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是一本由[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 [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精选点评:
●狂飙突进运动(2):依旧是简洁明快的国关基础教科书。然而仅仅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简单变量出发解释国际关系的主流国关理论无意是将复杂社会简约化了,其弊端越来越暴露在解释力不强而导致的理论停滞之中。可以预见的是,信息以及计算机带来的变革将产生摧枯拉朽的力量,因而值得迫切的关注与持续的讨论。
●了解国际关系的基础教材,不负“理论与历史”的副标题。另外翻译精良,可读性很高。
●特别好!向所有对IR有点兴趣的朋友推荐。很多比喻都很妙!(不知道我能不能见到奈教授55)
●通俗易懂 适合入门 全面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信息革命结尾,尤其对一站二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十分出彩,学到了。
●对我来说是神一般的教科书。
●作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了解国际政治的教科书,本书名气颇大,与时俱进至今已是畅销数十年,作为第十版也确实在不少内容上精进和更新,让人读起来更有时代感。本书依据教材的一贯风格从概念入手建构理论和体系,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引出最早的相关认识,利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解读了从威斯伐利亚协议至2014年的相关国际政治关系变化,热点,理论,全面系统是本书最值得肯定的特色。同时作者在各章节的介绍适时加入评论和理论运用使得书读起来并不生硬死板,反而有不少乐趣和启发。平心而论读完本书,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作者是典型的具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色彩的学者,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透露出否定和怀疑,因此本书内容也打上了政治的色彩不能全盘接受,仅写到14年又让本书在今看来不少理解分析有失偏颇,期待新版本查漏补缺。
●世界舞台的演化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5月中旬
●如果大一的时候读了就好了....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一):威斯特伐利亚的终结
这本书我买来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的终于在刚刚看完了。我只能说,如果你觉得写国际关系的书,都不是人话的话。那么你可以好好读一读这本,我觉得除了基辛格以外,这本书是我读过跟国际关系最明白的一本。(此处再次鄙视一下写政府类书籍的作者,写人话不行吗) 而且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并不老。写的都是当下国际关系中,一些其实非常浅显,但就是少个人帮你捅窗户纸的那些内容。虽然总免不了带着西方人民主自由的味道,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并不拿这俩糟心玩意当大旗在那供着,相对比较客观。 当下核武器的威慑,互联网的低成本沟通,甚至于气候问题,都造成了固有国家边界的实质打破,一些利益共同体会根据共同面对问题的风险,而形成相互支持的状态。正所谓在你眼里的恐怖分子,在另一部分人眼里就是自由战士。这部分以“族群”为标签的潜在力量,让过去西方信奉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成为了历史。其实,包括基辛格在内的老一辈外交明星,在畅想未来能够解决现有国际争端的制度框架的时候,还在沿用威斯特伐利亚的旧思维。某种程度上,当下美国让亚洲都不自在的原因也恰恰因为西方对旧社会心存幻想。想了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没有9分多那么高,但8.5应该够了。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二):政治学小白读后有感
一枚政治学人本科生飘过,这本书让我对学校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门课在疫情期间愈发水了,几乎变成了概念和理论要点的堆砌,再加上一点点经济、法律领域的延伸和摸不着头脑的章节设置。相比之下此书简直重拾了我对国关课的兴趣。翻译精良,语言易懂,简明扼要的体系,这些是有目共睹的优点。 何以称之国关的入门书?将理论与现实/历史相结合,两者互动。读完第三章我才懂得原来现实主义的理论是这样运用于国际关系解读之中的,学校的课程在理论应用方面实属欠缺。从这里可以看到国际政治与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的广泛联系,以宏大的眼光展望不同的领域,他们之间的联系令人着迷。作者虽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此书还是较为客观的解释、比较、应用了不同的范式。此书作为辅助性、启发性的国关教材堪称优秀。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当是对于一战和二战的解读,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对于学会运用理论和剖析历史现象大有裨益。此书对于正义与秩序、主权与干涉、相互依存、民族与国家、无政府体系有着清晰条理的解读,让我十分受益。最后两章不得要领,也许是我对于当代的反思和了解实在有限,也许作者于此行文稍显琐碎,翻过似无所得。
一孔之见,欢迎交流。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三):第十版——案例分析教案的引入
这本国关专业入门教材翻译到国内已经是第五个版本,从最早的第三版到第五、七、九、十版。十版以前似乎遵循着逢单翻译的规则,所以即使第九版书名由《理解国际冲突》变更到《理解全球冲突》,也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所以第九版是我唯一没有购买的汉译版本,因为“国际”到“全球”既是现实的转变,也是理论的改变,题目的更改可以理解奈这部著作更多地会强调超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等国际社会行为体,会更强调全球化进程并因此而带来的新领域、新威胁,除了这些恐怕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不需要购入。 这一次第十版翻译刚刚成书的时候,恰好和同门去译者张小明老师办公室拜谒博导,张老师当时正拿着此版本的英文版在做最后的结尾工作。闲聊中,问张老师,第十版有很大的变动吗?张老师脸上依然还挂着惊喜的深情,说此版变化还是挺多的。张老师当时自己的几部新书书稿还在等待审核、撰写或者筹划,却愿意停下来答应出版社,开始新版翻译中,料想此版变化确实不小。 正如老师前言所说,书中除了更改新的术语名词,也增加了迟至2014年的最新案例,最大的变化还是第七章,增加了一些对于当前热点的分析,是运用各理论,在各层次上的分析,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错的案例示范。 各个版本都是极佳的理论和历史研究教材,各版本延续下来的最为出彩的章节应是从欧洲均势到一战爆发,张老师的翻译也极为流畅,把这段历史论述地精彩。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四):民主国家无战争论以及没有国家会脱欧是否对此书的评价有影响
民主国家无战争最典型的反例似乎就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美英战争,众所周知其皆为民主国家,却爆发战争,似令人不解:民主国家无战争论实已证伪,何故仍为当今重要思想,而非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中。
我个人观点认为:美英战争名义上是两个民主国家的战争,实际上在英方看来:美国是不应该为独立国家的。在美方看来:美洲应该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应该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门罗主义当时尚未提出,然美国独立已证其思潮涌现。
诸位看此观点似有强行辩护,不知所云之感,又是举历史作原因等等,然若假设:苏格兰脱离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独立,联合王国不承认其独立,议会投票决意武力收复,结果失败了,最后苏格兰独立了,因为苏格兰本就有地方议会,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当做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是这样认为是不是不很合理呢?这又与英美战争有多大区别呢?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民主国家战争的典型似乎也说不上典型,而剩余一系列近现代战争中,却也再难找出一个典型,不过若放宽对于民主国家的界定的话,大可以自欺欺人,嘲讽我一番,不过这种嘲讽只是一时逞口舌之快,于事于理却无所裨益。
另外一点,作为一本尽可能全面的教科书,即使有些理论未被证实或未被完全证实,写入其中也是应当做的事情,例如相对论仍未被完全证实,教材里却仍肯书写一番。不过若用休谟的理论来反驳,一切事情都不可能被证实,现有理论只是经验之谈,以后如何还未可知,那教科书里只有空空如也才能保证正确性了。
有关国家脱欧事:本书举此例意在说明欧盟尝试的成功,应当是对欧盟模式的一种肯定,而脱欧从表面上来看是打破了这个神话,实际上不如说证实了这个理论:国际普遍不对英国脱欧后的经济前景抱乐观态度,那这究竟是证明了欧盟成功还是失败,一看便知,无需多言。
若单从此例分析,而不理解作者的深层观点,如何希冀得到正确的结论,若单从小处着眼,不能通观全局,如何能从书中有所收获,若只想指摘作者错误,不肯沉静下来去学习其中有用的内容,如何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理应将现有的观点全部摆出来,无论对错来使读者有所获益,如果有所扬弃,那则不是客观之作了,而是作者主观的产物,此类主观书籍,又有多少人想要看呢?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五):又一本浪費時間的“美國觀點”
瞭解國際關係不能不熟知歷史,不過好的政治學學者不應該只對過去已發生的歷史做後知後覺的分析,而應該是對未來世界的發展有更前瞻性的想法,所以任何一本國際關係一定是從最後的章節開始閱讀,如果能有對未來有更多的想法與預測才能算是合格的政治學或國際關係學,也才適合考慮將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不然充其量只是政治歷史學,甚至是一本帶有偏見立場的“政治宣傳品”,這本書的副標題雖說是理論與歷史,不過很遺憾的是作者仍未能以學者之姿提出更深入的看法與預測,一旦沒有能力對未來提出想法,那書中羅列再多不同學者的理論也只能是作廢或紙上談兵而經不起考驗了,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有些滑頭,東扯西拉卻總是避談自己對未來的預測,作者都如此了,那是不是表示讀者將本書讀完也一定是一頭霧水而毫無提出看法的能力,這樣對讀者來說是不是浪費時間精力?
再者,作者的理解始終無法跳脫以美國的角度為出發點,這樣的方式在解讀許多事件時實在難以中肯,甚至有意為特定立場而辯解開脫之圖,隨便將書中七、八、九章幾個明顯的錯誤舉出來讓大家參考:
第七章: 1.把以色列建國的原因淡化成是聯合國的承認,而刻意忽略了真正原因是美國在後面強推的結果,而美國強推除了國內猶太人在金融界勢力的影響外,更是為了把歐洲上千年對猶太人的排擠問題給一股腦的推進了中東的阿拉伯世界。 2.將阿拉伯世界對美國這種一廂情願的行為所對應的軍事行動說成是以色列為了維護國家生存而鬥爭,好像以色列就應該在別人的領土上立國,就應該合理化這種拿“聖經”故事來論述領土歸屬的荒謬可笑,這根本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之。 3.把奧斯曼解體也是完全的推到了國聯的身上,卻故意忽視國聯是受英、法的操控,而英法在一戰前早就已經在對奧斯曼上下其手,不斷的瓜分佔有這個西亞病夫的土地,這才讓奧斯曼在一戰時不得不站在了德國的一方,一戰的結果只不過是讓英法抓到一個堂而皇之理由藉口來擴張自己勢力罷了。 4.以阿戰爭中埃及與以色列和談關於西奈半島的部分也沒有把來龍去脈講明,當時歐美如何對埃及進行政治分化,讓其退出阿拉伯聯盟的條件來歸還西奈半島,這除了無形的分化了阿拉伯聯盟,更讓埃及成為以阿之間的擋箭牌,這種借刀殺人之計難道教了一輩子政治學的哈佛老師看不出來嗎? 5.黎巴嫩的問題是在法國侵佔奧斯曼旗下的一個省時,為了自己身為天主教國家的利益而設計將該省分為敘利亞與黎巴嫩兩國,這在二戰後引起了許許多多的戰爭與紛爭,而作者一樣跳過沒有明講。 6.朝鮮的問題也是一樣,二戰時老蔣可是在開羅會議全力支持韓國獨立,是後來美英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了韓國,讓其成為四國共管之地從而導致後來南北韓的分裂直到今天,美國就是始作俑者的一員,書中不僅提都不提,反而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 7.關於今天中國一段更是誇張,作者不知哪來的自信,竟然宣稱美國沒興趣也沒意願“遏制”中國,這個黑白顛倒的講法真讓人懷疑這本書的可靠信,更別說美國與亞洲週邊國家之間的“條約”更是完全出自自私之舉,絕不能拿來當成美國在亞太駐軍或干預是一種“義務”來合理化其行為。 8.南海的問題更是沒有絲毫歷史查證,中華民國在二戰結束後就已經宣稱了對其的主權,當時可沒哪個歐美國家提出任何爭議,而南海週邊的亞洲國家當時也都還沒成立,怎麼現在話鋒一轉就把南海說成了是主權有爭議的地方?這種書真的能當成教材嗎?是要誤導事實到什麼地步?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是取代了中華民國所代表“中國”的地位,並不存在什麼合不合法的問題,中華民國也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怎麼講成是中國大陸才有這種認定?是在為法理台獨護航嗎? 10.所謂的“台海危機”中,美國哪有堅定的支持台灣?忘了艾森豪曾多次要求老蔣放棄金馬了嗎?要不是老蔣堅持立場,早就稱了美國的意,而使台灣更名正言順的成為第一島鏈的一環,從而為後來的分裂舖好道路了… 11.馬英九講的“不統、不獨、不武“指的是馬在“任內”不談統一、獨立、與武裝,並不是其終極立場啊,作者怎麼也學起獨派偷換觀念起來了?而且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三公報也絲毫未提,這是不是故意在創造兩岸的緊張而讓美從中得利呢? 12.釣魚島的爭議也是對歷史沒有明確的了解,美國只不過再用模糊的手法讓中日之間產生衝突來藉此從中得利,怎麼可以洗白成美國有“義務“保護這些島嶼呢?是為了替在宮古島、石垣島上的飛彈布署解套嗎?
第八章: 美國對中東國家內政的干預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中東諸國以石油當籌碼是為了“要求”世界認真面對以阿之間衝突,而以阿的問題不就是美國一手造成的?怎麼講的好像這些行為都是中東諸國的自私自利一樣?這真的會嚴重誤導對近代史不熟的讀者,更別說美國短期的自作聰明造成的是長期加深一堆國家民族的仇恨與自己的困境,這在近年來也越益清楚,作者不僅毫無交待,反而故意將其切割到了其它章節段落,這樣的安排是不是較能誘導讀者認同美國將不合作的中東諸國合理定義成與“恐怖組織”或“邪惡勢力”?長期的洗腦下來是不是讓回教或穆斯林飽受“現代原罪”的抹黑?
第九章: 對網路訊息的講法其實缺少了“知識”與“資訊”之間不同的分析,網路上充斥的是資訊,但這些資訊是絕不是知識,因為資訊與知識的不同在於資訊是可以快速取得的,但知識卻要長時間累積與學習,這完全是兩個概念,更別說大多數在網路上的資訊其實都沒有所謂的驗證管道,資訊爆炸的情況下反而讓網路成為錯誤資訊散布的溫床,這不僅成為有心勢力的最佳工具,更是會產生集體反智的效果,最後造成短期讓人誤以為“知識”是可以如資訊一般速成,而長期還會使人失去真正學習所需的耐心,這就是現在有許多有心團體會不斷在網路上創造一些假資訊,再利用網軍大量散布帶風向,無知的群眾就會受騙上當,使得有心團體能達到其預設目的。作者不僅沒有提到這個已被大量使用並頗有成效的危害,反而不斷說明網路是一個讓政府力量減退的工具,殊不知這些有能力並有心團體的背後正是政府的力量嗎?
這本書總共十章,但光看後半部就這麼多的錯誤與偏頗,不好意思的講,這樣偷換觀念的學者真的適合談國際關係嗎?這本書真的適合用“歷史”來當副標題嗎?政治學需要對歷史、法律有一定的基本功才方便學習,不然很容易會被帶偏,個人被帶偏是一回事,如果最後淪為某特定勢力的棋子就得不償失了,奉勸喜歡國際關係或政治學的朋友在拜讀此書前要再三思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