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念一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念一事读后感锦集

2021-03-04 04:3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念一事读后感锦集

  《一念一事》是一本由[日] 上村松园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 裸脊 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念一事》读后感(一):她被视为天才,却一生不失努力、隐忍与精进

  蒋婵琴如此评价上村松园: 她被视为天才,却一生不失努力、隐忍与精进;她历经命运跌宕、家境变迁,却始终保持美、雅及坚韧的姿态。岁月与现实给予的残缺与榨炼,最终成为养分,浇灌画作,绽放圆满。也让生命之果,流转不息;其莹洁无纤尘、如珠玉般清澄高雅的气息传递,即便空间、历史遥远,仍能清晰感知。 她终生践行“画笔报负”,以艺术济度他人;是母亲,也是女画家。为此,用尽力气,活出了气象。看她的画,读她的人生,活着的人会得到宽慰。

  《一念一事》读后感(二):贴一贴莲羊大大的序

  第一次看到上村松园先生的作品,是五六年前搜索竹内栖凤时偶然遇到的,那时候只看到些网上的失真图,简单的当工笔画来了解了一下。直到2015年到日本来做文化交流,原以为日本的“院展”、“日展”这些全国美展上展出的作品都该是浮世绘或上村、竹内一样的“传统日本画”,但所见皆是一张张西方感实足的“现代日本画”,颇有些失望。

  为此,我专程去了趟京都,去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里寻找我印象中的传统日本画。看着上村松园先生的张张原作,久久流连,并亲自临摹了一张,自此刷新了对日本画的认识。上村先生主要创作的是穿着和服的美人,衣褶的长短和相互间的距离、脖子的曲线和手指的弯曲度、左右衣领相交的角度等等……临摹之后才感觉到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用线之严谨、用色之精准都令人慨叹,所以国内常常说日本画设计感很强也的确不为过。

  这本书搜集了上村松园先生的数十幅代表作,一能帮助我们研究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的日本在东洋画和西洋画之间的探索,也能帮助美术学子了解传统日本画的一些构图、用线用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将为画者在绘画之路中循着的那份执着的爱记录下来,值得收藏。

  莲羊

  《一念一事》读后感(三):一念即一生

  日本画家上村松园的美人画自成一派,堪称一绝。画美人,自然要了解美人,包括她们的衣食行住,一笑一魅。

  这些有关绘画过程中所思所想上村松园把它们写成文章,收录在《一念一事》中。如果你关注《一念一事》,相信你已经阅读过上村松园的其它作品,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想进一步了解她艺术生涯中的更多细节。

  《一念一事》的书名很有意思,是一念成一事?还是一念即是一事?书名已给人无限遐想,很有诗意。

  画家成长之路自有其苦,本书的侧重点更多的放在上村松园绘画艺术的养成和方法上。儿时学画的兴趣,青年时代的苦中作乐,成名后的成就感和社会负责感,老来时的回忆……

  上村松园长期生活在京都(1875——1949),经历明治、大正、昭和时代,她对旧时日本女性装容有着浓厚兴趣。发髻样式、女性的眉毛、衣服、饰物等等都有非常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都收录在本书中。

  对社会、人物、饰品等细节研究,看似简单,实则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态度。轻描淡写的文字中蕴含着细致和慧心。

  成就一位好画家,除了本人努力,深厚的文化影响也不可忽视。上村松园在书中回忆儿时的节日、建筑、小桥、河流……点点滴滴的回忆恰恰是京都浓厚的人文历史在她心中的沉淀。

  对有恩于自己的前辈,不论一点一滴,始终满怀之情。对昔日同窗,曾经有过节也罢,一笔带过。对现在的后辈同行,浮躁之处严厉责之。平时少言寡语。一生的经历都在她的画里。

  所以,想了解上村松园,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她的画。如果你懂画,自会被其技艺折服。如果你不懂画,细品之下,不一样的美人之美也会感动到你,那种美,不是诱惑、不是低媚,而是女性自然之美。

  上村松园在美人画上的成就,可以说在近代日本绘画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事。而功成名就的她在年老时却是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没有自满,没有自以为是。

  除了绘画,这时的她更多的是回忆自己的母亲、回忆旧时的京都。那时的小桥、流水,那时的路边小店、酒肆里地笑声……

  完整的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努力过、彷徨过、失败过也成就过。对于那些敢于付出全力追逐梦想的人,无论经历过什么,他们都无悔这一生。

  《一念一事》读后感(四):一个读书的下午

  初夏,叶子新绿,阳光还是温暖而不灼人的样子。正是走在路上,会被新鲜的一切感染而心存期望的时候。这种历久弥新的“新”,是年年岁岁不断复述又绝不相同的“新”。不知很多很多年前的初夏,是不是也有一个姑娘走在林荫铺满的路上,一路新鲜,一路伤怀。

  大约是有的,我想起上村松园的一幅画——《萤》,七八十年前或许也是这样一个夏天,她趁着傍晚的凉风拂来,着一幅萤火虫入账的小画。那是一幅极像夏夜的画,水青色的基调,快要溢出来的清凉感。引得人不禁猜测,作画的人,会是什么样呢?

  上村松园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京都天才少女”的名号吧,十五岁时即斩获国内劝业博览会一等奖,成为炙手可热的画者。可在晃眼的浮名之后,更打动我的,却是她澄澈的气质与纯粹的坚持。她说,“没有一点点卑俗的东西,只有带着清澄感的珠玉一般芳香的绘画,是我愿望中的事物。”正如她笔下——内向温柔的深雪、好胜如男的淀君,上村松园的美人画,传递给世间的也一直是她所坚持的柔美而不软弱的女性魄力。如冬日霜雪。如春风暖阳。以致我曾一度以为,这大概是一个在书香之家长大、向着阳春白雪而生的贵族姑娘。直到读了她的散文,我才知道,原来她也是普罗大众里的芸芸众生。一个单身母亲靠缝缝补补、卖茶洗衣养大的苦孩子。而与芸芸众生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打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从儿时临摹画册,到入绘画学校,最后拜师学艺,另立门户,从始至终她都清醒而独立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犹疑、没有动摇。美人画不仅是她的事业,更是她的信仰和人生,是她至始至终不会迷路的导航与旗帜。这样坚定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我喜欢读她的书,是为了感受这样可望而不及的幸福。大多数人,至少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当下是茫然而没有方向的。只是,有些努力还是不能放弃,譬如,午后的阅读与偶尔的思考。即便,没能像松园那样从一开始就找到终生的目标,可试错的步子,总不能不迈下去。人总是要怀着一些希望,才能活下去,即便微茫。

  合上书页,下午已过半。我想,对于不是画者的我们而言,上村松园更大的意义是:会让你心里的希望,不至于熄灭。

  2020年5月初夏

  《一念一事》读后感(五):这一段人生,是她的命中注定

  女性要为自己而活,这是松园散文给我最深的印象。

  每一次看到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文艺作品,都会眼底和心底一起热起来。《小妇人》里,乔的故事说女孩子要意识到自己去努力追求自己所想,不再单纯地靠抗拒婚姻来宣扬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其实,只要隐形性别歧视仍存在于这个社会里,就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确保自己永远只当个旁观者。女性仅仅因为无法选择的性别,体会着躲不掉的种种困境。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想要改变的意识,才会有《82年生的金智英》带来的重磅眼泪效应。

  而那些真实存在的女性,有些话从她们嘴里说出来似乎比创作里的角色更有一种真实的力量。日系化妆品牌“高丝”董事小林照子说 “我叫小林照子,不是小林家的太太,小林家女儿的妈妈。我就是小林照子,我以我的全名生活”。“以全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从内心长起来的女子力。松园身上也环绕着这种力量。

  世人眼中画家=男性画家的时代,上村松园不得不说是一朵从尘埃里开出来的花。明治年间,大家对女孩子进绘画学校,还是不怎么支持的。叔父也狠狠地责备了母亲一番。但是母亲说:“可那是她喜欢的道路呀。”并没有理会叔父的意见,支持着松园去学画;辛苦画成的《游女龟游》,还没来得及参展,就被怀着嫉妒之心的人用铅笔毁损。“像这样的委屈、可悲的事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我不知遇到过多少次眼泪夺眶而出的遭遇。”

  但松园最让人感怀的就是那一份不畏风雨的韧性。能拯救自己的,果然只有自己。她的人生便是这样一句话不断共振的回音。我不知道她如何凭一支笔安身立命,为女画家这个名字赢得了尊重。但是因为认识她,我很确定,为自己而活有多重要。

  另一点感悟是关于对事业的热爱。艺术最动人之处,大概不在技法,而在情感。松园的美人画有最温润如玉的女性形象,眼波流转间的喜怒哀乐,都透出来了。画家透过细腻温柔的画笔所呈現的,正是看不见的生命本身。

  画中的美人身姿优雅,虽说是没有生息的画中人,却让人感受到力透纸背的活力。她倾注在一页页画卷之中的情绪,我不想遗漏一分一毫。而看画家的散文集,比起看画集的观赏性,更能了解这个人是怎样成为这个人的。

  塔莎奶奶说:“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当你真的能做好的时候,身体里的能量是很充沛的,好像有风从你的身体里穿过。”如果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可以称之为天赋的部分,看作命运早就留下的印记,世界之大,又有多少人有幸读懂这些符号,并且知道如何解读呢。

  上村松园为画之道阻碍重重,她吞下的眼泪,有没有随着时光一点点蒸发掉呢?无人知晓。但因为是她热爱的事,应该也就没那么辛苦了吧。

  想想看我们的梦和幻想吧,偶尔摸到一点边,就有无数所谓言之有理的借口,阻碍着你继续追寻。总有人说:已经晚了。再后来,连然后都不存在了。

  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每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生命的每段路,对他们而言都是年轻的、及时的。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直是,永远都是。哪怕有许许多多的坎坷,不要让生活困住你。去面对,去听你的心,那些隐隐约约让你心底冒泡的声音,才能让生命有更美好的可能。最好的生活就是充分利用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为了热爱的事,一步一步向前,赋予给生命一点意义,寻找自己存在的美好和值得被记住的时刻。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

  松园拿起画笔,触动纸间,于茫茫黑夜一般的人生撞出多少颗闪着火花的星子。现实中抱憾的人生,在画卷里终得圆满。放下这三本书,这些关于美的探寻、关于绘画之心的思考、回忆里的日常风情糅合成一段悠长的人生回忆。

  这段名为上村松园的人生,是她的命中注定。

  世间所有的艰难她都亲力亲为,一念一事,一瞬一生。

  《一念一事》读后感(六):触摸京都女人之美

三本都好看

  书里当然不是只讲女人,但上村松园对女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常常让人心弦一颤。她拨弄这根琴弦,奏出了曲儿。

  有一年从京都出行,她在火车上听到个温柔的声音,一看是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妈妈。这位母亲的洗练之美让她不由的心中惊叹起来。她对面坐着她的妹妹,两人穿着洋装,梳着西式发型。姐妹额头附近的头发稍微烫卷了,后面的黑发则柔顺地垂到脖颈,发尾蓬松地内扣。

  年轻女人流行的烫发是西洋样式,上村松园并不喜欢这种“鸟窝”似的卷发,却在这两位姐妹身上体味到浓浓的日本风情。赶紧轻轻拿出速写本,开始写生。她心中的日本女性,总要洋溢着本国的审美气息,才符合她的心中的女性期待。

  上村松园画画不用模特,晚上把自己映在墙上的影子画下来,作为参考的姿势。准备着一张大镜子,在镜前摆弄各种姿势。她害羞,因此从不准别人进入她的画室。

  有一种上村松园很喜欢的脸。她所举的例子是九条武子。

  在能乐中,嫉妒的美人脸,眼睛里的眼白特意加入金泥,金泥在光线下的闪烁,像贮藏泪水的表情。后来在她在自己的作品《焰》中,从绢的内侧,添了金泥。

  上村松园常提的青眉,是说结了婚、生了子的日本女人,剃过的眉际透着淡淡的青黛色。要肤色雪白的人才能体现得恰好。她画美人,最怕画眉毛,眉尾画低,人就懦弱,眉毛抬高,又像武士一样,糟蹋了美人。

  人们说眼睛比嘴巴更能传情,上村松园却觉得没毛笔眼睛和嘴巴更真诚,眉毛的表情是不会说谎的。高兴的时候,喜上眉梢,春花一般美丽。悲伤的时候,眉头紧锁,是哀愁之色。人闭上嘴,就无从知道他的想法,但眉毛能继续诉说心事。

  口红店的掌柜用灵巧的手往茶杯里刷口红,细小的空红笔在茶杯里玉虫色的颜料溶开,上唇薄涂,下唇厚涂,上村松园说,这种方法让嘴唇洋溢着无以言说的风情。她不大喜欢当时西洋舶来的上下唇一样正红的涂法,说像吃了生血似的。

  发髻有许多种,在这儿不赘述,但挽起发髻的后颈,实在吸引人。脖颈纤长白嫩、乌发漆黑如云。《雪国》里,驹子扎起发髻露出的后颈就有种含蓄而强烈的美。上村松园说,越是每人,越能显出这种风情。发际线短的人,反而有一种华丽的美感。

  历经了几个时代,京都舞伎的模样也多少有所变化。她怀旧,在西方文化席卷日本的同时,依然怀恋夏天插银质的芒草式发髻,抹着厚厚发油、将头发平整得油光水滑的发型。

  风俗的细微变迁,让她想在画中将这些流逝的美记录下来。画舞伎时,身子中央下垂的腰带,啪塔啪塔地拖着,飒飒簌簌地挥动着和服的长袖自,带子也随之令人爱怜地摇动。这跟带子就是上村松园揪住的京都女性之美的那根琴弦。

  她画这么多女人,却不认为女性只要相貌漂亮就够了。她待女性郑重,因为自己也是女性。在那个时代里,她画的女人不取悦,非要说她们取悦谁的话,只是取悦了自己。

  “我的夙愿是,画出丝毫没有卑俗感,而是如珠玉一般品味高洁、让人感到身心清澈澄净的画。人们看到这样的话不会起邪念……”

  《一念一事》读后感(七):上村松园:女性必须为自己而活

  上村松园:女性必须为自己而活

  女性必须为自己而活。 学习一门手艺,比如:绘画、写作、做手工…… 如果不能精通一个领域, 哪怕是进入一种微小的热爱,比如:种花、种草,烹水煮茶, 由爱,而能获得专注安宁。

  上村松园, 事业上,在女性被认为“只要学端茶倒水、做饭缝就够了的时代”,她在开明达观的母亲支持下,坚定地学习画画,成为美人画高峰的女画家;同时,她还广泛涉猎谣曲、能乐、阅读等领域,专业地做着业余的事儿,追求通往艺术的高峰之路。 审美上,她冷眼观世,从未一味追求流行。她希望妇人们能独立思考,找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情感生活,她对私生活只字不提,风传是师生恋,也爱上过其他年轻男子。情欲之火并没有使她陷入恶女之"恶",那些怨、恨也都全部转化升华为艺术上清净的爱意,创作出美人画高峰。 亲子生活,身教第一,“母亲没告诉我画画需要注意什么,但她始终勤奋努力的身影,是她留给我最大的遗产。”“祖母她除了吃饭洗澡,便在二楼的画室画画。”这是儿孙的话。 上村松园身上那种女性身上的坚韧和优雅,尤其在这样女子力扩大的今天,很好看。其实,在任何时代,女性都比男性坚韧。这是一套使你沉静之书。

  一念一事 所谓一念一事,就是找到简单、专注,一心一意的路吧。 所执所念,为一事。如今,费力费心的事少有人做了,而往往你浇灌过的玫瑰才灿烂,不是吗?为什么不能执着地爱了呢?

  1客人们不论什么时候来,我都在画画。我记得他们常常笑着对母亲说:“你们家的小津,看得出来很喜欢画画啊,不论什么时候都在画呢。”

  2随手拿到什么书,我就临摹上面的插图,对童年的我来说,是最大的乐趣。这也成了我少女时代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离不掉、改不了的习惯。 3母亲有事出门去的时候,留下来看家的我觉得很寂寞,就从母亲的梳妆台摸出胭脂,在日本纸上临摹北斋的插画。

  4说起为什么要去集市,一般的客人都应该是去买东西,而我却是为了画画,不是去买东西的。看中哪个作品,我就坐在它前面,一步不挪地画。 5明治二十一年,大家对女孩子进绘画学校,还是不怎么支持的。叔父也狠狠地责备了母亲一番。但是母亲说:“可那是她喜欢的道路呀。”并没有理会叔父的意见。

  6明治三十七年(一九零四年),我的《游女龟游图》在京都的展览会上展出。某一天,在会场上,不知道是谁用铅笔之类的东西把龟游的脸涂得乱七八糟。

  7和如今不同,我年轻时女性的绘画修行道路上,伴随着很多的辛苦和磨难。别人的眼光、同行的打击,我不知遇到过多少次眼泪夺眶而出的遭遇。像那样的时候,如今想起来,除了自己一个人咬紧牙关默默努力,自己鞭策着自己前进,没有别的路。

  8像这样的委屈、可悲的事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但不论有多少次,我都将难关一个一个突破,如今所经历的一切都已经融为一体,全部被艺术所净化。只要手一拿起画笔,心中就一粒尘埃也飞不进,完全地进入绘画三昧的境界。

  更有早行人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人生之路上,幸有良师引, 然而,终归是“热爱”二字,使我们有苦也乐意还持续做的吧?

  1当时的绘画界,师徒关系一般都像亲子关系一样,非常亲密。

  2入师而后出师。

  3梅岭先生对门下的弟子实在是很严格。 连一个姿势也不允许不端正。 “姿势不正,则画不正!” 这是先生的金句。

  4这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师徒关系太过功利了。拜师是为了便于在社会上扬名,或者为了方便入选帝展,这简直就像把师傅像工具一样地抓住,这种师徒关系实在太肤浅了。如果有把一生奉献给绘画的觉悟而立志成为画家,那么选择一位足以信赖的老师,把他当做一生事业的指导者,以他为目标成为弟子,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世上唯一可以信赖的人,不应该有可以与他相比较的人。

  5我没有什么朋友,像样的交往也没有。 一直以来,我都感到自己是独自一人。 我的朋友,是在中国故事、日本古代故事和历史中的人物。 心中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分别的朋友。 我要是想和朋友们见面了,就走进画室,与那些人对坐。 她们不说话。 我也不说话。 心与心在无言中相通。

  美人的事 能消化得了贪、嗔、痴,平常人总难免, 不是一生持续自修的过程吗? 你是如珠玉一般圆融通达、让人感到身心清澈澄静的女性吗?

  1基本上,我只画女性画。 但是,我从不认为,女性只要相貌漂亮就够了。 我的夙愿是,画出丝毫没有卑俗感,而是如珠玉一般品味高洁、让人感到身心清澈澄静的画。 人们看到这样的画不会起邪念,即使是心怀不轨的人,也会被画所感染,邪念得以净化……我所期盼的,正是这种画。 我想画出达到极致的真、善、美的真正的美人画。

  2业余技能也不行的人,自己的本行也一定不行。仔细想想的话,才能优秀的人,就算是业余爱好也能做得很好。

  3所谓"钝胜"。 没有才智的愚钝之人拼命努力,花费他人数倍的辛劳,然后这份付出终于开花结果,超出才智、素质出色的人。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女性有多难,又有多珍贵,尤其是有天才的~~会看哭的 早年丧父、中途家变,从不主动提起的私生活,独自将儿孙也培养成为画坛巨匠~

  附1: 宁远推荐文字 蒋婵琴推荐文字 五瓣花推荐文字 茉莉推荐文字 莲羊推荐文字 方旭推荐文字

  附2: 上村松园 她笔下女性凛然高雅坚毅,画风格调极高。

  (1)12岁,习画。 (2)15岁,天才少女。以作品《四季美人图》参展第三次内国劝业博览会,获得一等褒奖,并被英国阿瑟亲王高价买下作为个人收藏。 (3)27岁,她未婚生子。有人风传孩子父亲是她的老师铃木松年,但她缄默不言,一边养育孩子,一边辛勤作画。 (4)43岁,画《焰》。这是澎湃着情念的作品。当时爱上了一位年轻男子,两人最后悲剧分手。也因为《焰》,众人折服于她的高超画技,画界对她及她的作品再无异议。 (5)61岁,创作《序之舞》。被称为理想女性形象,朱红色和服、目不斜视、毅然凝视。《序之舞》后被改编成电影。“我想在这幅画中表现出不为任何事物所侵犯的、深藏于女性内心的坚强意志。毫无卑俗,如珠玉般清澄高雅的画才是我的追求所在。” (6)67岁,成为日本帝国艺术院会员。 (7)74岁,她获得日本文化勋章,这也是日本文化界的最高奖励。 (8)75岁,离世,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村松园、儿子上村松篁、孙子上村淳之。一家三代人,也是唯一共同获得日本文化勋章的家族。

  (配很多很多美人画)

  《一念一事》读后感(八):“青眉之中,宿着我的美梦”——上村松园《一念一事》

  

最近在网上浏览到上村松园的美人图,一眼就喜欢。她画中优雅迷人的女性形象,让人过目不忘。上村松园生于京都,她是明治、大正、昭和时期十分活跃的女画家,15岁时以作品《四季美人图》参展第三次内国劝业博览会,获得一等褒奖,被传为京都天才少女。

于是,找来她的《一念一事》来看。这本薄薄的书,是她散文选集。其中精选了她各类文章数篇,大致分为往昔的回忆、旧时的美、绘事思考、日常生活等内容。每一部分都很出色,有日本传统散文留下的浓郁痕迹。

对于往昔的回忆文章让人沉醉,特别是在当下传统已经流逝殆尽的时候,才会觉出旧时光里的温情多么可贵,古典之美多么令人沉迷。“那时候的京都,镇上的人们,宁静,安详,善良,淳朴……”这也是我们现在求之不得的。许多年来,我们都在寻找古镇,一个个古镇被开发,成为旅游热点,从而丧失了古镇本该有的宁静和祥和。其实,我们寻找古镇不就是寻找我们内心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吗?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想要他们统统归于宁静,恐怕是不可能了。但是,善良和淳朴,是我所想要重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出发,我画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之姿。展现给现代的人们,也可以说是一种‘画家抱负’的方式了吧。”“冷眼旁观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我更加想要画出那个时代的风俗,留以后人。”她对绘画的期许可见一般,也难怪她会如此醉心于对古典美人的描摹,她留住的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时代的美、一个时代的风采。

她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特别是对色彩和样式的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在她的这本集子中随处可见。“涂口红的方法也是传统的:用小小的口红笔,把涂刷在茶杯内的玉虫色颜料溶开,上唇薄涂,下唇厚涂,玉虫色在唇上熠熠生辉,洋溢着无以言说的风情。”对口红的涂抹以及产生出来的效果做了生动的描述,再配上她的美人图来看,实在见出其中对于美的洞察和感悟。

“以前的年轻女性把结婚视为极大的梦想和憧憬,成为新娘后,马上把头发梳起来,以发髻的形状来无声地宣扬自己的喜悦:‘我是幸福的新娘子了。’”对于发髻的研究所得渗透到她的每一幅美人图里,梳着形式各异发髻的美人,彰显着一个时代女性的性格和内在的精神特质。正如她自己提到的,由于社会的改变,女性已经没有时间为梳发髻这种事儿开心了,他们尽量不把这种事情现实出来。于是出现了短发、烫发或者直发流行的时代。对于这种逝去的美好,画家心中始终抱有深深的遗憾。“我在画女人画——特别是古代女人画时,心中总是为美丽的日本发髻被逐渐遗忘而叹息。”因而,她拒绝烫着卷发的女人入画,即使她有多么的绝世非凡。这是一种美学态度上的拒绝,也是画家对于绘画的抱负和追求使然。

她讨论作画的时候,有一段关于画眉的论述非常有意思,摘录下来“嘴唇、鼻子或眼睛还好,一到画眉毛,即便是画一点点,也是不得了的大事。如果把眉尾画低,人物就会显得懦弱没气概,如果把眉尾抬高,就会像武士一样,把好不容易画的美人给白白糟蹋了。不能画得过细,也不能画得像毛虫一样粗,只是增减像笔上的一根毛一样的线条,对脸部整体就有巨大的影响——我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学习人物绘画的人来说,应该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吧。

《焰》 《序之舞》

该书附图中选录了上村松园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早期作品生动美丽,中期作品成熟而又风姿,晚年作品典雅而坚定。看似相似的人物造像,却有着微妙的变化,也再现了画家的心路历程。如《焰》作为唯一一幅刻画了女性怨念的名画,因其背后的故事而备受争议。在本书中谈到关于这幅画中目染金泥画法的出处,并明确其目的就是在展现女性的嫉妒。而在其61岁时完成的《序之舞》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不为任何事物所侵犯的、深藏于女性内心的坚强意志”。

1948年,上村松园获得日本文化勋章,来年去世。她,一生精彩,如同笔下的文字,轻松随和而富有诗情,偶或批评议论,也让人获益良多。

是为读书随记,欢迎批评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