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燃点》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命的燃点》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6 00:0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燃点》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的燃点》是一本由[德]奥托·A.波默著作,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燃点》读后感(一):书写伟大作品最深层的动力源

  

文图 / 左叔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对于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回答“知识竞赛”题目时,能够在一众的选项之中,排除掉其他“明显不对”的“干扰项”,指出这位创作者“经典作品”“独特理论”正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可是,除此之外,我们对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创作者得以拥有这样的作品、这位创作者在写就经典作品前后创作过的其他作品长成什么样,彼此有没有关联,最终如何形成体系等等。这些问题,相信很多人应该跟我一样都知之甚少。如果不是因为学业或者论文的压力,我们甚至都没有打算想要去深入了解一下,如果不是真正的喜欢,我们多半不会沿着某个知识体系的类向去深究。

是的,就是这么浮于表面。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也多半停留在“通识”这一个层面,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在“生而有涯”与“学无涯”之间,如何想要找到一条相对便捷些的路径,读一些旁人梳理过的“论著”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前后后花了两周读完的这本《生命的燃点:30位思想巨匠的顿悟时刻》,在我看来应该可以归类于这一类的书。

30位西方的思想巨匠既有我相对熟悉柏拉图、伏尔泰、但丁、狄德罗、歌德、席勒、达尔文、黑格尔、梭罗、卡夫卡、尼采、里尔克等等大家,还有我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普鲁斯特、托马斯·曼、维特根斯坦、齐奥朗等。即便是我相对熟悉的名字,也有我不曾知晓的细节。比如里尔克、梭罗和达尔文各自人生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我虽然读过与他们相关的传记,却不曾想过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视角。

我对人生顿悟的理解,有可能入先为主的印象,更接近于灵感降临时的感受。我一直记得在美学课上,教授讲宗白华的那一套理论,与我个体经验暗合时的愉悦感。书中呈现的顿悟时刻却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是人生的失落时刻,有些是被生活逼在角落的瞬间,有些只是寻常生活里看似毫无意义的片刻,但我从这30个故事里又分明看到一种彼此近似的“前提条件”:生命丰沛且有缺憾。

成就一个“思想巨匠”,一定是有什么要素的,我觉得应该离不开这几个必备的要素吧。一个不断积累的丰沛生命,一个孜孜以求的精神状态,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一个电光火石的顿悟瞬间,一个机缘恰好的经典作品,一个受众广泛的有效传播。如果我们试着抽离其中的任何一个“要件”,似乎都无法构成一个“思想巨匠”。

在我们以“通识”为界的认知之中,当我们被作品折服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作品本身,不会意识到它是如何在无数次的传播中被塑造成经典,它诞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迎合了当下多少内心的渴望,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人以怎样的历程完成了自已的人生积累,在关键的那个刹那,凭着孜孜以求的精神状态,寻觅到灵感的微光。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家卡夫卡,可能我的处境和心理模式与他更为相似吧,内心里也有同样的恐惧的事物:“飞逝的日子”。“卡夫卡讲述了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在颤抖,其他人几乎注意不到。”“当卡夫卡开始明白,自已不被允许以通常的方式对待现实及期他人时,他被逝接受了自已。”

后世的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作品,稍微深入一些的看到的是时代,再努力一下看到是创作者的努力,那些是顿悟的瞬间 ,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创作者内心那些最为深层次的恐惧。然而,这也许是某一类创作者想要动笔去书写“伟大作品”最为深层的动力源。

  《生命的燃点》读后感(二):《生命的燃点》人生的指路明灯

  本书记录了30位思想巨匠的顿悟时刻。这些文学巨匠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大量阅读书籍,热爱艺术,保持“爱”心,永不枯竭的创作。 很多文学家、哲学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开始研究哲学的,都是生活中恰好的那一个契机,给他的生活就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比如37岁的柏拉图遇到苏格拉底就退出了诗人的舞台,开始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剩下的时间进行哲学训练。 奥古斯丁的顿悟,我甚至觉得是一种妥协,在他的母亲固执坚持下,奥古斯丁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以至于他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说:“信仰复苏的关键讯息,必须经历一场大哭。”他释放了内心深处全部的痛苦之后他拾起了对上帝的信仰。 永远陷进爱里的但丁;最富有的法国作家伏尔泰;患有精神疾病,发现人性中最不起眼的道德 — 同情的休谟;编写和编辑《百科全书》的狄德罗;想要把诗写得简单的诗人莱辛;深深植根于好奇心的艺术天才歌德;剧院编剧军医希勒;常常陷入沉思,喜欢观察、登记和记录的达尔文;暴瘦肠胃之苦和心理折磨的尼采;迷上勾股定理的施泰纳……… 似乎所有的哲学家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尴尬,他们原本不是哲学这个职业的,最后都被哲学吸引,许多哲学家早已证明了自己是更好的诗人。他们被批评家们指责批评,也经历过生理折磨,精神折磨,陷入经济困难的境地,每一次转折都是和自己的内心谈判、和解。 不难发现,哲学家们都有自己热爱并坚持的事情,哲学和自然、艺术、数学、文学创作都息息相关,他们有超越时代的眼光,把那些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反思。 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来说,哲学是什么? 第一,“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活一辈子到底活什么。 第二,“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就是说不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就这么活下去,这种生活其实跟动物没什么区别。我要使我的一生有价值,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就必须充分地开发我自己的思想。 第三,“我知道我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对很多方面是无知的,所以才能够有目标地、有计划地去求知,去求得生活的经验和真正有意义的知识。 另一个哲学家康德,他概括哲学的三句话,第一句:“我能够知道什么?”第二句:“我应该做什么?”第三句:“我还应该希望什么?”这三句话,康德竟用了三本书去进行论述——《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哲”就是智慧。哲学即智慧学。 要理解什么是哲学,就是理解生活本身,这30位巨匠的生平事迹可能能带给我们答案。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这本书吸引我们的地方是,读了这些哲学家,文学家之后,就想要更深刻的去了解他们,会去把他们的代表作找来阅读,从而找到自己更应该坚持和所走的路,这仿佛是一本指路明灯,让我们能活得更通透。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生命的燃点7.7[德]奥托·A.波默 / 2021 /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生命的燃点》读后感(三):于生活的那些话

  那些对生活的劝阻皆可一笑而过,但对生命的启发却无法错过。

图书实拍

所谓哲学

你对哲学的认知以及你热爱哲学么?

本人答案系否定。

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鸣谢百度提供】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哲学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但是作为个体,我们却有着更多的个性化,所以我们不必默守陈规,前车之鉴成为警示,而不是阻碍。我很狭隘的把真理视为哲学,的确这一观点,我自己都不能认同,但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那就姑且让我先错下去。

图书实拍

顿悟在生命最耀时

在提及书籍内容前,我还是想对于本书的封面以及纸质说两句,说实话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很喜欢它封面的质感,橙色与红色的碰撞瞬间刺激感官,兴奋我的思维。纸质厚实,耐破性好,捻在指尖手感极好。

书中讲述了30位思想家的不同经历以及思想轨迹,整理他们顿悟的瞬间,使其给更多的人们做出指引。

说实话,我并不认同所谓的指引,因为即使是真理也需要被一次次的证实,只有那些证实的过程才能肯定得出真理的存在,所以“大人物”顿悟的瞬间,或许给我们启发却终不能成为我们复制的捷径。

夜晚的精神 齐奥朗:腐朽的真理

这是书中我最偏爱的章节。

当一个人有了意识,主就会让这位臣民陷入沉睡;而当睡眠变得稀少,逐渐变为清明理智的失眠,被要求以准确无误的洞察力关注痛苦。

哲学家埃米尔·米歇尔·齐奥朗在一次夜晚的失眠中,迸发出怀疑主义精神。

绝望与怀疑

齐奥朗22岁的时候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在绝望之巅》,那时的他极其主观甚至略带嘲讽,狂热且真诚。

生命的兽性践踏了我,强迫我对轻盈漂浮的翅膀表示惊讶,夺走了我有权享有一切的乐趣。

对于不幸之人来说,苦痛成为世界法则的最高统治者,人们无法在烦躁不安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生命之日的斑点如此巨大,已经遮蔽了它的光亮。思想的惯性让我们不能再对“出众”的事物认同,那只能让我们生成异类,自此轻盈的翅膀我便不配拥有,世界的腐朽和毒液沁入体内,而所谓的真理站在至高顶端俯瞰着一切。

随着岁月的堆叠,人们的内心总会趋于平静,甚至说是冷漠,于是历史的进步就演变成人们包藏祸心交往的推进史,怀疑论调应运而生,夜晚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白昼与黑夜

齐奥朗在写作的时候会出现两种精神:白天的和夜晚的。它们的方式不同,寓意也不同。人在明亮的白天观察自己,在黑暗中畅所欲言。对于别人睡觉时叩问自己的人来说,他思考的结果是卓有成效,还是令人心烦,并不重要。因为午夜过后,对腐朽真理的陶醉真正开始了......

夜晚为他提供了冒险精神,失眠赠与了他可疑的礼物,但这一切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人类的必经之路——死亡,或者更具体说是自杀。

人们自杀不是因为他们了解的太少了,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多了,人类将如何终结这个问题一再出现。很庆幸亲爱的齐奥朗做出了积极开朗正面的回应:

如果你不再笑,你可以自杀。但是,只要你仍然可以笑,就等着,因为笑是对生死的胜利,这表明你是一切的主人。

做你自己的思想巨匠

不得不说,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述说了多数的真理,我们将普遍的本质与规律选择性的代入我们个性化的生命中,让其继续辅证真理的永恒,而我们终将成为哲学历史中沧海之一粟,也一块块鉴证真理发光的金砂粒。哲学是历史的丰碑,哲学家却不是阻碍我们思想进程的标的,巨匠只存在我们的思想中,给自己做思想主人的权利,你终将成为思想夜空的闪亮之星。

  《生命的燃点》读后感(四):生命的燃点,对柏拉图来说,是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对但丁来说,是被解放了的爱情~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精心选取了历史上 14 个真实人物,记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关键的那一刻,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更是因此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他把这些影响至深的关键时刻,称之为「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

无独有偶,在德国作家与学者奥托·A. 波默的这本《生命的燃点:30 位思想巨匠的顿悟时刻》书里,同样精心选取了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 30 位思想家,重现了他们人生中的那一个个决定性瞬间,并以此为节点,娓娓道来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成就,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轨迹之于我们当下的意义。

他们之间有思想家、有哲学家,有作家、更有科学家……有我们所熟知的柏拉图、但丁、伏尔泰、歌德、黑格尔、尼采、达尔文、梭罗、卡夫卡、黑塞、普鲁斯特…… 更有我不太熟悉的费希特、克尔凯郭尔、施泰纳、斯洛特戴克等名家大师。

但无一例外,在我们读过这本书后,会对他们有了更多一层的了解。当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在脑海中重新勾勒出这些思想家的生活群像时,不难发现,人生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些遇见和选择,是如何点燃了他们的生命火花。

生命的燃点,对柏拉图来说,是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对但丁来说,是被解放了的爱情;对黑格尔来说,是山中的远足;对契诃夫来说,是一封信;对里尔克来说,是一个夏天的幸运;对梭罗来说,是来自大自然的呼唤……

一、对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来说,他的生命燃点是与苏格拉底的相遇

生于公元前 427 年的柏拉图,自小家境殷实,生活无忧,青年时更是英俊帅气、朝气蓬勃——「柏拉图」这个名字据说源自他那无比宽阔的肩膀;他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士兵,并两次在科林斯地峡运动会上获奖。

在遇见苏格拉底之前,柏拉图是个诗人,但他绝不是个俗气的蹩脚诗人。本书作者提到说,柏拉图留给我们的 33 首箴言诗全是在书写生活的阴暗面和令人望而却步的神秘力量。他的那些作品具有诗意的画面感,尽管只留下些断章,但依旧包含着某些惊世骇俗的东西。

但是当他遇见苏格拉底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

彼时的柏拉图,看到被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簇拥着侃侃而谈的苏格拉底,折服于他的「辩论式」竞技,以尖锐刻薄且锲而不舍地追问,直指问题的本质…… 那一刻,柏拉图确信,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施加一种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重量。

自此,柏拉图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扎进了哲学的理念世界。他将自己早年在诗学艺术上的成就看作误入歧途,甚至是某种不可原谅的「失足」,必须用沉默来掩盖,所以他从此再也不想提及早前的文学生涯。正如他那句时至今日仍有待检验甚至饱受质疑的格言:不该存在的东西不能存在。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师生关系持续了八年,这是雅典历史上卓有成果且毫无压力的八年。直到 28 岁时目睹了苏格拉底的受审与死刑后,柏拉图对现有的希腊政体心灰意冷,对民主制更是彻底失望,于是决定离开雅典,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途。

《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1787 年,油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柏拉图在外漂泊了 12 年,拜访了许多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居住地,在所游历之处用心汲取着智慧的养分,化为自己的思考。在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重回雅典,在城外西北角的 Akademy 创立了柏拉图学院,留下了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瑰宝之作《理想国》。

在柏拉图晚年的时候,回顾一生,他曾说道,「我感谢神,让我身为雅典人而非蛮族;我感谢神,让我身为公民而非奴隶;我感谢神,让我身为男人,而非女人。最重要的是我感谢神,能够让我活在与苏格拉底的同一时代,并且能够与他认识。」

毫无疑问,正是苏格拉底的出现,将柏拉图从文学之路上半道劫走,并引领他走上了哲学的道路,成为我们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希腊三贤」之一。

《雅典学院》,拉斐尔,1509–1510,湿壁画,梵蒂冈博物馆

二、对意大利诗人但丁来说,他的生命燃点是被解放了的爱情

1274 年 5 月 1 日的佛罗伦萨,年仅 9 岁的但丁遇见了和他同龄的小姑娘贝雅特丽齐。他一眼就认定贝雅特丽齐是上天派给他的「天使」,即便当时不过是匆匆的一面之缘,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就在那一刻,爱情的种子早已深埋在但丁的幼小心灵里。

八年以后,当他又一次在佛罗伦萨的街头——阿尔诺河的一座桥边,不期而遇贝雅特丽齐时,他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

关于这一次的相遇,有很多画作流传至今,最经典的莫过于英国画家哈利代的作品(如下图)。画作里,贝雅特丽齐穿着浅黄色的长裙,深褐色的衬衣,手里拿着一枝玫瑰花,目不斜视,款款而过。而转角处的但丁则左手抚胸,身体斜靠在桥栏边,俨然承受不住的欣喜与震撼之情。

《但丁与贝雅特丽齐的邂逅》,英国画家哈利代(Henry Holiday)

只可惜,他俩之间有缘无份。但丁仰望着他的女神贝雅特丽齐多年,却并未得到任何回应。现实生活里,贝雅特丽齐遵父命另嫁他人,而但丁也奉父母之命,与一位名叫吉玛·多纳的姑娘先订婚,后结婚。

之后没几年,24 岁的贝雅特丽齐在 1290 年的夏天去世了,但她并没有被遗忘。

悲痛不已的但丁,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转而研究哲学和神学,并将他多年来陆续写给贝雅特丽齐的 31 首诗歌和散文,编成抒情诗集《新生》,而后更是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史诗《神曲》。

在诗集《新生》里,但丁讲述了他和贝雅特丽齐命中注定的相遇:「太阳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转,晦明交替,在天幕上周而复始。当太阳第九次回到与我出生时同一点时,我第一次见到了俘获我心灵的女神…… 当我见到她时,她才刚满九岁,我却马上要走到九岁的尽头了…… 我可以坦白地承认,那一瞬间,住在我心灵密室里的生命的灵魂开始剧烈地颤抖,即使是最轻微的脉搏悸动也变得无法忍受,它在颤抖着说:看啊,那是一位神灵,他比我强大,正向我走来,最终将会主宰我。」

对诗人但丁而言,这不是一部随处可见的关于感情问题的庸俗作品,而是将爱情作为天国力量来描写的颂歌。在他心目中,贝雅特丽齐美丽、善良、纯洁、高贵,是有着一切真善美的理想化身。这一段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既是诗人但丁终生情感的寄托,更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但丁的爱情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和求证彻底解放了,它几乎不再受到任何干扰,自顾自地灼灼燃烧,最终成为永恒的光芒。

这样的光芒再一次闪耀在他的著作《神曲》里。在这部长篇史诗里,但丁以自叙体的形式,假想自己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一次游历。先是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的嘱托,前来引导诗人游历地狱和炼狱;而后则是贝雅特丽齐亲自出马,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由此更是验证了贝雅特丽齐在但丁心目中如天使般存在的神圣形象。

读到这里,或许有部分人会因此而认为贝雅特丽齐是诗人但丁的「缪斯女神」,但事实上,关于贝雅特丽齐的身份一直有争议。更有学者认为贝雅特丽齐不过是但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正如其名 Beatrice 是「赐福者」的意思。

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诗人但丁的人生历程里,点燃他创作灵感的正是那份求而不得、刻骨铭心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写在最后: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也都曾有过这样的决定性时刻,因为不经意间读到的一本书,或是听到的一段音乐,或是转角处遇见的一个人,或是一份真挚的感情,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封不期而至的书信……我们的生命因此而被点燃,我们的人生因此而有了不一样的转折。

这样的时刻,或被称为「顿悟时刻」,或是如茨威格的笔下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或是如本书作者所言的「生命的燃点」…… 但不论称呼为何,只有我们细心体察,总能回忆起那个改变了我们人生方向的至关重要的时刻。

当然,你也许会反驳说,事后去回忆这样的时刻,未免有「后见之明」的偏误,且那些影响了名家大师的关键性时刻,与我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话虽如此,可是,倘若我们能以此为契机,见微知著,走进这些思想大家们的人生历程里,或许在某个阅读的瞬间,我们的生命也因此而被他们的思想和经历而点燃了呢?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