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事件》经典影评1000字
《莫斯科大事件》是一部由Anders Banke执导,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 谢尔盖·加尔马什 / 玛莉亚·马斯高娃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一):这片才6.1?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二):山寨我港片 难复制经典
真心搞不懂,就只是换了国家,换了演员,然后百分之九十九的去复制一部电影有何意义,俄罗斯也真是多此一举,直接引进公映不就完了,浪费资源,劳民伤财。
影片唯一超过港版的是,匪徒使用武器火力比较猛,火箭弹随便乱射。但最关键的是俄罗斯那么多性感美女,居然找不出一个比陈慧琳乖的女主角,真的是替没看过杜琪峰导演原版却只能看这部俄罗斯翻拍大片的老毛子们感到悲哀。
不过从另一方面在世界影坛上来说,中国电影真正能够撑起一片天并且持久不衰的还是香港银河印象出品的警匪片,包括杜琪峰、游乃海、庄文强、罗永昌等著名电影人是香港电影质量的重要保证。本片是俄罗斯翻拍的第一部亚洲电影足以说明。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三):画虎类犬
尽管豆瓣和大多数网站都把《莫斯科大事件》归为惊悚片或动作片,但从头到尾也感受不到多少紧张刺激的惊悚或有视听张力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充其量也就是警匪片或枪战片。如果非要在动作和枪战比的话,《莫斯科大事件》比同样是俄罗斯电影的《杀手47》可差远了。
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和港版警匪片太像了,不太像俄罗斯电影。枪战勉勉强强过得去,剧情比香港警匪片就差远了。
尤其是影片的目标指向性有些乱:究竟是在讽刺借事件作秀的美女上尉,还是在歌颂不怕牺牲的警察少校?剧本本身存在严重问题。
人物刻画上,导演把大量镜头给了劫匪,却又没能搞出什么新意来。有美女有英雄,却没空表现哪怕一丝爱情或感情;有警察有百姓有劫匪有人质,还是没有一丝一毫能够打动人的情感表达。
这部电影感觉是在模仿香港电影。但模仿得很蹩脚,在杜琪峰 和吴宇森面前,只能算小学生水平。讲故事的水平实在是太差了。也许是和瑞典人合作的缘故,可能俄罗斯人自己拍会好得多。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四):挨,毕竟是个翻拍片
昨晚,湖南电视台的潇湘电影频道“影响”节目竟然放了这部片子,虽然不是完整播放,但前前后后近60分钟,也算是看完了把!
本片的火爆程度应该还是远远超过了港版,演员演技姑且不论,因为俄罗斯演员我也不认识两个,我觉得还是张家辉,任贤齐,陈慧琳他们表现好点。。
评论先就到这里,如果你们是银河的粉丝,如果喜欢港版大事件的话,还是可以一看的!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五):很少对这样一部片子难以言语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先在开头谨此纪念,我担心写得太激动给忘记了。
我选择从ftp上下电影时我以为这是部温馨兼具启迪功能的片子。完了情节是这样开始的,二话不说上来就砰砰砰砰砰砰砰砰一通乱射,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以为这是一部打击恐怖份子的美国片儿。可是子弹完全是浪费了啊,就算为了铺垫剧情,警察方也该打死几个犯罪分子,可惜,没有,一通乱射射不中。
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出现个女明星,胸大臂膀粗。可是女明星跟剧情有个毛线关系,倒不如那个双手举起得以逃命的胖胖警察更抢镜。“我不想死”说得发自肺腑,我的内心要比看到女明星受到惊吓澎湃许多。
话说这个什么什么佳的女主角,上来被封了个上尉的头衔。私以为这就要开始拯救了吧,剧情果然跟从开头就望穿了结尾的国产剧不一样,竟然开始作秀了,不愧为我们的邻国啊。特种部队,公安部,各界媒体,集齐在一个开阔的小区绿地前就开始愚弄大众了。
斯米诺夫上校,眼神坚毅的很,这片中枪法最好的一位警察了。他演警察就是正义的化身,他要是演犯罪分子那这群团伙就不会全部被击毙了。上校很有智慧,很有头脑,很有气魄,这些应有的气质不用我啰嗦。可是,为什么从一开始被射击到左腹,后背在墙上留下一抹浓浓地血迹,我就以为他死定了,就算开头不死中间不死到最后射杀完最后一个罪犯也会牺牲,可惜,又没有。上校全程身手敏捷,步伐矫健,时不时地摸一下前腹渗出来的血,起来又如健康人。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受伤的体态,上校当时是不是在想,道具怎么给弄了这么多番茄酱,一件白色的纯棉衬衣就这么给毁了啊。还有上校在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前,悠闲地坐在地下通道的台阶上喝啤酒,不喝几杯会死啊。
人质一家很可爱,老爸尤拉唠唠叨叨就想保命;小正太好帅,还是电脑高手并且不服管教;小姑娘,一看就是个学习的料,都没劫持了还在淡定地写第二天要交的作业;姐真想嘱咐她一句,生活中不止有学习好嘛,难得被劫持一次就不能好好感受就算装也要装得很恐惧啊。无论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聚餐都绝对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小屋里,外面的寿司们简直弱爆了。最后记者采访现场,斯什么什么上校真得是很不情愿地与什么什么佳的上尉兼媒体记者站在一起,一个侧脸尽显嫌弃之意。
如果不慎看到了这一行,还是推荐此片要在极度无聊且没事做的时候看才好。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六):一次失败的衡量
一次失败的衡量
香港电影在某一块儿是富余极大魅力的。武侠片跟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不仅被国人津津乐道,还漂洋过海,把昆汀等外国“迷弟”弄的五迷三道。香港武侠片有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暴力美学更是独当一面,这些都是虽然毛躁但不粗糙的,于是外国大导要学他。之后,韩国人也发现了香港电影这块新大陆,他们就翻拍了《无间道》,翻拍了《跟踪》。起码,这次是我们在与他者之间的一次共识,他们挑中了风格化色彩最浓郁的——银河映像。
后面俄罗斯也看中了“银河映像”,翻拍了《大事件》。整体来讲,《大事件》的可圈点之处在于:开场的长镜头,有趣的作秀概念,你来我往的警匪斗智,以及“资讯发达,有好有坏”的主题。依照“银河映像”一贯的风格来讲,《大事件》全片反而没有把枪战戏作为重中之重。它更多的是在演示“警匪对峙的种种细节。”
事情怎么发生的?拍摄交通意外的记者拍到了警察下跪求饶。
直接导致了什么?政界以及民众对警队能力的不信任。
怎么办?用媒体做一场show。
之后“危机公关”,show的不真实部分被匪徒揭穿,双方靠媒体展示这部戏的娱乐性:对峙警匪漫长的中场休息。
结尾,大团圆。
《莫斯科大事件》没那么细腻。它的戏是断的,是跳跃的,它是不重视人物逻辑产生过程的。较之《大事件》,它更直接展示人物的行为,而不铺垫。投降警察再次上电视这件事儿,是有目的的,是产生结果的,但实际上就是前后都没有。劫匪上传逼退警察的画面,上传吃饭的画面,这些动因也没有。它更趋向是把这些简单化。劫匪头跟杀手头的惺惺相惜关系是怎么建立的?在观众这是怎么建立的?一起切菜是绝对不够的。《大事件》,劫匪是分两拨进屋;《莫斯科大事件》删繁就简,让这容易下来。劫匪头“任贤齐”被设计的有谋略,于是逼退警察时候会拍照,警队利用媒体公关时候会反击,中场休息做了饭会上传视频挑衅警察,重中之重是这个角色每到一处都想好退路。杜 sir善于在故事的间隙中增加人情味,《大事件》里面任贤齐跟尤勇做饭的戏,很有人情味。《莫斯科大事件》里面,以切菜一带而过。看不见人情味,看不见惺惺相惜,起码观众那不信任劫匪头帮助杀手头的理由。
不被喜爱,不被憎恨,自然也不被认同。
女主角的戏份有些值得玩味。她是“陈慧琳”跟“邵美琪”两个角色的结合体。而她在整部戏中做了几件有趣的事情,接到任务跟人打电话报喜,请了一个帮不上忙的臭屁导演,定了一家日本料理,给show找了个瑞士买家。她作为总指挥的才能都不展示,也展示不出来。她更像是个商人,整合了警队、媒体、餐饮、摄影器材等多方面的资源,给自己狠狠的捞了一笔。
张志恒是拼命的,是和瑞柏卡有交集的。到了最后观众也希望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尽管可以没有。但是“张志恒”跟卡佳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条线索被无限度的压缩了。买地瓜变成买热狗,肠胃不好变成简单的的抱怨,人情味消失殆尽,何况神髓。
“张兆辉”的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在这场猫鼠游戏里面,直接点题。这也是《大事件》能闹大的原因。《莫斯科大事件》像是一篇流水账,说完就算了。
故事不故事,人物不人物,何必呢!
《莫斯科大事件》影评(七):一次失败的衡量
香港电影在某一块儿是富余极大魅力的。武侠片跟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不仅被国人津津乐道,还漂洋过海,把昆汀等外国“迷弟”弄的五迷三道。香港武侠片有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暴力美学更是独当一面,这些都是虽然毛躁但不粗糙的,于是外国大导要学他。之后,韩国人也发现了香港电影这块新大陆,他们就翻拍了《无间道》,翻拍了《跟踪》。起码,这次是我们在与他者之间的一次共识,他们挑中了风格化色彩最浓郁的——银河映像。
后面俄罗斯也看中了“银河映像”,翻拍了《大事件》。整体来讲,《大事件》的可圈点之处在于:开场的长镜头,有趣的作秀概念,你来我往的警匪斗智,以及“资讯发达,有好有坏”的主题。依照“银河映像”一贯的风格来讲,《大事件》全片反而没有把枪战戏作为重中之重。它更多的是在演示“警匪对峙的种种细节。”
事情怎么发生的?拍摄交通意外的记者拍到了警察下跪求饶。
直接导致了什么?政界以及民众对警队能力的不信任。
怎么办?用媒体做一场show。
之后“危机公关”,show的不真实部分被匪徒揭穿,双方靠媒体展示这部戏的娱乐性:对峙警匪漫长的中场休息。
结尾,大团圆。
《莫斯科大事件》没那么细腻。它的戏是断的,是跳跃的,它是不重视人物逻辑产生过程的。较之《大事件》,它更直接展示人物的行为,而不铺垫。投降警察再次上电视这件事儿,是有目的的,是产生结果的,但实际上就是前后都没有。劫匪上传逼退警察的画面,上传吃饭的画面,这些动因也没有。它更趋向是把这些简单化。劫匪头跟杀手头的惺惺相惜关系是怎么建立的?在观众这是怎么建立的?一起切菜是绝对不够的。《大事件》,劫匪是分两拨进屋;《莫斯科大事件》删繁就简,让这容易下来。劫匪头“任贤齐”被设计的有谋略,于是逼退警察时候会拍照,警队利用媒体公关时候会反击,中场休息做了饭会上传视频挑衅警察,重中之重是这个角色每到一处都想好退路。杜 sir善于在故事的间隙中增加人情味,《大事件》里面任贤齐跟尤勇做饭的戏,很有人情味。《莫斯科大事件》里面,以切菜一带而过。看不见人情味,看不见惺惺相惜,起码观众那不信任劫匪头帮助杀手头的理由。
不被喜爱,不被憎恨,自然也不被认同。
女主角的戏份有些值得玩味。她是“陈慧琳”跟“邵美琪”两个角色的结合体。而她在整部戏中做了几件有趣的事情,接到任务跟人打电话报喜,请了一个帮不上忙的臭屁导演,定了一家日本料理,给show找了个瑞士买家。她作为总指挥的才能都不展示,也展示不出来。她更像是个商人,整合了警队、媒体、餐饮、摄影器材等多方面的资源,给自己狠狠的捞了一笔。
张志恒是拼命的,是和瑞柏卡有交集的。到了最后观众也希望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尽管可以没有。但是“张志恒”跟卡佳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条线索被无限度的压缩了。买地瓜变成买热狗,肠胃不好变成简单的的抱怨,人情味消失殆尽,何况神髓。
“张兆辉”的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在这场猫鼠游戏里面,直接点题。这也是《大事件》能闹大的原因。《莫斯科大事件》像是一篇流水账,说完就算了。
故事不故事,人物不人物,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