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风暴读后感锦集
《不完美风暴》是一本由[美]迈克尔·莫雷尔(Michael Morell ) / [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从前苏联到美利坚,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屡次与恐怖主义交涉。中东战火频仍,西亚暗潮涌动,北美翻天覆地,世界格局动荡……在今天这个恐怖主义盛行,极端分子泛滥的时代,反恐无疑是当下的最为引人瞩目的重要看点。目前局部战乱更加突出,强力地冲击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虽然伊斯兰国基本瓦解,但国际反恐仍任重而道远。地区军备竞赛日趋剧烈,大国军事竞赛更加激烈。
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反恐行动势在必行。国际间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战略部署,推动国际安全网络发展。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热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大国担当彰显和平情怀,贡献国力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日益显著。
回眸三十年的美利坚反恐历史,缩影的背后无疑为今天的行动提供了指南,点名了方向。恐怖主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颗畏惧恐怖主义却又不敢战胜它的心。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光怪陆离,三十载风雨如晦……
少不了大国参与,缺不了志士情怀,恐怖主义日益严峻的今日。同舟共济,戮力同心,必将胜利。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二):反恐,究竟反的是什么
很有意思的是,我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学生,问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USA,却不是中国,可见,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对于美国人是从小就知道其凶猛异常的。除了国土面积上美国要比祖国更辽阔外,贵国的经济确实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历史并没有华夏漫长的国家,是如何实现自我的不断革新与超越的。 中情局,在冷战时代,绝对是个恐怖的名词,好象我们在读书那个年代,看到陌生人不友好的眼神,就会联想到是不是中情局的特务,于是不自觉地就加快了脚步,这种恐惧从何处来,或许是媒体席天卷地的宣传,让我们产生了思维定势,的确在中情局的上下其手下,苏联老大哥不也是土崩瓦解了,当然可以视作社会主义国家或者革命的失败,但是我们究竟对中情局的手段又了解多少呢?时隔三十年后,我们长大了,我们对于中情局不再虔诚地恐惧,而是对其为人处事的方式只能呵呵了,让我们站在相对公正公平的立场上看,中情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效率远胜于公司,它在讲求个人主义的文化中洋溢出对集体主义、也许是集权主义的追随。 《不完美风暴》书名就是一幅很惊骇的广告,处于风暴中,即使你没有真的经历过,但也知道其破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不可低估的。然而,此书只是借助于风暴二字,写的不是自然界的暴风骤雨,而是社会革命的风起云涌,而重点说是作为全球实力最雄厚、技术最先进、资金最充足的情报机构却在恐怖主义的打击下变得无能为力,当然作为一本“非经典”小说,很多史料都是尘封的,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因此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觉悟,我们看到了很多美剧、特别是好莱坞大片,都是这样的“想象+事实”。 说真的,这样的题材如果处理不好,完全可以成为新一轮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导火索,书中第五章“不完美风暴”应当是本书中的核心,不然以此作为书名,不就误人子弟?但是,我作为读者在肯定这一点时,却对书中的尾章“永远铭记”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情报工作,不流血的战斗,还是真实的战斗,我们都是呼唤和平的,而不是希望国家之间的尔虞我诈,最终让整个星球一片狼藉。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三):反恐之路
反恐之路 读《不完美风暴》 ——听雪7801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大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前副局长的亲身经历,引发了我巨大的好奇心,反恐是世界性的问题。看看作者对处于反恐最大的,情报机构中心的人,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和不为外人知的内幕消息。 “9.11”事件,让美国人民损失惨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精神创伤也是巨大,数千家庭失去亲人,孩子失去父母,父母失去子女,美国的地标建筑之一,世贸大厦毁于一旦,让人心疼。恐怖组织确实可恶。 作者认为“9.11”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FBI的外勤办公室没有仔细调查阿拉伯青年的反常飞行训练情况,并报告给华盛顿,CIA没有把两名“9.11”劫机者赴美情况通知FBI。情报界没能充分渗透“基地”组织,发现威胁。还有这些失误深刻的多的原因,国家安全相关机构没有得到与威胁水平相当的资金等等不一而足。作者认为这是美国的失败。因为美国的典型特质之一:往往是对事件做出被动反应,而不会预先采取措施,这在“9.11”事件上,付出沉重的代价。 “9.11”事件的发生,牵出了“基地”组织,而又一名“基地”组织成员,向埃及情报机构报告说,“9.11”之前,“基地”就与萨达姆联系过,事后证明此人说谎了。但另一个问题出来了,伊拉克在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可能是在进行核武器研究计划。 化武问题,在伊拉克?是本·拉登把美国引向伊拉克,还是美国想看到的,反正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就是这个理由,当时看来很充足,现在呢?本·拉登是完了,但它的种子确分散在了东南亚以外得以广泛传播,他的负面影响更大。 萨达姆死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也同样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本·拉登死了,但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活动更猖獗。愿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安康!没有战争,没有恐怖袭击!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四):这世界的风暴都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自然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颗人心,所以才有这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世界。
于是,这世间犹如太极中的阴阳一般,黑白相间,魅惑十足。有善良就会有邪恶,有正义就会有暴力,这就是世界的基本构成。
所以,这世界上所有人为掀起的风暴都不完美。
美国中情局CIA近年来不断走进世界人民的视野,打击恐怖主义的恐怖行为。CIA也是一个神秘感十足的组织,我们经常能从美国电影中发现他们的特工身影,一个个特工的故事也是引人入胜。其实,我们看到的美剧和好莱坞大片并非单纯杜撰,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中情局曾邀请好莱坞编剧到中情局猜想可能发生的袭击手段。
美国有着当今世界庞大且复杂的情报圈,以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界对抗恐怖主义的战斗,在《不完美风暴》的作者看来恰是这个时代的伟大战争。 美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动伊拉克战争,中央情报局难辞其咎?
“安全的网络不在”安全的网络不在情报界,而在华尔街? 美国的政客们为什么会对国家安全危机无动于衷? 美国应该从班加西事件中汲取哪些教训? ……
一个个疑问像把匕首,似乎要解剖这些问题的“尸身”。 《不完美风暴》的作者是美国人迈克尔·莫雷尔和比尔·哈洛。前者是任职美国中央情报局33年,亲历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班加西事件和击毙本·拉登行动,身处“反恐”风暴中心、于2013年8月辞职的美国前中情局副局长。后者是美国公共关系专家,曾连续7年担任美国中情局最高发言人。
当这两位在世界“不完美风暴”中最有话语权的“业界大鳄”合体著书,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工作的内幕,反思“情报失误”背后的机制和动因时,就已经将触角延伸到我们的恐怖活动,开启了制动机制。 在阅读《不完美风暴》时,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身处“情报帝国”的真实场景。还有从对抗“基地”组织和ISIS,到实际情报工作的艰辛。在书中,作者也借此真实描述致敬参与“反恐”情报工作的无名公仆们。同时,作者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保护国土安全和免受另一次恐怖袭击,是情报工作的使命。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五):不仅事关美国 更是事关世界
拿到这本书,很是激动。因为终于可以正式的偷看他人的秘密了,这本书的宣传噱头就是'美国中情局反恐30年',对于我来说,中情局是做什么的,只在美剧中听到演员调侃过,觉得这是一个秘密的,其实又不怎么秘密的组织。但披露美国中情局的内幕这件事我就感兴趣多了,我很是想知道这个世界强国脑子里天天都在想什么,不是征服这个国家,就是以维和的名义侵入小国家。 美国中情局为什么在恐怖主义袭击面前束手无策?这也是我的疑问,一个强国在面对来自小国家的挑衅,却无法彻底根除,想必这也困扰了美国。 书中还有为大家纠正很多观点,比如,我们看到的美剧和好莱坞大片并非单纯杜撰,而是有理有据。每个在剧中的热点,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对应,就像我们的电视剧,和脱口秀,很多拿来调侃的内容也是真实存在的,大家换了一种不太严肃的方式说出来而已。 关于作者,迈克尔 莫雷尔,他是美国中情局前副局长,他曾担任小布什总统的安全顾问,并为中情局工作了33年之久,在这33年的执政生涯中,他更是亲历了阿富汗战争,9.11事件,击毙本拉登行动等等。而且也能通过书中的文字看出来,作者对于这份工作的热忱无疑是真切的,他最初并不是那么认真的选择这份职业,却在确认了未来的道路之后,便更加坚定的走下去,这也是33年里他一直在坚持的事情。从结果来看,这件事情的坚持终于看见了光明。 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受即是真实,很多事件的描述,会让我觉得我就在亲历这些真正的战争,让人们会对和平有了更加不同的认识,当然,作者站在中情局的工作人员的角度,也会觉得能得此机会,更加近距离的了解了中情局这个之前很神秘的组织。 当然作为一个大国,美国人民,或者说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特别忧国忧民,他们一路上担心的事情太多了,为什么说是忧国忧民,就是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作者在文中也真实的解释了CIA的本意,让大家对此没有疑惑,而是坦然接受。 还有在这些维和战争中的战士,全世界所有的战士都一样,都值得尊敬。文中有些时刻,有些动作,在一瞬间就展现了这些战士的心境,他们是为人民服务,是为国家效力的,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小兵,却是世界的英雄,致敬他们。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六):不朽的英雄,不朽的故事
无畏的人民公仆。一直以来CIA对于我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一个词,只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是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我想对于大多数人同样如此。我们只在美国电影中才有了对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初步认识。很多美国电影中,英雄的长驻单位就是FBI或者CIA。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已经变成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印象中最经典的电影《谍海计中计》里,柯林·法瑞尔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教头阿尔·帕西若操练的够戗,但是正是如此也让大众对美国中央情报局有了一个自己主观的理解。 当我看完这本书感觉完全不同,我才知道原来电视剧中都是演出的剧情,并不是真正CIA的样子,它们有的夸大其词,有的歪曲事实,这个时候这本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保密性及其高,情报处、管理处、行动处、科技处。情报技术人员多具有较高学历、或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该机构的组织、人员、经费和活动严格保密,即使国会也不能过问。并非电视剧中搞笑的出现。这本作品的结构很棒,开始以一家人的生日庆祝开始,但是就连一家人相聚的时候都不能完全放下工作,这能够看出这样一群人民公仆为了国家,为了民众,付出了很多。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作者迈克尔·莫雷尔回顾9.11事件时候的惊心动魄,看着滚滚浓烟升起,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与恐怖势力斗争到底,防止在发生这样的悲剧,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的国家使命感,恐怖组织一次性杀害了3000多人,这是多么残忍的暴行啊,我仿佛也收到了他的感染,仿佛身处恐怖事件中,对恐怖分子深恶痛绝,对和平充满渴求,同时我深刻的理解了他们这群特殊职业的人对于整个美国来说多么的重要,对于民众的安全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在这十四章节中作者迈克尔·莫雷尔为我们讲述了他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恐怖事件,你会随着故事的发展为之担心,雀跃,难过,沉默,这都是作者经历的魅力,故事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感受。这是这部作品最棒的体验。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哪怕我身处他国,也能感受到他的紧张,迫切与忧心,读过这部作品你就会深深倾佩这群特别的英雄,最伟大的人民公仆,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他们做的一切,因为铭记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七):解读中情局(CIA)
对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可就是个高大尚的机构,里面藏有众多的秘密。在斯诺登外逃之后,许多内幕不断被透露,也让全球人窥探到美国情报界的机密。再有,近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情局局长提名人吉娜·哈斯佩尔出席国会听证,因其与“酷刑拷问”联系在一起而饱受争议。
早期CIA的工作中,经过总统的默许,中情局对重要犯人可实行酷刑拷问,这些非常规手段,水牢和控制睡眠是最厉害的刑法。不过也真因为使用了这种特别的方法审讯,最终让中情局在2011年将“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成功击毙。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明令禁止这一酷刑,并将其称为“非人的折磨” 。不过如果酷刑被取消,中情局能否再次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呢?特朗普则在竞选时曾表示,一旦他当选,将会重启针对恐怖分子的“水刑”,而且称其手段将会更加残忍。
作为曾经担任过中央情报局里的高层领导,作者通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讲述着有关CIA里有趣的故事。这些内容,虽说都是解密过的情报,然而对于美国境外的读者,还是感觉到好奇,更是有着吸引力。CIA的主要任务来自于分析特工收集回来的各种报告,并对反馈来的信息做出透彻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供相关部门之用,自然也包括美国总统。只是有些数据或许没有亲临现场,有些则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情报来源的不充分,而导致分析错误。
在作者所任职期间的CIA,主要任务是对于伊拉克的打击评价、对利比亚的打击评价、以及对恐怖组织的打击等,其中有荣誉有失败。由于对伊拉克的信息评判失败,使得美国军事打击之后,却始终无法寻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失败原因,主要在于来自惯性的思维方式导致,最终让CIA评判分析错误,伊拉克所渲染的核武器设施,主要是用来威摄邻国伊朗。
这是部揭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好窗口,可以借此了解到不少有趣的事情。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八):不完美,才完美
想真实近距离了解美国中央情报局内幕吗?那就看看《不完美风暴》吧!它真实讲述了美国在当今庞大复杂的情报圈,以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界对抗恐怖主义的战斗。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部书的作者-----迈克尔.莫雷尔,他曾任美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并在中情局工作33年。亲身经历了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班加西事件和击毙本.拉登行动,曾任小布什总统的安全顾问,如此不凡的经历费时著作的不完美风暴,又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俗语说的好,有善良就会有邪恶,有正义就会有暴力,这就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近年来,美国中情局CIA不断走进世界人民的视野,打击恐怖主义的恐怖行为。对我们来说,CIA是一个神秘感十足的组织,我们对于他的印象,大概也就限于美国电影中的他们的特工身影,以及微少的特工的故事情节。 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中情局的情报人员除了影视中无所不能的艺术形象外,还有来自国内主流媒体描述下的冷酷、邪恶、满嘴谎言又无孔不入助纣为虐者的固有形象。然而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管是出于什么缘由,做为一个有客观判断力的成年人,都应该放下成见来读一读这本书。 文章开始只是叙述了自己做为特工人员的日常生活------一个平凡的家庭,一个温柔的妻子和3个可爱的孩子,他并不是我们在影视中看到的英雄形象,他除了面对繁忙工作外也是个平常家庭的丈夫和父亲,要陪家人吃饭、要抽空参加孩子学校里的活动,只是很多时候,要因为工作“敷衍”妻子的问候,要缺席孩子成长的大多数时间,会因为缺席圣诞节而让家人感觉到沮丧,要在家中主卧的地板上配备一门专门 的STU-III型保密电话,以便随时讨论机密情报。描述到这里,一个有血有肉的不同于影视描写的特工形象跃然纸上了。 9・11事件的当天,情报人员因为过度自信,导至情报失误,打破了影视中特工无所不能的光环,说明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敷衍,美国 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聪明。本・拉登、萨达姆对美国情报部门的能力过于自信,因为没有预先采取措施,被动反应,9・11的发生;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互相判断失误,美国主导了萨达姆政权的颠覆;基地的似有9条命一般的死灰复燃……种种皆中肯的表明了中情局真的没有影视形象中的那样完美形象。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该致敬参与反恐之战的无名公仆,他们保护国土安全和免受恐怖袭击,为世界的文明与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九):一个真实的情报机构
一个真实的情报机构 在国外大片的狂轰乱炸中,我们渐渐对美国的情报机构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刻板印象,《不完美风暴》全是让我对美国的情报机构运作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CIA三大目标:收集秘密情报、为总统提供分析、推进国家的外交目标。本书的作者最高任过CIA的副局长,但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总统身边做简报的时期。用一个普通却又能接触这个世界最强大国家领导的职员角度,剖析了九一一始末。 我确实是在九一一之后才开始知道了解恐怖主义的,但在作者的眼中,其实这个案件,以及背后的基地组织早已谋划数年,情报部门其实早也有所发现。仰仗着自己的强大,认为恐怖分子根本不可能进入到美国领土,资金投入不够,情报部门不够重视,也就难以收集到更多的证据证明相关性,不敢妄下结论,终酿成惨剧。这里恰恰说明了CIA仅仅是收集情报,提供分析可能性,但作出决策的永远只能是决策者,与我们观看的影视中的无所不能情报机构大相径庭! 在悲剧发生后的反思是令人尊敬的,身居要位的作者直言这是“国家的失败”……这也成为后来最精彩部分刺杀本拉登的缘由,他必须为美国人民付出代价。整个过程往复刺激,既要保证前线士兵的安全,还要考虑时机以及巴基斯坦的感受,以及会遭受到的恐怖打击报复,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任何一项国家决定,背后的利益纠葛根本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所以网络上的键盘侠们啊…… 书中还是怀有些作者的思考,这是令人欣喜的地方。比如恐怖主义分子为何会走上这样的错误道路,他说,意识形态的驱使可以打败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军队,这使他们的一生缓缓不归……再如毫不避讳地写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战争,阿富汗战争本来是为基地组织无法利用阿富汗作为跳板,但慢慢地却变成了要把阿拉伯的部落社会改造成自由民主社会,作者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或许还没有明白,正是美国的“世界警察”职责愈发激发了恐怖,一个物体的进步要循序渐进,对强加干涉的后果,只好自己承受。 我们想看到的不是作者给读者做一份长篇“简报”,更想看到在亲身经历这么多国际热点大事后,作者做出了各种思索,遗憾就是鲜有提及,更像是一本平静叙事的自传。 后记中提到稿费将会捐给基金,帮助在打击恐怖犯罪中丧生的同事的遗孀,我买的中文译本也希望作者不要食言额。书中也未渲染痛苦,可能是作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接触情报分析,与真正第一线的抓人眼球的行动有些距离。 另外,出版商可以给校对扣鸡腿了,在阅读中已经找到了之前两处极为明显文字错误,实在愧对中信这品牌阿!
《不完美风暴》读后感(十):照亮黑暗的光芒
就在前天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对叙利亚实施精确打击。今天我又在微博上看到了由一位叙利亚盲童领唱的叙利亚内战的第六个纪念日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作曲家Zade Dirani为叙利亚谱写的歌曲《心跳》。手里捧着《不完美风暴》这本书,五味杂陈,不知该说些什么。
目前而言,美国当之无愧是世界第一强国,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可以说经常用自己的行动来干预世界的发展,从前段时间针对我国的关税措施,到对叙利亚的打击,在我印象里,美国不是一个能用“善良”来形容的国家。
《不完美风暴》这本书作者迈克尔莫雷尔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在中情局工作了33年,亲历了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班加西事件和击毙本拉登行动。因此,这本书从一个内部人士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美国中情局的反恐历程,对于了解美国的反恐政策、和其处理一些恐怖袭击事件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FBI和CIA这两个名词,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傻傻分不清楚的那种,因为美剧看得少吧,不过现在我懂了,FBI是美国联邦调查局,CIA则是作者工作的中央情报局。前者主要是处置违法犯罪活动,后者则是获取情报、分析情报还有反恐。
本书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他在任职期间亲历的美国遭受的一次次恐袭事件为我们一一呈现,展现了CIA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以及他们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作者反对恐怖主义分析政治化、情报政治化,因此也说明了总是有人那么做。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反恐工作的难度。从一开始的不那么受重视,到发生恐袭事件后地位凸显,CIA确实在反恐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前行。CIA成功地粉碎过的恐怖袭击不计其数,当然也犯过错误,比如误判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等。
9.11事件可谓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之一,四架飞机被劫持,高速径直撞上大楼的情景还清晰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如今9.11事件已经过去将近17个年头,而在这17年里,世界各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始终没有终止过,由此看见,反恐永远没有尽头。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期望活在安静和平的世界里,当然那绝少一部分就是已经被洗脑的恐怖分子了吧。另外,反恐没问题,但是借机搞霸权主义也是小人作为。那种打着保护自己的旗号去侵略别的国家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强大了说话就有分量、做事就硬气。
我相信光明总会将黑暗驱离,全世界和平安定繁荣发展的景象终会出现。向那些为反恐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