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书单》读后感锦集
《地狱书单》是一本由(美) 格雷迪·亨德里克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全彩图书,本书定价:149.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书单》精选点评:
●写给米国读者的书,里面时不时出现的地域性的段子和俏皮话让人读着很费劲儿。这里面列举的书籍,作者一本也没怎么剧透...其实弄成地摊型剧情简介读物可能可读性更强...
●超喜欢这种风格,拉上帘在家看起来!
●多亏了作者写的有趣 简直是炼金术了
●只有写得粗糙的小说才能让人知道自己内心里住了什么。地摊文学流行文化背后折射出来的群体情绪变迁才是最有意思的。美国已经发生过的种种情形可以在中国找到对应,对于封面、营销、读者群的看法让人会心一笑。
●总而言之,恐怖小说被自己的过度发展给玩死了。但是,好想看那些短篇集啊!
●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和B级感 阅读内容引起极度舒适 美国七八十年代恐怖文学的井喷时期 400多张恐怖小说封面艺术 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搜索书单 要是能把书中提到的三百多本恐怖小说一一阅读一遍 该多过瘾啊[奸笑]
●1970-1990恐怖文学指南
●好吧,,,还真是书单而已
●B级小说简史
●有趣的不仅有作者的语言风格,动物袭击那一章简直是妙语连珠,还有各种为了把书卖出去不遗余力的封面设计和营销手段。同时看大量的恐怖小说封面结果就是竟越看越有些喜感和可爱。佩服作者的阅读面以及把喜欢的东西做成研究的能力,提到的一些作品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中译本就不说了甚至很多原版都搜不到。20世纪后半叶的恐怖小说就像一辆轰轰烈烈开过去的大卡车,路过你的时候声势浩大阵仗惊人,很快就匆匆离开,偶有飞扬的尘土想维持人们的关注也无济于事,注意力已经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去。就还挺让人失落的
《地狱书单》读后感(一):现代恐怖作品不背锅
这本书要配合豆瓣食用,最后一页的大部分书都……………屯起来了(太古老的不算)其实,恐怖小说,甚至恐怖电影,为什么有人说越来越不吓人了,其实不是作品质量变差了,而是观众的审美提高了,举个例子,我父母小时候(我90后,父母60后)听一双小白鞋(谍战)类都能害怕的不敢上厕所,而我们,甚至有的女生现在可以坐在电脑前吃着零食淡定的看着独眼满脸血的僵尸把活人撕开吃,只能说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口味逐渐上调,本书几乎是一本恐怖小说的历史了,最开始用鬼神来吓人(撒坦,说一点,欧美的作品里,大部分都和性挂钩,或许这样才能更真实,吓人,也可能是为了让读者更欢迎自己的作品)到后来用自己的孩子变化,屋子被鬼神邪灵的侵犯(附体)隐喻鬼神超自然力量,鬼神已经变为一个虚无的东西,变成了神秘学,而不是一个书里的直接鬼怪boss,再到动物,用动物的力量(比如老鼠的成群结队,大白鲨在海里的无敌,鱿鱼的巨大,甚至螃蟹的盔甲,疯狗,都比人类若是赤手空拳毫无防备来的致命)来使人想到害怕,敬畏,哥特文化吸血鬼的诞生,爱伦坡的乌鸦,尸体,古堡,蝙蝠,到与吸血鬼的一段孽缘,再到其他邪魔,古神,神秘学来吓人(洛总最爱),最后实在无力去写,用血浆来凑数,用描写疼痛,描写人类自相残杀的血腥暴力来吓人,算是人类恐怖艺术上最后一种吓人的方法了吧,值得一说,中西方的差距真的很大,也各有利弊,西方文学直面性爱,直面鬼神,好的方面是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更快,认识到一切,坏的方面是过于开放,而中的教育是十八禁,将性视为避讳,将鬼神视为迷信,(比如说中方文学,再怎么狠的书,也不会写阎王爷来到人间,和某个女人发生关系,而且中国人的鬼神,从来都是敬畏,而非是反面的敌对,)使青少年在懵懂时期,对性爱充满了期待,而偷偷摸摸的去品尝,对鬼神却是继承了父母的迷信,大部分人都秉承着宁信其有的态度,扯远了,这本书里的作品大部分在国内买不到,能买的都在最后一页~
本书列举提到的主要出名作者:洛夫克拉夫特,斯蒂芬金,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托马斯哈里斯《沉默的羔羊》等
《地狱书单》读后感(二):一部美国恐怖小说史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管哪个年代,残忍暴力、庸俗下流、荒诞不经、曲折多变的文学作品都是最受大多数人欢迎的趣味。
大约在100年前的上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流行一种专供普通民众阅读的“纸浆杂志(pulp magazines)”。它们通常使用最廉价的木浆纸印刷,甚至边缘都不予切割直接手撕成毛边。其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想象其大概,必然是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感官刺激的冒险经历或是恐怖故事。
如果你想知道这类小说的风格与看点,大可购买一本《故事会》二十年合集,就大概能够明白了。
这类杂志通常卖得很便宜,给作家的稿费也完全无法跟那些严肃的文学读物相比,但是它对量的需求相当大,只要你写得凑合能看过去,并且能让人找到乐子,就可以在上面发表。而且,这些杂志也极少会限制写手们的写作方向,所以吸引了大量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爱好者前来挥毫泼墨顺便挣点零花钱。著名的洛夫克拉夫特就是专门发表玄奇怪谈的《诡丽幻谭》杂志的一名签约写手,他的传世名作《克苏鲁的呼唤》也不错是其中的一篇而已。
到了上世纪30年代,被格雷迪·亨德里克斯称作“纸浆小说”的地摊读物开始了类型分化,因为大众的爱好和趣味不同,这种通俗文学被划分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就像商店里卖的货物一样被标记上了“水果”、“蔬菜”或是“肉类”这样的标签。毕竟,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的通俗小说,本身也确实就是一种文化商品。小说类型的划分,最重要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遴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前来消费。
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就像是一个喜欢吃素的消费者不会在超市的肉类柜台前停留,想要买水果的消费者也不会特意步入粮食购货区。如果一位读者想看的是快意恩仇的硬汉传奇,那么他就会优先从带有“侦探”这个标签的小说中选一本;如果另一位读者喜欢的是跟现代科技有关的浪漫幻想,那么他自然就会从带着“科幻”这个标签的小说中做选择。
其中有一支纸浆小说,从硬汉派的“守护者”系列中逐渐分化,摒弃了让人安心的强大主角,而把其中神秘主义的、令人心惊胆战的恐怖时刻当成了主料,历经变迁之后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恐怖小说”,并在二战以后点燃神火,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最为吸引读者的一大派系,并一直火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横跨半个世纪。
为什么恐怖小说会这么受大众欢迎?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原因:新鲜、刺激。本书中,作者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要想写出最受欢迎的小说, 最要紧的就是在书中塞入尽量多的“美妙胴体,无因暴力和放肆性爱”。恐怖小说恰恰就是最容易塞进暴力、色情与邪典的小说类型。
最初被写手们用来吓人的是西方人的老朋友——撒旦,人们发现自己生活中到处都是这位宗教传说中最大魔鬼的足迹。他不但要策划一个接一个针对人群的阴谋,甚至还要恋爱、结婚、生娃、买房、养孩子,毕竟主角总是撒旦本人,作者和读者都会腻,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类似《撒旦的新娘》《撒旦的女孩》《撒旦的公寓》《撒旦的私生子》之类作品。作者辛辣吐槽说:“这些标题刻画了撒旦从自由自在的年轻恶魔走向倦怠中年的肖像画”。
或许是因为读者群慢慢长大,人们对撒旦和信仰祂的邪教就没了太大兴趣,现实的压力成为恐怖小说作家的灵感源泉。“撒旦不再是你的邻居,祂就是你自己。”很多故事发生在粗野而肮脏的贫民窟,当初流行的种族歧视和越战伤痕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恐怖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到了后来,甚至专门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恐怖类型——婴童恐惧。小说中的主角全都是凶戾的婴灵、可怕的孩童,或是无法无天的小丑木偶。
由此可见,熊孩子们带给父母的恐怖压力,可能比撒旦还要可怕。
通俗文学是面向大众的文学形式,所以必须针对写作时读者的政治倾向、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阅读趣味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或者可以这样说,通俗文学并不像严肃文学那样是单纯作者个人的表达,而是是作者和读者一起配合协作打磨出的作品,带有更多的时代元素,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恐怖小说的题材也越来越扩展到了多个领域,写法也越来越生猛且肆无忌惮。古代传说中的女巫和魔怪、外星远道而来的怪兽、嗜血可怖的动物……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他们不会写的。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股猎奇风潮之下,又有不少作家重新开始思考怎样用更精妙的文笔、更深邃的思想来升华这些恐怖领域里的鄙陋故事。一代代成千上万的恐怖小说化作了养料,孕育出了乔治·RR·马丁的《热夜之梦》、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等堪称经典的小说。甚至在马丁大爷后来创作的《冰与火之歌》这部奇幻史诗中,我们也能读到恐怖小说那种黑沉压抑的恐惧气氛。
不过,恐怖小说的题材再多,也终有穷尽之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渐渐就开始流行单纯以血腥场面刺激人们眼球的“喷溅朋克”并最终在90年代走向黔驴技穷。当《沉默的羔羊》出版的时候,“恐怖”已经变成了“low”的代名词,人们开始追捧带着“惊悚”、“烧脑”或是“悬疑”标签的新类型小说。与此同时,那种善于营造气氛的日系恐怖开始走向了成熟。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恐怖小说历史的追寻与探索,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自己读过的326部恐怖小说,并给它们分门别类,立碑作传。他语言幽默风趣又善于吐槽,渊博的小说阅读经验和冷烂欠的写法相得益彰。让我这种写书评和书单的后辈顿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另外,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囊括了作者讲到的很多小说的封面,唯一比较可惜的是,这些书大多数都没有中文版
《地狱书单》读后感(三):连着读326本恐怖小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异形》剧照(1979)说起美国的流行文化,“恐怖”作为作为一种重要元素可以说是当仁不让,哥斯拉、异形、金刚的诞生全都深潜于恐怖文化之中。美国的恐怖文化根基深厚,从20世纪初马戏团的余兴表演,《化身博士》《德古拉》《科学怪人》这三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轰动问世,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两个魔鬼形象一同构建了现代魔鬼神话,人们可以在任何领域看到魔鬼的存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商业和广告宣传,科学和心理学的隐喻中。1932年《畸形人》上映, 到1933年的时候,电影中的恐怖主题就已经相当常见,恐怖文化成为了一种刷新纪录的娱乐方式。
△《德古拉》电影(1931),《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就是彻头彻尾的德古拉迷,他对吸血鬼也异常崇拜,还曾将吸血鬼元素用在小说Dr.sax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恐怖漫画发行量不断攀升,1950年每月都有5000万册连环画册被印刷和出售。
△《血腥金钱》,刊于恐怖漫画杂志Tomb of Terror (1953)。 △《与魔鬼达成了协议》,刊于恐怖漫画杂志Web of Evil (1953)。恐怖电影杂志《电影世界中的怪物》第一辑的首印将近11万册。50年代末,《恐怖剧场》掀起了全国的恐怖电视节目热潮,这个节目由面色苍白、身穿殡葬服的主持人主持,播放环球电影公司卖给电视台的52部老恐怖电影,各式各样的怪物开始正式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亮相。
△ 《恐怖剧场》的主持人约翰·扎克勒。到了60年代,德古拉模型玩具,狼人模型玩具等魔鬼塑料玩具模型在男孩子中大行其道。《亚当斯一家》《明斯特一家》这样的恐怖电视剧已经可以在黄金时段收看了。
△1963年,《少年生活》杂志刊登的Auroro塑料厂针对男孩子推出的塑料模型玩具广告,“制造一个怪物!”△ Auroro塑料厂生产的怪物模型广告。△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美剧《明斯特一家》, 讲述了一个由各种怪物(吸血鬼、狼人等)组成的家庭故事。恐怖元素充斥着屏幕,尽管观众会对某些怪异形象感到不适,但还是特别爱看,孩子们更是反响热烈,恐怖文化已经成为伴随一代人成长的娱乐方式,1958年,12岁到25岁的青少年占到恐怖电影观众总数的七成。到了70年代,斯蒂芬·金的小说估计印了9000万册还多,恐怖小说家克莱夫·巴克评论道:每个美国家庭只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 处女作《魔女嘉莉》出版后,斯蒂芬·金的母校缅因大学发布了庆祝他出版小说的通告。美国恐怖小说家格雷迪·亨德里克斯是位热衷恐怖文化的“怪咖”,他喜欢看亚洲的恐怖电影,曾发起“纽约亚洲电影节”,写过一本宜家闹鬼的小说《深夜疑家家居》,一本重金属乐队吉他手每天在地狱醒来的小说《我们出售自己的灵魂》,在读了326本恐怖小说后,他还完成了一本讲述B级恐怖小说大复兴的非虚构作品《地狱书单》。
△ 遇见格雷迪·亨德里克斯,读了326本恐怖小说后写了一部恐怖文学史△ 美国恐怖小说家格雷迪·亨德里克斯。在《地狱书单》里,亨德里克斯回顾了从1967年《罗斯玛丽的婴儿》到1990年代初《沉默的羔羊》出版,短短几十年中恐怖小说的井喷式发展,他不仅推荐了200多部好看、伟大的恐怖小说,搭配了400余幅原版恐怖小说封面让人一饱眼福,而且指出了恐怖文化在美国盛行的深层原因,“恐怖小说是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一点比任何其他门类的文学都要明显”。
△《地狱书单》原版恐怖文化之所以能如此流行,是因为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讽刺,政治和社会动荡催生了僵尸,经济萧条的时候魔鬼会格外活跃,人们的经济焦虑使得从城市搬到乡村的新房成了鬼屋,堕胎权利让人们变得不安,杀人儿童开始折磨子宫。
△ 小说《卵子》封面(1983),堕胎流下的东西会埋进医院背后的浅坟,凑巧遭到雷击会起死回生变成能用心灵力量让人子宫爆炸的食脑婴儿。高通胀!失业率攀升!石油危机!经济衰退!学校废除种族歧视!白人逃离!高犯罪率!一切都走向地狱。真实的世界永远无法消除人的恐惧,因此恐怖文化是人们对恐惧的投射,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怖”永远带给人们新鲜、好玩儿、幽默、刺激,以及紧张过后放松的感觉。
△中文版《地狱书单》内页亨德里克斯推荐的这200部小说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恐怖大作,像《沉默的羔羊》《红龙》《大白鲨》《蝇王》《驱魔人》《罗斯玛丽的婴儿》,也有很多当时在美国红极一时的流行恐怖小说,遍布书店、汽车站、药店、超市货架, everywhere。放在今天看,这些恐怖小说竟然能出版?小说的封面竟然尺度这么大?简直令人震惊!
亨德里克斯的讲述从一本叫《小人》的恐怖小说开始。书里一位美艳秘书继承了一座爱尔兰古堡,但地下室里潜伏着一批不请自来的客人:盖世小妖。盖世小妖生活在黑暗中,手持极小的赶牛鞭。他们不是普普通通的纳粹矮妖精,他们可是有通灵能力的纳粹矮妖精,热衷于SM,浑身上下的伤疤来自他们与创造者玩的快感加痛楚游戏,被训练成供全尺寸人类男性享用的性奴,实际上是从犹太集中营里抢来的矮化胎儿。从盖世小妖极其残酷地捉弄在厨房帮工的爱尔兰洗衣老妇,到秘书的未婚夫意识到纳粹矮妖精打算对他那话儿做些什么,那是足足五十页汽缸喷火的癫狂旅程。
△恐怖小说《小人》的封面全书高潮迭起,令人紧张又肾上腺素激增的故事层出不穷,一个女人的脖子怀了孕,特护病房里的脑死亡患者变成了丧尸军队,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非生物都想要人类的命,犹太怪物新娘、来自第四维度的性爱狂女巫、食肉蛾、杀人狂哑剧演员、潜行于长岛的魔偶……亨德里克斯用200多部恐怖小说再现了B级恐怖小说的飞跃式发展,并且完美呈现了美国小说中的哥特式传统。“我们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从真实生活的物质现实中的逃离,我们的小说是一种哥特式的小说,消极、施虐式而且耸人听闻——是一种充斥黑暗色彩和奇异内容的文学,一种充斥男孩子想看的恐怖内容的文学。”(《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他带领我们透过恐怖文学、Cult电影、恐怖美学领略了复古、激情四射的七八十年代,以及那个想象力爆炸的恐怖文化黄金年代。
《地狱书单》读后感(四):恐怖小说简史
作者:克里斯廷·马斯特斯
翻译:浪味仙
原文网址:https://blog.bookstellyouwhy.com/-a-brief-history-of-horror-literature
人类历史上记录最早的神话故事都包含惊骇、恐惧、绝望等因素,而“恐怖”的原型可能要起源于更早。比如吸血鬼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苏美尔(约公元前4500年—约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文明体系)的古老文明;比如类似于吸血鬼的怪物Emikku会寄居在暴力死亡或者没有妥善下葬的死者身体里。
宗教审判(Inquisition)刺激了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兴趣
如今,恐怖小说的的根源可以最早追溯到宗教审判。1235年,罗马教廷发布了一项关于重建正统信仰的法令。几乎是立刻,对异端的控告无可避免地和对巫术的指控纠缠在了一起,因而给巫术带来的困扰持续到了17世纪。
1307年,但丁发表了《神曲·地狱篇》第一卷,这本中展现的撒但形象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虽然与约翰·弥尔顿《失乐园》(1667)中撒但的形象相比还是黯然失色。
在下个世纪中,恐怖作品都和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486年,宗教审判官海因里希·克雷默和雅各布·施普伦格发表了《女巫之槌》(The Hammer of Witches)一书,这本书概括梳理了巫术信仰,到1520年时,欧洲已经重印了14次,导致了接下来两个世纪的女巫狂热。
到了1580年,伦敦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类型的恐怖。从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1585)开始,一系列恐怖类的话剧开始出现,包括莎士比亚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1594),《哈姆雷特》(1600),《麦克白》(1605)。接下来有约翰·韦伯斯特创作的剧本《马尔菲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Malfi),直到1730年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上演,英国舞台上才再次出现了死亡的情节。
意大利画家Bartolomeo描绘的《神曲·地狱篇》。哥特小说出现
时间来到托马斯·帕内尔出版《死亡夜景》(A Night-Piece on Death)的1714年,这是第一个所谓的墓园派诗人(Graveyard Poets)的作品,有时也称作墓地派诗人(Churchyard Poets),这个群体由以关注道德和死亡主题闻名的前浪漫派诗人组成,如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威廉·古柏、詹姆斯·麦克弗森、罗伯特·布莱尔和托马斯·查特顿,他们都是墓园派诗人。尽管批评家轻视他们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努力确实促进了哥特小说的发展。
16年后的1731年,奥地利政府下令调查位于梅德韦贾(Medvegja)的一个感染了大规模癔病的村庄。当地居民阿诺德·帕奥勒从运草马车上摔下来,于1726年死亡。在他死去之前,帕奥勒宣称自己住在土耳其—塞尔维亚Gossawa附近的时候被吸血鬼咬了,为了打破诅咒,帕奥勒说他需要在自己身上涂抹吸血鬼坟墓的泥巴和吸血鬼的血液。
梅德韦贾的村民检查帕奥勒和他杀害的人是否只剩尸骨。他们尸体没有腐烂,村民决定用木棍刺穿他们的心脏,然后烧了他们的尸体。帕奥勒死了几个月后,村民说死去的帕奥勒从坟墓里跑了出来,杀了四个人。为了确认帕奥勒变成了吸血鬼,村民们把他死后40天的尸体从坟墓中挖了出来,尸体没怎么腐烂,这让村民们更加确信了他们的猜想。他们用木棍刺穿帕奥勒的心脏,点燃了木棍,四位受害者的尸体也被这样处理了。尽管发生了这些令人警惕的事情,1731年,村庄里还是发生了十多起神秘死亡事件,而村庄认为发生这些事都是因为帕奥勒在作怪。
约翰纳斯·弗鲁肯格所做的报告证实了村民们的说法。消息迅速地引起了整个欧洲的关注,这个故事不仅登上了国际报刊,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幻想,甚至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被吸引了。从这个不太可能的源头开始,现代社会开始了对吸血鬼的痴迷。
1765年,霍勒斯·渥波尔发表的《奥特兰托堡》被认为是第一部哥特小说。这本书对恐怖文学的兴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一本对这个文学类型有很大影响力的小说是安·拉德克利夫的《奥多芙之谜》(Mysteries of Udolpho),一本对拜伦、沃尔特·司各特以及很多其他作家产生影响的书。像马修·刘易斯和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这样的传奇作家也推动了哥特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发展。
《奥特兰托堡》的人物插画虽然这些作家都写哥特小说,但他们并不总是欣赏对方的作品。受到拉德克利夫的启发,马修·刘易斯1705年匿名发表了《僧侣》(The Monk)(因为那时他是议会成员),拉德克利夫对小说如此可怕感到震惊,她写了一篇《意大利人》(The Italian,1797)作为回应。
1816年,哥特小说迎来了另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可能是受了鸦片酒(laudanum)的影响,拜伦、珀西·雪莱、玛丽·雪莱和约翰·波里道利在日内瓦湖畔的别墅中举行了为期三天的鬼故事写作比赛。比赛结果是玛丽·雪莱写下了开创科幻小说这一流派的《弗兰肯斯坦》(1819),波里道利在《新月刊》杂志(1819)中发表《吸血鬼》(The Vampyr)建立起了吸血鬼文学这一哥特小说子类型,波里道利的小说最初被认为拜伦写的,书中的主人公事实上是以拜伦为原型的夸张描述。
1790至1825年,恐怖类型同样在英国的话剧舞台繁荣上演着。三家剧院为观众们提供了恐怖话剧的选择:福兹堡尔的《恶魔的炼金药》(The Devil's Elixir);马修·刘易斯的《城堡幽灵》(The Castle Spectre);詹姆斯·普兰奇的《吸血鬼》(The Vampire,1819)只是少数受欢迎的作品,不过这部作品实际上促进了新的舞台设备的发展,即“吸血鬼陷阱”。这些作品都很血腥、票价昂贵,所以在魔鬼已经不再时髦的时候它们就不再上演了。
爱伦·坡的《瓶中稿》首次发表在巴尔的摩1833年10月19日的《星期六游客报》上。埃德加·爱伦·坡把哥特传统带到了美国。他的第一个故事《瓶中稿》首次发表在巴尔的摩1833年10月的《星期六游客报》上。后来,他继续写出了许多世界上最杰出的恐怖故事,他也被称为侦探小说之父。
儿童恐怖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恐怖几乎成为了所有艺术形式表达的主题。1819年,为了回应法国入侵西班牙,戈雅画了18幅湿壁画,其中以黑色绘画最为出名。接下来一年,埃克托·柏辽兹的所作的交响曲作品《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引起了关注,观众被交响曲可怕的声音和荒诞不经的意象所震惊;柏辽兹将乐章命名为了“断头台进行曲”和“安息日女巫之梦”。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这个理性和科学进步的时代,生活也经常是暴力且短暂的。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十分了解死亡的现实,这个事实也延伸到了儿童的领域。现代读者对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 und Hausmarchen,1832)和安徒生的《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Tales Told for Children,1835)中的可怕细节感到震惊。如今这些故事已经被删改,但是其中残酷的细节和从暴力中学到的教训在当时闻所未闻。
安徒生的《小美人鱼》插图。虽然路易斯·卡罗的《爱丽丝梦游仙境》(1865)和《爱丽丝镜中奇遇》(1872)并不是恐怖作品,但是它们影响了一个世纪后的1980年代恐怖作家。路易斯·卡罗的诗歌《无聊》将荒诞和恐怖交织在一起,20世纪的作家很擅长运用这种元素并置、想象世界和平行宇宙。
工业革命和《低俗怪谈》
184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恐怖小说带来了重大变化。识字率提升,城市比以往更加拥挤,人们想要从繁忙的工业化城市生活中转移注意力。这时候的恐怖类型变得更加低俗和残酷,《低俗怪谈》成为了为大众提供的廉价娱乐产品,舞台上出现类似的娱乐表演则是便士鬼把戏(Penny gaff)(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开展的,道具、布景简单的舞蹈、小丑、戏剧表演,是一种很受下层阶级欢迎的娱乐形式)。伦敦出版商爱德华·洛依德因《低俗怪谈》赚了很多钱,他已经沉浸在1830年代托马斯·普雷斯特《恐怖日历》(The Calendar of Horrors)的恐怖之中,他将把它改编成辨识度更高的版本。
正是普雷斯特为我们带来了《理发师陶德》(原名《一串珍珠》,1847)。詹姆斯·马尔科姆·瑞默尔是《吸血鬼瓦尼尔;血宴》(Varney the Vampire or The Feast of Blood,1845)的作者,这部小说对吸血鬼题材类型(包括1897年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产生了很大影响。乔治·雷诺兹的《狼人瓦格纳》(Wagner the Werewolf)在1846年出版。那时,人们看到《低俗怪谈》的流行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家长禁止孩子们拥有这种廉价图书,如果发现他们私藏,就会把它们烧掉。这种不可挽回的销毁使得《低俗怪谈》的收藏者面临着有趣但也不是难以克服的挑战,因为这些书都太稀少了。
一本典型的《低俗怪谈》。哥特式开始衰落
1868年和1869年,罗伯特·白朗宁发表了《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它是英语中最长的叙事诗。这首诗也是第一部著名的以现代罪犯为背景题材的恐怖作品;诗歌取材于1860年的一个老旧的法庭记录,详细讲述了一个男人谋杀了他妻子的案件。几年过去后,1872年,约瑟夫·勒芬纽在《犹在镜中》(Through a Glass Darkly)发表了《卡蜜拉》(Camilla),在这篇以及其他小说中,勒芬纽开始放弃使用哥特的手法,将恐怖和超自然因素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哥特式恐怖的传统开始衰落。
当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取代了浪漫主义,作家们也重新将目光聚焦在个人道德之上。拥挤的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情冷漠、暴力,突然,人们不能再指望他人的善良了。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一个让人们无法忽视对恶魔的偏爱的时代,因此对于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这样的作品来说,时机已经成熟。像《环与书》一样,《化身博士》也是建立在一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之上——史蒂文森家族的一个经济犯罪故事。小说立刻大获成功。
三年之后,开膛手杰克在伦敦开展了血腥的活动,为恐怖带来了另一种素材原型。然而,最早以开膛手杰克为基础写成的著名故事直到1913年贝洛克·朗兹发表《房客》(The Lodger)才出现。
理查德·曼斯菲尔德饰演的海德先生(《化身博士》中的角色)非常邪恶,以至于他被带到苏格兰场(英国人对伦敦警察厅总部所在地的一个称呼),接受了开膛手杰克案件的质询。在大洋对岸的法国,这场运动最初被称为“颓废的精神”,之后被称为象征主义,通过波德莱尔、于斯曼、莫泊桑等作家获得了坚实的立足点。他们写出了以死亡为主题的最优秀的欧洲作品。诗人保尔·魏尔伦做了其他哥特作家都没有尝试做过的事情——在这场运动的背景下,为恐怖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世俗精神和悲伤的肉体、是衰落帝国所有的暴力辉煌的混合体。
1890年代和1900年代的法国舞台上,血腥场面再次公开上演。大木偶戏剧曾经指的是木偶,但是后来开始代表充满暴力、谋杀、强暴、自杀和幽灵幻影的短剧。伦敦最终也在1920年至1922年将这些戏剧改编成了不太耸人听闻的版本。
大木偶剧场的海报。向现代恐怖转变
1893年,安布罗斯·比尔斯发表了《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Can Such Things Be?),这部鬼故事小说集延续了他写战争小说的传统,将鬼怪带到了现代。1898年,H.G.威尔斯紧随其后,他的小说《世界之战》被认为是科幻和恐怖的结合,将恐怖带到了未来——为现代读者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恐惧和焦虑。
世纪之交也见证了恐怖电影向恐怖和奇幻趋势发展的第一次实验。第一部真正的恐怖电影是威廉·N.塞利格改编了16分钟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第一部电影改编出现在之后的1910年,由J.瑟尔·道利执导,这部电影的制作除了爱迪生,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帮助。
爱迪生参与了第一部真正的恐怖电影。此时,短篇小说最终取代了类似犯罪手法的小说,成为著名恐怖作家的新写作形式。1907年,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发表了《读心人》(The Listener),包含他最有名的短篇故事《柳林》(The Willows)。布莱克伍德是黄金黎明协会的成员,这个神秘组织1888年由塞缪尔·利德尔·麦格雷戈·马瑟斯建立,这个组织同样也是许多杰出作家的大本营,从声名狼藉的阿莱斯特·克劳利,到叶芝、邓萨尼勋爵、阿瑟·梅琴和萨克斯·罗默(现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他的时代广受欢迎)。在那时,英国大部分的怪奇和恐怖小说都由该组织的成员创作,他们的作品同样标志着一个恐怖时代的终结,不久之后,这个类型就不再流行了。不过,丹尼斯·惠特利在1930到1960年代之间是很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他专注于神秘学,他笔下的杀手为伊恩·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提供了灵感。詹姆斯·赫伯特和克莱夫·巴克在1970和1980年代的英国开始发表恐怖小说。
在美国,恐怖类型也在繁荣发展。1923年,第一期《诡丽幻谭》诞生,这本杂志在32年都没有盈利过,但它刊登了一些直到现在依然著名的作家的作品,比如H.P.洛夫克拉夫特和雷·布拉德伯里。4年之后,洛夫克拉夫特发表了《克苏鲁的呼唤》,这为他赢得了高度赞扬和20世纪杰出恐怖小说家的称号。
1923年11月的《诡丽幻谭》。现代历史对恐怖类型的影响
大萧条增加了美国人对超自然和恐怖的兴趣。许多恐怖主题的广播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阴影》(The Shadow,1930)和《蜘蛛》(The Spider,1933),都衍生出了成功的小说和漫画作品。然而,1930年代也标志着纸浆读物进入了最后十年,出版商亨利·斯蒂格参观了法国的大木偶剧场寻找灵感,回到美国后复活了《一角钱神秘小说》(Dime Mystery Novels)系列,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还增加了《恐怖传说》(Terror Tales)和《恐怖故事》(Horror Stories)系列,这三部纸浆杂志都存活到了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恐怖压倒了虚构的恐怖。虽然布拉德伯里和一些其他杰出的作家继续发表恐怖和科幻小说,但是直到1950年代,恐怖类型才重新有了大幅进展。1954年,理查德·马特森发表的《我是传奇》是第一本现代吸血鬼小说,1959年,雪莉·杰克逊的《邪屋》仍然是过去60年最受好评的类型小说之一。
盖因的厨房。1957年发生了另一件恐怖类型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威斯康星州的一位农民艾德·盖因,因谋杀了伯尼斯·沃登而被逮捕。当警方到达盖因家时,他们发现至少15名不同女性的尸体碎片。盖因承认了他挖掘尸体和食人的行为,这个故事震惊并吸引了整个国家(这里可以看到残酷的细节:http://www.wisconsinsickness.com/ed-gein/)。早在1931年,弗里茨·郎的电影《M》标志着第一部关于连环杀手的严肃电影的诞生,这部电影是以连环杀手“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彼得·库尔滕的真实生活为基础改编的。但是连环杀手在小说中还是少见的。盖因的故事启发了罗伯特·布洛克的《惊魂记》(1959),也为托马斯·哈里斯的汉尼拔·莱克特系列铺平了道路。从此连环杀手成为恐怖类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冷战则带来了一个对偏执狂与入侵感到恐惧的新时代。这些恐惧反映在艾拉·莱文的小说《罗斯玛丽的婴儿》(1967)上,这是第一部杰出的推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一种科幻、恐怖、奇幻有所交叠的文学类型),而且,它标志着小说成为恐怖作家首选形式的趋势。1970年代,从威廉·彼得·布拉蒂的《驱魔人》(1971)开始,恐怖小说开始井喷式地发展,斯蒂芬·金的《魔女嘉莉》几乎成为了一个缩影。客观地说,斯蒂芬·金不仅在美国取得了恐怖小说的成就,而且他成功进入了全球的文学世界。1975年,彼得·本奇利发表了《大白鲨》,这意味着现代怪物传说的时代真正来临了。1976年安妮·赖斯发表的《夜访吸血鬼》,为吸血鬼小说带来了新面貌和新方向。
英国第一版《大白鲨》的封面。1980年代,新技术为恐怖电影制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快,电影开始转变为以刺痛观众为目的,主流观众不再喜欢这种电影类型了。尽管那些公式化的骇人故事越来越多,但是恐怖小说却因高质量的作品享有声誉。1981年托马斯·哈里斯出版了第一本汉尼拔系列的小说《红龙》,这部小说塑造了商业上最成功的连环杀手形象,它预示着在随后的十年连环杀手热潮的开始。伦敦剧作家克莱夫·巴克的短篇小说集《鲜血之书》(1984)标志着英国和欧洲的恐怖小说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克莱夫仍然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扩大了恐怖流派的边界,推动了恐怖类型该如何定义的讨论。
在近几年,吸血鬼、狼人、僵尸成为了恐怖类型的主要素材。1990年代是恐怖流派妥协和自我审查的时期。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成为这十年间的一个出版现象,一定程度上为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菲利普·普尔曼的《黑质三部曲》和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搭建好了舞台。
虽然恐怖流派从哥特的根基开始经历了漫长发展,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恐怖类型将继续繁荣和发展下去。
(完)
关于恐怖小说历史更多的内容和细节,请参考《地狱书单》!也可看看洛夫克拉夫特写的《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死灵之书:H.P.洛夫克拉夫特小说全集》中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