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读后感1000字
《幽暗国度》是一本由[英] V.S.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暗国度》精选点评:
●【藏书阁打卡】2019.9.29-10.2 我比较喜欢这个口味,好读,又有喜欢的点可以发现。 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作品,会不自主的被带入到那个情绪里面,整个看下来,六十年前的印度也的确不招人喜欢,想到满站台裹着毯子的流浪汉和遇到客人时谄媚的表情就喜欢不起来。不知道现在的印度什么样儿,也会好奇如果用同样的笔触写那个时代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儿。印度,殖民地的历史,让它给人“满肚子不合时宜”的感觉。 对印度还是充满好奇,也想看中印战争的历史。顺便说一句,新版的手感,字体和间距,都好喜欢。封面不喜欢我就不说了。
●后殖民经典写作。印度是一个不断被击沉,撕裂,死亡,虚幻的社会,就连最善于征服的英国的统治也变成了化石。而作者作为绝对的异乡者,根能体验到这空洞感——印度教徒说,世界是一个幻象。我们常常把“绝望”二字挂在嘴边,但真正的绝望隐藏在内心深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直到返回伦敦,身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我才猛然醒悟,过去一年中,我的心灵是多么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印度传统文化,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和情感的基石。尽管有了这么一份觉悟,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作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印度精神就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没有战争塑造集体记忆与停留于表面的民族主义,这个社会也许会顷刻土崩瓦解
●既非印度人又非英国人的作者对印度尤为尖锐刻薄。整本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职业需要的理性和无法抑制的情绪间的博弈。部分最终呈现为无奈的幽默,特别是在克什米尔,和亚齐兹等旅馆工作人员相爱相杀斗智斗勇,真是被写得活灵活现。
●作者对印度的批判简直不留余地,充满偏见,且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2019.44」读得很囫囵。总算读完了。真的很不喜欢奈保尔的自恋、优越和傲慢。但他写得又真的还不错。这版的翻译也不错。[2019.04.09]
●藏书阁打卡·包容,杂乱,神秘,无序,这一个个他人话语里印度的切面往往混合着叙述者独特的感情偏向,奈保尔也不例外。生长于特立尼达的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的土地,现实就结结实实扇了他一巴掌。他内心'英国制造'优越感没法延续,因为他本土化的外表毫不起眼。内心的挫败体现在对印度生活宗教文化行为方式的阐述上面。通过旅行观察,与人接触交往,讲现象(基本是负面的)。倒不觉得这是作者高高在上的偏见,更多是其在发现内心和故乡无法分割之后的爱之深责之切?种姓,历史,宗教,文化,种种牵扯不清,你也像是跟随作者陷入了那个漩涡。这本印度之旅一点不轻松。作者发现一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转而反思究根追底,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个重新认识和发现。接受任何新的东西都让人难受,令人不适。过程很难,融合不易,字里行间的态度却是直白和真诚。
●第二次去印度前后看完。hmmmmmm。
●想再读一遍。
●奈保尔真可爱
●有人读出傲慢偏见,我倒是挺有共鸣。即使半个世纪过去了,15年去印度旅行时,留下的印象也如同奈保尔的一样,肮脏、混乱、荒诞。书中充满人的故事,看着有点不像游记,但人确实也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
《幽暗国度》读后感(一):难读的书
很努力才读了26%。作者描述了亲历印度的见闻,思考,作为在西方长大的印度裔,对印度做了真实深刻的分析。特别是印度人"干净"又肮脏,"慈悲"又残酷的矛盾,贱民制度等,向我打开了探索印度的大门。我从未想过,以佛教文明的印度,其实是这样的。但作者文笔不是很好,乏味,文字枯燥。努力坚持读着
《幽暗国度》读后感(二):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是怎么被逼疯的
我是先看的第二部,然后看的第一部。
在第二部里,奈保尔从"印度公知"的角度对印度的文化,思想,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和自己的解题答案探讨,结论当然是放弃,一团乱麻从任何一个线头自以为理性的切入到最后都是作茧自缚。
这部作为印度三部曲的第一部,就稚嫩的多,也"可爱"的多,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是怎么被逼疯的。
作为一个印度裔英国人,奈保尔在这次回乡探亲之旅中充斥着自我身份认知割裂被放大后的不安和暴躁,脾气是真的大,见什么骂什么,人事物情景国,几乎没有好的,这也难怪,现在的印度都被当成一个猎奇的地方,遑论六十年前。而且很明显奈保尔对印度这个故乡是预设了幽暗国度这个形象,再在过程中不断加深这个判断的,作者笔下的印度也像极了自己,充满了文化冲突下的迷茫和不安,根本不客观不真实。所以这也决不是一本了解印度的知识类书籍。
对我来说,一边看,一边对照今日之中国,是一大乐趣。生于斯长于斯,过于沉浸也确实导致对一些事情的视而不见或者盲目乐观,就算是有这么一系列"香蕉人回国省亲游记",屁股这么歪,我也绝对是先骂之而后快,会少了很多客观。你看香港现在,多像书里写的印度。
不过,印度人和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也导致了虽然跟西方价值观都有不同,可在碰到冲突时的选择又截然不同。
有点意思。
《幽暗国度》读后感(三):废墟上的国度
在奈保尔的笔下,印度的脏乱差跃然纸上、入木三分,作者虽是印裔,但是从小居住生活在远离印度的国家,作者第一次回印度的所见所闻对他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作者看到号称最讲究洁净,左右手功能严格区分的国家,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地大小便,到处都是在垃圾堆中流浪的动物,还有面黄肌瘦、麻木不仁幽灵似的印度人,到处都是颤抖的贫穷。
在印度教的文化中,极度蔑视体力劳动,即使看到有人热晕也不会帮倒一杯水,因为倒水是下人才会做的事情;甚至坐火车上铺需要爬梯子也被视为耗费体力,所以印度人做火车不喜欢上铺,作者好心跟一个没买到下铺的印度人换铺,结果这名印度人却一直在等列车员帮他搬铺盖,长期脑力和体力分离的结果,使印度人成为世界上寿命最短、最缺乏随机应变能力、最受剥削的民族。
在作者看来印度是一个充满古迹及废墟的国家,建筑物一座座拔地而起,又一座座被摧毁,与精妙绝伦的建筑形成对比的是那一群群衣不遮体、虚弱无比的建造者。在印度历史中,你能看到一连串开始,却看不到终极的创造。
作者的笔风,非常像民国的鲁迅,对印度及其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愚昧无知、贪婪狡诈、得过且过,作者对它充满了愤怒、怜悯及轻蔑,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属于比较古老而缺乏自省能力的印度。
不过在鲁迅笔下中国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在奈保尔笔下,印度却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印度人不愿正视他们的国家面临的困境,躲藏在宿命论里,整天求神拜佛,却不知道自力更生,这是一个彻底的幽暗国度。
《幽暗国度》读后感(四):我们是不是也有点“说不得”
22.7万字,看了10个小时,7分向上取整。写于1962年到1964年间,是奈保尔的非虚构类作品,之前看过他写的米格尔街,觉得是个很轻松很幽默的英国老头啊,为什么这篇的笔触那么深沉。打算开始看这个系列源于一个朋友只身去了印度,是个很冒险的决定,但是无论对于对方还是我,好像都低估了难度,以及对这个国家和人民了解不够多,所以决定看看奈保尔怎么分析这一切。
奈保尔出生于1932年,在英国的殖民地长大的印度人,后来到牛津大学留学,定居英国并且开始文学创作。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去世。印度三部曲有《幽暗国度》(写于1962-1964年)《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年)《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1990年),这三本书被定义为游记,我觉得比一般的游记有深度得多。
《幽暗国度》写的经历是年仅三十的奈保尔回到印度一年的旅居生活,因为他的的身份是印裔的英国人,所以他的写作角度可以有客场也可以有主场。主场是他是个印度人,他能更深层次的分析印度社会的现象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而客场是他已经不被印度人认为是印度人,他在当地人眼里更是“欧洲人”,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可以从这个“老爷”身上捞到和市场价格不符的钱。我最喜欢“丽华大饭店”相关的部分,印度人的执着(坚持要他给观光局写信赞赏旅店),不诚实(各处寻找淘金的机会),没有契约精神,脏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充斥着贿赂和不公平……其实每一个部分都被不留情面的写出来,并且含有作者的深深无奈。
我觉得看这样的书,少带一些judgement会好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已经够多了,有一些事事实反而无需赘述,而跳脱这一切去分析宗教的、政治的、民族的核心,会有意思一些。但是显然这是个很复杂的国家,而越是欠发达的地方,好像这个地方的人们都特别“说不得”,他们会选择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问题失聪失明,突然团结起来去对抗批评的声音,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也有特别值得反思的地方。
《幽暗国度》读后感(五):孤岛目线
最近时不时看到有人写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奈保尔当年写到这句时格外让人信服。算起来,奈保尔也是第一个让我意识到“身份认同”这个概念的作家,后来也通过不同的论题想去理解身份认知的问题,最后却越来越迷茫。这个题目其实只适合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很难系统理论地总结。 作为特立尼达岛长大的印度三代,会在一年的旅行中观察到一个怎样的印度?奈保尔用了一种和读者(外国读者)较为接近的语气讲述了他的印度见闻,连带他对印度的民族性的观察和思考。他眼中的印度异常第地真实:充斥了种姓、宗教的隔阂,贫困、脏乱、无序、效率低下,但是却并没有让人产生轻蔑与鄙夷的情绪,可能是因为第一人称时不时带入的对自我身份的追溯,既非英国人,也非印度人,所以可以保持孤单岛姿态,远观两种文明相映之下的疯狂荒诞。在整个的旅途体验中,印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世界,它的种种从西方看去的荒诞似乎都可理解——毕竟,这是另一个世界。 如作者所说,印度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东方的悲观主义,和生命的延续感,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却处在停滞的状态。虽然抽离于群体,但是依然会在触目惊心的印度见闻中,感到一种痛感,但是这种痛感因为"无用‘’,所以也没有发酵,最后,逐渐地,只是迷失而已。
书中后半部分发散讨论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之间的关系、英国文学、“英国性”等,但是整个旅途(上世纪六十年代)给人的感觉是,那是一个与英国关系不大的“另一个世界”,英国人的影响只流于形式。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如今的印度应该已经不同,但是很多民族性的东西应该还深植其中。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东方(这个东方不仅是印度)依然一边努力追溯“自我”源头,一边向西方靠拢、模仿、学习、谄媚、撕扯……不知什么时候各自相安。
全书不管是自我思考、生发部分还是见闻描述部分都流畅有趣,至少我是一口气读完了。奈保尔因为其身份总带有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自我诘问的语气,独具质感,我姑且给它起名:“孤岛目线”。至于这种“孤岛”意识的形成还需要更多的分析和思考,留待以后。
(Ps.这个版本的装帧还好,纸质手感都行,翻译顺畅,定价也不低,只是……至少看到有三处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