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100字
《我愿意学习发抖》是一本由郭爽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愿意学习发抖》精选点评:
●喜欢的文字和思维
●被《单读》上作者和吴琦的一篇对谈所吸引而读了这本小说集。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非虚构的游记、口述史与虚构的童话的结合体。作者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子,即把她在德国遇到的人的故事与格林童话中的情节相呼应,把德国的历史与个人的生命史相呼应。 几个故事看似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隔阂与和解。作者身为异乡人,在德国的生活中感到疏离,与访谈对象之间也总有难以逾越的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但在互相交换人生故事的过程中,却会发现这些居住在德国的人们在某个方面——由于那些代际的冲突、民族的差异、流离的痛楚——也都是自己的“异乡人”。正因都经历过隔阂与边缘的体验,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得以感受共振。 总体上文笔还是显得稚嫩,喜欢用短句,罗列词语,让文字的节奏显得很拖沓。有时过于疏离有时又突然用力抒情。祝愿作者写得更好。
●脑洞挺好的,感受得到「氛围」;但看得好累,叙事真的无力接受。
●我愿意卖这本书
●非常奇特的一本小说,叙述很迷人,郭爽的记者生涯带给她独特的写作视角,又与虚构合成了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即使我并不喜欢这个题材,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语言真是太好了。
●那些德国故事如果当作虚构的短篇来读,真的是毫无趣味。如果当作旅行随笔,又因为抒情味过重让人无法投入真正的情感(原谅我这个没有见识的人罢)。最后,我实在找不到这些现实故事与童话的关联啊。
●“你的一生并不应该是看起来的那样子。”
●概念很好,通过童话故事串连,每一章都写了很多,看得出来,写得很仔细,唯一的问题是不吸引人,没办法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而我童年的启蒙书就是格林童话跟安徒生童话,这是我所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读物。
●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是3.5星,多出来的0.5星是对中文同龄现代写作者的钦佩。从阅读体验而言,由一个中国写作者,从格林童话勾连生发出对德国旅行中所见德国人(在德国的人)、德国地和德国事的理解,这中间“隔”的感觉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又有点莫名其妙的趣味。全篇读完,最打动我的,第一是蒙古族画家(中国人)的故事,第二是土耳其移民二代,烤肉店小老板的故事,这是两个“异乡人”的故事,也许暂时我也只能对这样视角的故事更有共鸣。但无论如何,同时代年轻写作者有要表达的欲望,并且正在寻找/找到了与这种表达欲相匹配的写作形式,哪怕身为读者的我对这种写作方式感觉有些“隔”,我也依然欣喜不已。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故事来治愈。最后两篇最喜欢,《不来梅的乐师》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也挺开心在德国有一位经历多舛的老奶奶也爱着它,果然想象是没有国界的,哪怕隔着语言这道屏障。
《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一):在童话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花两天看完了这本书名有些奇怪的小书。 每一章都有关一个童话,有两个主角。作者的笔触是细腻的,德国的村庄,高山,森林,湖泊在这本书里都是高饱和度的梦幻色彩,而最后一章关于战争和逃难的场景也是触目惊心的真实。 故事是虚构的,但永远具有惊人的力量,读者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童话连接过往与现实的世界,给人慰藉和陪伴。 人是一样的,无论国界。一样的奇怪,孤独,渴望爱,一意孤行。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拥有他们隐秘的痛苦和快乐,诚实的书写,作者做到了。 如同书里的人在童话中寻找到共鸣,读者也能在这本书里,这个遥远的国度,每个遥远的人身上寻找到共鸣,与思考。 是否因为与常人格格不入就是错的? 是否守护着美的废墟上最后一点微弱的光是没有意义的? 是否政客犯下的罪过需要这个国家的普通人来承担? 那些天真的童话隐喻许多深刻的命题。 "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怀有生命隐秘的欢乐和痛苦。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揣度和判断往往是错误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去靠近真实?" 我相信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二):《我愿意学习发抖》: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
《我愿意学习发抖》让人惊异的地方在于,它打通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并非借一者扩展另一者,而是让两者互为表里。郭爽找到了自己的策略: 童话故事和新闻报道。
童话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虚构,而且是大人一眼便知的虚假想象,但孩子却乐此不疲地将其当作真实来看待。让假的像真的那样富有体验感,这是从小熟知的童话。
新闻报道独异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非虚构,所写的必须是如实的东西;但在写法上,它可以借用虚构的形式,让内容变得好看。真的变得像假的那样奇诡,这是新闻报道。
《我愿意学习发抖》像出自某位西方一流小说家之手。将自己的生活记忆写成自传小说,完成一幅轻巧的自画像。自传小说的魅力在于模糊虚构和真实的界隔,让人难辨真伪。
说它像翻译转置的文本,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相反,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非虚构的发声者不再依循写作者生活中原本的模样,更像小说中走出的叙述者,这让人感到奇妙。
《我愿意学习发抖》邀请读者进入文本,但出乎意料,读者像真实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像阅读小说那般快慰——文本世界变得像想象世界那般丰富美妙,同时它又真实存在。
这比记录更加神奇,来自于声音的魔法。当“我”平易优雅的腔调为整个文本赋上了一层光晕,日常生活场景开始凝结为坚实的金子。创造出永恒,让场景和人物在文本中不朽。
于是,《我愿意学习发抖》让我们看见一种非虚构写作的新方式,作为范本。它的滋养来自于郭爽训练多年的新闻写作,之所以没有走向乏味,原因在于它被当做童话来书写。
《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三):关于小红帽
馥郁的植被总有神秘吸引力,漫山苍松云杉、野草牛粪,不知道山更深处的非游览区,会有怎样的危险、怎样的景致。森林大致都有相似,德国有黑森林的幽深隐秘,家乡也有巍然的山与林海。北欧风光的广告标语在旅游胜地过度修过的宣传海报中间,我还是惦记着铁丝网圈起的山更深处,传闻里有狼与野猪的城市之外,但我不敢翻越,无论年幼或是成年。
四年级的一个周五,独自在家熬到半夜。从小就喜欢晚上,坐在窗台上看夜色和月亮,那时候城市里还有星河在天,有时干脆就凭借儿童的小巧,安眠于月光如水。那天晚上做的事情也没什么特别,打开电视,中央六播放着午夜时段“佳片有约”《野性的呼唤》,最后桑顿倒下,巴克再也不眷恋人的世界。直到天快亮了,我还处于影片带来的巨大震撼,我缩在月光里,哭了很久,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那天晚上,我琢磨出大概悲剧会比圆满有更深刻的力量,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这部作品被定义为“悲剧”。第二天去上作文课的路上我想,我希望能有力量地活过一生。
我是琼瑶粉。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粉,只是读过喜欢过。我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时飞扬跌宕的体验,那些丰沛的感情,挑战危险的奋不顾身,歇斯底里又精彩至此的爱情,大概是只有琼瑶能够编织的幻梦。而我会让自己进入、活过每一段臆想的悲伤,或许再回归真实的时候,会更加轻视世界的种种危险,也会更向往那种救人于孤独的联结。
费恩的男人曾要求小男孩先爱惜自己再爱别人。森林里雾霭重重,方向有时太模糊,太难辨别。没有笔直绵延竖着牌子的公路,没有划分好的每一个街区,甚至你的名字也早已不再重要,可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会太容易迷失太容易贪婪,太容易驱至穷途。如果千寻忘了自己也没有记起白龙,那么谁也成为不了独立的个体,没法成为自己,没法获得自由。吸取教训的小红帽放弃了建立自己的世界,回到了大路上,而社会制度也总会收留,给她集体的归属感。如果没有足够坚强,或许未来不知道哪一个明天,我也会“迷途知返”。我对森林的未知感到恐惧,也同样对此感到恐惧。
狼诱惑了小红帽,为天真美好的小红帽指了一条通向森林深处的芬芳小径。森林里的时光会有美丽会有冒险,会冷会饿会迷失,会孤单会失落,也可能会有无限精彩会有幸福,至于美满,小红帽和至亲已远隔迢迢河汉。或许狼会吞噬外婆,但猎人还是会在那个时间经过。总有人会像故事里的小红帽,决心一去不复返,成为隐约耳语中的某个传说。
(叶舸读书会)
《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四):每个故事每个章节的点点
◆ 汉斯,为了叫你欢喜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群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小地方,不愿意或没有过其他地方生存的经历。但这不影响他们的思想,即便很细微。洪堡和高斯就是两个极端,但都对他们所处的科学领域产生了足够的影响。
◆ 你在清凉的井边向我说过的话
和一个谈得来的人,可能缘起一首诗、一本书、一首歌、一个故事,然后拓展性地发展了。年龄、性别、阅历、地域、语言这些可能都不再是障碍,而是增加了拓展的资本。
◆ 敢在夜里行动的花
有时候,走出去,倒不一定是为了看看这世界,而是因为被周遭事物所困地无法呼吸,走出去是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道路,没有再比现状更差的选择,没有之一。
◆ 年轻人在礼拜天跳舞
一切皆有因果,我们都是从小走过来,不同的出身和环境,包括教育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Educated》亦是如此。
◆ 固执的孩子必须去死
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拦是拦不住的,不如善待之,也一样善待自己。
◆ 我愿意学习发抖
眼界越来越宽阔,见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更应该注意,无知者无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毫无问题,但实践也可能去检验了一个恶魔、一次深渊、一段孽缘。故此,有些实践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碰的千万不要“我愿意学习发抖”。
◆ 妈妈叫我沿着大路走
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到接受自己会有很长一段,经常是别人告诉你你是谁才发现自己是谁。这个群体是否能被接受始终会有阻碍,我们要做的不一定非要接受,而是要给尊重,就像对方尊重我们那样,何况古今中外的事实不胜枚举。
◆ 吹笛人答应我也能见到一切奇观
成人才需要童话,还需要各种传说来统治思想,规范行为。孩子们要得紧紧是玩耍,至于玩什么,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什么都可以玩,什么都可以玩到尽兴玩到电池耗尽。如果哪天孩子不再这样了,说明已经慢慢长大了,会在某些规则下进行挑选了。
◆ 有钥匙的地方,一定也有锁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你可以分享你的阅历经验甚至感悟,但千万不要试图去强加改变,你会说是你不行吗?对的,你不行。没人可以,除非被定义的里程碑是毁灭式的。
◆ 我们到不来梅去
“他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就像生来就属于此地,就像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现在好多长辈在寻所谓的根,建立了众多的家谱,这是好事,能找寻共同的话题。但我们真正的根究竟在何处,真的还可考吗?我只能记得我小时候的几处生活圈子,而我祖父的生活圈子特别是他年少的生活,我完全不了解细节,只知道他曾经是生活在某镇(当初可能也不这么称呼),后来又有搬家等等。而我对我的外祖父更是知之甚少,我从来没有见过,只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来沪,做一些小生意或打工,过世后外祖母还收到过邀请外祖父参加南市区人大代表委员会会议的信件通知。想来,有些作者和作家们,用笔记录下这些家事,不需要在乎有多少读者,也是最好的保留。
《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五):关于第一个故事
这本小书的语言带着童话般的简单朦胧,既没有复杂的推理也没有直白的袒露,作者所营造出的氛围模糊了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的界限。在第一个故事中,现实世界里的主人公特蕾莎和童话故事里的汉斯融为了一体。汉斯说:世界上没有像我这样幸运的人了。特蕾莎也对作者说:我想你会明白,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像我这样幸运的人了。
可是幸运在哪里呢?
幸运在哪里呢汉斯拿金子换马,用马换牛,用牛换猪,用猪换鹅,用鹅换剪刀,用剪刀换石头……眼看着自己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微不足道,直到最后,汉斯唯一的身外物,那块石头,也掉进了井里,汉斯失去了一切。这是一个充满了失去的故事。而特蕾莎呢?她用探索远方的可能交换守护家族的传统;她用家庭内部的身份交换漫长的职业生涯,她失去了外面的世界、也失去了丈夫。
被失去填满的人生,不能被称之为幸运。可是,当汉斯牵着猪走的时候,想到的是“一切都称心如意”,虽然也有烦恼,但是马上就好转了;当石头掉进井里的时候,汉斯却幸福的流出泪来,感谢上帝使他脱离了唯一使他烦恼的石头而不必责备自己。对于汉斯而言,回家之路与其说在不断失去中度过,不如说是不断的获得解脱,好比西西弗斯放下了手中的巨石,悉达多在河边放下执着。
然而真的只有解脱吗?不,失去依旧如影随形。特蕾莎说,当汉斯从马上跌下,忘了骑马的快乐,就是失去。 “好的事,好的人,好的感情。一切配得美好的东西。它们不仅会消逝,会像肚腩一样走形,还会像河流一样分岔。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而我们根本不能控制任何事。”这是童话里不曾正面揭示的,只有依靠现实的双眼才能照彻。
美好必然会逝去,人们注定承受不幸。所以丢失远方的特蕾莎问:生活就是这样了,对不对?仿佛是《柳林风声》里的河狸的自白:对我来说,河就是整个世界,除此我别无他求,河所没有的不值得拥有,河所不知道的不值得了解。这种问题看似盲目到自欺,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在肉体衰朽的永恒面前,一点蒙蔽和贪恋又算什么呢。
何况,特蕾莎根本不是一个逃避自由的人。当小船里的人说出“如果你不再是谁的女儿、不再是谁的妻子、不再是谁的母亲,甚至,你不再是你自己,那会怎么样”时,呈现出的是一个被存在之思点亮的瞬间,特蕾莎两颊升腾起来的红,分明是一种被理解和被说出,我几乎感受到,当特蕾莎用家庭内部的身份交换漫长的职业生涯时,那压在她身上的真正的负累。
可是太累了,生活里不该只有对不幸的承担。所以小船里的人说“得相信点什么”——否则要如何在这艰难的路途中走到最后呢?该相信什么?对于特蕾莎而言,它是一连串好东西的集合:祖传大屋里奶奶讲的童话,充满浪漫气息的草药节,五十米外教堂的钟声……和汉斯一样,相信当下之中的一切美好。
所以说,汉斯真的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