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敏大流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精选

2021-02-27 02:0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精选

  《过敏大流行》是一本由[美]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敏大流行》精选点评:

  ●标题应该叫过敏与寄生虫。。

  ●可与《消失的微生物》参读,“正视你体中的共生体”,相对前者,本书多了对“寄生虫”的研究与思考,提出寄生虫-细菌-人类自远古以来的免疫同盟。在现代卫生大幅进步的今天,除了人均寿命的延长,新的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过敏 癌症 免疫疾病甚至自闭症,可能都与体内微生物种群的崩溃有关...

  ●作者身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亲身体验蠕虫疗法。人类免疫系统数万年中一直与细菌、病毒、寄生虫处于一个平衡状态,而近代由于公共卫生的发展使得平衡被打破,导致大量过敏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出现。或许蠕虫疗法、粪便移植等疗法真的可以是一条有效途径,需要更多人共同关注...

  ●然而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了解自身疾病还是挺有意思的

  ●虽有知识增进,核心观点明确但写的过于繁琐。

  ●很水,厚厚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

  ●搞的我也想养几个蠕虫了

  ●对于自身免疫病的机制远远没有讲清楚,最重要的Th17在2005年就发现了,通篇没提。明明是一篇文章的容量,偏偏写成一本书。

  ●比较枯燥啰嗦,写那么多,就很简单一个看法,过敏及其他免疫系统失调疾病的来源是一直以来免疫系统致力于抗击的微生物消失造成的平衡失调。比较有意思的是介绍了部分学者认为自闭症也是一种免疫系统失调疾病。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一):了解“过敏”,我探究自身的第一步

  过敏与我如影随形,我对冷空气、灰尘、雾霾等过敏,就在打字时嗓子有异物感,有黏液却咳不出。在读此书之前以为只要不搬到环境好卫生棒的地方,过敏就要一直伴随我。完整读完,首先扭转了移民美日等发达国家就能让我脱敏的偏见,这些地区的过敏症状更普遍,原因就是微生物不够多样化,寄生虫更少见;其次本书让我回溯自己的身体为何会打开过度反应(即过敏)的阀门,过敏者中很多是出生后一段时间才发生过敏症状的,我大概在2010年29岁(孩子两岁大)时发作,当时刚参加完单位400米跑步(之前有练习),鼻涕就像关不上的水龙头不断往外撒,最后只能去医院打吊瓶,后期再出现都没有这次厉害。再往前回想刚来青岛工作曾有段时间腹泻,之前认为是水土不服,现在回想是老朋友微生物的更新换代,青岛的微生物压力不足以使我的免疫系统平衡,最终我身体的辅助T细胞2反应异常导致流鼻涕、生黏液等过敏性鼻炎的表象。头疼,力不够也可能是免疫系统消耗了本该供给身体其他部位的能量;最后,强化了我从《肠子的小心思》得到的观点:补充益生菌、益生元,保护好肠道这个身体最大的免疫组织和微生物的大本营。

  看到最后感慨作者的牺牲之大(亲身体验寄生虫疗法),写作的严谨;译者也是因为过敏的痛苦和为什么会过敏的疑惑来翻译此书的,我喜欢译者与被译的作品关系紧密,这样的作品质量才上乘。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二):超级有机体的反思

  我们最好把人类超级有机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因为我们期望这10万亿个人类细胞和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能和谐共存,协同运作。……所以健康的窍门并不一定是要继承正确的基因,尽管这样可能确实有所助力,而是让你拥有的基因实现最佳的表达。……我们的教训是,我们的生物膜,无论是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都对我们自身基因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过敏大流行》 如果说接受人类基因中大部分来源于病毒,以及益生菌能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协调工作,尚在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的范围,《过敏大流行》可真的在挑战固有知识了,这本书将免疫系统和寄生虫的关系娓娓道来,揭示了有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卫生假说。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预防过敏、自体免疫疾病,退行性变化甚至癌症,都市人需要重新去感染寄生虫,但我们的确需要树立“超级有机体”的观念,而不是只从单一病原体来理解疾病。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如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在卫生条件率先得到改善的上层社会流行的哮喘一般,如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也好似成了流行病。往往抑郁症会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和持续的人体炎症有关,而人体之所以会有持续的炎症又和生活环境和方式不无关系。而持续的炎症正是由于免疫系统失衡,进一步说,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很深关系,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血清素无法正常分泌。 这一研究似乎让抑郁症少了分严肃——从一个揪心的心理疾病变成了一个调节T细胞多不多,益生菌够不够的生理问题,但在考虑到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便利中,免疫系统因为缺乏共同进化了上亿年的伴侣(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微生物压力)而无法发育健全,从而影响我们的大脑,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这并不是可以一语带过的简单事件。 本书作者的文笔和逻辑疏离虽然不及《我包罗万象》,但这本书更贴合人类适应性这一点很值得推荐。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三):对过敏大流行的微生物视角思考

  新冠疫情从2019年12月出现以来,一路狂奔迅速袭击了全世界。疫情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关注。我也是在这段时间看到了这本书《过敏大流行: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

  作者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是一名关注科学的调查记者和撰稿人,同时他本身也是一名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害者。我也是过敏性疾病的亲历者,大学的时候一直深受过敏性鼻炎困扰,每天最怕早上起床后那一连串无法抑制的喷嚏。这两年鼻炎的症状有所缓解,可是突然又有了疑似季节性哮喘的症状,更别提打娘胎里就有的湿疹和皮炎等问题了。这些问题虽然都还不足以致命,但因这些常年的问题带来的痛苦以及社交尴尬确是无法忽视的。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疾病,在近30年间,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至少增加了3倍,涉及全世界22%的人口。为什么过敏性疾病会称为一种流行呢?本书作者在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花粉症、炎症性肠病等的流行与城市化进程在时间上十分接近。过敏疾病的流行与20世纪出的卫生改革进程似乎也有着一定关系。卫生改革与疫苗联手消灭了霍乱、疟疾、鼠疫等传染病,人类与石器时代和工业革命时代相比,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人类变得干净了。而突然变得赶紧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无从适应。过敏性疾病正成为现代疾病的主力军。过敏性疾病的流行源自人类生态系统地紊乱。免疫系统在缺乏微生物压力的状态下变得反映过度(过敏),并转而攻击人体本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医院里的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多发性硬化症、甚至自闭症等病例变得多起来。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讲一些寄生虫重新接纳入人体后,一些过敏症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得到了缓解。这引发了医学界和包括作者在内的深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困扰的人们的关注。有些人甚至愿意“铤而走险”,主动感染寄生虫,其中有些取得了神奇的效果。作者通过许多个疾病的例证,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医学研究领域要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讲人类与其他生物共生当成一个“超级有机体”来看待,这样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或许会更加开放。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些希望:如果人类在童年时期对过敏应对得当的话,过敏症状是可逆的;“超级有机体”的概念也许会引发学科连动杆,以更新的角度看待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共生机制;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过敏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会通过可控的微生物治愈。希望我们都能等到这一天。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四):被刷新的常识

  本来只是因为每年夏天在空调房里得鼻炎,想给自己科普一点过敏的知识,结果是大大地刷新了自己的疾病观。

  就在我读完本书之时,看到有人转贴胃癌发病率的文章,当中提到“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容易…就目前而言,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卫生的环境很重要……不嚼烂食物喂孩子,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准备他喜爱的专用餐具,达到分餐的目的。”可以说这些建议是符合我们常识的。但《过敏大流行》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书在“幽门螺杆菌”、“更卫生的环境”、“嚼烂食物喂孩子”和“分餐”这些点上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和相当明确的观点。比如关于幽门螺杆菌,作者引用的研究表明,虽然它确实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它也能保护人体免遭胃食管反流并预防哮喘、过敏和结核。而且“(幽门螺杆菌)寄生时间越晚,炎症反应越强,过敏保护作用越差,患癌风险越大……最佳窗口期可能是人类生命的第一年……”。十分让人信服的提问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携带该菌,却只有一些人得病?答案是:“微生物压力”和“寄生虫大军”,即人作为“超级有机体”,其健康有赖于人体基因、共生细菌,及微生物环境压力的平衡。为什么应该给孩子提供“农场环境”而不是“更卫生的环境”;为什么“嚼烂食物喂孩子”极可能给孩子提供了维护健康的有益菌群等,也是同一个答案。

  本书是2019年翻译出版的新书,虽然原版“An Epidemic of Absence”出版于2012年,但其观点和引用的研究结果,对我们来说可能依然非常新颖。

  首先,过敏包含了我之前从未设想过的极大范围的疾病:除了花粉症、乳糜泻、哮喘、鼻炎、胃炎、肠炎及至全身范围内的各种发炎,还包括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而且说到底,任何疾病几乎都可以纳入“自身免疫”框架下解释,所以它不只是某类疾病的研究,而是对人体这一生命现象进行了重新定义。

  作为哮喘患者家属,我仔细阅读了关于哮喘的章节。不过这些节标题就勾勒出了观点的大致轮廓:“非洲农村没有哮喘”、“人体环境中的人适应蠕虫”、“蠕虫走了,过敏来了”、“哮喘:蠕虫适应性偏航?”、“寻找防止哮喘的小生物”、“了不得的粪口途径”、“农场的孩子为什么不打喷嚏呢?”、“聚焦于牛棚的卫生假说”……在论述协同进化的蠕虫能让寄主受益时,作者例举的区域性研究和对比研究是如此之多,不得不让人信服。

  本书更加让人为之一震的叙述来自“蠕虫疗法”的个案。包括作者本人在内,“蠕虫疗法”治愈的疾病有:花粉症、哮喘、银屑病、克罗恩病、牛皮癣、舍格伦综合症、自闭症……作者在书的开头就心怀忐忑地主动感染了30只美洲板口线虫,他以身试法结论是:感染对他自己的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有改善,但寄生虫也可能因人而异地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还值得一说的是,书中认为自闭症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怀孕母亲的炎症导致婴儿自闭症几率大大增加。因为早几年我已经接受了王志超教授的这个论点:自闭症是婴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刺激引起的(详见王教授启智学校实验)。不过疾病经常并非单一因素引起的,所以两种观点也许并不矛盾。

  总之,《过敏大流行》是我近期看的最引起激动的科普书籍。即使作为记者的作者在叙述中有错漏和偏差,即使是这一个远未完善的研究领域,它也无疑能极大地拓宽人的视野,并且就疾病问题提供了堪称范式转换的理解。

  《过敏大流行》读后感(五):新冠肺炎病毒百害无一利吗?

  全身毛发因自身免疫疾病脱光的作者曼诺夫

  这本科普读物作者和译者都深受过敏和自免疾病之苦,从一个传染性疾病控制的好的人群、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就高的科学观察出发,阅读了海量文献,探讨了微生物、寄生虫和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及各种现代文明病之间的关系,广泛考察了美国、英国、芬兰、瑞典、法国、墨西哥、非洲等各地的瘟疫流行病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和各项医学研究,提出了超级共生的概念:人其实和体内的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生死与共,人体免疫系统和外来物包括寄生虫,打个比方说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关系,体内的道为对付外来的魔发展出了宝剑(IgE)这样的利器,同时也发展出了剑鞘来制约剑。如果外来的魔没了,剑鞘又失灵,自然宝剑就可能造成原来没设想的损害,比如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从这个角度上说,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都是互相转化的,相互依存,共生。

  也从这个角度上说,理论上,得了自身免疫性疾病,重新引入寄生虫,未必是最佳策略,如何把宝剑去掉,才是治本。好的可以变成坏的,坏的可以变成好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大家还是要小心搞好均衡,注意身体的信号为是。

  用老祖宗的话说,就是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被蚊子咬两下也许还有好处,时常到牛棚猪圈走走对人有益,很多症状可以用粪便移植来处理,肚子里的蛔虫也在为宿主续命。微生物和多发性硬化症、自闭症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也有关系。EB病毒也可能在帮人。疱疹病毒或许也有它们的益处。太干净了,反倒不一定有利,甚至有害。过于城市化、洁净化,无孔不入的抗生素,会造成我们赖以生存的微生物系统的紊乱。书里甚至提到了比较极端的接种寄生虫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译者李黎 丁立松夫妇

  时下有过敏症状的人越来越多,自身免疫问题也越来越普通,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新的思考。当下全球防新冠肺炎病毒,到处酒精消毒、洗手液洗手,但我们也要防止矫枉过正,杀死友军。

  书中提到的:

  剖腹产的儿童将来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婴儿最好早一点感染各种病毒、微生物。

  皮肤是人类最大的器官,但皮肤的免疫获得功能已经逐渐进化没了。小孩子口欲期长一点,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是获得免疫的一种方式,未必是坏事。

  抗生素用的越多就越容易得哮喘。 孕妇千万要避免炎症、感冒。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