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读后感摘抄
《门》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精选点评:
●清如水的、微微明亮的结局
●抬头半黑的天空挂着一颗明星 门掩或开总有光打进来。父母早起去市场买食材 在厨房里一言一语 语气并不和气 时而互相埋怨 她递给他盛肉的锅碗他帮她清理地上摘掉的老葱叶 门外的我看着他们 这些日常琐碎的片刻在时光里沉淀出巨大温柔。“明天我们出去看芦苇吧”“给你说了 那是芭茅”。感情的深浅不局限于年岁 心里浅浅的光会透过一扇又一扇的门 光一直都是在的呀。这是夏目漱石先生的爱情三部曲。
●终于在保卫亚洲天团的这天下午,看完了三部曲的最后一本。门的故事仿佛是后来的事的续集,然而宗助却始终没有逃出自己的心魔。从三四郎的迷茫忧伤,到代助的奋不顾身,宗助的远离世俗,爱情的代价仿佛都太大了。爱情三部曲的悲,是因不被世俗认可而悲,是因主人公自身而悲,但里面的爱情,都是美好的。
●平铺直述,读起来不觉得离我们很远。宗助的难得周日、大城市里的疏离感,我们不也是这样活着吗?
●读着的时候很淡,读完余味却很重
●啊!!所以小米是安井的妻子……太隐晦了。。。安井也自称兄妹来着。天真的我。
●宗助夫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城市邻里活出隐居山林之感,在大环境下的他们成了异类,却又活出了大环境下每个独立的个体头脑所向往的生活,表面上的落后也许是领先于时代,或者说,进入了另一个美好的次元...... 另外,表白夏目先生的的每一个结尾
●几乎和《心》是类似的故事,只是没有死亡而已。最触动我的几句话,一是夏目漱石把宗助和阿米这种隔离尘世的相濡以沫形容成是两滴油融合在了一起,并不是主动要这样,而是被周围外面的水给挤兑,只好融合。一个家道中落的公子哥,经历了那样被世人唾弃的“爱情”,失去了大展宏图的人生,看似满满的压抑的日常和拮据,可是却是“甜美的凄凉”——这也太触动人心了。既然禅修不是人生最后平静的归宿,既然每日都在避世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间用日常,拖延和逃避来得过且过,但是好或不好,都是现实和选择,看的痛心,却也不得不在夹缝的阳光中微笑——春天终于来了,然而冬天很快也会再回来的。
●似乎是我有些憧憬的那种生活似乎又不是,生活没有定数,总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人生好像也是如此。但是读来却感觉他们的亲情羁绊太浅,太单薄,尤其对于小六这个弟弟,这是不是又是他们隔绝世界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呢。
●门就伫立在那儿,选择走进去受到束缚,还是远离它得到自由,抑或是站在门口徘徊不前,全取决于自己。然而一旦做出选择,再想进去或出来谈何容易?刚读完时着实不明白为何是爱情终篇,但两个做出选择的人抛弃一切相依为命,能一直走下去,不就是真正的爱情吗?
《门》读后感(一):似曾相识
夏的文,总是离不开那几个人物,一个女子,两个男子。多少是带着自己生活的痕迹的。
《门》和《心》似曾相识,只是给予了不同的结局,这大概还是和作者写作的心境有关,前期这个《门》确实算个好一点的结局了,至少自己的那个朋友最后是活着的,至少最后自己和妻子就算没有孩子,依然活得是很开心的。
读了几本,能够大致能够感觉到作者对自己家道中落这件事情还是很在意的,处处可以看到痕迹。作者的厌世情绪处处可见,一个落魄少爷的畅想人生的多种可能,这是我对于夏目漱石这位古人的印象,一个人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去剖析生活的不如意,真的挺空闲的,和我一样,哈哈哈哈。
最后以《门》中的一句话结尾,事务研究深了,有了深度,就会相应的失去广度
《门》读后感(二):逃避总归不太好吧?
与前篇《后来的事》不同,本书的主人公宗助是个不敢直面问题。无论是问佐伯卖房款、弟弟小六学业费用问题,还是和旧友安井决裂的问题,他都选择拖延和逃避。我本是一个问题出现一定会不惜破坏关系也要去解决的人,看书的时候对宗助有一种厌恶感。宗助和阿米相濡以沫的感情也没能够打动我,他们夫妻过于相敬如宾,除了对方之外几乎没有社交的生活也让我窒息,两人的生活除了勉强过日子,并无任何改变的可能。也许是我还未到那个年纪的原因吧,虽然我知道造成这一切有宗助家道中落的原因,也有他们在一起违背了公序良俗,背叛了好友的原因,但我还是不能体会,我更喜欢《后来的事》中无畏的代助。
把莫大的希望寄托在这二十四小时里,但想做的事情太多,实际上能够做的,不出其中的十分之二三。不,就算这十分之二三,到着手要做时,又会感到为此耗费时间很不值得,便停下手来,末了,星期天就在这种三心两意中偷偷溜走了
——过多的欲望与缺乏的时间,正如我很多的休息日一样
考虑好了弄开门闩的办法,但是他根本不具备实行这个办法的力量。
但是宗助预感到什么地方存在着一种与之相似的不安,它一定会以不同的程度、屡屡地反复出现。令这种不安反复出现的是上苍,如何逃避它确实宗助的事了。
——宗助没有勇气面对害安井偏离原本生活之事,而采取逃避的行为
两滴油滴在大水盘上合而为一,这时,与其说是两滴油排开了水而集拢在一起了,倒不如说是两滴油遭到水的排挤而互相靠拢、以致不能分离更为恰当。
——这应当是宗助和阿米如何成为除对方以外没有他人关系的最好描述
《门》读后感(三):平淡中带着悲哀
第一次看夏目漱石的书 不熟悉他的文风,好像不应该先看这本(过于平淡)
一对生活平淡 过着朴实无华 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夫妻俩,像没有回首过去的遗憾,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只生活在当下;
不羡慕富人的生活,只作为饭后谈资在偶尔聊天时讲起;也不关心实时政事,外面发生的一切好像都与他们无关;
日子过得清苦,但也不会想着谋取其他生财之道;
避开社会上诸多烦人的琐事,对社会的一些交流像是在被迫接触,也很少抱怨社会或求助于社会,“怀着深居深山的心境,寄居在大城市里”, “以至于寄居都会,却像放弃了都会文明人的特权”
就这么一对远离俗世的夫妻,在第十四章开始慢慢理清了来龙去脉…他们的感情被世人唾弃,背上不义不德的罪名(到底发生了啥,书中并未直接说明)
夫妻两就这么听天由命地活着,两人没有孩子,却是他们平淡生活中唯一的不幸
可能有些人就要问了:这样活着的意义何在?
是呀,为什么要这样活着呢?
后面作者也阐述了对他俩的一番维护之词: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对日常社会失去了热情,而完全是社会方面摈弃他俩、一味以冷漠的背脊向着他们的结果。夫妻俩的生活无从得到向外伸展的余地,才向内越扎越深,深度增加了,广度也就失去了。
书中形容他们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比喻非常恰当:他俩宛如两滴油滴在大水盘上合而为一,与其说是两滴油排开了水而聚拢在一起了,倒不如说是两滴油遭到水的排挤面互相靠拢、以致不能分离更为恰当。
《门》读后感(四):《门》的感想
门8.9[日] 夏目漱石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春去夏至,夏过秋往,夏秋之交时又是新的学期了。宗助的弟弟小六为着可能辍学之事而烦心苦恼,宗助和之爱妻阿米也为此神伤,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虽并没急迫地终日为此事操劳奔波,但在眉睫燃火前,此事也落定尘埃,解决的法子是总会有的,相依伴守的宗助夫妇似乎与外界隔着一扇门,这扇门虽不是由外界强力的钢铁所铸,但社会众人的嘴所吹就的门亦是坚固异常,人们早已深有体会而总结出“口中之涎唾亦会使人溺亡”的俗语。这门就是在宗助与其好友安井之女朋友阿米结合时而掩栓关闭的。宗助与阿米也当然没有推开这门的力量。
夫妇俩的生活无从得向外伸展的余地,才向内俞扎俞深,深度增加了,广度也就失去了,彼此理解,相互体贴的描写在文中不时出现,看似无子可悲的寂静生活或如潭中死水一般,但人们无疑忽视了潭底泉眼在不停补充每日散失的水分。身处时刻奔流不止的社会,谁也逃离不了与人交际的激流方向。宗助在与房主坂井的交往中解决了让人头大的小六求学的事,但又迎来了可能与安井重逢的安排。宗助遂来到镰仓一窗庵,希望可寻或解脱之道。十天后,拜辞老师僧,门却依旧如故,回到家中与阿米对坐方得安心。安井去了蒙古,并无瓜葛。宗助没有被机关裁退,反而加薪,从秋至冬,未几又闻莺啼,新的一年便接踵而至了。寒暑迭至,门的重量并未减轻,宗助夫妇的力量也不曾增加,凡事悉如故往。
只此平淡的故事更会扣动人心,夏目漱石先生之作总是如此。生活之门无时无刻敞开或关闭着。读罢全书,自是又对主人公叹息多次,哀其孤寂与无子,羡其相濡与不弃,或许真是难以两全而只可遭此等际遇吧。读夏目先生之书,总会令人心安神定,连今晨的久违之雪也平添诸许静谧。
二零一八年一月八日
于雪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