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脸》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脸》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3-17 04:5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脸》经典影评1000字

  《脸》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莱蒂西娅·卡斯塔 / 让-皮埃尔·利奥德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脸》影评(一):你看你看蔡明亮的《脸》

  有多少人真的懂得蔡明亮?在看他的电影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冲着其中的情欲戏去的?不言自明,但是蔡明亮就是凭着他这股文艺范儿以及他的小康,长期吸引着文艺粉丝们,也是用它们来到了文艺的法国戛纳。当我们看完了《天边一朵云》惊异的说不出话来的时候,是法国观众在为他鼓掌。他说他的电影更加接近欧洲电影,这是真的。

  更多评论在这里http://www.gala-china.com/node_9086/node_137804/139557

  《脸》影评(二):一路朝南向北

  那些年前,巴黎烈日的昏黄下,你一路向北,身后剩下的也只有云烟,苦笑着想象人世间的伤心,此意已决,这一去也注定是一条不归之路。

  我转身朝南,台北烟雾缭绕,我无心看雨,只试图靠近繁华的挣扎,对,走吧, 别再回头。说一些自己听不懂的话,做一些自己看不懂的事,这就是穷其一切追求的人生。

  一杯邂逅也无济于事。

  灵感是这世界最宝贵又最糟糕的东西。我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文字,你也走不出困顿的牢笼。黑暗中照出对方的脸,镜子中却找不到自己。

  你只是一个有朝一日幸运的表达,试图扭曲浮生今日带给我的每一丝幻想,你的躯壳,我的面具,也注定碎不成漫山遍野的绚烂。

  你哭了,可泪不是从眼中流下,却是在心中燃烧,若无其事,若无其事。

  我们一路朝南向北,却永远无法在冰冷的极点相会,宁可选择融化忘却永恒的念头。

  这些年,你一点都没变,我却像个孩子,拒绝岁月的打扰顽固地拒绝成长,却终究是敌不过敌不过。你的脚步不再那么坚定,我也开始变的踟蹰。

  今夕何夕,只有我和你,冷暖相依。

  此时此刻,只有我没有你,冷暖自知。

  那张破碎的侧脸,也只有懂得的人才会流连,只是如今,他已渐渐消失,不见。

  《脸》影评(三):赤裸裸地对法国新浪潮“献媚”

  鬼才知道蔡明亮的脑子里装着什么意念?这一次的命题作业完成得不甚理想。本来的名字“莎乐美”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要换成“脸”呢?

  影片由很多细碎的片段组接而成,某些片段让人大呼过瘾,引人注目,如神来之笔,而某些片段显得死气沉沉,新意欠奉,让人瞌睡连连。总之,这部的风格很不统一。一方面,导演在很多场景都延续或复制着过往自己作品中的题旨,比如一开始的爆水管、女主角不断用黑胶布封窗、在肮脏的下水道里挣扎等等,更不用说找来一大帮演员老将,赤裸裸地对法国新浪潮“献媚”;另一方面,片中也有不少场景隐约看得出导演的野心。他企图将各种类型片搅合在一块儿,怀旧歌舞片的尝试已不新鲜,剧中剧的结构也只如家常便饭,这次还大胆加入惊悚恐怖片的元素。最明显就是妈妈去世的那一段,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到Fanny随手拿起祭品漫不经心地吃起来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笑出来了。片中很多涉及中西文化碰撞的段落和细节都处理得让我惊喜不已。这些段落的喜剧效果明显,至于外国观众会否会心一笑就不得而知了。

  唯独是Laetitia“唱”出那些国语老歌的时候,让我感觉稍微不适应,穿越得太厉害些了!还要抱怨一下的是,这次歌舞场面大量减少,有点可惜。我认为在最后高潮的那段最应该加入歌曲,连女主角都已整装待发,婀娜多姿地开始扭动起来,却没听到招牌的国语老歌,确实有点失望。

  《脸》影评(四):他已经跟我说了些什么,只是我未解其意罢了

  凌晨一点多,这电影看了一半,睡着了。蔡明亮的电影总会让人打瞌睡,这是有公论的。只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打瞌睡的,是那些没有用心投入的观影人吧,起码以前看了他很多部(其实他也没出几部,据说这是第十部)戏都没打瞌睡,虽然肯定都是闷戏,甚至过后都忘了看过什么,但总觉得他已经跟我说了些什么,只是我未解其意罢了。

  清醒的时候墙上还有光影,应该睡得不长,还记得是看到女儿在掏一堆母亲留在冰箱里的遗物时,唠唠叨叨着让我睡了的......开场的那个爆水管的、镜头一动不动的长镜头,真实得像自己在看着自己在过日子。随后,阿康将手放在母亲的腹部,就开始了一长串的“梦境”.......不过我刚刚真的睡了,其中没有梦。

  有点困,就将投影机关了。

  洗了个澡,睡意全消。又将投影机开了。关的时候没打算今晚还会开。

  戏的下半场看完,没有打瞌睡。还是闷戏,但觉得他已经跟我说了些什么,只是我未解其意罢了。不过闷中也有亮点。譬如刚离开阳间的母亲,吃了,收拾好自己,静静地离开家。

  最后的亮点:字幕:“献给母亲 蔡明亮”。

  2010.10.10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70a251

  《脸》影评(五):一部很有可能成为我2018大银幕观影最佳的影片

  《脸》(Visage)蔡明亮2009年作品,很有可能会是我2018大银幕观影最佳。我给10分的佳作。影片想象力、创造力、艺术表现力简直叹为观止!

  影片诠释了自然、环境与人自成系统又息息相关,因果寂灭又生生不息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参悟着母亲与儿子、姐妹与兄弟、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与诉求;抒发着小康代表的某个人的自我审视以及对同性和对异性关于性的焦虑;善意又调皮地戏谑着中法文化之间的差异。。既宏观深刻又细腻入微。

  巴黎这一背景不仅承载着影片关于中法文化、习惯传统的差异与对比,更把法国这个迷人国度的种种美妙(不可或缺的法国女性)通过细枝末节展示得丝丝入扣又妙不可言!

  影片强大的阵容更是令人惊艳!让.皮埃尔·利奥德!让娜.莫罗!马修·阿马立克!以及女神芬妮·阿尔丹和仙女蕾蒂莎·科斯塔!炉火纯青神级演技的老演员都是来跑龙套的!这一个个龙套跑得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恪守本分,紧密配合着电影主调恰到好处地诠释着各自的角色。

  整部电影如清风拂过观者每一根感知的触角,触动你、引领你、启发你。固定镜头的叙事以及剪辑方式使观者始终保持着旁观的理性和思考的空间、大量面部特写的长镜头又使人仿佛可以感知到演员身体发肤的气息与脉搏的律动,从而纤毫毕现地体会着人物情感的走向。影片用影像演奏时间与空间的奏鸣曲、用旋律为这个世界绘制韵味悠长的水彩印象。整个观影过程如同做了一次全面的心灵的按摩。。妙不可言!难得的好电影!

  《脸》影评(六):在致敬中潜规则的脸

  蔡导据说那天对sh的记者发飙了,还是一如既往,离场,票房的纠结。 25日那天的采访,之前我还做了点准备。24日去了Arte频道的游艇,台湾电影局和卢浮宫搞得午餐会。私底下对蔡的印象很不错,他以前的片子我也觉得很好,拿蛋糕的时候也随便瞎聊了两句。 我发现真正看完这片的人并不多,很多都睡着了。

  我是熬着看马修·阿马力克,所以没睡,这个同性互吻的镜头不是很理解,问了一下李康生,“因为演员压力很大”,稀里糊涂的解释。

  片段时的戏中戏,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流行过一阵,人物出戏入戏,都有种梦幻感。演员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什么,最后一天采访芳尼·阿丹,她也只是说很新奇,无法理解,按照他对特吕弗的回忆自己演。(其实芳尼这次来戛纳,主要是为了宣传她自己执导的那部片子,非竞赛单元)

  女模特已经身怀六甲,挺着个大肚子,跟我这儿解释封窗户的寓意。 佛教? 估计是蔡导告诉她的吧,这是有点轮回的意思,可怎么解释都行。

  附上那天看完片之后做得采访,说的很客气了,的确要再看一遍:

  这片子非常艺术化,概念化,是表意的东西,没有很强的剧情,镜头感很好,不能说喜不喜欢,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还是典型的蔡明亮片子,有关于情感、爱情的考虑,但表述很繁杂,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寓意,我相信导演有自己的想法,跟我们的理解未必一样,或许要看多一次,要慢慢了解。

  这部的范围更大,以前都是台北里的,家庭,人与人的关系,这里有很多不通国家的人,中西方文化,包括他对生死的思考,很复杂。不知能否用深刻形容,用繁杂更加合适。

  发奖那天,还在餐馆碰到蔡导,一起吃面条,觉得他那光头的确很禅,该送他一串念珠的。

  Luc,2009年5月于戛纳

  《脸》影评(七):Pèlerin pour votre visage

  在早得已经忘了具体时间的时候,听说马来西亚导演蔡明亮有部新片叫做脸。还是原班人马,李康生、杨贵媚、陈湘琪,等等;当然最大噱头是盛邀法国一众著名中老影星轧角:Fanny Ardant、Mathieu Amalric、Jeanne Moreau,等等。因此,对于此片最大的期待便是看蔡明亮如何融汇这一中一西却都文艺非常的异国班底。

  结果,却等了三年。差点要忘了这位同性恋导演的时候,在常去的碟店翻到了这张《脸》。

  一切都非常的蔡明亮。在布满镜面的冬季森林,名模Laetitia Casta和一众舞者身着当时还未陷入关牌困境的Christian Lacroix时装,蹦蹦跳跳地对着口型唱着几十年前的华语老歌,旁边的法国老牌影星Jean-Pierre Léaud在躺椅上伴着白色雪花和乱发沉沉入睡。在幽暗波粼的地上水道,女主角身着嫣红华服,一边轻吟六七十年代的中文金曲一边扶着嶙峋的石壁在水中缓缓踱进,走到躺在一片舢板上的东南亚爱人身边,拾起裸身爱人的手掌,温柔地贴近自己脸庞;据一篇影评说,这个场景是在诠释莎乐美诱惑施洗者约翰。

  但更多时候,由于大量欧陆面孔和法语对白的交织,一切又好像不是那么熟悉的蔡明亮。气质端庄秀丽的Fanny Ardant带着永远暧昧不清的笑容,从清冷的公墓前跑过,伴着嘈杂的噪音踩着杂乱的道具雪堆抱怨着制片工作的纷繁,然后陪着李康生从巴黎赶回台北吊唁李母,坐在灵桌前安静地一边轻翻新浪潮电影书籍一边与李母鬼魂分享供果,最后斜躺在小康身边缓缓睡去。到了片尾,她和心爱的Jean-Pierre Léaud身着莎乐美的戏服,在化妆间对着镜子不紧不慢的调情,目光始终含情而温暖地落在镜中爱人鼻梁上的伤口上,棕褐而卷曲的长发随着断续的情话一起颤动。

  蔡明亮之前绝大多数片子都充斥着无处不在的疏离和隔阂。《脸》则是把隔阂这个惯常元素用中法两方工作人员的交流障碍来体现,短暂且符号化;让我略感意外的是,其余时间则是在相对独立地展示各种维度的温存;不再纠结而冷感,相对前作的一些情爱场面更加抒情且不吝感染力。

  最喜欢的两段:

  Mathieu Amalric在荫荫的树丛中吸烟,小康从模糊的中景慢慢走近,两人的侧面同时出现在树影斑驳的前景。隔着20cm的距离相望,凝视,浅浅的微笑。没有亲吻,没有爱抚,半身以下的画面都隐藏在镜头外。两人就这么对望着,动静来自腰部以下。阴影中的表情从平静变为紧张,然后双目微合嘴唇颤动,直到一人将目光放下,潜身落入镜头以下……小康终于接了电话,随后将头缓缓埋进已经站起身来的Mathieu肩上,双手紧抱不放。接着离去。电话那头是来自台北的噩耗。

  Laetitia Casta将所有窗户贴满黑胶布,然后和男友席身而坐。按下打火机,点上一支烟,和他嬉笑。黑暗的房间中只有烟头的暗红,直到打火机的火光再次亮起,她在齿间夹了块零食,凑到他嘴边。他轻柔地用双唇接过食物,然后一把搂过她,额头紧紧贴在一起。火光不断闪烁,两人的亲密不断变换姿势,不过没有更进一步,只是更紧密地偎依在一起。

  这两个刻划细腻而温暖的场景,让我对这部迟到3年欣赏的文艺闷片毫无吝意地评出5分。出发点当然不是艺术成就与公平,而是为了让我不断回味生命中那些可能发生过的美好时刻。

  《脸》影评(八):克制不住了

  文/布宜诺斯

  看作者导演的电影,往往相当于结识一个人的过程,蔡明亮恰恰是最难相处的那种,其实他最初的“水”三部曲并不让人生厌,有点小闷骚小想法,总归还是放在生活的框架之内,但自从[洞]里加入歌舞分开诠释人物的自我与本我开始,蔡明亮在本我元素的堆砌之路上越走越远,对于他个人来讲,不过是将剖白做得更清晰刻意——你们不是看不懂吗?我全唱出来总可以吧。[天边一朵云]虽形式感比其以往明显增强,对情欲的探讨还是建立在小康A片明星的现实身份上,但到了如今的[脸],只能让人感叹,对于“本我”的表达,蔡明亮已经克制不住了。

  如果说,蔡明亮的上一部[黑眼圈]稍稍恢复了他初期的风格,缓慢、平实、琐碎中有叙事,[脸]的一开始就显得有些耐不住性子,开场十五分钟内便迅速亮出了蔡氏三板斧——漏水、情欲和歌舞。水漫金山一场戏直接来自[青少年哪吒];儿子为母亲肚皮涂药,却被母亲带着他的手接近下体,是[黑眼圈]中母亲照顾植物人儿子的翻版,只是角色对调;而一场林中舞蹈堪称蔡明亮迄今为止给出最华丽的一场歌舞秀,飘雪、镜像、精美服饰、出没的驯鹿,来自[四百下]、如今已然衰老的安托万在睡梦中被惊醒,开始寻找歌声的来源——蔡明亮以往的歌舞片断都很跳脱,是潜意识的体现,也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关系之上,而在[脸]中他第一次尝试将歌舞做为情节点和人物出场的方式,很大程度造成了形式凌驾内容的不可控的后果。影片故事和人物关系一如蔡明亮以往作品般简单,说白了,就是小康饰演的华人导演到法国拍《莎尔美》,分别被女主角和神秘男人勾搭,拍片不断遇到麻烦,其间又经历母亲去世的故事,但被表达得极其繁复,对于观众来说,既要分辨哪些是小康镜头的“片中片”,哪些是蔡明亮镜头的潜意识歌舞幻象,再加上小康母亲去世后鬼魂的现身,现实与虚构界限一再被模糊,给观众带来极大压迫感和接收障碍。

  蔡明亮的“水”三部曲之所以为人称道,很大程度在于他强迫症般的长镜头真的会让人看清东西,杨贵媚的著名一哭,[河流]里暗中纠缠的父子身体,那些隐秘的、不为外人道的情绪,来自现实和真实中,人最本质的生存状态,但是[脸]却充斥太多“本我”的幻象,现实的情节架构反而被弱化甚至完全剔除,如导演只让我们看到蕾蒂莎反复用黑胶带封住窗和镜子,却把原剧本中驱使她这一行为的诱因——狗仔追逐的困扰完全省略掉。片中类似这样对现实的抽离比比皆是,观众不知道安托万鼻子是怎么断的、和小康在树林里缠绵的男人是谁,需要在一头雾水中努力适应导演拼命给予的“想象空间”,一幕幕幻象却显得愈加支离破碎。其实蔡明亮以往的作品都似一个外表很闷内心很骚的人,只要耐心对待,还是可以沟通的,但如今的[脸]却好像这个人已经歇斯底里、言语凌乱了,面对一个情绪宣泄不完的人,除了说一句“别理他,闹完就好了”,还有别的办法吗?

  如果依照蔡氏一贯将水譬喻爱情的说法,从[青少年哪吒]般四处漫水的青春期,到[洞]中水传播病毒的恐慌,[天桥不见了]和[天边一朵云]的极度缺水,“水”的变化写照出蔡明亮电影的爱情心态,但是按照这个逻辑,[脸]一开场失控的水喉则让人错愕。也许,此时水中已无爱情,更大程度作为蔡明亮标签而存在。[脸]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蔡明亮”三个字,片中无处不在的特吕弗元素,陆奕静葬礼上陈湘琪与杨贵媚没来由地露面,甚至导演本人在影片中也无处不在——小康第一次在影片中明确承担“导演”的身份;漫水隧道一幕,小康淌水行进时,墙上有摄影机的影子跟着缓缓移动;影片结尾,蔡导竟然亲自现身,出现在小康身旁逗弄驯鹿。整部电影都好像是蔡明亮在努力向人们喊出“这就是我,我就是要喷水,我就喜欢特吕弗”。可以说,[脸]是蔡明亮把所有的自我、本我和潜意识翻个底朝天给大家看,可惜少了超我来管制,因而失控得一塌糊涂。

  原文刊于《看电影》2010年7月上

  《脸》影评(九):鹿来了,鹿走了。

  很久之前就已经在各种电影评论里听到过蔡明亮的名字了,无奈是个又穷又没有渠道的影迷,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看他的作品,这次刚好看完了书籍《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更巧合的是,找到了他的部分作品合集,所以终于可以好好欣赏了。 虽然我前段时间把法剧《凡尔赛》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几乎到了片头曲都会唱的地步,但是,法语我真的还是一点都听不懂,没有字幕看的我要哭了,还是一个卢浮宫的艺术文盲,又要哭了,王尔德的《莎美乐》也不是很了解,所以视频啃的很艰难,要是哪位可爱的豆友有字幕版的,感谢分享。 声音很吸引我,所以我贴的都是声音的细节: 母亲剁肉的声音,刀刃和砧板有力地碰撞驱散了混沌。 同性友人在林中行动时树叶沙沙的摩擦声,都是空气里温热的流动的看不见的情欲。 小鸟死了,入土时有好听的配乐,莫名觉得无比摇滚和洒脱。 吃灵位前摆放的贡品,各种水果和仙贝,咔擦,咔擦,像骨头断裂刹那的干脆。 撕胶带的声音,有点尖锐,划破黑暗,又遮挡住光明。 清理冰箱的声音,肉块外面包裹着塑料袋,冻得僵硬,机械的用力的想要洗净所有的污秽和不快。 总在关键时刻响起的手机铃声,隐藏着什么秘密,传达着什么样的难以言说的欲望。 母亲坐在床头吃豆花,脸上挂着泪,好像外星人的模样。 房间里没有光,有人打燃打火机吃薯片调情。 肉丸子在油锅里翻滚的声音,像不可告人的东窗事发曝光在太阳下,众人两臂交叉在胸前摆出圆规腿样的姿势发出的冷眼唏嘘,看热闹的神情,灰尘也在跳舞。 穿高定礼服的女人在下水道里对嘴唱着今夕何夕,水渍像刚刚好的渐变色,美丽,衰败。 金色女郎的沉重服装,很多配饰,很多双手在拉着她下坠,下坠到无限的深渊或地狱。 镜子面前的口红色号,看不懂的法文,谁解不开的蛊,谁的灰色心情。 电梯里抱着巨大的鹿角缓慢降落的女人,低声抽泣,远古里悲伤又不甘的兽抬起了头。 塑料膜铺在浴缸里,整桶番茄酱淅淅沥沥痛痛快快地覆盖,不是红的哀艳,是褪色的华服上说不清的情仇,暗流涌动。 三个女郎千手观音般地舞动,妖娆,致命的感染力,金属声敲响谁的丧钟。 水池边的鸽群,像丧尸题材里密集恐惧症般的场景,快速的移动,黑色的蚁群。 鹿来了,鹿走了。 太喜欢李康生的表现力,或者是说什么也没有的表演痕迹,他就是自己。 蔡明亮的作品艺术表现形式太多元了,下次得认真做功课。(立个flag)

  《脸》影评(十):卡努杜的胜利

  ——难免断章取义。

  把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和蔡明亮扯在一起似乎有些牵强,即使后者从援引《四百击》片末长镜,到受卢浮宫所托创作的这一部《脸》中构筑出由新浪潮遗族与特吕弗墓园代表的巴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对欧洲电影浪潮的惦念,作为20年代电影先驱者的卡努杜仍然显得太遥远了。

  先锋派与新浪潮作为影史最重要的变革之二,共通之处绝不算多,只是均于法国饱受好莱坞入侵之苦、本土电影商业化并陈腐之时发出了艺术的呼声。为先锋派指路的诗人卡努杜恰是这一呼声的发源,他浪迹巴黎时发表的《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不是戏剧,更不是商人的货品。他呼吁将电影这一真正高贵的艺术还于艺术殿堂,不仅以光影纪录客观的无限,更应于银幕重构艺术家心灵的成像。蔡明亮似乎从未商业胜利过,但他毕竟是一个创作者,很难说是否会完全同意这种观点。真正的创作者醉心于艺术的表达,实际上更加宽容,不需要像永不停止宣战的理论家们一样为捍卫自己的立场推出鲜明的言论(所以他“将电影送入美术馆”部分是无奈的尝试令人心酸)。但无论如何,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决意开始典藏电影,卡努杜若活在当下,或许会高兴得跳起来。其胜利之处当然不仅在于此,而是蔡明亮对其电影探索的实现。

  将他的作品与先锋派和新浪潮的经典之作一字排开,除了不完全体的《青少年哪吒》之外,很难在影像风格上找到任何相似之处。但如果将先锋派的一些关键词截出来,却能很粗暴地应用于这种作者风格,诸如反传统、反叙事、心理现实、强调造型。形式上的归纳特征因历史视野的不同、科学技术的不同已不再被重复了,但其思考过程与尝试的内涵却是可以移植现代的,从梅里爱、卡努杜、先锋派、新浪潮潜伏传承下来的电影精神、电影认识,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被推翻,它甚至可以在一个东方人的作品中重焕光华。东方与西方的相会,如巴黎与台湾在《脸》中相会,于电影并不相碍,这门时空艺术是一种新的语言,更是环球性的语言。

  卢浮宫的珍藏画作历经数百年在《脸》中活化,是电影对绘画的一次注视,对空间艺术的时间的赋予。卡努杜申明电影是造型艺术的“视觉的戏剧”,“当人们在任何时刻停止它时,都应当表现出绘画人物的那种意味深长的情态”,蔡明亮素来重视构图与光线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更为显著。如同特吕弗《日以作夜》,他所拍摄的正是拍摄的过程——这也是被指出的“自传性”的一部分,导演在杜乐丽花园、卢浮宫水道,拍摄出绘画精神化形为人,或者说莎乐美、圣徒约翰走出画幅的演绎,画里画外戏里戏外镜里镜外均难以辨别了。因而绘画的情态,与电影的情态交融,每一镜都增添了复杂又天真的兴味。这其中冰窟里莎乐美俯吻浴缸中的“约翰”,导演小康贴近病榻上母亲的肉体则是电影最核心的两个场景,如同对挂的两幅画作,阴暗的台北与梦幻般巴黎从两个相似的动作-相近的情感延展开来。

  体认到艺术玄妙外生活化质朴的一面,这部显得异常华丽、繁杂的电影,仿如被牵起主绳一抖,化繁为简,呈递出传统、普适的爱。母亲在世时两相疏离,直至阴阳两隔依恋已晚。死亡如水管爆裂无法疏堵,焚化时在异乡野林悲情无法排遣,学母亲剁肉馅。这一事件的描摹,几乎是蔡明亮作品中,最动人、细致、贴近于所有观众的一次,至亲离世后的整段幽微心绪点滴不漏。若要说回卡努杜,这也是他对电影作为有力量的人类通用语言的要求:“把艺术引向各种感情的渊源”。《脸》所流露的慨叹,确实是导演所述“镜花水月”四字,在高妙的形式设置之下,正是这一丝泛苦的心绪。

  “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并置”是蔡明亮见《婚礼》一画的领悟,使得其创作由《脸》到《郊游》,比之从前更上了一个台阶,真正触碰到时空艺术的时间和空间特性。《不散》中放映《龙门客栈》的银幕,也可以视作这种想象世界的一个雏形。石隽苗天在影院中与银幕上的自己相逢,陈湘琪与上官灵凤短短几个照面就写出银幕内外岁月留痕与“GOODBYE DRAGON INN”的怅思,台北的葬礼、杜乐丽花园的镜像树林,对特吕弗的追思,更展示出一种博大的真实。《郊游》则已自然而然天衣无缝,并不需要梳理分析,不同时间、空间的界隙被抹去了,心理真实却是连贯的。借用访谈中蔡明亮对《脸》中几位法国女演员的角色、小康对《郊游》三女的“鬼魂”的戏称,这三部作品可算是“幽灵现实主义”,仍然是“在生活的本身中寻找生活”。而被释放的时空得以凝缩,不至最终无可依托,大概得归功于结尾已臻化境的长镜头。

  《脸》与《郊游》的那两个镜头,胜过千部电影,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

  原本是看书无聊写着玩玩,写着写着才觉得体会了一些,顿时觉得不该戏谑。不戏谑却又难以下笔,仍是前后不接。

  半夜继父送母亲去住院,屋子又空又静,蔡明亮和小康在水池边逗鹿,整部电影的情绪轻轻一握,令人落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