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1000字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本由[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照常升起》精选点评:
●啊看来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这一时期的人写的小说我都看不懂的
●男主非常像我认识的一个人。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呃……忘了做标记。以下是刚读完时做的记录:期待的高潮终于还是没有到来——本以为罗梅罗会死去或重伤,结果我真是想多了。最意外的是杰克居然和勃莱特相依相守了。全书到处都是酗酒、享乐、狂欢,也隐隐地有一股力量,杰克一路都在反思、旁观,他保持着痛苦的心境,也保持着对沉沦的警觉。海明威对地理环境、节日氛围的描写非常有在场感。我不禁想到,在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地方,你甚至可以揣着这本书来一场小说寻访之旅,大概也不会迷路,而且堪称一场奇遇。
●海明威只想知道究竟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让他虽不十分深刻却会受人爱戴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海明威的小说或许不对我的胃口)
●我并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样。我一心只想弄明白究竟如何生活在其中。假如你果真弄懂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你说不定也就能由此而得知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游荡着一批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存活下来的青年。他们带着肉体上的创伤和幻想破灭后的灵魂,自我流放,他们就是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主角们,也正是这本书给他们定义了一个名词:迷惘的一代。小说篇幅并不是很长,故事情节略显平淡,但是看完以后却觉得书中有颇多可以回味的东西,比如特别喜欢结尾时勃莱特和杰克的对话~我们要是能一起来度过如此快活的人生,那该多好啊~是啊,这么想想不是也挺美嘛?突然想起了一首歌特别应景,The Verve的《Bitter Sweet Symphony》
●竟然是豆瓣第一个评价这个版本的人。。。海明威的写作功底确实是难以比拟的,特别是斗牛的景象,简直是无法超越的描写~这本书的剧情并不是很跌宕很吸引人,但是却写出了我的共鸣,迷惘的一代不止在过去,也在现在
●尽管是海明威最好的一部,但还是有点欣赏不了...
●无从安放的青春,无法释放的荷尔蒙,再也沒有面對生活的勇氣,也沒有任何愛情的希冀了。爱在心中,无法藏匿,迷散在空气中,无法轻易放下,点点滴滴,汇成一杯落肚的苦酒,天昏地暗地睡去。穿越千山万水,你回头,你说,留我在身边。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一):枯燥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具体情节——因为我不懂的事很多,看的书很少,我阅历在不断增长,现在的我不喜欢漫长而没有“趣味”的故事。
我从二十岁出头的眼光,看向这群人的生活。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法国,西班牙……我没有记住那个年轻斗牛士的名字,看到第三部分我翻的很快。我大概猜到斗牛士会与勃莱特有一些故事,我想看最后的结局了。整体的故事,不是单调的“枯燥”,而是有自己厚度的“无聊”——爱,生死,离开,琐碎,没有什么标准,也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事业有成,没有功成名,没有扬眉吐气,但是啊——这是生活。
枯燥是生活的一部分,母亲曾经告诉我:“平平淡淡才是真。”
期待自己回过头来,再读这本书,再有一些新的感受,来嘲笑一下年轻的自己写下的话(。・ω・。)ノ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二):The sun also rises
《太阳照常升起》这本书很早就拿起来了看了,看了很久,每天晚上在寝室给室友读勃莱特的故事,都会把室友听得昏昏欲睡。后来有一天,在听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师的课的时候,她偶然提起,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不过她推荐我们读原版,因为海明威是记者出身,当然以普通大众读懂为前提,叙述用的都是简单的短句,我们都能读懂。不像菲茨杰拉德是贵族出身,写作喜欢用特别古老华丽的词藻,加上各种搭配长句,不是专业的英语学者很难读懂。
海明威写作很有画面感。之前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满脑都是一位老人坐在他的破船,独自一人漂泊在大海上和鱼搏斗的画面。而这本书呢,将他们在西班牙看斗牛啊,还有狂欢节啊,描写得特别生动,我的脑海里已经勾勒出那个热闹的场面了。
最后看完这部小说,有一点感觉头重脚轻。我一直在想看杰克和勃莱特是最后是怎么重新决定在一起生活的,没想到海明威三两句话就将一本书结了尾,再回头看,感觉整本书根据勃莱特的情感变化贯穿的。全过程杰克都备受折磨,这种折磨和科恩的折磨又不一样。杰克是由于负伤了自卑,不能给勃莱特她想要的,又不忍心对她不管不顾,看着她对和不同的男人做乐,还要时刻保护她。而科恩只是被勃莱特玩弄的男人,她甚至正眼都不想看他,他却以为勃莱特深爱着他,还和罗梅罗打了一场架,让人看起来真是可笑。勃莱特是一个随性的人,自己开心就好,哪想将来,可是最后也因为觉得不能做“一个糟蹋年轻人前程的坏女人”而离开了想娶她的年轻斗牛士,回到了杰克的身边,但他们却永远不能真正的结合。这是战争带来的残忍希望,这是迷惘的一代终究走向的结果。
看了译者后记才知道,原来作者描写的西班牙斗牛和人物也是相呼应的。罗梅罗斗牛与勃莱特引诱男人是一样的,先让它无限接近,再将利剑插入牛的身体,而勃莱特也是,会对她看上的男人以身相许。而杰克和科恩则是两头菜牛,杰克是还能勉强融合在公牛群中,而科恩就是独自在一旁喘息的菜牛。杰克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不具备性能力,但还企图像正常男人一样,想给勃莱特带来幸福。
他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三):《太阳照常升起》札记
无论如何,太阳总会照常升起。
——不知道你听出来的是希望还是无奈?
如果抛下小说探讨战后创伤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摧毁,以及描绘参战青年群像“迷惘一代”的时代关怀,单就小说中的人物建立和情节设置,只能说,全书无不在向读者炫耀着上世纪初文艺青年们逼格满满的自我修养。想必时至今日,找一群俊男靓女当演员,将书中故事改头换面,拍成一部都市时装剧,再取个类似《巴黎青年图鉴》之类的名字,刷屏上热搜之类的肯定是没问题的。小说的故事情节既涉及当时巴黎文艺圈,流亡艺术家群体颓废纵欲的情感故事;也有关于当时上流社会酗酒、猎奇、追逐感官刺激的时代风尚。就像海明威自己所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不得不感叹,现今被年轻人追逐的许多时髦玩意,在小说中,也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玩剩下的。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可能无法体会青年人的理想被战火烧成灰,随风飘逝的感觉。战争不只是毁灭了肉体,也摧毁了一代人内心的价值体系。小说中杰克因战负伤失去了性能力,和爱人博莱特陷入了想爱而不能爱的悲剧处境,最终无法和杰克走到一起的博莱特靠着纵欲过着醉生梦死的颓废生活。杰克为了实现对博莱特的爱,一次次送爱人同别的男人出走,又在她遇到麻烦的时候,把她接回来。两人纠结的情感瓜葛构成了故事的一条暗线。
比起这样的情节设置,我更愿意将杰克的受伤看作是一个隐喻。理想无法实现,生命是否还有意义。战场归来后,杰克就职于美国驻巴黎的一家报社当编辑,有个作家身份,每月能收到美国的一笔汇款,生活上算体面。不过在小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杰克总给人感觉像个无奈的旁观者,旁观博莱特炙热的追求者,旁观自己颓废的生活。泡吧-宿醉-昏睡-转换场地,然后再周而复始。似乎只有钓鱼和谈论斗牛能让他提起兴趣,但这些和与博莱特在一起相比,似乎又太轻了。想得而不可得的痛苦,只能用“不在乎”来回避他人,用“无所谓”来安慰自己。杰克是真的“迷惘”吗,还是“迷惘”只是对现实无力的一种故作姿态?否定问题的存在真是个高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起杰克以及他的大部分作家朋友们,博莱特的追求者科恩和被博莱特追求的斗牛士罗梅罗,算是这群“迷惘”群体中的不“迷惘”者。科恩被博莱特的美艳外表吸引,毅然和自己已经谈婚论嫁的情人分手,对博莱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有“确定”目标的他,不惜和“迷惘”群体闹翻,用大学时代拳击冠军的技术将博莱特的未婚夫迈克和杰克干翻在地,可惜科恩的拳头打得过“迷惘”青年,却无法战胜精神强大的斗牛士罗梅罗。博莱特观看斗牛表演时,被罗梅罗的技艺、勇气和潇洒帅气的外形所吸引,迷恋上了罗梅罗,经杰克的促成,博莱特离开众人,和罗梅罗出走了。
小说中的有个关于科恩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一行人来到潘普洛纳参加奔牛节,当大家都出门找酒吧的时候,科恩却在酒店房间里学习西班牙语。很难想象这样有目标感的人,从追逐博莱特的竞赛中失败,会有怎样的灰暗感,尤其还是失败于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拳击。为赢得博莱特,科恩将罗梅罗前后击倒了15次,可每次罗梅罗都硬撑着站起来,终于科恩感到内疚而无法下手,罗梅罗晃晃悠悠地走到科恩身前,使足劲给了科恩一拳,这一拳击溃了科恩的精神。
最终,按照本书的风格,博莱特依然没有找到归宿,书中说34的她不愿影响小她15岁的斗牛士的前程,选择了离开,身无分文的博莱特写信给杰克,请求他把她接回巴黎。当然,杰克照办了。
我在想,科恩经此打击会不会也陷入“迷惘”,罗梅罗朝气蓬勃是不是因为还没有领受生活的折磨。。。(恕我酸了),不过严肃小说似乎乐于描绘毁灭胜于建设。
好了,说完故事,那么,经典=流行元素充斥的网络爽文情节外衣+现代人关于个体意义探索的精神内核?当然不是。即使情节你听得狗血,主题你觉得矫情。但是海明威独具个人风格的技巧依然能成为这部小说值得一读的原因。采用侧面描写,用对话突显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化,叙事隐忍克制,草蛇灰线,读者需要从细节中品味悠长的滋味。
不得不感叹海明威高逼格的写法,明明是个颓废奢靡的故事,总是藏着掖着的写,就让你感觉有高大上的关怀在里面。我倒是觉得文字精炼,天然的就意义丰富,不完全的表达,给了读者二次创作的机会。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四):标签,风格和经典性
文|leila 在某种程度上,海明威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在文学及小说创造中优缺点比较明显的作家。虽然以他的地位、成就以及影响力来看,一般读者这么说也未免过于孤陋寡闻及自命不凡了。 但凡只要是学习英美文学的大学生,整整一个世纪连十年都不多不少的那个年代里,迷惘的一代不仅是一道必修的单元题,更是一直以来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灿烂和美妙的名号之一。就像这部完全没有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的《太阳照常升起》。 海明威是一个特别能被概念化的存在,无论是他青年时期俊朗迷人的外貌还是他中老年时期硬汉的形象。而这只是表源的东西。 他可以让读者透过他的生平和经历,很容易想起这些关键词:战地,记者,巴黎,西班牙,古巴,非洲,斗牛,拳击,钓鱼,诺奖,福克纳,猫等等…… 他的概念化与他自身的经验往往关系紧密。我们喜欢海明威是因为他几乎以个人的丰富经历活出了一个作家所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这所有的素材,无不令人艳羡,而海明威似乎根本不需要通过去幻想和借鉴他人来写小说。 他是一个幸运的现充,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和获取这些现实里的珍宝,涉猎范围之广,体验之真切,都是他雄厚的资本。这是客观时代给予和造就的,也是他自己追求的。 海明威在文坛不朽的地位一方面是来自于这样的积淀,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文字,这些从后世来看,至少在我们读着《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看到的文字是极简主义鼻祖的创作。那些对话,那些姿态的描述,衔接,那些切实的带有意味的场景和事件的绘制——它们太简单了,一字不多的简单,但神奇的是,这种简单里,有美感,有灵魂,有冰山下的主实体,从而让他的创作达到了文学的制高点,成为了一种风格的标签。而作为一个风格标签的缔造者,他似乎令人难以超越。 就像《太阳照常升起》里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切,地貌,区域,人文,旅行,钓鱼的日子,狂欢节的日夜,斗牛的刺激,各种酒类的豪饮,无不细致入微。然而这些虽然占据了大幅的文字,却并不是小说的主旨。主角杰克以第一视角,无时不刻地融入到了这些观察里,体验里,从而串联起了人物的状态,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人物的欢乐与悲哀,还有和女主角以及这些重要配角之间的关系,个中情愫暗涌,纷繁复杂。 这些融入到场景里的东西,用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被战后享乐主义包裹和遮蔽掉,甚至有些麻醉的现实,这才是海明威要写的东西。 虽然海明威是现充,《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加入了人物和情节的法国和西班牙的游记/体验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印记,但它却具有隽永的特质。 文学最经不起考验的地方和其他东西其实并无太大差别——那就是时间。只有笑傲在时间的长河中的文学作品,才是经典。然而很多时代性比较强烈的小说往往会被淹没在时间里,那么既然是现实中的现实,又如何能做到隽永呢?海明威给出了答案。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的折射。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我们也知道海明威写东西是依赖外界物质刺激的),可是它并不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思潮,举个例子就是它不具备politics的映射,不是一个事件一个时代的标语给它带来条件反射和公众举动的反射。 《太阳照常升起》把这种反射更多得用文化去体现出来。这是十分巧妙的事情,因为文化往往比社会风潮拥有更迷人的传承力,所以导致在一个世纪以后,文化依然在传递,而社会早已更迭。 很多人会潜移默化地去模仿海明威。可能他写出了一种“容易”和“简单”的虚像。这让我想起了文学评论里总会聊到的低配版的海明威“诺曼梅勒”。结果是,海明威很难模仿。 在读完他的《太阳照常升起》以后,喜欢的人会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文艺传染病的状态中去,会落入一些浪漫的情感,会落入一些无理由的哀伤,会想要喝到微醺,抽精致的烟,一杯接一杯的咖啡,伴随着复古的街景,音乐,文化,舞蹈,雅致的人物,虚无的互动,这样的氛围。 脱离了生活臭,脱离了土地和肉体,脱离了日常,可是无能为力的杰克也好,痴情而被隔阂的科恩也好,玩世不恭的迈克尔也好,甚至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比谁都需要爱和迷茫在爱里的女人布蕾特也好,都并没有丢掉灵魂,都捧着自己痛苦的灵魂在挣扎着,只不过,海明威把灵魂藏在了冰山下面,让他们看起来没有灵魂而已。 最后说一下一个不成熟读者对作品的一点点微辞,也算是海明威的缺点(?)。看不到很多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太阳照常升起》,在《丧钟为谁而鸣》和《永别了,武器》里,自传的性质都大过于编撰的性质。 一个需要通过体验写作的作家,和一个不需要体验都能构建出一个运转自如的新世界的作家,唯一的区别,有可能不在于天赋,而在于他所拥有和没有的现实吧。比如,村上春树不能拥有海明威那样的现实资源,但他也成功构建了自己笔下的世界,这起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把这样的作家推上了更具挑战性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