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学讲稿》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美学讲稿》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6 04:20: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学讲稿》的读后感大全

  《美学讲稿》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讲稿》精选点评:

  ●逻辑与历史是相一致的

  ●破门而入……

  ●不错就是,笑话有点小尴尬……

  ●我觉得是非常结构清晰 流畅易懂的美学入门书!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建议初学者可以先看这本了解美学的重要学说和历史走向后 再看原典和专业著作 这样不至于一下子因为它们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吓跑!感恩易先生哈哈

  ●易老的文字,不说朗朗上口,至少读起来不会觉得累,就想在大学教室上他的课一样,文字和人一样率真。在外行看来,讲美学的同时,也把哲学看了一遍,很过瘾,很清晰。

  ●易老真的

  ●附录最精彩

  ●深入浅出,入门,后面大纲好评

  ●1.适合入门者,提纲(启发思维,用一句话和关键词,概括一个学者)和书单很有用。 2.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过度的理论批评就是站街女。 3.文学和艺术,不不可被批评的,因为你没和大师一个地位,你体味不到他的好。但文学感悟,人皆有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必要搞大清洗呢。 4.市民化、通俗化的小说,有趣,好玩,接地气,是真的关爱众生,有温度。

  ●术业有专攻。

  《美学讲稿》读后感(一):美的定义

  我借用爱迪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美”,至少我目前认为他是给美学下的定义是比较准确的!曰:“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能够立刻在想象里,给予人一种内在的欣喜与满足。”分享给大家,有见解欢迎讨论。。。。。。。。。。。。。。。。。。。。。。。。。。。。。。。。。。。。。。。。。。。。。。。。。。。。。。。。。。。。。。。。。。。。。。。。。。。。。。。。。。。。。。。。

  《美学讲稿》读后感(二):深入浅出的美学讲稿

  易中天这本《美学讲稿》将美,审美,艺术写的深入浅出,能写出这样的内容,对美学的理解是非常深厚的。第一次读美学类的书,刷新了我的很多认知。就譬如美只和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这也就意味着美就是表象的,就是肤浅的,让人愉快就行。因此美女的作用就是审美,让人快乐,也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深刻的内在美。快乐是人的天性,还没听说过深刻是人的本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审美与主体息息相关,审美就是创造,没有一定审美能力,是没法真正做到对美的感知和描述的,所以艺术家才能做到真正的审美,这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没有一定的艺术熏陶和训练,谈审美也只是在门外。

  《美学讲稿》读后感(三):美在个人内心

  我觉得大可不必谈美学,书中关于美的某些定义,我并不赞同。其实,感受到美就行了。不必要有那么多人认同。要多数人认同才是美,那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目的论。评判与被评判,评判标准源自你与所处社会的构成状态(是客观对主观的约定)和人当时的心里状态,这点是可以转变的。你可以觉得不美,我觉得美就好。

  要是再狭义化些,从社会价值取向上说,需要积极向上的美,当然宣扬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目的论。所以不要谈美学,不要被美学教条主义所约束,美是自然而然,看见美,我们便赞美。当然我们现在谈美学,因为它存在的意义在于被否定,而否定的意义在于帮助你思考。

  附:在书中写了很多观点,集中在(对)哲学家们的叙述中,能引出思考还是很有乐趣的。有继承,有开创,有发展。所以比作者在最后总结有意思。(今天从98页看起,就说下从这之后的疑问吧:168页说1.“游戏给人的是快感,艺术给人的是美感。” 难道游戏不需要美感吗?2.如果艺术家画一个水中飞行的鸟,那“鸟”的形象不也可以被定义吗?210页“伟大而又渺小”也是可以成立的吧)

  《美学讲稿》读后感(四):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本书的结构主要分为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以及艺术的研究三个部分。美学最终是为了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柏拉图的客观理念我们无法证实,于是康德把问题转成了审美是什么。而黑格尔索性开始论述艺术哲学,彻底换了个角度,我认为黑格尔已经偏离了原来的问题,暂且不论。就康德的鉴赏判断力以及审美心理学的移情来讨论一下。

  康德认为审美是主观的,来自于主观普遍性,也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是主观怎么会有普遍性?康德认为是“期待”使然。这个解释我认为很牵强,有漏洞,你的审美期待他人的认同,那么按理说,这个期待应该是随机的,金城武和王宝强,所有人都会认为金城武更帅,为什么?难道有人是原本认为王宝强更帅,结果发现自己的期待得不到回应,从而转而认为金城武更帅吗?这个说不通。所以大家都认为金城武更帅这个共识或者说主观普遍性,不会是由于期待导致的,否则这就跟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识论观点自相矛盾了,康德既然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那么美的自在之物也应该不可知,而不是仅仅出于主观,除非这个自在之物就在主观中。

  再说审美心理学的移情,你说审美是移情到了审美对象上,那么还是那个问题,金城武和王宝强,为什么你偏偏移情给金城武却不给王宝强?

  易老师说,艺术就是共情,但是用期待、移情都解释不通,那么这个共情的根源在哪里?最后不还是要论证一个客观存在的美本身吗?

  《美学讲稿》读后感(五):食色美也

  

食色美也

什么是美?美有标准吗?

莱布尼茨和谐均衡产生美?

康德无利害非功利产生美?

克罗齐直觉产生美?

布洛距离产生美?

黑格尔绝对理念感性显现产生美?

这些观点都似乎很有道理,但并没有直指产生美的根源。我们还能继续问下去,什么是和谐均衡?什么是直觉?

告子曰:食色性也。

生存和繁衍是生命第一要义。

食让人生存。

色让人类繁衍。

凡有利于个体生存得更好的食物,人认为那是香的,甜的,美味的。

凡那些有利于人基因得以延续的,人认为那是美的,健康的。

推而广之,那些和美味,美色有相同属性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也令人产生同样的美感。

那些香臭不分,美丑不分的,因认知错误,在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基因灭绝。所以,人对美是有普遍共识的。

古人智慧,早已指明美之根源。食色性也,食色美也。作为致动因,它是第一推动力。作为目的因,它是终极目的。

最接近此观点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美是潜意识的升华。梦的解析,认为梦境反映潜意识。而潜意识,也无非食色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