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的读后感大全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是一本由[英]约翰.惠特默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一):细节的行动力
这本书的好就在于把管理,把绩效,把目标变成可操作的步骤,可以量化的行为。并且是以人为出发点,这在实际应用中有可实现性,比较务实。对于思维层面难以突破的人,可以边学边练。
宏观的事物,假大空,难以把握。微观细节又容易固化,难以交叉,难以融入企业文化,个人发展,价值观等范式或动力情境。这本书很好的融合了两种,即解决了持续性问题,又解决了执行力问题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二):绩效=潜能-干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参加培训、请教前辈,也曾化身老师回答过别人的提问。但有时接受了很多,转化的却很少;传授了很多,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却很少。对此,惠特默爵士倡导我们向内寻求答案,不论是对己还是对人,通过提出“有效的问题”,消除内心的障碍,往往能让人释放出惊人的潜能。惠特默爵士在书中告诉我们:“唯一能够限制我们的是目光短浅和自我设限”!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三):20200317《高绩效教练》
[摊手]“教练”这个词对于培训相关的我并不陌生了,但之前可能更多知道只是“等同于引导、促动、信任鼓励”等等不能算是不正确吧,但确实可以理解及运用的更好跟深入,同样一直对于抵触工具书的我也算是一种改观了,并且这本书随年龄阅历增长定会再次学习很多次。
[浮云]既然高绩效嘛∴ 绩效=潜能-干扰
[浮云]觉察“有意识地,而不是无意识地拥有知识;”/“觉察意味着一个人通过观察和诠释他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事物时觉醒,从而拥有对某事物的知识;”
[浮云]而粗浅“享受”便是做自己的教练自我觉察-自我强有力的提问-自我倾听-我自己的意义目的又是什么?
[浮云]学习发展中70:20:10中分别来自工作经历中;向他人学习;“正规”学习。
[浮云]限制自己更多也便是目光短浅和自我否定了。
#高绩效教练#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四):新版《高绩效教练》的5大特点
第一,权威性
约翰•惠特默爵士是教练领域的先行者,本书是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教练书籍,长期被国际教练界誉为“教练领域的圣经”和金牌标准,是全球数万教练和百万领导者的必备参考书。惠特默爵士开创性地提出了GROW模型,成为教练领域的奠基性模型,今天的很多教练模型,都源于GROW模型。GROW模型就是埃隆•马斯克倡导的教练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在流派纷纭的教练界,本书可谓“正本清源、大道至简”。
第二,系统性
本书第1版出版于20多年前,定义了教练职业,建立了教练职业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一个人改变的本质和作为教练的领导者的角色,系统阐述了教练的价值、教练的原则、教练的实践流程、教练的特定应用、教练的投资回报以及成为大师级教练之路,提出了教练的本质是提升客户的觉察力、责任感和自信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教练体系。
第三,实践性
本书第5版补充了作者和同事们为全球大量客户提供教练的宝贵实践经验,增加了:绩效曲线——组织发展的四个阶段,正式的一对一教练,团队绩效教练,精益绩效教练,安全绩效教练,衡量教练的收益和投资回报,如何影响文化变革,领导者的品质,成为大师之路,高阶教练等非常具有实践性的内容。附录的教练词汇汇总、教练提问工具包等非常具有实操性,是教练日常工作的必备工具。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五):激活组织、提高绩效的一个接地气的方法:教练式提问
不知道大家的公司平时如何部署工作,是直接下达命令?还是给员工提出建议?
研究证明,70%的建议是无效的。因为建议或者是命令的沟通方式,会使员工产生“恐惧感”。害怕失败、害怕被指责,长期会减弱员工的积极性,长期就会抑制员工的潜力。一般员工的潜力只开发了40%。
《高绩效教练》里面提供了一种激发员工潜力的新方式——教练方式。
“教练”的概念来自体育界。在比赛中,“真正的对手不是比赛中的对手,而是自己头脑中的对手”。教练的作用,就是帮助选手消除内心的障碍,释放惊人的潜能,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
而《高绩效教练》里面所系统阐述的“教练方式”,表面来看一种提问方式。通过GROW模型——目标Goal、现状Reality、选择Options、行动意图Will,管理者可以使员工自主地思考,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去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推进项目的进展。
作者约翰·惠特默爵士(John Whitmore)是世界教练领域的先行者,他和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GROW模型,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教练模型。
樊登老师也曾经推荐过他的上一版本,教练方式是一种提问方式,本质就是提升提问对象,或者说教练对象的潜力。所以樊登老师认为,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家,也适用于每个家长,也适用于夫妻间的交流。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六):Coaching
2020读的第二本书。其实Coaching是这本书的key word,但是翻译还是蛮困难的,因为中国人对于“教练”的传统解读就是与“教学”搭边。而本书的Coaching的实际意义与之天差地别,如果某些读者仅凭自己对书名的偏好来决定是否阅读的话,很有可能就错过这本好书了。不过好在Coaching在文中有更详细的释义,不影响读者对原文对理解。
此书可能大部分针对的是职场上的领导者角色呢。个人认为此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因为,最重要的是读这本书的我受益了。第一,这本书让我明白,以往在我脑海里出现过却缺少定义的东西,既然有了它的名字,它的存在被证明了确实是有价值的。自我觉察(awareness),我以往或称之为“观察”,亦或“反省”,总之,如今我知道,这是一个必经阶段,一定有人能够做到。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不代表它不存在,只不过是身边能理解这层意思的人,大概少之又少,所以没有别人支撑的话,我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第二点承接第一点,我忽然明白我和弟弟电话沟通的方式里隐藏着coaching,我们可能在以往的经历中,在某时某地运用过它,但我们不曾意识到,所以要努力回想,把书里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再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确切的概念,甚至是成熟的系统,最后融汇成自己的习惯。第三是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我这阵子才悟出来的道理: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能。遇事不要总是第一时间告诉自己,我不行。第四是这本书里有很多问题包,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许可以利用它们,通过问自己问题,拆解难处,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走。
书嘛,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吸收的营养不是千篇一律的,拿走自己需要的就好了,绝不可因不合胃口/晦涩难懂而打低分。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七):教练式的自我成长
如果你不想当教练,不想当领导,不想有高效的业绩,这本书有没有读的必要?有,因为这本书也可以用来当做自我成长的书,书中的原则、心态、方法也可以用于与人的交流中,总之呢,这是一本关于新时代成长的一本书,有必要读一下。
教练思维相信相信教练对象(接受教练辅导的人或者客户)有能力自己克服阻碍和障碍,激发自己的潜能,有了思维,无论主题是什么,你都能与对方真诚的交流。这种思维是教练与教练对象一种平等的关系,是相信客户是可以自我觉察和有责任担当的,所以教练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引路着,基于强有力的问题和倾听(教练的两个基本技能),通过GROW模型(目标、现状、选择、意愿)来帮助教练对象理清自己的思路。当你能学会这种沟通方式,那么你与人沟通的技巧将会大大提升。
教练:教练是客户的合作伙伴,通过发人深省和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对话过程,最大限度的激发个人的天赋潜能和职业潜能/为组织成员提供教练辅导的人
教练对象:接受教练辅导的人,不管她是同事、领导者、团队成员还是一个正式教练辅导过程中的被教练者
如果你有自己的读书方式,那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读书方式。如果你对教练技术有所理解,那也可以直接阅读你喜欢的部分;如果你以上都不具备的话,那我建议,你通读全书,至少理清作者的逻辑,至少了解教练思维(第二段有)原则、心态、两个基本技能(强有力的提问和倾听)、GROW模型(目标、现状、选择、意愿)之后,你就可以阅读你不懂的地方或者是你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当然,在我看来,如果你能理清前几个部分,那么你剩下的就是建议了,关于练习的问题,我觉得附录二(教练问题工具包)应该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接着是附录一对于教练词汇的介绍。
书中还有另外一个公式值得注意下:即绩效=潜能-干扰(P=p-i),为什么说这个公式值得注意呢?因为我觉得,大部分人之所以无法集中注意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因为被太多的外界诱惑所吸引(干扰),第二个是胜不了心中那个懦弱的自己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八):教练?教什么?练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练一词来源于某项运动,如制定战术、临场指挥的主教练,如告诉你增肌减脂的健身教练,又如细分的体能教练、投篮教练等等,这些教练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其都是该运动领域的专家,直接作用于你行为的改变来达成目标(瘦身、赢得比赛等),而本书所指的教练,并不是你所在领域的专家或者不以领域专家自居,他们不生产水,也不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即他们不直接作用于内容,那他们教什么呢?又何德何能以教练者自居呢?
我们来看定义:“教练是客户的伙伴,通过发人深省和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对话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天赋潜能和职业潜能”。也就是说,他们采取某些手段,通过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又是啥?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看待问题和思考的方式),间接作用于你的行为模式,进而持续的实现高绩效目标。这种改变据说是从根源上做文章。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完全自洽。问题在于,你用来改变我心智模式的手段是什么?真这么厉害吗?但你千万别以为作者有啥葵花宝典之类的可以让你登顶武林,这个秘密武器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对话”(充分印证了何谓大道至简,大巧不工,详见乔峰是如何用一套太祖长拳封神江湖的),围绕着这个“道”,本书一大半的篇幅就是告诉你“对话”的三十六种理论基础(告诉你我不是在吹)、七十二点哲理(如“教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趟旅程”之类的让人心潮澎湃的话语)及一百零八种功效(所以你要学,最好花钱来参加一个三天两夜的培训,然后做个A4纸带萝卜章的认证,当然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来购买我的产品,让我来教你一众高管怎么跟下属好好的聊天,怎么思考基业长青之道,一次买三年的疗程效果最佳),还有一小半就是告诉你按一二三四的规定流程,结合五六七个原则来进行“对话”,并匹配了八九十个相应的问题(按书中所言,其中最经典的最让作者骄傲的问题就是“还有呢?”),这就是本书(号称教练行业之圣经)的全部内容。
所以,教什么?又练什么呢?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去领悟啊!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九):如何打造高绩效的团队
如何激励一个员工的潜力,让他/她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相信是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关心的问题。经常听到有团队管理者抱怨,我的下属就是懒、不动脑筋、不知道要他们有什么用,什么都要我来做,什么都依赖我。
而且在传统的观念里,领导必须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做得好,似乎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下属,完成工作的要求。很多下属也会说,领导还不如我,为什么要听他/她的。那管理者真的是必须什么要懂,什么都要比下属会,才能够成为有领导力的领导吗?《高绩效教练》这本书告诉我们,不一定。不会游泳的教练也可以教出游泳世界冠军;滑雪教练也可以教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
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什么样的管理者才能够像好的教练一样,让员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呢?《高绩效教练》给出了清晰的路径。
首先,要培养觉察力。觉察力有两种,一种是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一种是觉察到他人的状态。如果能觉察到两个人在同频的状态下,就能够让沟通起到最好的效果,所以,觉察和感知的能力是基础。
其次,要分清楚双方的责任。即分清楚哪些责任是管理者应该承担的,哪些责任是下属应该承担的。管理者不能越俎代庖,去帮下属承担他/她所应该承担的责任,那样的话他/她就永远都成熟不起来。同样的,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下属,那样的话,他/她从管理者这里得不到任何指导或支持,那也没有办法帮助他/她达成更好的业绩。
接下去就是使用GROW模型,来进行多次的指导。
第一,目标(Goal)。与其他所有事情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先确定目标。明确要下属具体做的工作是什么,最终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是需要提前明确,并且经过双方都认可的。
第二,现实(Reality)。分析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包括目前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这项工作需要的每项能力大概在一个什么水平,目前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等等。
第三,选择(Option)。我为了达到目标,现实和目标之间还有哪些差距?要克服障碍达到目标,有哪些选择或路径?尽可能发散思维,设想尽可能多的方法,作为备选项,以便最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
第四,意愿(Will)。即到了行动前的最后一步,打算选择什么方法来达到目标。为了最终达到目标,还需要管理者协助什么?还需要从外界获取哪些资源。这是一个为行动做好所有准备的环节。
最后一步,就是练习,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反馈-再实践-再反馈的过程,不断调整双方互相磨合的过程,最终做到互相支持,互相成就。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开始承担起自己责任的时候。无论我们是管理者还是下属,都能够承担好自己的责任,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那么未来下属不但可以成为一个高绩效的员工,也可以更快成为一个管理者;而管理者则可以成为一个高绩效团队的带领者,开拓更广阔的工作空间。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读后感(十):拗口的书花了我6hr➕
庚子鼠年的最后一本书,前半段有趣,例子很接地气,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后半段几次走神,翻译太差➕教练课程广告太多的关系,但的确值得一读,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个人依赖不可取,团队依赖很可以”,grow在客户和女儿身上用了两次,效果很不错,后续准备再使用“跟进”和“冥想”。另外,不觉得教练是必须的职业,跟心理辅导师同理,有钱人/有钱企业支持社会岗位的举措罢了,自己完全可以用grow方式引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