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学休息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科学休息读后感1000字

2021-03-17 01:0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学休息读后感1000字

  《科学休息》是一本由亚历克斯·索勇-金·庞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休息》读后感(一):你的休息方式决定了你的未来

  

莎士比亚说,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给予人的温柔的令人想念的看护。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但是很多人却不以为然,尤其在现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整天忙于工作,休息的时间一再被压缩,甚至以自己努力工作,睡觉很少为荣。

前段时间看《令人心动的offer》,何炅说他每天只睡3小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何老师后来也亲自出来辟谣,说何炅不止睡3小时,健康休息最重要。

李开复老师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认为睡觉不重要,是对时间的浪费,经常和朋友讲,每天少睡一小时,人生多活1/24,他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直到2013年他被确诊为淋巴癌,才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在他的新书中写到,每天的睡眠好了,烦心的事情自然就少了,健康也就回来了,生命就更加精彩了,这也开始让我思考好好休息的重要性。

我也是一个喜欢追求效率的人,我看过很多写高效工作的书籍,知名作家是如何做到高效的,但却一直忽略好好的休息,或者说刻意的休息对提高他们创造力高效率放入人生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效工作和好好休息其实并不冲突。

我们通常认为工作的时间越多,做的事情越多,效率也就越高,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每天只需专注工作4小时,纵观历史上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他们一天中仅花4,5个小时来做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剩余的时间,他们要么爬山,要么睡觉,或者与朋友散步,要么就静静地坐着思考。这些伟大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大多都喜欢早上的时间用来工作,下午的时间用来散步,贝多芬的每天下午的时间都会在树林里长时间散步,据说他的田园交响曲的灵感也是在散步的时候产生的。

高效的工作并不是要每时每刻都在工作,一定要给大脑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停下来,列好明日的待办清单,第二天接着干,这种能预见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的感觉,更能激发工作的热情。

此外中午午休,以及适当的运动,都可以激发创造力与提高效率,如果你同样对高效工作以及好好休息感兴趣,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

  《科学休息》读后感(二):吃饭睡觉打豆豆会累,旅游散心仍疲惫,你缺的是科学休息

  

曾经有个问题很火:成功人士每天睡4个小时,真的够吗?那些精英人士看似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每人只需睡几小时,却能支撑一天的工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下班躺床上刷手机,完全放松状态,为什么还会感觉到累?

《科学休息》一书讲述了科学有效的休息模式,苹果的CEO蒂姆·库克、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等高效能人士都在使用。书中纠正了很多我们日常固有的认知误区,结合脑科学的前沿成果,提出科学休息才能让我们恢复精力。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亚历克斯·索勇-金·庞,致力于帮助大家利用休息削减工作时间,达到高效工作的目的。书中提出了多种休息方式,比如散步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朋友,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等。

书里提到多项脑研究成果,揭示我们大脑即使在我们走神、不思考时仍然处于活跃状态。而科学的休息方式,会让大脑连接表现出更高水平。比如南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学家玛丽·海伦·伊莫尔迪诺·扬和她的同事发现,大脑在休息状态下表现出更高连接水平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可能更强,记忆力更好,在智力测试和注意力测试中得分也更高。

《科学休息》提出了多种新的休息方式,我认为专注4小时和半小时精准打盹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做到的。

我们如果每天能够专注工作4小时,将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每天上班时忙忙碌碌,但经常会被其他事情打断,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导致效率不高。如果我们每天能够专注工作4小时,将会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好时间。

我们可以参考下达尔文的作息,他创作了19本著作,其中《人类的由来》和《物种起源》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他每天早上8点到书房,专注工作一个半小时,然后再阅读来信和回信;10点半时继续投入工作,中午就会去散步1小时,午饭后午休1小时左右,再投入到工作中;5点半之后与家人吃晚餐。

不光是达尔文,还有作家狄更斯、英格兰最杰出的科学爱好者之一约翰·卢伯克也并非全天都在工作,而是休息好之后再投入到专注的工作中。如果一次专注工作1个半小时,其他时间处理一些不是特别费脑的工作,比如回回邮件、浏览下最新文章等,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村上春树曾说过:我经常午睡。一般吃过午饭后我就感觉睡意来袭,然后就倒在沙发上打瞌睡。半小时后我醒来,睡意全无。起床后,我精神倍增,头脑清醒。也就是他每天都要午休半小时,让大脑休息片刻。

即使是丘吉尔也把午睡看成是保持冷静、恢复精力和斗志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睡午觉是丘吉尔雷打不动的习惯。

作者亚历克斯在书中提到,午睡的直接好处是会让自己缓解疲劳,如果形成了午睡的习惯,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好处。比如经常午睡能提升记忆力,午睡还能帮助人们避免犯错和做出某些不良行为。

休息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休息方式得当,会让我们更具创造力,也能更高效。能带来幸福的不是财富,也不是奢华,而是宁静和情操。

  《科学休息》读后感(三):2021,认真休息

  休息并不是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奇迹般出现,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个忙碌不堪的世界。

是的,这个世界变了。

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多。

每个人都被裹挟进了时代洪流的浪花,看似奔忙到花团锦簇,实则无能为力的苟延喘息。

我们别无选择,无处可逃。拼命成了每个人生存的必杀技,弱肉强食,优胜略汰成为职场铁律。

身体,这个原本承载我们喜怒哀乐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单调机械的工具,我们在潜移默化间忘记了休息的存在,忘了休息是一种责任,

那么,当休息的时间被无限压缩,简短、折叠,

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如何找到一种可以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来抵御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

科学休息,显然是那条应该走的路。

休息的节奏:专注4小时&在清晨找回高效

夜猫子不总是被逼的。

更多的是作出来的。

忙碌了白天,很多人(包括我)都用求偿的心理在漫漫黑夜消耗着,仿佛只有在宁静的午夜,才能找回丢失的自己。

久而久之,一种极其伤害身体的胜利模式堆砌而成。

可问题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和工作成功最终挂钩的是工作效率,而不是工作时长。

漫无目的的拉长工作时间,更多的时候只是感动自己,应付别人。

不可否认,很多人在深夜的工作效率更高,但他带来的代价是身体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损伤创造力。

我们应该带着目的性工作,提高专注度,掌握工作节奏,用有节奏有规律的主动休息,去调整抑制效率(inhibitory efficiency),在昼夜节律峰值的时候进行高效工作。

4小时工作法,是作者根据涵盖了作家、企业管理者、文化名人等群体工作模式收纳总结后,提出的主动休息法则

4小时不仅是贴合人类自我调节的生物钟,还是一种将创造力和活跃性紧密结合的工作法。

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把握寂静的清晨比享受孤独的夜晚来的更有意义。

清晨工作,会让我们避免熬夜带来的身体负荷,还会革新作息生态,让工作从单纯的努力坚持,变成科学高效。

学会放松:放下手头工作,去散步,打个盹,用运动和自己和解

科技的进步,以效率之名缩短了空间和距离,却没有把节省下来的休闲换给我们。

散步、走神、发空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空白,这显然是一种违逆反的愚蠢认知。

我们需要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样需要休息来让这种价值得以延续。

书中提到的用散步来缓解压力,来促进思考,自然是正确的,

但我还想说的,散步本身就是对一种公共空间的延伸,也是一种难得的社交机会,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享受难得孤独,还可以在转移注意力,把头脑交给周围熟悉却总是惊喜频现的风景。

和散布一样,有节奏的打个盹,五分钟、十分钟......也是一种迅速恢复精力的方法和技能。

村上春树有他的小沙发,丘吉尔有他的办公室,这些成功者并不是由始至终的天赋异禀,精神饱满,

但他们总能找到可以恢复元气的方法,总能找到生活的缝隙,弥补休息的不足,并把这些方法变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规律。

也许,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差距。

保持稳健的运动效率同样如此,它不仅是休息的一种,更是激发创造力和提高神经活跃度的方法。

书中让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对于生活期望值的描述。

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日复一日的工作和日复一日的休息同等的重要。

休息不应该只是工作和睡觉之外残存的时间,它应该成为一种时刻都在行进的方法和刻意为之的细节。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休息,找回生活的意义,发现更多的美好。

  《科学休息》读后感(四):读完《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颠覆了我对休息的认知

  初拿到《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这本书,苹果CED库克、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日本高产作家村上春树……被封皮上的大咖震撼到。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一年也只有365天,为什么他们就能在事业上持续打拼,并且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输出呢?

  这些叱咤商业和写作界的大咖,都是怎么工作和休息的,也着实引发了我的好奇。带着这些疑问,我欣然翻开了这本书,原来自己和牛人之间,竟然差在了不会休息上。

  以前,总以为每天工作8小时,一定要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一天;以为只有绞尽脑汁,才能想到最好的点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为所谓放松大脑,就是每天下班回到家什么也不做,亦或是一年难得的度假……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这些统统都是对于工作和休息的错误认知。

  作者亚历克斯是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帮助公司和个人利用休息削减工作时间,同时保持专注和高效。

  作者通过对很多名人,尤其是创作领域的大咖研究,发现了工作和休息的秘诀。也让我们打破越休息越累的固有误区,建立科学有效的休息模式。 1.每天工作8小时都要全力以赴? NO !其实你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4小时。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很多数学家、小说家和作曲家,他们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只有4小时。

  比如,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作息非常规律,每天上午10-12点、下午5-7点,是他用来思考数学的时间。

  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每天上午9-11点,再加上下午一两个小时用来写短篇小说。

  而那些著名的钢琴家,其实他们每天练习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也是4个小时。

  只不过,他们和普通人相比,练习的频次高,而每次时间短。

  这些人,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足够完成研究和创作工作。

  所以,工作时间和效率并不成正比。秀的人和普通的人相比,工作的有效时间并不更长,只是优秀的人在工作时更有目的性。

  由此看来,找到最适合自己大脑的这四个小时有效时间段,提升效率,才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2. 工作陷入僵局,也要继续绞尽脑汁思考问题? NO !学会刻意休息,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

  脑袋秀逗了,却还要工作? 作者认为,那只能是把自己逼入绝境,不如学会刻意休息。

  比如,你可以在工作陷入僵局时,选择远眺几分钟,或者去接个水、和同事聊会天,这些都是不错的短暂休息方法。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你苦苦思索一上午的问题,就是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是,当你和同事随便聊上几句,一个绝妙的方法突然间就可能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这就是刻意休息的魅力。

  为什么绞尽脑汁都想不出的主意,在停顿下来时,却可以灵感乍现? 这是因为,当我们从某个思考的问题或者沉浸的工作中暂时抽离出来,我们的大脑进入心智游移模式。

  这时候,与费尽心思的有意识思考相比,心智游移模式下的大脑可以更自由地思考问题。

  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如此,当他写作陷入僵局时,他就会放下笔,第二天接着再写。这样不仅不会产生职业倦怠,也可能会出现茅塞顿开的情况。

  所以,和全神贯注的工作相比,适时适度地“摸鱼”,才可以让你更好地学会和你的大脑相处,也才能带来更多有效的创造力。 3. 睡觉就是浪费生命? NO !不会睡觉,才是浪费时间。

  研究发现,顶级音乐家每天睡眠时间比普通音乐家大约多一个小时,且来自白天的午睡。

  午睡竟然可以带来如此大的差异? 是的,最简单的,午睡可以让我们暂时缓解紧绷的神经,在下午时保持精力充沛。

  另外,午睡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当睡眠进入似梦非梦之间,我们的潜意识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这个时候,那些萦绕在心中的问题,会突然得到解决。

  历史上,门捷列夫创建元素周期表就是受到梦境的启发,化学家凯库勒也是在睡眠时梦见了苯结构公式。

  作者告诉我们,这得益于睡眠的临界状态。

  就是当睡眠进入某个状态,我们的思维不稳定,但是联想却超级活跃。

  简单来说,你以为你睡着了,但其实你的大脑没有睡着,你的潜意识还在工作。

  这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更容易以新的方式将一些不相干的思想联系起来,实现创作活动的突破。

  所以,别在说睡觉浪费生命了,也别说工作狂都不需要午睡。

  学会午睡,不是浪费时间,让潜意识这个好朋友为我们工作,才能最充分的利用时间。 4. 最好的休息,就是什么都不做? NO !最好的休息方式是做另外一件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休息就是下班后回到家看看无需动脑的电视节目,或者是周末摊在家里的床上吃着水果,或者是每年一次难得的度假旅行?

  不是的。

  作者在书里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做另外一件事。

  作者给脑力劳动者两个科学的休息建议:一是体力劳动,一是某个更深层次的脑力劳动。

  比如,游泳、长跑、滑雪、智力游戏等等。

  我们熟知的日本高产作家树上春树每天跑步十公里,坚持了十几年。还有我们喜爱的女作家严歌苓,隔天游泳1000米到1200米。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也酷爱攀岩。

  这些人都实现了将脑力和体力的完美结合。

  换个角度来看,运动也是体能训练的一种,可以让脑力劳动者有体力去做高强度、长时间的脑力劳动。 而更深层次的脑力劳动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全新或者是格格不入的环境,这也更能激发我们的智慧。

  所以,不是只有放空才可以让大脑彻底休息,也不是每年的年假才可以彻底放松身心。

  在职业外,去培养一个兴趣或者是业余爱好,就可以让我们从平日的脑力工作中完全抽离,给予我们恢复身心的力量。

  总之,工作和休息同等重要。

  长时间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反而是不可行的。主动学会休息,才能更好地激发大脑的创造力。

  休息也不等于虚度,而是一种技能。找到科学地、恰当地、适合自己的休息方法,才能让我们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全面提升。

  快去阅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也可以跟着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咖,实现脑力和体力的双重齐飞,让你在工作和休息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切换!

  《科学休息》读后感(五):工作时间越长越低效?科学休息教我们走出低水平勤奋怪圈

  

临近春节,业绩一般的企业都鼓励员工提前放假,但另一方面为响应国家原地过年,加强生产的号召,还有不少企业和朋友趁这段时间在加班加点的。

昨天一位好友就跟我吐槽,她们公司所在的那栋楼大多数单位都开始放假了。整层楼就剩下他们公司还在上班,而且老板还发话了,今年不会提早放假的,为了保证节后的业务量,这段时间要求他们抓紧完成手头工作以外,还要提早跟客户联系,争取来年多点订单。

其实这样的无休止工作,真会有高效率吗?前段时间拼多多的年轻员工由于每天超负荷强度工作导致猝死的事件还没给老板们敲响警钟吗?

在当今的世界中,我们都被老板、公司领导激励要成为企业家,像史蒂夫.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人变成了我们应该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

我们以为伟大的企业家生命里除了工作就没有其他了吗?恰恰相反,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怎样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只有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不然不仅是瞎忙,还是持续低水平勤奋。

乔尔乔.瓦萨里说过:“最伟大的天才有时候工作少,反而收获更多。”

美国的一位学者亚历克斯·索勇-金·庞,他不但是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还是硅谷未来学家和顾问,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保持专注、高效并且削减工作时间的研究。

他把相关的学术研究撰写成新作《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读完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每天虽然耗在工作上的时间不少,却没有取得有效成绩是因为安排不合理,所以不但低效,还很累。

下面从三个方面看看怎样合理安排才能让休息和工作都更高效吧:

01 |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从早起开始

“大脑在休息状态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和工作状态下的大脑一样活跃。”—《科学休息》

看过很多事业有成的名人经历,他们大多比较擅长利用早上的时间工作。

有意思的是,在我的求学阶段,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擅长挑灯夜战,他们经常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才高效,以致高考前为了冲刺我也尝试过夜读。

但晚睡会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排毒,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人变丑变笨,看清真相以后我们都知道熬夜是不可取的了。

刚开始在平台写作的时候,为了日更我每晚九点到十二点都坚持抱着电脑在敲字,结果没到一个月就倒下了,毕竟白天还得早起上班,这样的强度太累人了。

《科学休息》书中告诉我们,有几个伟大的作家,他们也不是每天花很多时间来写作,却取得高效的成绩,秘诀就是利用早起的时间。

例如:19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有着严格的写作时间安排。他每天5点半开始写作,在8点之前赶到邮局上班。他以一小时1000字的写作速度完成一周平均40页的工作量。

就是这样的创作方式,到1882年他67岁过世,特罗洛普出版了47部小说。但他一点也没认为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写道:“所有搞文学创作的人都会认同我的观点—每天三小时就足够完成一个人应该创作的东西了。”

跟特罗洛普同期的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每天工作也不超过5小时。据他儿子回忆,父亲一般从早上9点开始把自己关在书房,除了午饭的时候休息一下,一直会待到下午2点。

同样的,澳大利亚小说家彼得.凯里说’我觉得一天工作三小时刚刚好’。就是靠着这样安排创作时间,他写出了13本小说,其中两本获得了布克奖。

而我们熟悉的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正午前就会收工了。

这些高效的创作者事例证明,休息能提升创造力,而不会抑制创造力;休息可以让工作更高效,而不是降低工作效率。养成并保持早晨工作的习惯,为白天的休息留出了空间,使休息变得更有价值。

02|散步、午休对恢复精力和思考都很重要

“我经常午睡。一般吃过午饭后我就感觉睡意来袭,然后就倒在沙发上打瞌睡。半小时后我醒来,睡意全无。起床后,我精神倍增,头脑清醒。”—村上春树

很多职场的朋友会说,公司给的午休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根本不可能午休。但是其实有效的午休不需要睡上几个小时,正如村上春树说的,真正有效恢复精力的午睡,半个小时就够了。

而且对于早起的朋友来说,如果早上五点或者六点就开始运动和工作了,那么到了中午十二点人体已经运作六、七个小时了,休息一下才能更好地恢复工作状态。

在我习惯了跑步以后,散步的时间就少了,但《科学休息》说的,“散步能让思维放松,有助于转移注意力。有时候,散步不仅放松了对创造性思维的抑制,还能让潜意识产生深刻见解。”

原来散步也是让人冷静思考的很好方式,像史蒂夫.乔布斯就特别擅长通过散步和步行会议来赢得那些摇摆不定的盟友的支持。

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通过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长时间散步的时候确定了植物脉孢菌的染色体。她说,“散步的时候,脑子里全是强烈的、潜在的思想。”

由此看来,午休有助于恢复精力,散步则有助于促进深层思考。

03| 恢复精力还可以依靠放松和度假

“伟人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他们善于休息。焦虑、不安、烦恼,这都是软弱的表现。”—JR.西利

度假确实是职场中人解压的良好方式,在没有疫情之前,每年定两次远行的计划,不仅让我身心放松,还能在假期来临之前保持良好的期待和热情。

但是《科学休息》书中也提到,“据研究发现,假期带来的情绪刺激只能维持三四周。此后,你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就回归到休假之前的水平,正如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确实有很多乐趣,但很快就没了’。”

所以《科学休息》书中也建议我们,“不要认为休假一年就一次,应该是每隔几个月经常、短暂地休假,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恢复效果。正如坦佩雷大学心理学家杰西卡.迪布洛姆所说的那样,休假就和睡觉一样,你得经常做才能获益。”

是的,我们人体不是机器,不能每天持续运转并且不用休息也能不间断地工作,只有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才能得到身心平衡。

结语:

巴勃罗.毕加索说过:“灵感就在那里,但它得看到你的努力之后才会出现。”

如果对硅谷那些成功的大佬生平有所研究的朋友会发现,他们不仅认真工作、爱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大多很会玩。

我们每天有24小时,其实如果是认真深度工作的话,八小时已经是超负荷的了,所以怎样运用其余时间,怎样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很重要。

越努力工作当然能创造更多的灵感和价值,但是会休息、让身体在忙碌工作以后得到恢复也很重要。这本《科学休息》就是指引我们怎样科学休息才能劳逸结合的,如果总觉得自己在瞎忙的朋友不妨读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