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诗云》的读后感大全
《IV诗云》是一本由刘慈欣 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V诗云》精选点评:
●评论里怎么全是水军???这一册真的是全套最差,给全四册排个名:2>1>>3>>4
●刘的书,每一部都是值得人深思的。文明是技术不可代替的,也是技术不可复制的。如果一切技术至上,那人不为人也。文明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比11维还高的宇宙之神,为了做唐诗的爱好,毁灭恐龙的吞食星球,用它的能量做了个云存储器,放所有能枚举出来的诗。大刘你是在逗我?不知道这样毫无意义么?不过这样倒是做实了艺术的地位,能傲视11维宇宙技术的存在~
●所以,恐龙文明也嗝屁了(败于古诗一下),铁打的大牙,流水的文明 2018.12.4 10:06
●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
●感觉这本书,有点像是大刘闲来无事,写着玩的。但是也很有启发的意义
●很一般,完全读不进去,感觉应该是翻译的很有问题。明明是小说,情节被翻译搞的支离破碎的。都没能坚持到去看诗云,就看不下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诗歌的艺术是人类独一无二情感力量的凝练,艺术与技术,都很重要
●cult片感觉满满
●儿歌一样的童真。
《IV诗云》读后感(一):未来会怎样?我们只能想象。然而人,至始至终只关乎人性。
个人最喜欢《雨中哭喊》这篇,在空调间里读到汗毛立起。《史瓦西半径》这篇get到一个知识点。短篇小说通常会觉得意犹未尽,好处时如果文风八字不合,略过就是,不必纠结上下文。
冷酷、严峻、暗藏的一丢丢温暖,家长里短又似呓语般的对话确透漏出彻头的凉意。
未来会更好吗?这个亘古不变的问题,我们只能想象。然而人,至始至终都关乎人心人性。
《IV诗云》读后感(二):未来的路
认识未来需要从“发现过去”开始。这个“发现”就是从不了解真相到了解真相,从不知晓事实到知晓事实,可是,真正的真相和事实,是别人告知我们的那般,还是我们用全身心体验到的这般,或许永远没有纯粹的理性。苦难的真相也是一样。苦难真相不一定是纪实的,也可以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感动情绪中被唤醒的同情、悲愤、良知和良心,就是文字最好的的效应。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下一秒,下一个时间阶段会发生什么,因为我们是人类,只会用时序性去推导,未来看不到。而所谓超越人类的认知明智效应是“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比了解要高几阶的层次,认识已经存在的结局,理解不能改变的现实。或许我们的未来,早就注定了。
《IV诗云》读后感(三):关于如何利用技术在艺术上超越李太白的报告
看到开头,居然出现了李白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不简单,果然如此。李白虽然早已作古,他活着的时候,除了当一个实力派的流量明星,自己的仕途抱负根本没实现。但是他在大刘的书里,又一次拯救了地球。哈利路亚!
伊依最初不过是一个被献祭给神的玩具,在被神无数次嫌弃吐糟后,利用古汉语的诗词,变劣势为优势。神化身李白2号,想要在诗词艺术上超越李白,但是李白终究只有一个, 就算是杜甫,陆游,苏轼之辈在李白面前,也不过尔尔…
于是神就想出了要把汉语言可以组成的所有的诗词都写出来,以后就算有人写出来,也能在诗云里搜索出来。
甚至这片诗云,还是用原来构成太阳和它的九大行星的全部物质所制造,当然还包括吞食帝国。
但是借助伟大的技术,写出了诗词的巅峰之作,却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就算这些诗是写出来了,但是却完全不属于神,他们也不属于任何人。
看完以后,只觉得甚是有趣,这部作品,感觉完全是大刘闲来无事写出来逗大家开心的。很有启示作用,值得一看。
《IV诗云》读后感(四):一本书让我爱上了科幻,可惜……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对刘慈欣,对科幻作品也并非完全不知道,也曾看过刘慈欣的《三体》,只是很遗憾,一直没看完。另外,也看过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确实很不错的一个小说,但对科幻也就仅限于此了。 偶然间看到了《诗云》这套书,还拥有了一本,很高兴。拿到书发现,很厚的一本书,却很轻巧,封面没有太多印象了,内外封,说不上喜欢,一般般吧。 从内文来说,我拿到书就首先看了刘慈欣的那篇《诗云》,大刘的想象力真得很丰富,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从没想过,还有这样的奇思妙想,人被恐龙统治豢养(忽然想起一个神剧,《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个从原始人时代一直活到现在的人,被人问到是否养过恐龙),还有另一种更高文明,文中被称为神,本来连恐龙文明都看不起的,没想到却被主角记忆中李白的诗迷住了,然后一下子将人类语言可能出现的所有诗创造出来了,但却依然自认比不过李白的诗,为了储存这些和人类的诗,神要求把恐龙的星球毁灭,做成存储器,更让人想不到的事,恐龙星球的恐龙们,最后还同意了!!!简直不可思议!!!后来,地球文明得以幸存,但地球却变成了一个空心球,人们生活在地球的空心内……
看完这个小说,我一下子被刘慈欣、被科幻小说迷住了,立刻又去找了刘慈欣其他的几篇短篇小说,如《流浪地球》《时间移民》《思想者》等,都很吸引人,很好看,很是佩服于科幻人的奇思妙想,然后就又想起了这本《诗云》,想看看其他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国外的科幻作家们又有什么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于是我又重新拿起了《诗云》,只是,很遗憾,这些外国小说的翻译实在是太差了,完全看不进去,不说体现作者原本的思想、故事意境,简直语义不通,不知所云,太可惜了,好好的作品……
《IV诗云》读后感(五):《诗云》符号学角度分析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通过“古诗”这一载体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语言—结绳记事—文字”是文字系统的由来,今年另外一部很火的短篇小说《齐马蓝》也探讨了艺术和技术的关系,《齐马蓝》中解释到“没有易错性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事实。”在《诗云》中,人不再是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主体,只要有人的在场就不存在绝对真理,艺术于是在人与真理中的缝隙中野蛮生长,神则通过技术千方百计填补这个空隙。 恐龙大牙是远古生物,在《诗云》中信奉绝对理性,诗人伊依是人类艺术精神的象征,神李白也信奉技术,在伊依的提示下开始探索艺术,最终将艺术的技术化做到极端。神“李白”想要超越诗人李白是一个不太经得起推敲的议题,“超越”本身是一个概念模糊的词语,尤其是面对历史的偶然性,诗人李白尚可说面对的是人类的浩瀚,神李白面对的是什么呢?宇宙吗?这就牵扯出了小说的关键—解码者的不确定性。 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中国的古诗将情感的意向发展到了极致,比如《诗云》中提到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通过“山,海”等意象描景,后两句表意。鹳雀楼的环境是独立的一级存在,王之涣所做的诗是二级存在,普罗大众在诗中感受到的情绪效果处于三级存在。当读者和诗人处于一个“场”内,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便开始发生作用了。《诗云》中诗人问神“艺术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吗?”神的回答是“存在,但他们大都有着晦涩庞杂的体系。”诗歌是最简单也最重要的语言文字体系建构起的艺术,这个小符号中带有完整的感知与表意结构。 “诗云”是一个编码系统,通过熄灭太阳,瓦解地球等行星获得动能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库,里面储存了从以前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所有诗歌,是完全机械化和技术话的产物,即动力+编码=诗云(庞杂的诗数据)。人类的的作诗则是:环境+情感+文字=诗(单一的诗文字)。诗的创作是固定的,《诗云》中李白在创造鉴赏诗的程序时遭遇了困难,技术是有形的,思维却是无形的。神能创造编码系统却始终无法做出相应的解码系统。 《齐马蓝》中机器人表示只要你有主观意识便能创造出艺术,赞扬了艺术家的主观性,《诗云》另辟蹊径,用极致的技术创造出艺术,赞扬了观赏者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