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海出发》影评精选
《向深海出发》是一部由Paul Rose / Philippe Cousteau /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深海出发》影评(一):无题
先是在海洋公园,海底隧道,超级超级赞。
看了雅克·贝汉的电影海洋
之后是BBC的纪录片,看了好久,今天中午一边吃饭一边看完的。
那些科学家都好棒,有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海底沉船被盗墓或是幼年鲨鱼被杀害而不加阻止,就这样把那些活生生残忍的镜头展现。
《向深海出发》影评(二):纪念
things around us are changed
keep your childlike innocence
find the nature
feel the nature
keep the nature
我看的是电影版,呼呼
将错就错
《向深海出发》影评(三):深海永远充满神秘
关于纪录片,我喜欢看非洲大草原,喜欢看陆地上的野生动物,喜欢看它们充满力量的追逐跳跃,感受生机勃勃。我也喜欢看探索深海的影片,我没有深海恐惧症,反之,我对那片隐秘的大海充满了好奇,我好奇海底世界究竟还隐藏了多少秘密?
如果我不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想,我会去当一个自由自在四处为家的摄影师,去揭秘我想知道的,我好奇的一切未知。当然,神秘的深海我去不了,因为我既不会潜水,更不会游泳,向深海出发前,我可能要储备不少新技能才可。
《向深海出发》影评(四):电影《oceans》一点感受
今日那捕鱼的一幕,让我永不再碰显赫地位标榜身份的鱼翅。捕鱼者无情地将它鱼鳍割去,尾巴砍掉,然后再冷漠地将其抛回大海。鲨鱼苟奄残喘着,慢慢的下沉,没有了四肢,遍体鳞伤,血异样地染红四周,伴随它沉到海底。它不能移动,只能喘息,挣扎着留干最后一滴血,直到生命殆尽。
它死后,腐烂的尸体被分解成水、蛋白、气体…只剩下一堆骨架随时间推移变成化石,作为它曾经存在过的凭证…捕鱼者不尊重生灵,取其价值所在,摒之尤如垃圾,这比捕捉后一刀杀死要残忍的多。
海洋真美,孕育生命无数,维系着数百年的自然平衡,如今以被破坏。人主宰了大陆还企图征服海洋。。。
其实我们都只是过客,只要能欣赏到就足够了~
《向深海出发》影评(五):重新认识大海
第一次看到《海洋》的海报发现跟《海豚湾》很像,只是少了一片刺眼的红色。留下的是最纯的蓝。影片是孩子的问题开始“这是大海吗?大海是什么?”人类仿佛就是那个孩子。我们要从新认识大海。影片唯美的画面纯净的蓝使我第一次真正领略了生灵的美。最震撼的是小日本对海洋的屠杀被割去鱼鳍的鲨鱼被丢进海里默默的沉入海洋让人心酸。影片相似的海报貌似也是在暗示小日本还海洋一片蓝。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总是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每一个镜头都得花漫长时间的等待才能被捕捉到,在浩渺的海洋中拍摄更是如此。《海洋》剧组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收集了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最终剪辑成了这部104分钟的电影。在北冰洋冬季的风暴中,一艘船在延绵如山的巨浪中前行,直升飞机拍摄时需要穿越在波谷中...这种敬业也是今天的中国电影丢失了的东西。
《向深海出发》影评(六):曼妙绝伦的碧海传奇
银幕上的蓝色久久没有褪去,在经历了碧波起伏,视觉冲击,震撼听觉的104分钟影院版《海洋》之后,我最直接的感觉,是一种倦意...这可不是因为无聊而产生的怠惰,而是久旱逢甘的神经,在经历这样清澈见底的洗礼,并给身心带来了美好的感知后,一种绷紧过后忽然的松弛,给人带来的反应...毕竟在如火如荼的夏期,正是万物怒放奔腾,驷马汗流的季节,忽而这样一部与主格调背道而驰,却相当美好的片子,容易带来的副作用吧...
正如影片叙述的引申,我们关于海洋的传说与理解,远非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套探索频道或者动物星球能包揽的。它所蕴含的是几十亿年的悠久历史,以及目前71%的地球表面广度,上万米的深度...它所涵盖的是人类目前能接受的极限,也是人类可望不可即,曾经只能敬仰不可亵玩的神圣地带...它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点,具有不可人语的力量与宽阔...这就是海洋题材类纪录片,所必须承担的使命与被动义务:引导观众,为世界开一扇窗...
所以,在这种人类不可理喻的自然力量面前,任何的揣测与度量,都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答案。千百万年的思绪化作碧海洪流,就这样的冲击着每个人最原始的归属感,亲切感,和我们独有的敬畏,汇合成不能言语的感触,泼洒到心田尽头...
《向深海出发》影评(七):海洋是值得被珍惜的
以前喜欢看电影看动漫因为好看,现在喜欢看纪录片看新闻因为真实,这个世界很大,值得你了解探索的东西很多。当你纠结于周遭的琐事,当你受限于失意的环境,不妨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低头俯瞰苍茫的大海,心中的郁结自然疏解。于宇宙于星河我们不过是渺小到不值一提,于时间的轨迹我们的生命不过转眼一瞬,想明白这些自然就拥有了笑着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因为有太多的美好等着你去拥抱,太多的爱值得你去表达。
这部纪录片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拍摄的,揭示了地球上各个海域独特而神奇的物种、生态环境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其中涉及了很多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揭秘了海洋的从前和未来。但是人类的活动始终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罪祸首,海胆的爆发、海藻的消失、珊瑚的白化、北极冰山的融化都是因为人类无止境的索取导致的,好在有那么一群人或者那么一部分人意识到了问题并且走在了亡羊补牢的路上,是值得欣慰的。
每个时代、每个朝代、每个纪元,甚至于每个地球纪都会有其固有的周期,这是我始终的坚信的,高山在亿万年前是大海,大海在亿万年前是高山,恐龙从出现到消失也不过是地球所经历的一段历程而已,人类能够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走到如今科技发达的现在,必定也会在某个历史的节走向灭亡,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延长这个时间。所以珍惜环境,珍惜自然,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才是我们仅能而必须做的事情。
《向深海出发》影评(八):海洋环境正日益恶化,我们每个人都是元凶
看了窦文涛圆桌派中谈的一段话颇感认同,他引用罗素说的快乐之道:注意力要向外,等于是把心量放大了,不要老向内、老琢磨自己这点情绪问题。觉得说得挺有道理的,对于敏感的人来说,多认识认识身边的世界,会找到新的生活乐趣。
在这样的心情下看了BBC在2008年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企图找寻到乐趣之源。纪录片共八集,介绍了地球上的八大海域:科提兹海、南大洋、红海、大西洋、印度洋、印度洋近海、地中海、北冰洋。视频一点开我停都停不下来,蓝色星球实在太美太富有吸引力了。那些你这辈子也许都无缘得见的海底生物充满了神秘感,那些罕为人至的地方,让你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通过本片,我看到占据地球三分之二的海洋正在遭受着剧烈的变化,也看到了许多人为此的努力。欣赏海底美景的同时,也有许多痛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环境破坏日渐威胁着当今的海洋。全球变暖,海平线上升,鱼群捕捞,环境污染导致鱼种消失,濒临灭绝,生物链断裂,珊瑚礁破坏等等等等。各种问题着实令人为海洋的生态环境以及下一代担心!BBC纪录片的制作的节奏非常紧凑,在每一集中都有提出问题提醒着人类对海洋的危害、对物种的侵略,每一集也拍摄了科学家团队的努力。当我们意识到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危及我们下一代,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这一代的时候,这些海洋科学家们不断提出方法来拯救这个地球多少让人有些许欣慰。
《向深海出发》影评(九):Beautiful Ocean,Beautiful Nature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部BBC关于自然环境的纪录片。说不清自己究竟是被什么吸引,可以每天在拥挤嘈杂的地铁内完全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观看每一集影片。是美丽的自然环境?是不同色彩的海洋?是丰富的神奇物种?是科学家们渊博的生物学知识的魅力?亦或是对这神奇世界的探索好奇心。
C制作的节奏非常紧凑
每一集都在人类对海洋的危害,对物种的侵略中提出问题,科学家团队每次也是尽自己可能为这些威胁包括全球变暖,海平线上升,鱼群捕捞,环境污染导致鱼种消失,濒临灭绝,生物链断裂,丧失最底层也是最基本的链条海草珊瑚礁等等,各种问题着实令人为海洋的生态环境以及next generation担心!还好这些海洋科学家们不断提出方法来拯救这个世界。其实我很期待片中一些措施如放生好几箱lobster去捕捉海胆,从而减少对珊瑚的毁灭性危害的后续工作。不知道这些被放生的lobster最后是不是又被人类捕捞了上来。。。。。。
其实你说人矛盾伐,看了这些生态环境的片子,觉得应该保护环境,不去破坏,但我还是很喜欢吃lobster。。。。但其实也正因为了解,更知道了那个世界的生物链是怎样形成的,凡事都不要过度,只要可以保持在健康可再生的范围内就可以。但是可悲的是,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如经济原因,这个健康的生物链就这样被人类破坏了。。。。。。。。。只能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探险队去拯救自然,拯救那些被人类的自私行为影响到生存的生物们。。。。。
《向深海出发》影评(十):与神的伟力扑面而遇
看《海洋》的时候,我象是在教堂里。
我不信教。什么也不信。(多说一句,这话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成分。我想信。但找不到,或者,还没找到。)只是一个比喻。
《海洋》拍的是海。神秘的、不确定的、未知的海。海从来都是神的一部分。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还会敬畏,还会恐惧的时候,海,和天空,和大地一起,孕育出了我们心目中的神——神性的一部分,正是来自于它的不可知。
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随着科学的昌明,神正在一点一点退出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我们在把自己当神。
一度我们觉得这才是对的。唯物嘛。人定胜天嘛。直到过了很久,直到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我们才刚开始体会到,科学是有它的局限的,人是有它的局限的,而谦卑和敬畏,或许要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于是开始有人喊:保护环境,保护海洋。
当然对。但喊口号从来都是容易的,重新获得谦卑和敬畏却难。而且,“保护”?我们有这个资格么?
《海洋》也提到了保护。你接受它,或者因为说教而反感它,都不重要。《海洋》震撼人心的地方不在这里,而是——它的虔诚,它的对于自然的犹如神迹般的信仰。正是这虔诚,赋予了电影一种类似于神性的神圣而洁净的气质,使得它得以超越现实的荒野,停驻在我们偶尔才能够窥见到的精神的山巅。这种古典的,然而又是坚定不移的宏大的力量,是融汇、贯穿在《海洋》的每一个镜头里的。这力量驱使着我们安静下来,从浮躁里脱离开——至少是暂时的——坐在银幕前面,倾听那些我们所陌生的,但本该是我们老朋友的海洋,诉说它们自己。
是的,不需要去求解。求解过度,会反失其真,会破坏掉它本来的天然和浑成。再说了,连一个人都无法彻底地了解另一个人,何况是与我们言语不通,甚至根本就是沉默着的另一个世界?
有时候,倾听就足够了。
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听懂。
那就象是……我们安静下来,听一首来自于异国他乡的美妙的歌曲。我们可以完全不明白那吟唱里每一个字符的含义,却一样会被深深打动。正如佛家早就点破过的:精神的传达,从来可以“不立文字”。
《海洋》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花费5000万欧元巨资打造的足够震撼的视听效果,或是拍摄者在这一过程里所付出的巨大的艰辛,更多的,是来自于影像背后,创作者对于海洋这个未知世界的谦卑和尊重。口号是可以学得的,但对待生命、对待世界的态度,才是一部作品里最最真实的语言。《海洋》是真的把海当做神迹来拍,在它面前,真诚地保留了自己的敬畏和谦卑。它不强不知以为知,不强行解读那些生存在海洋里的生物们各自或优美或丑陋的活动轨迹,它只是靠近它们,拍它们的纯粹;拍那么简单就存在在它们身上、而我们却可能再也没有机缘得到的那种回归本真、物我两忘。它把那个世界用或雄壮、或优美、或惊心动魄的镜头语言推到你的面前,让你油然而生一种与神的伟力扑面而遇的战栗:
“上帝啊!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我不信教。什么也不信。但可能正因为这样吧,如果有一部电影,能让它的力量,让它的神圣、崇高、唯美……让我相信哪怕是一分钟,我都会非常感动,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