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举》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科举》读后感1000字

2021-02-28 04:0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举》读后感1000字

  《科举》是一本由[日] 宫崎市定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举》精选点评:

  ●通俗册子,中间取了不少笔记故事来填充

  ●日本作家的语气和文风感觉还是挺喜欢的。 读完以后产生很多问题,科举到底是不公中的公平,还是公平中的不公?举行科举制度的这一千四百年来,人的价值又如何得以真正的评定?或者说,这些普通人的在世价值有无真正被评定的可能?要是放在当时,我们又该如何评估别人的价值? 似乎科举这一举动的目的是在于公平,但公平背后是什么,天子想要的公平,本质还是服从权威,突然有一个想法,且不论当今情况,拨开各种中国史书的夹缝,里面就是看不见“人”字。

  ●201944。“科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作为官吏录用考试而省去了教育的环节。历代的王朝都把耗费金钱的教育全部移交给了民间,然后只通过举行考试便能够让那些在民间受到自然培养的有为之人为政府效劳。”

  ●非常薄的书,非常好的研究。宫崎市定并不那么热爱中国,但是保持中立之余,能体察入微。 这些年我对于科举了解不少,态度已经比较负面了,但是这本书,还是提供了非常多信息量,令人深思。 比如,古代金榜题名,总是以天子门生自居,其实这背后,表面看是重视,其实是防止主考官与这些新进士结成密切关系。本质,是天子权力日益增加,侵蚀官员作为主考官的地位。 我有点怀疑,对科举的诸多仪式感推崇,看起来是尊重知识,其实本质是给予旧有核心官僚以压力,培养新的竞争者。赢家,确实只有天子一人,然而,当没有人足以分担他的压力时候,其结果又如何? 对比一些国内历史才俊的研究,差距蛮明显的。启真馆的很多书,其实很不错。

  ●我理想中的思路:1.官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2.如何最准确地判断候选人的素质并从中选拔出最优者—3.实际使用的选拔方法的运作方式—4.该选拔方式的准确性,本书集中于描述第三点,论述很细致详尽,但并未举出一份正式考卷以作剖析,给人买椟还珠之感;对科举得失也作了论述,但未有过人之见。

  ●南京江寧有條隧道,沿著它一路走,覺得我就是一個只吟詩詞不做政治的亡國君。

  ●最佳的科举制度入门读物

  ●太好玩了吧!读起来笑个不停。作者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观点,1授业的老师通过金钱两不相欠,考官反而有知遇之恩,容易变成师徒关系乃至义夫义子关系,皇帝非常讨厌这种结党,所以他要做所有举人的义夫。2投资教育很贵,所以政府鸡贼地只办考试,把实际教育任务交给了民间。家长越努力,考试地狱越残酷,所以应该选出重视选举的议员才行

  ●对清代科举制度简要评述和比较(宫崎写作的本意也不在此),有趣的是切入科举实态的点(奇闻逸事,考试玄学,落榜之人)全书内容条理清晰,可以据此做一张「升学图」了。

  ●宫崎老两本《科举》今年都要出了,可以两厢对照阅读~有时日本汉学家真的很好玩,一边能写无比细碎和专精的文章,感觉不要太正经、太正统,但一边也有砺波护《冯道:乱世宰相》、堀敏一《曹操》、宫崎市定《雍正帝》、杉山正明、竺沙雅章的作品~而且几乎都写得举重若轻,虽然很多观点认识早已被翻新,但入门读来,还是相当不错~

  《科举》读后感(一):古今一致

  科举的贡献就是考试选拔这种制度的设立。至于其学习内容,从一开始就对所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帮助,生员无非是识字。事务能力方面年代越往后,经学越兴盛反而越不具备,几乎就是行政废物。律法,税收,民政,经济全都靠着吏员和师爷。而且这种考试模式通过下面宫崎市定写于60年代的评价观照今天,自己看

  “随着竞争越发激烈相比单纯的个人才能,自身所处的环境对考中科举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是生来具备相同的才能,有钱人比穷人更有利;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比生于农民家庭的人更有利;成长于文化发达大都市的人比偏远乡村的人更有利。作为结果,文化的不均衡越来越呈现出地区性,财富分配也越发不公。”

  这个任何时代都是一样。没有什么新旧之分。

  《科举》读后感(二):考场里的鬼怪

  继续接龙:在《科举》里感受到日本学者的举重若轻,笔触平和而细致。一方面科举制度是相对开放和公平的,另一方面科举制的外壳下涌动着天赋、贫富、运气等诸多的差异性。宫崎市定把“金榜题名”更多的归结于运气,诚然能耐得住三天两夜的地狱级考场,还得提防魑魅魍魉的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发挥本身就是运气。然而,暗河之中的贫富差距、投机取巧又何尝不是一种天生运气?

  中国古代是有“神灭论”,而没有“无鬼论”的,在《科举》里多次提到了考场风云里的牛鬼蛇神事件,在中国古典小说里也随处可见怪力乱神的故事。我借用了栾保群在《扪虱谈鬼录》里的观点来解释,他认为鬼怪在中国充当了一部分西方信仰里“神”的角色,“鬼”成为了维系现实中的家庭延续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人对鬼神的想象,其实就来自于解释世界的冲动。而佛家的地狱轮回和中国本土鬼神的世俗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充当了警示性,劝诫和说教的功能。所以,当考场上出现的一系列鬼神事件,其实就是人间“礼”的延伸影射,只不过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被无限放大,对人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同时也赋予考场内发挥不佳或超常发挥的世俗化解释。

  《科举》读后感(三):夜半吟哦与读书

  非常平和的小册子,比较完备地介绍了明清科举考试的过程以及个人的评价。作者认为,学校制度与科举考试本为两种制度,前者完成便可谋取职位,后者是对前者的选拔,后来,受人们"进取心"和利益的考虑以及社会的实际变化,前者逐渐成为了后者的筛选与准备阶段。同样地,官府对学校的态度尤其是对基层学校如县学的态度不能一直处于"乡贤"模式这一视角来考察,学校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随着社会承平日久,考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因而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较于开国初期有所迟滞,另一方面,开办学校所投入的经费较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且教员亦多为久试不中不能更进一步者,失意者等等,教员素质多不能保证,且学校里廪生、增生、附生人数较多,教学质量亦不难想象,最终,生员这一入学的名号成为了名誉而与乡村士绅联系密切,从这一点来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能以一种固化或者以幻想的思维来考察。 科举考试的选拔其意义在于"文官化"机制完成,不过,其人员构成以及能力思想不可一概而论。科举考试的艰辛,不仅是对经济实力的衡量亦是对自我精神的折磨,不知,诸多考生于贡院中看着环境恶劣的考室和与未来前景密切相关的试卷会不会联想到文天祥的"七气",同时,夜半时分,望着邻座灯火通明,吟哦不绝,会不会又有些许急迫呢?或许这种环境的恶劣是为日后熟悉官场生态打下心理基础,人生泰半时间耗费在赶考应考途中亦算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毕竟,拥有创造性可能会与跅弛不羁联系到一起,朝廷想要的可能是一颗能讲所为之事发挥到极致的螺丝钉,以此来推动这个社会朝着自身期许的状态稳定运作。至于,考生穷经皓首也算为自己找了一件消磨光阴的事情。人生算不算枉过呢?不好说。

  《科举》读后感(四):从领先到阻碍:在隋朝到宋朝期间起了巨大作用,但任何制度都有时代局限性,跟不上时代还会阻碍发展,要想一直领先,思想得多开放?

  回到一千四百年前的隋代,当初举行科举的目的在于打击前朝世袭性的贵族政治,从而确立天子的独裁权力。在这之前的所谓六朝时期(3—5世纪)是贵族势力的黄金时代,社会上特权贵族横行,他们垄断了中央和地方的官位。但中国的六朝则有无数的贵族存在于世间,他们大体分为四个等级,保持着各自的礼法。同时,在封建制度下,如果父亲死去,儿子就会继承父亲的地位。但六朝的贵族并非如此,只是根据门第确定了贵族子弟初次任职时的地位和最终能够升迁的上限,儿子不能立刻继承父亲死时的地位。从这些方面来看,两者是不同的。 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天子的官吏任命权就越来越小,不能根据才能自由擢用人才。若天子打破以往的惯例进行人事安排,就会遭受贵族出身官僚群体的猛烈还击。因此隋朝的第一代君主文帝在平定了内乱之后,利用高涨的权势,将以往贵族拥有的特权,也就是生来就可以做官的权利无情废除。他树立了新的制度取而代之,通过举行考试,规定只有及第者才有资格成为官吏,从而把大量的官僚预备队储备在身边,按需补充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空缺。这就是中国科举的起源。 但唐王朝大体上依然承袭了这一政策。只是由于唐朝是通过平定大乱而取得天下的,所以建国初期的功臣成了新贵族并留存下来,他们希望将特权式地位原封不动地传给子孙。对此,天子尽量把通过科举擢用的进士们置于自己麾下,想让这些人占据要职,以便能够随心所欲地行政。于是贵族群体和进士群体之间就产生了倾轧,但形势逐渐向有利于进士派的方向发展。即使是贵族的子弟,单纯因为父辈的缘故得到官位的人是既不会被政府也不会被社会所尊敬的,贵族如果想要出人头地的话,也必须走科举之门。这明显是贵族派的败北。 唐中期玄宗统治的时候,成为宰相的三十一人中,进士十一人,只占大约三分之一。但到了宪宗时,二十五名宰相中有十五人是进士,比例逆转为大约五分之三。 唐代可以被看作一个过渡期,它正在从延续自六朝的贵族政治转型到新的官僚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不管怎么说都是社会的巨大进步,而科举对于这个社会性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只要从这样的立场来看,科举的历史性意义不得不说是非常重大的。并且它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东西,当时的欧洲刚刚勉强建立起了封建骑士制度。若是与之相比,则可以说科举是犹如不同维度般的进步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它的理念无与伦比。 唐代末期进如果进士党执掌天下,非进士党就全部被驱逐出中央,如果非进士党取得了天下,这次不得不离开中央的人就轮到所有进士党了。这样的事情重复发生多次,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胜者每次都把之前的方针彻底反转。 宋代以后犹如面目一新,上述两点弊病全都得到了改良。首先,到了宋代,科举及第者的人数骤然增加,同时这也说明参加科举的人变多了。中国社会在从唐代向宋代过渡的过程中,完成了飞跃性的发展,完全抛弃了旧有形态,然而它的本质终究是生产力的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积累。如同欧洲近世初期的资产阶级(bourgeoisie),从宋代开始,那样的阶层在中国就已经形成了。 宋代建立起了三年一次举行科举考试的制度,一次大概录取三百名进士,平均估算下来,一年会出现一百名拥有担任高级官员资格的人。因此朝廷的重要职位大都被进士所占据,不会再像唐代那样发生进士与非进士之间的异己者对抗了。 王安石认为对于任用官吏,单单通过举行考试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为此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开展教育活动,所以他着手建设新的学校,这在当时而言是非常先进的想法。当此时期,京城建立起了宏伟的国立大学,有公共宿舍八十间,每间收容学生三十名,合计收容二千四百名,学生们在此完成学业,这样的事实十分令人惊叹。 宋( 960年-1279年)是中国经济、政治制度巅峰,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大而不强,至此世界走向两端,一端兴起 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 (1300前欧洲除了圣经外没有多正经读物,贵族也多不识字,教会一统天下)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运动 科学史的萌芽可能开始于14世纪

  《科举》读后感(五):从科举到高考,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说到考试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噩梦,很多人参加工作多年都还会梦到回到考场,可见高考对我们影响之深。

  考试制度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其前身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而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又产生过重大影响。

  科举的诞生:对抗贵族政治的武器

  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的《科举》对中国科举制度有着详细的研究,他认为科举的诞生是皇帝用来对付贵族政治的武器。

  魏晋南北朝期间门阀士族势力非常强大,甚至有时比皇帝权力更大,在官僚的选用上,也基本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而且很多官职甚至可以世袭。

  隋唐统一以后隋文帝为了打击贵族政治,加强皇帝的权力,开创了科举制,皇帝通过科举制选拔自己的官僚队伍,进而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科举的影响:抑武崇文促和平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很多,宫崎市定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得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

  在中国历史早期,军功对于做官意义更大,尤其是秦朝的崛起过程中,汉朝很多重要职位也由是军官担任,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军功对于做官也非常重要。

  自从使用科举制选拔官僚,文化对于做官起到了决定性意义,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尤其是宋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所以整个宋朝对武将特别防范,导致武将的地位特别低。

  宫崎市定认为正是官僚体制的抑武崇文导致了唐朝以后,军人对政治的干预能力下降,军事政变特别少,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长期和平。

  科举制的缺点:录取少,易结党

  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早期的缺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录取人数较少,另一个是容易形成党争。

  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录取人数开始膨胀,后来已经供过于求。对于党争,后来科举制出现了殿试,所有进士都是皇帝取的,都是天子门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师生和同学形成的党争。

  此外,科举失意的人很容易成为政权的反动力量,尤其是王朝末期,比如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我还想补充一点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科举制对于知识分子的异化,使得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比如范进、孔乙己。

  科举制的优点: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相比科举制的缺点,宫崎市定对科举制的优点评价更高,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开放性是谁都可以参加科举,只要往上三代都是清白人家,士农工商每个阶层都能参加科举,才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

  但是,根据科举人员出身的统计,其实官宦家庭出身的士子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主要是因为科举需要投入的费用非常高,朝廷只负责考试,不负责教育投入,普通家庭是承担不起的。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这可能还与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今天的高考,基本上大部分家庭都能承担费用,但是教育环境在贫富不同家庭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从古到今,寒门一直都难出贵子。

  公平性主要是指科举制中的种种防作弊手段极其严格,而且基本上还是官员问责制,出现问题地方官员要承担连带责任。其实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是具体怎么考试,包括怎么作弊和反作弊,讲述都非常详细。

  但是尽管如此,贿赂和作弊还是防不胜防。

  补充:加强统治和革命政党

  最后我还想补充两点:

  一个是科举制在对付贵族政治中确实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武则天开始使用科举启用了大批寒族来对付贵族势力。

  科举确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科举也成为了古代集权统治加强稳定统治的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另外一个重要影响是科举制的废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教育的普及,使得大量的知识分子失去了做官谋生的机会,加上工商业欠发达,因此他们开始转向政党,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

  再回到当下的高考制度,其实沿袭了科举制度很多缺点,比如应试教育导致的创新精神的缺乏。同时,也继承了一些优点,比如开放性和包容性,相对于来说,高考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制度,虽然城乡之间和贫富家庭之间都面临着巨大的教育环境差距,如果采用素质教育或者美国式的申请方式,比如要求才艺、社会实践,甚至是家长素质考核,我个人认为寒门只会更难出贵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