,就是不成立的。 李镜池的《周易》研究,走的即是这一路径。他循着“古史辨”派的史学方法,结合训诂及历史背景考察,试图还原《周易》文本背后的原始文化气氛。《周易探源》与《周易通义》,是其学术代表作,而新近整理出版的《周易简要》(北京出版社2020年4月)一书,则是李镜池为向普通读者传递他研易心得的主要部分,由博返约的成果。书由四部分组成,《周易解谜》是简明的易学导论,李镜池的易学说些什么,又以什么方式说,此篇用最通俗的语言提要钩玄。《周易简义》是“通义”一书简编,字数为原书三分之一强,但涵盖全部六十四卦的释读心要。《周易要论》,涉及《周易》的名义、编著年代、组织体系、内容、文字训诂、经传等核心问题,跳出“十翼”窠臼,一空依傍地疏通易学大旨。《周易要例》,是卦爻辞体例,不明文本体例,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真相就会在断章取义下隐而不彰。

《周易》的辞句简洁,用字又多假借,文字看上去浅易,实际上很不好解。只有在把握了全书组织体系的前提下,许多难以明白的话,才能迎刃而解。李镜池举例,如“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就是得,羞就是珍馐,意思是打猎不是经常能得到食物,别人送给你珍馐,这是上古畋猎的日常生活。孔子生于《周易》作者后二百年,古时候的生活场景早已不存,于是解释德为道德,羞为羞耻,讲成做事要有恒心。在文字训诂上,孔子就没有懂得本来的意思,他在以自己熟悉的道德观念和泛道德化思维模式猜谜。这正如孔子将“夔一足”的神话故事解读为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周易》中农业、商旅、战争、婚姻家庭、政治、行为修养等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史料,在抽象的变形中荡然无存,又因为这种抽象变形的断章取义难以完全熨帖,后人遂在孔子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让文本玄之又玄。

像“乾”“坤”二卦,若依李镜池《周易简要》的说法,乾借为斡,斡为北斗星。因为古人以为北斗是天的枢纽,天是随着北斗而转,故以斡代表天。爻辞里的龙,并非神话中的某种生物,而是龙星,又称大火星,即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的考证,甲骨卜辞、金文中的“龙”字字形,本就取象于苍龙七宿诸星的连缀。《说文》中解释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就是苍龙七宿不同季节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潜龙”是秋分后的龙,“飞龙在天”是春分后的龙。从《诗经·七月》也可看出,观察龙星以判断季节轮换,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和我们现在看电子日历一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乾”卦爻辞龙星显现的五种位置,卜者认为是天对自己有所启示,故而有占。卦辞“元亨,利贞”,是卜筮所得的吉兆;“勿用”“有悔”,是卜筮所得的凶兆。勿用就是不利,有悔意为倒霉,元亨犹言大吉,利贞利于贞卜,这是占卜的专门术语。前人把它读作“元、亨、利、贞”,把“贞”字解为正,一字一读,引申为“四德”,完全是断章取义。《说文》早就说过,“贞,卜问也”。“坤”卦说的则是有关大地的物质生活。“牝马”关乎农牧生产,“安贞”关乎安居生活。“先迷,后得主”关乎远行商旅。虽很粗浅,但对古人言,总算是来之不易的知识总结。

用这样的方式阐释《周易》,目的在说明《周易》并不是什么神秘不可理解的“谜”书,而实在是中国古代社会史、哲学史的宝贵史料。如果我们愿意尊重历史尊重考古向我们呈现的眼见为实,再找到《周易》的组织体例,在这两个基础上建立研究的大厦,就可以揭破所谓不可解的谜,而且认识到它的真价值。如果观点方法不正确,那就永远不能理解。无论怎样去猜这个谜,说得怎样奥妙,只能是曲解误解,把它的真义完全抛掉,换成后人臆想的破砖烂瓦。

《周易简要》中的许多具体结论,实可商榷。然而这也须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商榷、讨论方有实在的意义。康德曾经说过,“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们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在这上面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作为中国的“智慧的化身”,易学的领域正是如此,而李镜池的著作,即是走向告别无稽之谈的第一步。

删节版刊于《南方日报》2020年8月2日。此处为原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