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100字

2021-03-14 01:0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100字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是一本由黄盈盈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精选点评:

  ●我现在终于知道隔壁宿舍学新闻学社会学的哥们为何如此高产。……

  ●内容与视角有趣(尤其对不做这块研究的带来一种惊诧感),主要在方法层面的启发更多,关于如何听故事、分析故事、写作故事,这些是不断琢磨的共通之处。

  ●当故事书读的,人类学不等于没理论:)

  ●性社会学在我***真不容易

  ●挺失望的 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最后两章(一章关于会议的政治,一章以总结全书的方式反思涉及访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社会学知识的生产以及学者的共谋 但是其他几章有点炒冷饭的感觉 而且论点不够清晰 理论高度也不够

  ●工作量三星。但是分析又是大问题,讲得太浅。人类学需要把社会结构并历史层面挖开同时展示比较现实案例,这一点国内根本没有几个人懂怎么做。无他,自己看得太少,看得太浅,还携带了大量作者本人对话题下的利益私货。潘绥铭可是盛赞过古代妓女对男性尤其知识分子男性(他自己)的情感抚慰和激励作用。:-) 所以你能指望他真的写出什么来?

  ●方法论的反思之作。

  ●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把“性/别”(Gender/Sexuality)从性别、疾病、家庭、亲密关系等一系列话语的遮蔽中抽离出来,打破性故事的社会生产中强大的叙事结构(男强女弱、受害者逻辑、老年无性),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精神可嘉的尝试,有助于从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个多年来被风俗人情所文饰、所固化而导致失语的概念。以叙述为中心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方法论意义很强。但由于是“开路者”,本书依然给人一种理论和田野调查案例贴合度不够的粗疏感,这当然与被调查者心态以及案例的普适范围有关。如何把研究从“边缘而非必要”拓展为“严肃且必须”?我认为还需要的是,不仅注视艾滋病、乳腺癌患者,变性人等特例,还需要更多关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男性与女性。附录中研讨会的一些课题提供了视角。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依然是道阻且长的。

  ●作者厘清了sexuality的概念源流,对性学、社会性别等概念进行反思,认同性/别的说法。澄清了对性工作概念的误解。梳理了身体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突出情欲与自主性。借鉴普拉姆的故事社会学框架,来呈现中国语境下的性故事,重点放在呈现过程。主体部分涉及日常生活体验的经血身体与性感身体;携带艾滋病毒者的择偶故事及生活中的性;乳腺癌患者的身体与性经验;中国加拿大都有频发联系者的性文化比较和认识;强势变性人的故事;豪爽女人的情欲身体;人大主办的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的性政治。作者认为本书更多的是一本方法学的书籍。反思与实践贯穿整本书,为中国性别研究作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所谓知易行难,性社会学及身体社会学的理论取向,在中国敏感议题的研究,田野范式的反思以及对边缘人群的祛魅使得本书显得格外真诚和珍贵。

  ●导言和结语部分是精髓,个人理解作者在方法论方面的反思主要聚焦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主体性方面,只是这好像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此外我也不太能理解所谓“故事社会学”,如果从直观性的角度说近年来同样比较热门的“影视人类学”不是更胜一筹?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一):权力禁闭导致的暧昧在这里得到理清

  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的学人挺让人敬佩的。之前关注到他们是因为潘绥铭的那本《我在现场》,被老先生辟透的语言,平等的视角所打动,在我眼中,这是真正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打破成见,客观超脱却不乏人文温度。他的学生黄盈盈的这本书同样如此,话里话外都流露出朴实而诚恳的气息,这是学人身上最为可贵的。 就内容而言,她对乳腺癌患者,hiv携带者,小姐以及同性恋群体的访谈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们认识的空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走访了全国32个红灯区只有两例是被迫卖淫的小姐,甚至有些人乐在其中,这倒是挺令我意外。因为长期以来,小姐总被描写成一种被动的,悲情的角色,造成社会误解的原因其实非常深厚,这里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不过,这可能不是作者关心的范围,也就没有展开论述。 她也提到,李银河,潘绥铭等教授相继退休了,退了一个就意味着一个领域的消失,让人读来唏嘘。权力的禁闭,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和表述一直都磕磕绊绊,尤为困难。但,正直学者研究的缺乏,是造成很多误解和问题的原因之一。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太好的循环,比如,虽然医疗大有改善,但艾滋病的污名化依旧十分严重。

  所以,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不容易,也很重要,祝福黄老师。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二):读后感

  有点失望,若是过于学术而艰涩难懂倒也罢了,反而是不像模样,既不像是深层探讨性别身体的论文,更不像是为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文学,读到末尾都未能理解该书到底意在何处。

  开篇作者野心勃勃,扔出一个炸弹般说国内对性学的概念都有所混淆,并且对此进行解释。但读完后这个概念仍旧不明所以,作者似乎只是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且似乎为了读者能够读下去带了些不必要的诙谐幽默。

  对于身体作者分为所谓:性感身体、情欲身体、健康身体、气质身体,但对概念解释都像是文献综述或者像是作者絮絮叨叨,并且读完后我甚至难以对概念进行区别。对于本书的身体和性别的探讨,作者似乎携带私货,对于一味鼓吹某样事物的时候该有警惕。性解放是否就意味着个人对性的探讨?在缺乏教育指导下的性探索固然需要理解,但现在需要倡导的难道不是性教育吗,怎么就变成作者对所有人追求性解放的倡导了。

  对于故事社会学,作者似乎还不如那个接受访谈的文姐。故事讲述的缺点即是当受访者得知访谈者的目的和期待时,作出相应的回应,这样的得出的结论的确需要再三斟酌。同时对于故事讲述而言,人们有所隐瞒应当解决,对于访谈者的局限性如何处理,尽管作者在最后论述了故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但对于我而言仍旧未曾解决我的疑惑。

  纵观整本书,作者对于性别和身体的讲述并未很吸引我,其访谈故事也不知所用为何,访谈人物也具有局限性。最值得看的是第五章文姐那一章,这样的受访者给予故事社会学研究者反思:如何能够防止讲述者为期待而编造谎言抑或是访谈者是否应该避免提出有引导性的问题。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三):读后感

  

今儿用了大半天看完了黄盈盈老师的《性/别 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主要讨论sexuality/body/narrative 当然主要聚焦在女性从年轻到衰老、从健康到生病的生活体验 性与欲望则是其中的核心议题 说来讽刺 母职在绝大多数文化与时间里都是被讴歌与赞美的对象 但性却常以一种讳莫如深的姿态隐匿在后 仿佛人都是通过有感而孕并且突然降临的 贞洁/淫秽构成了对女性的二元叙事 在这种话语体系里 她与其说是活生生的人不如说是繁衍生息的工具 她没有选择是否进入婚姻的权力 更没有选择是否愿意生育的权力 一切的挣扎都被打入异端 一如洁净与危险的划分仅仅在于后者超越了简单的标签划分 有时我也会试图反思 为何要对一位生长在物资与文化匮乏年代的母亲如此苛责 但真的是我咄咄逼人吗 还是那只是我作为一个基本的自由人对生存空间的渴望 刨去讨论学术对话与定位的开篇结尾不谈 这本书的主体从月经与绝境 这两个象征女性生育能力的标志谈起到以情欲著称的sm女王阳春为话题终点 中间经历了hiv,乳腺癌,跨国华人性观念和变性人 再加上穿插于其中的性工作者案例 基本对当前性学研究中的话题都进行了涉及 当然作为学术著作 最值得称道的在于首尾和话题串联 作为一个既隐私又敏感的话题 黄老师将这个题目写的学术与可读性并存 从sexuality的学术史讲起到《写文化》对社会科学中立性的颠覆结束 坦白说身体性转向后的著作读起来相对更不好琢磨 但这种在embodied与corporeal中间的entanglement的确令人心醉神迷 或许它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又或许它是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四):刚看完导论就被黄盈盈老师做研究的方式圈粉!

  #1

  看完导论就被黄盈盈圈粉!

  她对于「语言」情境化与历史化的使用的强调、对「主体」的界定与认知,其实清晰地表达出了我自己平时在看很多研究时模模糊糊感到的一些不恰当或不严谨的地方。指出问题或许很容易,所以我同时也特别钦佩她用这样的原则来要求自己,也因此会更信任她的研究。

  很多表述会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个性魅力、很能亲近研究对象、保持一种平等姿态的研究者,“圈内一位著名的人妖朋友Leo”、“警察对在押犯在监狱里进行调查,拜托!在这种情况下,我惊讶于的是那 5%是怎么回事?!”

  附录的“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 2007~2017 年)”的会议记录和她随处提到的参加研究会议听到的观点:“或者如我在2017年哈尔滨性研究会议上所听到的”、“在一次有关性工作的政策与法律圆桌会议上”的随手记录让我感觉到她是一个真正关注自己所研究议题、并且“享受”(并不含忽视研究中苦难的意味)自己研究议题的研究者。

  除此之外很重要的是,我觉得她也是一个很 清醒 的人。

就我而言,在倡导(非罪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处罚条例去掉,至少是去除运动式扫黄)的层面、社会去污名的层面,我倾向于使用“‘性工作”。这个时候对话的语境是大众与法律政策制定者;而在试图展现与描述小姐的日常生活的生活,我更多地使用“小姐”(群体的层次),或者 更具体一点,直接使用其花名(阿丽、阿风、杨姐等个体的表述)。遗憾的是,中国的“性学”使用者与传播者,支持者与反对者,却基本不了解,或没兴趣了解这个重要的发展脉络。更遗憾的是,他们在不了解的基础上,却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在一些性/别热点事件的争论中急于站队。在这种混淆之下,一些人,天真地把所有研究性的学者,不管理念如何,都认为是同宗同源而加以拥抱(实为错爱);另一些人,或天真或故意地用性学去涵盖不同流派的性研究者,不同的是,随之而来的不是拥抱而是批判,简单地构建出性学与女权的二元对立式理解(最初是用性权”对立于女权,后把性权改为“性学”)。情感迥异,但私以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一致的:不熟悉发展脉络与内部差异所带来的概念混淆与“一刀切”。

  对于「社会与历史建构视角」的强调和研究被「政治话语」利用的警醒,在目前的社会现实里,实在是太重要了。

  ————————————————————2018.5.26

手动分割线,下午要去她的讲座啦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读后感(五):永远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

  标题有点奇怪,我慢慢解释。

  我是一个在性认知方面比较早熟和开放的人(这里的性不仅是指性行为、生殖或者性别),这主要归因于我那位对“文学名著”盲目崇拜、毫不设防的母亲。早早地、大量地接触文学,没能让我变成一个牛逼的写作者,但这么多年回头看,文学所建构的复杂(性)世界让我对任何类型的存在方式都脱敏了。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黄老师所做的研究给我带来的满足,都不是猎奇方面的。

  这本书是去年出的,我多么希望它能更早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从月经初潮带给我强烈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焦虑,到早期性生活对我造成的疼痛和困扰,到之后我自诩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的性和身体,再到现在我自由表达这一切,这本身就是性/别、身体和表达的最终汇合。不同于书中大量被隐没、被污名化的群体,我算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但在看别人的故事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样的汇合也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曾长期处于孤身一人的幽暗之中。

  从读者角度来说,我感谢那些故事中显现的理解和智慧,大家吐露共有的烦恼、分享创造快乐的小办法,让身为女性的我感到巨大的慰藉。我一直认为女性可能拥有对“异类”(在这里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包含任何情绪或态度)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其中一个原因是在这个父权体制之下,女性作为天然的受压迫者,对于所有的、因为任何缘由同样变成受压迫者的群体,怀有天然的同情。在一个愈发复杂多元的世界,这是最宝贵的品质。在这个层面上,我去理解这句话:永远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

  从一个曾经有过学术梦想、接受过学术培训的学习者角度说,书中研究者不断地出现在前台,他们的叙述常让我忆起自己曾畅想过的“学术生涯”,也让我第一次想要表达自己对于“何为好的学者”、“何为好的学术生活”的一些看法。硕士论文开题时,我立志绝不以文本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那时候一心要“下田野”,想看真实的他人,也想从他人那里为自己的困境找一个出口(后来跑去做记者大抵也就是这个原因了吧)。书中在讨论研究者面临的困难时说到一句话:我们是在挑战他人的身体与情欲,还是在挑战自己。这句话给我特别大的触动,任何以人为首要研究工具的研究方法(这样说或许有些粗暴),都面临研究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但其中的乐趣是不可言喻的,这样的研究结果对于解释复杂世界是必要的,反过来说,这样的研究过程对于研究者自身在自我认知上的影响是旁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

  一个月前,在写一位我在皮村认识的朋友时,我翻出当时的深访素材,泪流满面。想到那些我曾称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对我产生的影响,慨叹万千。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过自己的狭隘和局限,与他们的交往巩固了我的价值观、丰富了我的世界观,这些经历本身作为我的生命体验而存在,成为我日后许多行为的出发点。

  学术与生活的结合不是哪一方强硬侵占哪一方,学术本身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我们了解世界更是了解自我的一个窗口,回应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众多困惑。有冲动、有勇气、有能力将学术介入真实的生活与社会,对草根、日常、微观层面的反抗和建设给予由己出发的关注和学术层面的肯定;最重要的是,将学者和学术圈之外的人之间的壁垒打通,将关乎人的问题尽可能地呈现给最多人看到,不落入圈子内部自娱自乐自我感动的陷阱。我想黄老师做到了,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最理想的学者人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