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孩子读后感锦集
《美丽的孩子》是一本由[日] 石田衣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一):春纪同学的地雷发言
春纪在草地上翻了个身,转向一边,口中说道:“我觉得当女人好无趣啊,要是男的就好了。在教室里能毫无顾忌地说荤段子,如果痒的话哪怕是在电视上也能挠小弟弟。我好像在电视上看哪个女明星边挠牛仔裤的大腿边说:‘好像…小妹妹有点痒……’而且是没被消音的那种,大家听完了会像傻瓜一样笑起来。”
“‘小弟弟’这话就是明快、调皮的,说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笑;而‘小妹妹’确实阴暗的、湿乎乎、大家必须死命藏起来的隐秘东西,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不奇怪吗?明明是同样的东西,我才不想那么憋屈。做女人,真是太没劲了。”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二):《令人震撼的少年人的故事》
读完《美丽的孩子》,悬疑故事本身带给我的冲击其实很快消散。凶手是谁?为什么杀人?最后的少年犯应该如何处置?已经不再重要。
我所感到震撼的,是石田衣良笔下,日本少年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同他的代表作《池袋西口公园》其实非常相似。但场所从鱼龙混杂的池袋换成了一片绿色当中的校园。美丽的梦见山,聪颖可爱的少年们,以及突如其来的残忍杀人案件。
少年们青春期的迷惘、同班同学中已经不再天真的那种冷漠、用拳头说话的霸凌,都和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不太一样。我们好像规规矩矩地宛如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全部生活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而日本的年轻人好像都过早地进入了更加复杂、更能暴露人性的一个环境。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当长泽被《男同、女同和杀人犯的约会》大字报打击到时,他独自强撑着,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割腕自杀。然而在死亡边缘走了一圈的他,又回到学校正式上课,带着护具的手毫不掩饰,每次老师提问,无人回答时他依然会用那只戴着护具的手举手回答问题。
早早经历了痛苦,依然坚强活下去的少年,才是最为美丽的吧。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三):你我都有可能是那个少年
石田衣良的这本书,堪比《池袋》系列。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对少年群像的刻画再次惊艳了我。
书中的少年,都十分精彩。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有着和普通人截然不同的色彩。
阿土:醉心植物研究,偶像是林奈。除此之外似乎毫无特点,但他实则外柔内刚,在面临人生巨变时表现得十分坚韧。
春纪:假小子一个。口无遮拦,对男女有别的想法十分惊人超前。
长泽静:优等生,女装大佬。
松浦:双重面孔的少年,校园明星,但背地是个操纵欲极强的人。
和枝:被操纵的少年,聪颖漂亮但容易受他人影响。
精彩!每个少年都仿佛就在身边。
让我感到值得深思的是松浦。也许他是书中最可怕的一个,但读完后,我却觉得,你我都有可能就是这个少年。
少年双重的人格。一面是完美的优等生,一面是肆无忌惮的恶魔。
为什么?因为孤独。
因为他一个人,一直都是一个人。在他小时候编的故事里,就能看出端倪。
孤独太可怕了,你我都有可能沉沦。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四):《异样的少年犯罪故事》
lt;美丽的孩子》这部书其实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少年犯罪案件—酒鬼蔷薇圣斗事件。
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是1997年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的连续杀人事件。在此事件中共有2人死亡,3人重伤,被杀害者皆为小学生,犯人的行为血腥残忍,进行包括分尸、破坏尸体、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而最后逮捕的凶手竟是一名仅14岁的少年,这更是冲击了整个日本社会。这起事件也对部分人造成不良影响,有些人认为犯下罪行的少年长相俊美,因此成立了匿名的大型留言板,甚至出现凶手的爱好者。也因为这起事件,日本进行与少年犯罪事件相关的法令修正,并且在媒体上加强对预防少年犯罪的宣导。(百度百科)
《美丽的孩子》中,和枝其实就是这位真实少年犯的化身。然而,石田衣良找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角度,他以少年犯的哥哥来讲述这个故事。因此,我们也得以从一个异样的角度来看待少年犯罪。
在哥哥阿土眼中,弟弟再正常不过了。长相漂亮,成绩出色,热爱看录像带,偶尔逃课。跟当下绝大部分少年人一模一样。但偏偏就是他弟弟,勒死了一个9岁女孩,甚至咬碎了女孩的乳头。简直晴天霹雳。
站在家人的角度,“为什么”变得如此悲情和痛苦。杀人动机,不再是媒体笔下的津津乐道,也不是邻居们的随意揣测。寻找杀人动机变成了哥哥必须要承受的沉重的负担。所幸,哥哥把这件事变成了一段对自己的磨炼。更在这段经历里,结交了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所以,面对所谓的少年犯罪,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仇恨罪恶的同时,不要伤及无辜,永远用更包容更宽厚的眼光看待事件。
毕竟这些少年,依然需要成长。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五):青春是一场盛大的孤独
读完《美丽的孩子》,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个少年都曾孤独过,而孤独可能会造成罪恶,也可能会让人变得更坚强。
毫无疑问,松浦和和枝两个凶手都是孤独的。和枝的孤独,有家庭原因,也有他个人的特质。从小就被妈妈当成小明星来培养,经常和妹妹一起拍广告,妈妈根本不了解他的内心,其实他也不喜欢这些工作,这是其一,二可能是他自己天生比较喜欢黑暗的东西,热衷于恐怖片,而这些,也没有人曾关注,哥哥觉得他有点怪,父母也未曾将这些放在心上,母亲忙于妹妹的“事业”和自己的穿衣打扮,父亲忙于工作,和枝便经常独来独往。于是松浦便趁机而入,将他领到另一条恐怖的道路上。松浦的孤独,不得不说,家庭的原因要占很大一部分。从他最后的独白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身为警长的父亲对他的管束十分严格,甚至于连小说都不让他看。松浦不得不一直维持着一个优等生的模样,而他的内心,其实早就扭曲了,他很孤独,孤独得就像某一颗星球上孑然一身的王子。
这两个都是反面例子,孤独扭曲了人性,这很常见。然而石田衣良也给我们同时提供了正面的例子。阿土和他的两位小伙伴,长泽和春纪。阿土,其实在开篇也很孤独,他其貌不扬,成绩也不好,除了对植物有些拿手,其他完全不行,甚至还经常被欺负,而此时的小道也好,长泽也好,都并不是他交心的朋友。春纪和长泽则各有各的秘密,一个对性的态度异常开放,一个是女装癖,他们都无法在学校里真实地展现自己。但借着调查女童被杀案的机会,三个人走到了一起。梦见山的香樟树下,他们头靠头躺着,黑暗也因为他们的笑声变得不再沉重。直到最后,阿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去和松浦见面,也不得不说是因为长泽和春纪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
“正确的标准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内心”,阿土从一开始怯弱的少年变得成熟了,让记者都感到惊叹。正应了封面上的话:更好的我们,总在经历过孤独之后。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六):孤独之后的我们
文章开篇就提到梦见山小学三年级九岁女生失踪,随着九岁女生的尸身在梦见山中学的后山被发现,案发现场甚至留下夜之王子的记号。自此案件从失踪变成了凶杀。警方很快破获案件,令人意外的是凶手竟然是十三岁的梦见山学生。而且十三岁的孩子也很快认罪。
针对这一事件,先是各报纸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容涉及学校给学生的压力、国家的教育方针、家长对待几个孩子的不同方式;媒体争相报导的同时,各媒体也好、全国的公众也罢,甚至对凶手的住址、家人、同学展开调查与采访。更有甚者有人从千里之外驾车前往凶手的住址,只为瞧上一眼。不得不说令人太不可思议了。过分报导给死者与凶手家人更多的痛苦。
凶手的哥哥阿土,在所有人都把十三岁的弟弟当怪物时,阿土却想找出弟弟行凶的动机,认为这样就算所有人不理解弟弟,知道原因的阿土也能更好地与从少管所出来的弟弟进行交流。但随着阿土的调查不断深入,校园暴力逐渐浮出水面的同时,夜之王子的面具也被慢慢揭开……故事的结局虽然俗套了一点,但总的来说是很出色的一部小说,作为悬疑类小说,悬疑的成分不多,甚至从人物出场时就有预感到一切,但本书好看的点在于对人性的解析。知其然之后还要知其所以然。
日本悬疑类小说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日本悬疑类书籍在你阅读故事的同时直指人心。在校园暴力甚行的年代,日本作家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的文章不少,但几乎每本书的最后都让你看到暴力发生的契机。《美丽的孩子》中夜行王子之所以成为夜行王子,是父亲对自己过高的期望,一直被父亲控制的松浦变得非常想控制别人。《告白》一书中让你对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彷徨之刃》则让你不得不深思少年保护法究竟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白夜行》让你感叹缺失家庭温暖的孩子也缺失了爱的能力。
《美丽的孩子》一书虽是译作,但读起来却没有一般译文的晦涩难懂,另故事中人物不多很容易融入故事。作者着重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但作为一本悬疑小说还是差那么一点。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七):孩子是无辜的
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罪故事,它还探讨了一类沉重的话题,那就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出生就开始了,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教育,之后才是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影响,那么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那么它一辈子都会受到影响。故事中最恐怖的不是青少年谋杀与折磨,而是塑造了这样的魔鬼,那么错误到底是孩子的还是教育他的人呢,这个问题我想在真正面临时人们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如果在故事中有着这么清晰的故事线时,我们只能说根本的错不是这些孩子。
书名叫《美丽的孩子》我想就是讽刺的意思吧,孩子本来就应该是美丽的,但经过大人的改造可以轻易变成邪恶的象征。孩子从小接受家庭的照顾,在步入社会之前是没有能力自己生存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意识到某些来自家长的思维是错误的时候也得遵从。故事的主人公是13岁杀人犯的哥哥,他在得知弟弟的事情之后像所有人一样是十分惊讶的,因为这个外表英俊的男孩在家里也没有受到什么刺激,根本没有理由做出这种事。于是处于爱与信任,他开始破案,果不其然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背后还有秘密。
哥哥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并且也有很多细节和人物,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某后黑手的养成才是最惊人的。原来弟弟是被人控制的,而控制他的这个人生活在一个极其压迫的家庭当中,父亲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没完成的事情,这就给这个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过这位父亲的初衷并不坏,只是他不会教育孩子,后来在主人公即将遇难的时候,父亲赶到制止了问题儿童,两人同归于尽了。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悲惨了,主人公最后作为看清一切并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做出了所谓正确的决定,他掩埋了整个事件。
总之结局不可能完美,毕竟杀了人,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可是那些孩子却没必要承受这些。家庭的教育外人没有能力干扰,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努力让以后的人注意,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警醒世人也是个直接的方式,这本书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值得推荐给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八):松浦的悲哀
一段时期以来,未成年少年的校园暴力和色情的视频频频出现在网络等媒体上,有些行为看后实在让人震惊,这些还是孩子们么?我国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最近在看由日本作家石田衣良的《美丽的孩子》,其中我们可以一窥我们邻国日本的做法,以及他们面对这类问题时的表现。
这本日本的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组成,以未成年杀人犯的哥哥阿土为主角,阿土为了找出弟弟杀人的动机,在幽暗的森林、喧闹的校园、暴风雨来临前的街道,都有他的身影,遍布着他寻求真相的足迹。期间,父母为了家庭婚姻走向了终点,开始两地分居。原本漂亮可爱的弟弟为什么会成为杀人凶手,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为我们层层揭开谜底,原来弟弟也只不过是个受人操作的木偶。背后真正的大佬是警察的儿子松浦。一个温文尔雅,一面是完美的优等生,一面是肆无忌惮的恶魔拥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改变了一切,伤害了原本完整三个无辜的家庭。这本书的书名叫美丽的孩子,看完书后我觉得封面的的眼泪更像是对教育制度和对松浦的遭遇的同情。
讲真,看后此书我更多是陷入了沉思。我觉得实就是在探讨这个关于教育制度带来的悲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虐待同学的心理变态者的自我毁灭的故事。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警官,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抱负,他把一切的愿望强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也很争气,学习努力,加上自身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有所建树。然而他真的活得开心和自由么?为了父亲的夙愿,他放弃了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是父亲的木偶,后来他把男主的弟弟当成了他自己的木偶,外人只看到了他光鲜的表面,谁又能真正了解到他真正的想法。
反观现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何其相似,现在很多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填鸭式的教育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很多家长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如何考上名校,然而自己的子女真正喜欢什么,真正爱好什么却漠不关心。这样的冷漠,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像松浦那样的悲剧呢?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树立健全人格,这些我觉得相比考试成绩这更为重要。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九):邪恶的基因即使在孤独中也能绽放出嗜血的大丽花
日本作家的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碗清淡的白米粥,不加盐也不加糖,一碗清清淡淡洁白如玉的白粥,在你饥寒交迫的时候,这碗粥无比香甜软糯是人间至美的食物,但是若你想要的是火锅烧烤,白粥自然会让你觉得过分平淡,索然无味。
所以初见到石田衣良的这本《美丽的孩子》的时候,书腰上面的一句宣传语“他之于日本的年轻人,就如同《哈利波特》系列之于整个欧美!”。这句话标示的是出自《扬子晚报》。
要知道,我最爱的一套文学作品,就是《哈利波特》所有把自己拿来和他相比的作品,我读完之后都是不削的,越是把自己放在和哈利波特一样的高度,这种失望越是明显。
我的愚见,如果日本文学是白粥,哈利波特就是成都锦里的粥底火锅,海鲜和羊肉在粥底里面共冶一炉,蘸料是起司和炼奶,边吃边聊边畅饮豆奶,待个把小时后食材和粥已经融为一体,粥的绵密和粥的软香一口喝下,那种幸福感就是你阅读哈利波特时候的感觉。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想再回味一次,过瘾之后再回来,周而复始,这也是我新书虽然不断累积,对哈利却永不厌倦的原因。
所以当《美丽的孩子》的作者又站在哈利波特的高度的时候,我自然是拒绝相信的。
可是,这本书却给我了意外的震撼,9岁的受害者,13岁的施暴者,两个孩子却是一场惊天凶案的主角,对于还在父母怀中年纪的他们,究竟这背有什么样的隐情,凶案的真相又是什么?这本书让人读进去之后便一直沉浸在剧情的扭转中,无法自拔。
书的情节曲折离奇,动人心弦,但是书中的很多话语也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当我读到案件发生后,和枝的父母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母亲那没有丝毫感情的凝视让和枝的生命力就像坏掉的自来水管道一样,顺着椅子腿下的地板漏向房子下面的混凝土地基,书中对这一天是这样描述的“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就是不知面孔的人按响玄关门铃的声音,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崩溃,一个杀人犯诞生的声音。这个声音预示了我们的家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书中对施暴人的亲属是同情的,对施暴的人也是理解的,他们作为同谋是犯罪的附属者,是被引诱的,被欺骗的;而即使是主谋,他的残忍也是有原因的,他因为孤独而扭曲了人性,不再怀揣着良知生活,他也是生活的受害者,作者希望刨析出这些孩子的生命之火,让这些火苗继续燃烧,他希望社会能够理解能够宽容的对待少年犯,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更要去理解和善待这些孩子的家人,他们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这个立意其实很新颖也很动人。
但是我想,作为已经被残忍杀害的受害人,我指那个只有9岁的小女孩,她才是真正的受害人。她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吧?
我只想问一句石田老师,当我们去理解罪犯的孤独,又有谁能让死者瞑目?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十):扭曲的教育,毕将导致扭曲的心灵
扭曲的教育,毕将导致扭曲的心灵
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着虐待同学的各种视频,社会上的反响也很大。一般的处理方法都很简单,施虐的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惩罚,被施虐者得到了各种救助,包括经济上的和心灵抚慰方面的。而发生事件的根本原因,却很少得到追究,人们似乎只在乎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根本上的原因。所以,当事出鼓噪喧嚣以后,一切并未得到什么有效地改善。
以前也有不少专家学者等提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存在问题,功利性太强,和国外的素质教育无法相提并论。这种呼吁也得到了一些呼应,但是根本的大规模的改正,还是进展的较为缓慢。这和我们的国情以及国家教育制度都有关系,与我们的传统思维主导下的各项教育举措,也是关联很深。
这本日本的小说,其实就是在探讨这个关于教育带来的悲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虐待同学的心理变态者的自我毁灭的故事。得出这个结论令我有一点惊讶,因为日本社会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之中,进步迅速,政治和文化上都趋向于西方,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西方前面。在脱离中华汉文化圈的努力之下,成功融入了西方的模式之中。在教育上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这本小说里呈现的却大不一样,有着非常中国式的情节。
我们来看故事。一个警官因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一生努力,才达到了一个不高的职位。为此,他耿耿于怀,把自己未实现的抱负,倾注全部心血用来培养儿子,让儿子避免自己的弯路,以求将来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儿子也很争气,学习努力,加上自身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在各方面名列前茅,在智力和思想上,都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表现。
但是,事有反常必为妖,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一个孩子,因为把父亲的理想和抱负,变成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且努力为之实行,甚至放下了自己这个年龄段应该享有的快乐和经历,外人只看到了他的进步,却不了解他的内心经历的曲折和困境。好的一面完全掩盖了不好的一面,犹如暗流在平静的水面下汹涌,这其实是最危险的局面。
然后,事情出现了。心灵危机终于导致了事态危机,这只是个迟早的问题。智力高的人左右了学校的整个形势,并且随着各种阴暗的想法,阴谋操纵其中智力较低的人。让他们自杀,接着杀人。犹如一个成熟的猎手一般,他心机阴狠地谋略着整个布局,却还是被受害者的弟弟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线索,并且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当这个阴谋者,自诩为智力上超人一等的变态少年最后仍旧不放弃犯罪,而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击毙,并且自杀之后,这一切才终结了。可是,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并未结束,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教育指导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树立健全人格,而不是为了父母的理想去偏颇执拗地做些什么,最终却成为一个个悲剧,这些都是要我们努力思考并且改变的。
我想,在这些问题上,本书的结局给了我们很形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